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黄帝素问直解 >

第54章

-黄帝素问直解-第54章

小说: -黄帝素问直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之五

经络论第五十七篇

属性:经络,经脉、络脉也。上编从皮腠而入于络脉,络脉而入于经脉。故此复有经络之论,论经络之色,有 
常有变,所以承上编五色,而补其未尽之义。 
x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x 
上编言阳明部中之浮络,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未悉其旨。故帝复问络脉 
之见,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所以承上编而复问也。 
x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x 
经脉内连腑脏,有五行之常色,而络脉则浮见于外,无有经常,而多变也,无常变,犹言变无常也。 
x帝曰∶经之常色,何如?x 
未问浮络之变,先问经色之常。 
x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x 
也。 
五脏应五色,如心色赤、肺色白、肝色青、脾色黄、肾色黑,此皆以五脏,而亦应其经脉之色,是为常也。 
x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x 
帝欲详明络色之变,故问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 
x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x 
络有阴阳,阴络在内,内系于经,故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在外,外浮于皮,故阳络之色变无常。 
x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x 
x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x 
泣,音涩。所谓应其经者,随四时而行也。如秋冬寒多,则络脉凝涩,凝涩则色青黑。春夏热多,则 
络脉淖泽,淖泽则色黄赤。此皆随四时之常色,故谓之无病。 
x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x 
阴络应经,而随四时,则络亦有常色。所谓变无常者,若五色具见者,乃浮络之色,乍青乍黑,乍黄乍 
赤。变无经常,则非无病,故谓之寒热。寒热者,或寒或热,变无常也。 
x帝曰∶善。x 
络脉经脉,浅深不同,而阴络应其经,阳络变无常,是络脉之中,复有阴阳,帝故善之。 



