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女人当国 >

第9章

女人当国-第9章

小说: 女人当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丧委员会”的名单不是权力分配表,其成员也只是按照与咸丰的亲疏关系及朝中地位而定。名单倒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但问题是,八大臣在谕旨中仅命陈孚恩自北京火速赶往热河,而恭亲王奕却被命留在北京办事,无须前往热河。这一扬一抑,亲疏立见,八大臣的用意,奕岂能不知?

    此时的奕,回想近年来的种种不公,不免也对兄长咸丰颇为怨愤。奕心想,在皇兄北走热河后,自己留在北京和洋人周旋并费尽心机将洋人弄走后,多次奏请皇兄回銮而不准,请求赴热河探视疾病又不允;现在好了,咸丰这一撒手,八大臣辅政也没有自己的份,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啊?!难道自己的亲弟弟还不如远支宗亲载垣、肃顺等人可信吗?难道穆荫、匡源等外姓人还比自己的亲兄弟可靠吗?

    想到这里,奕的一腔无明怒火顿时烧向了肃顺等人:正是这些弄权的小人有意在皇兄面前中伤毁谤,这才会使得自己被日益疏远;而这些人为了把持朝政,还故意多次阻挠咸丰回銮北京;现在皇兄病死,这些人竟然不准自己前去奔丧哭奠,真是家奴翻天,岂有此理!

    奕一跺脚,不行,我一定要亲往热河讨个公道,弄个明白!

    恰在这时,慈禧的密使也到了,皇嫂指示小叔子立刻前往热河,化解危局。奕得此信息后,就像吃了颗定心丸——这自家人的江山,岂能让外人染指?

    随后,奕立刻上奏行在,坚决要求赴热河奔丧。肃顺等人虽然对奕防范得紧,但咸丰毕竟是人家的亲哥哥,这胞弟来热河奔丧哭奠,无论怎么说都是合情合理的;要是肃顺等人非要蛮横拒绝,弄不好还让世人怀疑八大臣是有意排挤宗亲、把持朝政,反落下自己的不是。

    肃顺等人转念一想,也行,反正现在大局已定,热河是我们的天下,就算奕不怀好意,他单刀赴会、赤手空拳的,还能搅出多大的风浪来!

    七月二十六日,恭亲王奕怀着复杂的心情踏上了前往热河的行程,一路上他昼夜兼程,马不停蹄,在经过4天的跋涉后,终于在八月初一的清晨抵达热河行宫。奕到达的时候,正好赶上咸丰的“二七”殷奠礼,行宫内香烟袅袅,哀乐齐鸣,此情此境,奕岂能不感伤于怀!他带着满身的尘土,半是劳累、半是伤心地扑倒在咸丰的梓宫灵柩之前,伏地大哭,声彻殿陛。

    说真的,从咸丰崩逝后,还没有谁像奕这样悲痛过,即使是八大臣和两宫太后,也没有这样伤心过。奕的痛哭哀号,让在场的人都眼圈一红,被感动得陪同流泪。

    奕的痛哭,情感复杂,可谓半是伤心半是委屈。伤心的是,自己虽然和兄长有过芥蒂嫌隙,但毕竟是一起长大的手足,谁料到去年一别,便已成永生?想起自己的哥哥自打当上皇上,何曾过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如今斯人已去,人隔阴阳,兄弟间的这点龃龉疙瘩又算得了什么呢?

    奕的伤心大哭,也有一半是为自己而哭。他回想往事,虽然自己有些事情做得出格,但皇兄何以如此糊涂,竟然会将大权交给远支宗亲和异姓外人,而反对自己的亲兄弟大加猜疑呢?何况,这皇位是父皇留下的,本来自己也不是没有机会,既然皇兄做了皇上,自己也已经认命,何以还是不加信任呢?何况自己留在北京和洋人周旋,如今洋兵已退,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凭什么将自己排斥在权力之外呢?

