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黄帝素问直解 >

第59章

-黄帝素问直解-第59章

小说: -黄帝素问直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此之谓也。x 
时之冬者,五行之水气始治,五脏之肾气方闭,斯时阳气衰少,而阴气坚盛,巨阳寒水之气,伏沉 
于内。巨阳伏沉,则阳脉乃去阳而入阴,阳气衰少,阴气坚盛,故当取井以下阴逆。巨阳伏沉,阳脉乃去, 
故当取荥以实阳气。冬取井荥,使其藏也,故尝言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即此取井以下阴逆,取荥 
以实阳气之谓 
也。《金匮真言论》云∶冬不按跷,春不鼽衄。不按跷者,使之藏。取井荥者,亦使之藏。故不曰冬不按跷, 
而曰冬取井荥,其义一也。 
x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x 
别,音逼。春夏秋冬,各有取刺之法,则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水病皆主于肾,而肾不止于寒,故复举 
热病以为问。本经刺热篇言少阳热病,少阴热病,病甚者,皆为五十九刺。故问夫子言治热病 
五十九俞,与余曾论其意,余未能领别其处,今愿闻其处,使之得闻其意。 
x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x 
头者,诸阳之会。头上五行,行五者,中行有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五穴;次两行有五处, 
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左右十穴,外两行有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左右十穴; 
此二十五穴者,刺之,以越诸阳之热逆也。 
x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x 
大杼,项后第一椎两旁,大杼穴也。膺俞,膺中第一俞两旁,俞府穴也。缺盆,颔下两旁横骨陷中,缺 
盆穴也。背俞,背中第一的两旁,肺俞穴也。此八俞者,在膺背之上,刺之所以泻胸中之热也。 
x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x 
气街,一名气冲,少腹两旁横骨外,气冲二穴也。三里,膝下三寸,两三里穴也。三里下三寸,两巨 
虚上廉穴也。上廉下三寸,两巨虚下廉穴也。此八俞者,足阳明经脉之循行,刺之所以泻胃中之热也。 
x云门、 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x 
云门,在缺盆下,左右二穴。 骨,肩外两旁,肩 二穴。委中,膝后屈中二穴。《骨空论》云∶髓空 
在脑后三分锐骨之下,悬颅二穴。此八俞者,从肩至背,行于上下,所以泻四肢之热也。 
x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x 
肺俞旁魄户,心俞旁神堂,肝俞旁魂门,脾俞旁意舍,肾俞旁 
志室,此左右十俞者,居五脏之旁,刺之所以泻五脏之热也。 
x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x 
自头上至俞旁,凡此五十九穴者,病热则左右皆刺,故皆热之左右,而为热俞也。 
x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x 
热者,病之标;寒者,病之本。故问人伤于寒,而传变为热何也? 
x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x 
寒盛生热,自然之理,非关传变也。夫在地为水,在天为寒, 
寒盛则热,是水俞、热俞皆本少阴之气化,而为少阴之所主也。 



