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 >

第12章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第12章

小说: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与之谈话,再问以同样的问题。结果,求治者在朦胧状态中,慢慢说出了她第一次生病的情形。原来这个女孩的父亲非常疼爱她,管束得也比较严,不让她随便外出或与男性交往。生病那天,她早已与一位朋友约好了出去跳舞,本来准备到了傍晚,乘父亲不在时偷偷溜出去与朋友汇合。不巧,当天晚上吃过晚饭之后,她父亲一直坐在门口看报纸,寸步不离,所以无法出去赴约。

    她一方面害怕父亲,不敢开口向父亲要求出去;另一方面又担心朋友会一直站在外面等,于是心里非常着急。在这种越等越急的情况之下,她忽然大声叫,大声闹,在地上打滚,四处乱跳。自此之后,每到傍晚,便自然感到焦灼不安,然后就发作起来。但已将第一次发病的病因“忘”得一干二净。从这个女孩子的例子看来,不难理解,她把那件事情完全“潜抑”下来,让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虽然她把那件不愉快的事情潜意识地忘却了,但其所引起的焦灼不安感却仍然存在,而且常常以症状的形式出现。人在浅睡眠状态时,意识的控制较弱,原被抑制到潜意识的信息,便会再度出现。

    这种潜抑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常可见到,只是不被人注意罢了。比如说,接到一封信,如果信的内容使我们觉得不愉快而不愿意回信时,往往会把回信这件事“忘掉”。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也常常可以发现这种潜抑作用。一位求治者详细地向施治者述说他小时候的事情。从4、5岁上幼儿园开始,到如何进小学、念中学……结婚、工作等等,事无巨细,说得十分详细。尽管他每次与施治者会谈时,总是试图尽量把过去的生活史详细讲出来,但他却一直到几个月之后,才说出自小时父母分居以后,他一直与母亲同床而眠直到当施治者问他为何没将这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讲述出来时,他却大表惊讶地问:“哦?!我没告诉你吗?我以为已经讲过了……”“也许我认为没什么特别的,所以没告诉你……”从心理学观点来分析,他并非忘了,也非故意隐瞒,而是因为他对此事特别敏感,认为自己的毛病是缺乏男子汉气概。而这些问题的成因乃是因为与母亲同床而眠的缘故,心里觉得羞愧、难过。所以,使用心理防卫机制,把有关这件事的记忆及其连带而来的不愉快的感觉,一起潜抑下来。因而他会一时想不起来。同其他心理防卫术一样,潜抑作用也具有二重性。就其积极方面而言,它能帮助人们控制足以引发罪恶感受的冲动或与道德伦理相违背的念头,以及它能通过一种暂时的“遗忘”来保护受创伤的心灵。但潜抑作用也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四章 心理防卫机制的建立 八、隔离作用

    八、隔离作用(所谓“隔离作用”是指,将部分的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此处所讲的部分事实,乃是指整个事情中的一部分,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感觉部分。隔离作用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年轻的女孩往往喜欢说上“5号”,而不直接说上厕所;说“做好事”,而不说月经来了。究其原因,不外乎“5号”较文雅,而说“做好事”要比来月经好听得多。因为听到“厕所”这个字眼,难免联想到污秽满地、臭气冲天,心理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厌恶之感提到月经,则会联想到血迹斑斑,是女孩子的私事,不应告诉别人等。用“5号”及“做好事”来代替,人们既“知道”所提,又不会引起污秽肮脏之感,说起来和听起来都要舒服得多。这种把观念和感觉分离,只留下人们可理解的观念,而把可能引起不快感觉隔离起来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隔离作用。”