    想到这里,奕是越哭越伤心,觉得自己实在是太窝囊、太委屈、太郁闷了,本来是出于礼仪性的一哭,变成了发自肺腑、痛彻心扉的号啕大哭。

    奕的这一哭,可谓是感天动地,不仅那些大臣们觉得奕是真的和咸丰皇帝手足情深,就连八大臣都认为要是真不让奕前来拜奠的话,那可就成了千古遗恨了。不过,既然奕这次是真的来奔丧哭奠而不是闹事,那他们也就放心了。

第一部分 11.叔嫂密会,惊雷形成于无声处 (1)

    11.叔嫂密会,惊雷形成于无声处

    奕的一场号啕大哭,连肃顺等人也有些被感动了。但奕知道,热河是人家的地盘,自己在这里还是要小心谨慎,夹起尾巴做人,不然一有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于是,祭奠完后,他在载垣、肃顺等人面前表现得恭恭敬敬,显得十分卑逊。肃顺等人看奕一副老实人的样子,在双方客客气气的气氛中,也不免对奕有些轻蔑,警惕性也有所放松。

    奕哭奠的消息很快传到内宫,两宫太后得知小叔子奕已经赶到热河后,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特别是慈禧,当她听说奕已到后,心中谋划了很久的计划也开始逐渐清晰,并打算联合奕之力开展实施了。

    从血缘上来说,奕是小皇帝的亲叔叔,两宫太后是奕的皇嫂,其间虽有君臣之别、尊卑之分,但和奕和肃顺那些远支亲王或异姓大臣相比,终究要多一份血缘亲情,好歹算是一家人。中国的古话说得好,“血浓于水”,“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朝廷大权掌握在自家人手中,总比掌握在外人手中强吧?就这点而言,慈安和慈禧两个女人就没有丈夫咸丰想得那么多、那么远了——事实上,谁对谁错一时还不好定论呢。

    再者,对于小叔子奕的能力,慈禧是了解而信任的。早在咸丰十年(1860年),当英法联军攻下天津后,时为懿贵妃的慈禧便在咸丰与众妃相对而泣的时候推荐奕,说他向来明白事理、行为决断,足见慈禧对奕的办事能力是充分信任的,在她的眼中,奕绝非一般的庸碌无为之辈。

    按照慈禧的计划,两宫太后随即要求召见奕。但是,在正常情况下的话,后妃是不能随便召见王公亲贵,除非是在皇太后、皇帝万圣节(生日)或者是新年之时,诸王公方可带着自己的福晋入宫面见。

    由此,尽管两宫太后以“探问北京情况”为由召见奕,但这个谋划已久的“叔嫂会”还是颇费了一番周折。听说两宫太后要召见奕后,肃顺等人立刻警觉了起来,他们随即出面加以阻拦,特别是军机大臣杜翰(咸丰帝的师傅杜受田之子),他甚至公开跳出来指责说:“先帝刚死,皇太后居丧,叔嫂应当避嫌,这时不适合召见亲王。”肃顺听后,哈哈大笑并鼓掌称赞说:“说得好,真不愧杜文正公(杜受田)之子矣!”

    肃顺等人的话含讥带讽,理由也冠冕堂皇。可不是?这皇帝刚死,两个寡妇嫂嫂和年龄相仿的小叔子(时年30岁)怎么能在后宫相见呢?毕竟男女有别,这叔嫂相见,瓜田李下的,传出去可不好听哟。再说了,咸丰皇帝刚刚归天,两宫太后应当在宫内深居简出,持哀守节,这才符合礼仪之道嘛。

    在这种情况之下,奕也不好接诏,好在两宫太后并不知道外面发生什么事情了,她们见奕迟迟不到,便连派太监几次出来催促,态度非常坚决。这下奕和肃顺等人也都为难了:这去见有违礼仪,但不去见的话又违旨,这该如何是好?

