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

第99章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第99章

小说: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关共产主义、民族主义和在华苏联顾问的文件,1817—1927年》,第100—109页;郭华伦:《中共
陈未出席而当选为书记,以及他直到1927年7月15日辞职为止对中央
的持续控制,对于这个年轻政党的发展是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在这两位深受
景仰的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和陈独秀当中,被选中的为什么是陈而
不是李呢?李仅仅获得了中央候补委员的职位。李正在四川讲学,陈则正在
为改革广东的教育体制而工作。在他们的学术地位、社会威望和对于马克思
主义的传播的贡献之间,是没有什么可挑选的。决定这个问题的也许是实际
问题。陈从北京大学辞职以后,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因而能够投入更多的
时间编辑激进的期刊,例如《共产党》,在上海开办俄语学校,并在上海工
人当中进行宣传鼓动。①他在政治上的实际经验表明,他也许是日常组织工作
的合适人选。②这种选择在任何意义上讲都不是轻易作出的,因为陈以其强烈
的个性而著名,如“一大”的另一参加者周佛海所评论的:仲甫(陈独秀)
是个固执的人。③他还对尚武精神有反感,并对其他政治党派有种厌恶情绪。
这些个性特点是与共产国际的中国政策不相符合的。
在“二大”(1922年5月于杭州)④ 上,党在革命斗争中作为无产阶级
先锋队的性质得到重申。至少在理论上,民主集中制在第二个章程中被奉为
神圣的原则,党采用了一种地方、地区和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三级体系,处于
这个体系基层的是小组,所有成员必须参加小组每月的(或者每周的)例会。
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要由中央执行委员会指派,而非选举产生,这确保权力
将在领导者的掌握之中。这种中央集权由于新章程的最显著的特点而得到加
强,这一特点是关于纪律有整整一章,要求地方和地区的委员会服从中央的
决策。不服从可能受到地方或中央委员会的惩罚。⑤
1925年的五卅运动之后,中共在规模上发展到了大约20000人,中央的
组织也因增设妇女、劳工、农民和军事四部得到了扩充。①在1927年4—5
月的“五大”上,中央执行委员会从原来的3名成员扩大到29名,在1927
年紧张而且迅速变化着的局势下,要有效地发挥作用并敏捷地作出反应,这
是过于庞大了。很可能是由于这个缘故,设立了政治局。
作为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完成它所代表的阶级的长期和短期的目标,
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及在较小程度上还有其政治作风,不可能不彼
此矛盾而不造成严重的内部纠纷。在陈独秀的领导之下,中共在1923—1927
年的目标——消除帝国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对中国的控制——使党不得不按
照由情况需要所决定的时间顺序,加强它在无产者、农民和士兵,以及它领
史论》(此后作《史论》),1,第26—27、31页;张国焘:《我的回忆》,载《明报月刊》(此后作《明
报》),6,第6页;或见张国焘:《中国共产党的崛起》(英文),1,第136—152页。
① 理查德〓C。卡根:《陈独秀未完成的自传》,《中国季刊》,50,第295—314页;阿德里安〓陈:《发
展》,第45页;许华茨;《中国的共产主义》,第10页以下各页。
② 举例来说,迈斯纳《李大钊》第204—205页指出,李号召青年去乡村工作,丝毫没有谈到组织问题。
③ 郭华伦:《史论》,1,第95页。
④ 一般认为“二大”是1927年7月16—23日在上海召开的——译者。
⑤ 第二个章程的全文载于陈公博:《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第131—135页;回译成中文,载王健民:《中
国共产党史稿》,1,第52—55页;韦慕庭与夏连荫:《文件》,第104—109页。
① 詹姆斯〓平克尼〓哈里森:《通往权力的长征:中国共产党史,1921—1972年》,第67—68页。张国
焘略有出入地列入了以下组织上的变动:中央在“四大”以后包括书记处、组织部和宣传部,以及《向导》
周刊的编辑;劳工部和农民部分别在五卅运动之后和1926年春设立。《明报》,13,第89页。
导的妇女和青年小资产阶级群众组织中的力量基础。但是党不得不保持其集
中制;否则它迟早会发现自己面对反动分子而无能为力。尽管关于陈领导之
下的党的生活的历史记载很少,仅有的少数资料还是展现了创始人管理一个
组织松散的政党的情况,自上而下的联络渠道比自下而上的更加顺畅地起着
作用。在顶层和中层,中国共产党更多地依靠与陈和李大钊的私人关系(在
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导师与其追随者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依靠不带个人色
彩的纪律。事实上,一旦这些联系纽带由于其他原因而被削弱,有关的成员
便会显示出一种脱离组织的倾向。②李大钊和党的北方支部与上海的中央几乎
没有任何有记载的接触,多多少少处于独立状态。即便是1927年初占领汉口
英国租界这样一个意义深远的重要行动,也既未经中央的筹划又未经其指
导。①此事仅仅四个月以前,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一次扩大会议还对大大扩展了
的党在组织上的缺陷表示了严重的关切。领导层表现出一种官僚主义的倾
向,而有些同志甚至犯有侵吞和贪污的罪行。②
党希望在基层的小组当中见到一种新的人生哲学的发展,在作风上应当
是集体主义的而非个人主义的,成员的观点应当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而且