卷之五

气穴论第五十八篇

属性:气穴者,一身之气,循行三百六十五穴也。孙络溪谷,亦三百 
六十五会,皆应一岁之数。帝愿闻真数,而藏金兰之室,署曰气穴所在,是为《气穴论》也。 
x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x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一岁三百六十五日。人身气穴亦三百六十五会,以应一岁之数,而气穴所在,愿尽闻之。 
x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x 
处,去声,下同。以血肉之形身,应天度之岁数。惟天生圣帝,能穷其道,因请溢意,尽言其处。 
x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未闻其x 
x数,而目以明,耳以聪矣。x 
逡巡,退让貌。道,言也。开余道,开示于我而言之也。目未见,耳未闻,而目以明,耳以聪,是伯 
虽未言,帝先知之,此臣君一德一心,阐明大道也。 
x岐伯曰∶此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也。x 
易,去声,下同。未见其处,未闻其数,而目明耳聪,此所谓圣人易语,犹良马易御也。 
x帝曰∶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x 
x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然余愿闻,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解x 
x其意,请藏之金匮,不敢复出。x 
藏,如字。真数,三百六十五穴之数。帝不自圣,故言余非圣人之易语,但世恒言真数可以开人心意。 
今余所访问者,亦真数之发蒙解惑。真数之外,未足以论也。然此真数,余愿闻之。上文岐伯云∶因请溢意, 
尽言其处。故曰∶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余能解其意,请藏之金匮,而不敢复出。藏之金匮,中心藏之之 
意。不敢复出,不轻示人之意。 
x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请言之,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x 
x大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背胸邪系阴阳左右。x 
大椎,旧本讹十椎,下同,今俱改。邪,斜同。控,引也。天突,在结喉下中央。大椎,乃脊骨高起第 
一椎。胃脘,有上脘中脘下脘,以脐之上下为纪,则此胃脘,乃下脘也,脐上至下脘,脐下 
至关元,分寸相等,故曰上纪下纪。背与心相控而痛,背痛引心,或心痛引背也。所治在天突,心胸之上也。 
与大椎,脊背之上也。及上纪,以脐为中,纪其上也。故上纪者,脐上下脘之胃脘也。由脐纪下,则下纪者, 
脐下小腹之关元也。背心相控,不但从背引胸,从胸引背,乃背胸斜系阴阳左右也。 
x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x 
如此,指背胸斜系阴阳左右也。斜系如此,故其病当前后痛涩,前后凭乎胁,故胸胁痛,胸胁痛,则枢转 
有垂,而不得息。不得息,则不得卧。不得息,不得卧,则上气短气,致有偏痛之病。 
x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大椎下。x 
支,如字。此复申明斜系阴阳左右之脉也。脉满起,经脉满盛,从下而起,斜出尻,从左右足胫,行身 
之背,则斜出于尻也。脉络胸胁者,行身之前,则由胁而至胸,故曰脉络胸胁也。络胸则 
支心贯膈,由膈而斜上于肩,必由天突而上,故曰加天突。经脉既从下而斜上,亦必从上而斜下,故斜下肩, 
斜下肩,则交大椎而下也。所以申明斜系阴阳左右也。天突大椎,合胃脘关元,凡四穴。 
x脏俞五十六。x 
五脏俞穴,出于井,溜于荣,注于俞,行于经,入于合。肺心 
之穴,在手。肝脾肾在足。一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合两手足,共五十俞。 
x腑俞七十二穴。x 
六腑俞穴,出于井,溜于荣,注于俞,过于原,行于经,入于 
合。膀胱胆胃之穴在足。三焦小肠大肠在手,一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合两手足共七十二俞。 
x热俞五十九穴。x 
热俞,水热穴论治热之俞也。论云∶头上五行行五,以越诸阳之热。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 
以泻胸中之热。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云门、KT 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 
泻四肢之热。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热俞五十九穴,此之谓也。 
x水俞五十七穴。x 
水俞,水热穴论治水之俞也。论云∶尻上五行行五,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凡五十七穴 
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水俞五十七穴,此之谓也。 
x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x 
行,音杭。热俞五十九穴,内有头上五行行五。于此复言者,头有前后,从头上,前行行五,后行亦五 
行,重举之,则前后之穴毕备矣。 
x中KT 两旁各五,凡十穴。x 
KT ,膂同,余篇仿此。热俞五十九穴,内有五脏俞,旁五乃脏 
俞两旁之穴。此中膂两旁各五,乃五脏之俞穴也。 
x大椎上两旁各一,凡二穴。x 
大椎,脊骨高起第一椎也。上两旁,肩项相交,肩中俞也,两旁各一,凡二穴。 
x目瞳子,浮白,二穴。x 
目瞳子,乃目稍瞳子 穴也。浮白穴,在耳骨发际间。瞳子浮白各二穴,凡四穴。 
x两髀厌分中,二穴。x 
胆,足少阳之脉,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两髀厌分中, 
两腿砚子骨分界之处,环跳穴也,左右二穴。 
x犊鼻二穴。x 
膝盖下两旁中央形如牛鼻,左右二穴。 
x耳中多所闻二穴。x 
耳内听宫,左右二穴。 
x眉本二穴。x 
本,根也。眉根攒竹左右二穴。 
x完骨二穴。x 
耳后发际浮白上即完骨,左右二穴。 
x项中央一穴。x 
项后中央、风府穴也。 
x枕骨二穴。x 
脑后左右玉枕穴,即枕骨也。 
x上关二穴。x 
听宫之上为上关,一名客主人穴。 
x大迎二穴。x 
颊车之下,颔前一寸二分,为大迎穴。 
x下关二穴。x 
听宫下,颊车上,即下关穴。 
x天柱二穴。x 
项后风府两旁,即天柱穴。 
x巨虚上下廉四穴。x 
三里下三寸为巨虚上廉,上廉复下三寸为巨虚下廉,在胫骨间,左右凡四穴。 
x曲牙二穴。x 
曲牙即颊车,又名牙车,当牙骨尽处,开口陷中。 
x天突一穴。x 
结喉下中央为天突。 
x天府二穴。x 
臂 内为天府。 
x天牖二穴。x 
耳后完骨下为天牖。 
x抉突二穴。x 
膺胸上,缺盆下,为扶突。 
x天窗二穴。x 
天牖下名天容。天容下即天窗,后发际尽处两旁。 
x肩解二穴。x 
肩上陷中即肩井穴。 
x关元一穴。x 
脐下三寸为关元穴。 
x委阳二穴。x 
腿后廉之中,两筋之间,为委阳。 
x肩贞二穴。x 
肩臂上两板骨上侧为肩贞。 
x喑门一穴。x 
项后风府下为喑门,即哑门也。 
x齐一穴。x 
齐,脐通。当脐之中,神厥穴也。 
x胸俞十二穴。x 
颔下两旁,巨骨之下,俞府,或中、神藏、灵墟、神封、步郎,左右凡十二穴。 
x背俞二穴。x 
背俞,七椎两旁,膈俞穴也。 
x膺俞十二穴。x 
膺中俞府之外,左右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凡十二穴。 
x分肉二穴。x 
脐上水分穴,两旁滑肉门为分肉。 
x踝上横二穴。x 
踝上横纹之解溪穴。 
x阴阳跷四穴。x 
阴跷起于足内踝之照海,左右二穴。阳跷起于足外踝之申脉,左右二穴,凡四穴。 
x水俞在诸分,热俞在气穴,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穴。x 
水气不行,则皮肤胀满,故水俞在诸分。诸分,周身肌腠之分理也。热气有余,则经脉消烁,故热 
俞在气穴。气穴,阳气循行之穴孔也。寒热,阴阳皆病也。左右,乃阴阳之道路。故寒热俞在两 
骸。两骸,形身左右也。环跳二穴,当身左右。厌中,即上文髀厌分中,环跳穴也。 
x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x 
大禁二十五,乃五脏之井荣俞经合。五五二十五俞之禁也。在天府下五寸,乃天府之下,相去五寸, 
左右五里穴也。本俞论云∶尺动脉在五里,五俞之禁者是也。 
x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x 
承上文而总结之,凡三百六十五穴,以应一岁之数,为针之所由行,皆气穴之所在也。自天突至 
天府下五寸,共三百六十六穴。一岁三百六十五日而有奇,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则三百 
六十六数,相吻合也。按头上五行行五,及天突关元厌中巨虚上下 
廉,穴有重复,而一岁之数,毫无错也。此一节言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岁数,皆针之所由行也。 
x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应乎?x 
孙络溪谷亦应一岁之数,故承上文而复问之。 
x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营x 
x溢,气竭血着,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怠,以通荣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x 
经脉之外,是为络脉。络脉之外,是为孙络。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言周身孙络与三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