    载垣等人听说奕马上回京,立刻浑身上下无比舒畅,欣欣然间,他们连声答应:“请爷坐!请爷坐!”于是奕便坐着他们的轿子到了普陀宗乘庙,前门进后门出,迅速会同自己的随从护卫,一路上快马疾驰,向北京飞奔而去。由于担心肃顺等派人来行刺,奕等人十分小心,他们甚至连沿途各州县准备的打尖住宿之处都不敢轻易居住。

    事实上,奕过于担心而肃顺等人则过于大意了,当时他们只是乐得奕早点从热河滚开,还没来得及想什么行刺之事。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两个简短的“叔嫂会”,竟已为政变定下了基调。

第一部分 11.叔嫂密会,惊雷形成于无声处 (2)

    奕不敢自主,只好跟郑亲王端华说:“两宫皇太后催得紧,看来不去不行。既然你们说年轻叔嫂不宜后宫单独相见,那请郑亲王与我一起进见两宫太后如何?”端华没想到奕这么狡猾,竟然把皮球踢给了自己,弄得他反而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向肃顺使眼色,让他来作决定。

    一向精明的肃顺一时间也有点蒙了:这让奕单独进见吧,还真有点不放心;但要我等陪同进见,这两宫太后又没说要见外臣。左右为难之下,肃顺只得皮笑肉不笑地说:“老六,你和两宫太后是叔嫂,我们陪同进见算怎么回事啊,你还是自己去吧!”由此,奕得以一人单独进见。

    两宫太后见了奕后,两眼泪汪汪,这下可算是遇到亲人了。据记载,这次召见的谈话时间大概有近两个小时,奕与两宫太后究竟说了、又商议了什么,由于缺乏史料记载,目前尚不得而知。不过,可以想象的是,两宫太后一定向小叔子哭诉了八大臣的侮慢和跋扈,特别是载垣、端华和肃顺三人,更是不把她们母子放在眼里。随后,话题毫无疑问地转移到如何扳倒八大臣、重新夺回权力上去。

    对于这个结果,奕在来热河的路上早已料到。他这次来热河的主要目的,也就是探究下两宫太后对八大臣辅政的看法,如果两宫太后对此并无意见,那他虽然含怨不服,但也只能暂时偃旗息鼓;要是两宫太后对八大臣辅政不满,那就必定要与他结盟,共同对付八大臣。所幸的是,事态的发展是向着他所希望的那个方向的。

    在两宫太后召见奕后,热河的气氛开始变得紧张了起来。在肃顺等人宴请奕的时候,酒至半酣,一贯冒冒失失的惇亲王奕誴(奕的五哥)喝得醉醺醺的,突然提起肃顺的辫子,指着奕说:“人家要杀你哪!”一语既出,举座皆惊。肃顺惊慌之下,竟然低着头,尴尬地说:“请杀,请杀!”——这外臣终究是抗不过皇权。

    可别小看了奕。尽管奕的影响和势力主要在北京,但热河这边也有人给他通风报信,譬如军机章京曹毓英。曹毓英和肃顺等人有矛盾,他本来在咸丰的时候便是汉人领班军机章京,咸丰十年(1860年)六月首席军机大臣彭蕴章因故出缺后,按理应该由他递补成为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和军机大臣差别可就大了),谁料肃顺等人却鼓动咸丰补授了他们一派的焦佑瀛为军机大臣,这让曹毓英希望落空,也引发了他的极大怨恨。

    早在奕到达热河前,曹毓英等人已经看出肃顺等人与两宫太后及恭亲王奕之间的矛盾;等到奕到热河后,这些人感觉朝局可能会有变化,于是纷纷为奕通风报信或出谋划策,试图在变局之中谋取未来的不世之功。

    奕在热河的秘密活动,不免引起肃顺等人的注意和不满,于是他们竟然主动向两宫太后暗示,奕何时可以回京。两宫太后这时也想再见奕一次,于是便传下旨意让奕请安后回京。肃顺等人见两宫太后要打发奕回去,自然是求之不得,因而对这次会见没有丝毫的怀疑和阻拦。

    第二天,奕利用请训回京的机会再次见到了两宫太后。在这次会见中,奕将这几天收集的信息并加上自己的分析判断,为两宫太后作了一次详细的报告。奕提出,肃顺等人在热河一手遮天,当务之急就是早日回銮北京,以摆脱肃顺等人的控制;如果要对肃顺等人下手,必须回到北京后再作打算。当两宫太后问起回京后洋人会不会对自己不利的时候,奕拍着胸脯保证京城绝对安全,外国势力也不会有任何异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