对党绝对信任而不怀疑。事实上,小组主要处理实际工作而放弃了理论训练。
③那个层次的生活,在许多情况下仍是没有组织而且随便的。陈关于严密的党
组织的看法,似乎更接近于罗莎〓卢森堡而不是接近列宁。例如,根据现有
的文件,在陈任书记职务期间,没有什么地方提到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法。
④主要的决策由定期召开的代表大会和执行委员会的全体会议作出,陈与其书
记处中的同志们则完成中央的日常工作。在陈辞职以后,1927年8月7日召
开的会议批评他的领导作风是“家长式的”和“独断专行的”,他的组织路
线是“不民主的”。这反映了新一代经莫斯科训练的领导人的观点,他们在
党的生活中的经验,尤其是从批评与自我批评方面来说,很不相同。
② 陈公博:《寒风集》,第226页;栖梧老人:《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见闻》,《新观察》,13(1957
年7月1日);托马斯〓C。郭:《陈独秀(1879—1942年)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第255页。
① 迈斯纳:《李大钊》,第119页;《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红色文献》,第108页。
② 1926年7月12—18日全会的决议全文,载郭华伦:《史论》,1,第224—230页,译文载韦慕庭和夏
连荫:《文件》,第271—281、288—317页,见第276页。
③ 韦慕庭和夏连荫:《文件》,第95、106、137页。小组中的党的生活,同在莫斯科的中共党员当中实行
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莫斯科训练的中共党员的返回,也许是导致1926年以及
后来对陈的组织路线尖锐批评的原因。
④ 哈里森:《长征》,第126页。
第一次统一战线内的紧张状态
对于陈独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唯一的最重要的政治问题是其与孙
逸仙领导的国民党的关系。这个问题是如此错综复杂,以致中国共产党起初
并不愿意陷进去。在“一大”上它对中国其他党派的态度,不是如陈公博记
载的那样是敌对的,就是像陈潭秋追述的那样,支持国民党的进步的政策,
但采用非党派的合作方式。①必须记住,陈独秀当时正与广东的军阀陈炯明共
事,李大钊则打算与北方的军阀吴佩孚进行一次会谈——两者都是孙逸仙的
敌人。②但是,到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时,陈炯明事件已经结束,吴佩
孚也遭到马林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当前事态的声明的严厉谴责。这个声明邀请
国民党以及其他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团体联合组成一个民主统一战线,将中
国从帝国主义者和军阀的双重压迫下解放出来。③
统一战线的这个压倒一切的目标是无可质疑的;使中国共产党其后遇到
宗旨上和组织上难题的,是1923年6月采用的“党内合作集团”的政策——
据此,中国共产党的成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中国共产党党组
织的独立性。④首先,这种与中国资产阶级合作的策略,同中共在意识形态上
铲除资产阶级的承诺是矛盾的;另一方面,党员一致行动正是列宁主义的共
产党概念的本质的组成部分。①夺取政权之前很有必要结成统一战线,这一前
提由于中国共产党人数上的劣势,似乎是有充分根据的,但它也为统一战线
在国民革命看上去正在取胜,联盟中较弱的一方可能被较强的一方抛弃时的
最终分裂,播下了种子。因而,这个联盟必然是暂时的,因为从革命的一个
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变,不大可能是平平静静的。继列宁的《两种策略》
之后,瞿秋白的重要文章《自民主主义至社会主义》,②似乎已准确地点明了
这个问题。但共产国际更为乐观,谋求从内部控制和改造国民党。③
国民党由于接受了如其1924年的宣言所阐明的反帝反封建的双重目
标,也由于其改组披上了列宁主义的外衣,的确发生了变化。④统一战线成立
以后,中国共产党谋求通过把其成员安插进国民党中央的群众运动部门和黄
埔军校,从而影响国民党。国民党员们对传统上被认为显赫而有实力的部门,
例如财政和外交部门,而不是组织、宣传、劳工或农民部门,表现出更大的
① 诺斯:《莫斯科和中国共产党员》,第59页。参见陈潭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回忆》,《共
产国际》,美国版,14。10(1936年10月),第1361—1366页;英国版,13。9(1936年9、10月),第
593—596页。
② 《华字日报》登载了许多陈独秀1921年3月以后,尤其是1921年9月10日在广东活动的报道;郭华伦:
《史论》,1,第31页。
③ 《红色文献》,第28和34页。学者们大都同意统一战线的主意来自莫斯科,中国共产党被诱骗而接受
了这个主意。关于一种相反的意见,参见H。R。艾萨克斯对H。斯内夫利特(马林)的访问记,载《关于共产
国际和中国革命的文献》,《中国季刊》,45(1971年1—3月)。
④ 布兰特等:《中国共产主义文献史》,第68页。
① 许华茨:《中国的共产主义》,第52页。
② 《新青年》,2(1923年12月20日),第79—102页,署名屈维它。
③ 许华茨:《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第52页;韦慕庭:《孙逸仙:受挫的爱国者》,第148—150页。
④ 国民党组织部:《第一次全国大会宣言》,出版地不详,1927年8月。还可参见韦慕庭:《孙逸仙:受
挫的爱国者》,第172—174页。
兴趣,这一事实表明,国民党对党的组织和革命的观点没有改变。保守分子
们争夺有钱有势的政府职位或大元帅府的职位。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机
关刊物《向导周报》、《新青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