卷之五

调经论第六十二篇

属性:经,经脉也。十二经脉,内通五脏六腑,外络三百六十五节,相 
并为实,相失为虚,寒热阴阳,血气虚实,随其病之所在而调之, 
是为《调经论》也。 
x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x 
举刺法之泻有余、补不足以为问,盖欲调和其经脉也。 
x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x 
x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x 
神气血形志,各有有余,各有不足,凡此有余不足之气,不相同等,故于下文详论之。 
x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x 
x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x 
百病之众,有余不足,不止于五,故言人身有五内之精,营运之气,腠理之津,骨属之液,手足 
之四肢,上下之九窍,肝心脾肺肾之五脏。形体之十六部,谓两肘两臂两 两股,身之前后左右, 
头之前后左右也。大谷小溪之三百六十五节,合之乃生百病。是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止 
有五,不足亦止有五,凡此百病之众,果何以生之乎? 
x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x 
下五脏,如字。百病之生,不外五脏,故皆生于五脏也。脏者,藏也。夫心藏神,则神有余不足,心 
所主也。肺藏气,则气有余不足,肺所主也。肝藏血,则血有余不足,肝所主也。脾藏身形之肉,则形有余 
不足,脾所主也。肾藏志,则志有余不足,肾所主也。合神气血肉志,而此成形,犹言此形乃成也。 
x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x 
五脏,二字衍文,疑下有五脏误重于此。肾藏志,复藏精。脾藏意,复藏肉。志意通,则内连肾精之 
骨髓,而成脾肉之身形,以明志通则髓通,意通则形通。推之于心,神通则脉通。推之于肺, 
气通则魄通。推之于肝,血通则魂通。词虽未及,而意已该,贵学人之能善悟也。 
x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x 
道,犹路也。五脏循行之路,皆从出于经脉之隧道,以行血气 
于周身,血气不和,则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调经者,当守其经隧焉。 
x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x 
伯言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 
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帝则一一以问。 
x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x 
x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x 
神藏于心,在志为喜,神有余则笑不休,心气有余也;神不足则悲,心气不足也。灵枢本神论云∶心气 
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夫血气相并,内动五脏,为病则甚。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之时,虽 
邪客于形身,洒淅起于毫毛,是为微邪,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犹言心主之神,外受微邪也。 
x帝曰∶补泻奈何?x 
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故论神气血形志之有余不足,皆问补泻奈何? 
x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 
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x 
中,去声,下同。小络,孙络也。神有余,则泻其孙络之血,然虽出血,勿之深斥。斥,开拓也。下 
斥仿此。无中其大经,即勿之深斥之义。刺得其义,则神气乃平,此泻有余之法也。若神不足 
者,视其不足之虚络,先按而致之,然后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刺得其宜,则神气 
乃平,此补不足之法也。 
x帝曰∶刺微奈何?x 
邪客于形,未入于经络,命曰神之微,故问刺微奈何? 
x岐伯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x 
刺微之法,当按摩勿释,使聚其气,着针勿斥,微泄其邪,移 
气于不足之处而补之,则神气乃得复,此微泻兼补之法也。 
x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x 
x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x 
喘咳上气者,肺气内逆而有余,息利少气者,肺气内虚而不足。息利,鼻气出入也。本神论云∶肺气 
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当血气未并,五脏安定之时,若皮肤微病,命曰 
白气微泄。白气,肺气也。肺主皮肤,故曰白气。微泄,犹言微虚也。 
x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x 
x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x 
肺气有余则气机内逆,故当泻其经隧,泻经隧者,通经脉之隧道,故必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 
气,而肺气乃平,此泻有余之法也。若肺气不足,则当补其经隧,更当无出其气,此补不足之法也。 
x帝曰∶刺微奈何?x 
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故问刺微奈何。 
x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x 
x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x 
按摩勿释,使聚其气也,刺之极浅,故出针视之,其意若曰,皮肤微病,刺不可深,我将深之,适 
人必革。适、及也。革、变也。谓深刺及人,血气虚微,必内变也。精气自伏者,精气退伏, 
不濡空窍也。邪气散乱者,散乱于经,邪无从出也。无所休息者,正虚邪盛,病无已时也。惟刺之极浅,使 
邪气泄于腠理,泄腠理者,从腠理而外泄也。经脉无伤,故真气乃相得,其意中之言若 
此,此微泻兼补之法也。 
x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x 
x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x 
血有余而肝气盛则怒,血不足而肝气虚则恐。本神论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当血气未并,五脏安定之 
时,若外有微邪,而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夫肝主冲任之血,热肉充肤,澹渗皮毛,今 
外有微邪而水溢孙络,致经脉有留积之血矣。 
x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x 
x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x 
内,作纳,下同。中,如字。肝血有余,则泻其有余之盛经,而出其血,此泻有余之法也。肝血不足, 
则视其不足之虚经,内针于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然后出其针,久留出针,所以候气, 
更当无令血泄,此补不足之法也。 
x帝曰∶刺留血奈何?x 
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故问刺留血奈何? 
x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x 
刺留血者,当视其在外之血络,而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 
经,以成其留血之疾,此微泻兼补之法也。 
x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x 
x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x 
形肉有余,则土气壅滞,故腹胀而泾溲不利,形肉不足,则土气不达,故四肢不用。《本神》论云∶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实则腹胀泾溲不利,当血气未并,五脏安定之时,风邪入于肌肉,则肌肉蠕动, 
命曰微风,言微风在肌肉也。 
x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x 
阳经,阳明经也。阳络,阳明络也。形肉有余,则土气实,故泻阳明之经。泻经者,从内而出于外,此 
泻有余之法也。形肉不足,则土气虚,故补阳明之络。补络者,从外而入于内,此补不足之法 
也。 
x帝曰∶刺微奈何?x 
肌肉蠕动,命曰微风。故问刺微奈何? 
x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