    又比如,不说人死了,而说仙逝、归天或长眠等。因为后面这些字眼同样能表达“死”讯,从感觉上来讲,也不会感到太悲哀或不祥,这便是隔离作用的例子。男女在谈恋爱时,不好意思直说“我爱你”,而改说英文“Iloveyou”,其实意思一样,却少了许多肉麻的感觉,不外是利用“隔离作用”。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施治者要注意观察求治者使用隔离作用的现象,以发现问题的根源。因为病人用隔离作用来处理的问题,多寓有许多不适的感觉,而难为求治者所接受,这正是心理治疗的出发点。如有位求治者,在会谈中一直使用汉语,但当谈到梦遗时,却不说梦遗,而忽然改说英文nocturnalejaculatinE。

    显然,这位求治者感到用汉语说“梦遗”,会引来许多尴尬,便使用外国语来表达同一意思,以避免难为情。这就说明,求治者对梦遗这件事,有着极强的羞愧感,非得通过隔离作用来处理。这种情况的发现,可以帮助施治者发现其问题所在,然后针对问题,对症下“药”。)

第四章 心理防卫机制的建立 九、转移作用

    九、转移作用(转移作用是指,把对某一方的情绪反应转移到另一方的心理防卫术。这是人们常有的倾向,即把自己对某一对象的情感,诸如喜爱、憎恶、愤怒等,因某种原因无法向其对象直接发泄,而转移到其他较安全或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试例:一位丈夫,在办公室里受了上级的责备,一肚子的气因工作关系而不敢发作,只好忍气吞声。但一回到家中,可能就会对妻子粗声粗气,甚至发一阵子脾气,而作妻子的莫名其妙,一肚子火没处发,刚好小儿子在旁边,便顺手给了儿子一巴掌,儿子平白无故地挨了一巴掌,满腔愤怒,真想回敬一下,但孩子当然不能打妈妈,回头一看,小花狗正在摇尾巴,走过去抬起脚就给了小花狗一脚……

    本来是丈夫受了上级的气,转来转去,最后发到了小狗身上。尽管气没有发到本来的对象身上,但因为得到了转移,出了气,心情也就舒展多了。这是因为对某一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是不为自己或社会所接受的,所以把它转而移到另一个比较可以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精神上的负担,即为“转移作用”。

    一般说来,人们所转移的对象,与原来的对象有相似关系,具有代替的性质,像小孩子喜欢吮奶头,长大了没有奶头可吮,便改为吸吮手指头,再大一点时改为咬笔尖,更大时,变成抽香烟或嚼口香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有一位母亲,带着她的2岁孩子来找心理医生咨询。最近她发现孩子常常抱着自己的小枕头到处跑,怎么打骂都不听。同时,不管在家里或者在外面,常常吵着要枕头,并且常用手指头捏着枕头的角,玩个不停。如果妈妈带他外出,非要拖着一个枕头不可,使妈妈又气又急。后来,心理医生从妈妈那里了解到,这个孩子出生不到半年,妈妈的父亲突然得了重病,为了照顾其父亲,只得把小孩留在家里让丈夫照顾。在这一段时间里,每当小孩哭的时候,丈夫就丢一个枕头让他抱着玩。因此,他无形中养成了习惯,把枕头角当成奶头吮吸,或用手指头去玩弄,把对母亲的依恋转移到了枕头身上。

    还有一位姐妹,同时喜欢上了一位男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追求,结果姐姐与这位男士结了婚,并生有一儿一女。后来姐姐不幸病故,这位男士便续弦其妹为妻。婚后妹妹虽然对姐姐遗留下来的男孩子较好,可对那位女孩子却很凶,常常无缘无故地打她,待她好像仇人一样,她自己也莫名其妙。在心理咨询中得知:因姐姐抢走了男友,心里非常气愤,便不知不觉中把对姐姐的仇恨,都发泄到长得很像姐姐的女孩子身上去了,这也是转移作用的结果。

    转移作用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经常出现。求治者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小时候对其重要人物(通常是自己的父亲)所表现的关系,转移到施治者身上,形成了病人与医生的普通医患关系之外的另一种关系,即为“移情关系”,这种关系也是转移作用的一种。)

第四章 心理防卫机制的建立 十、反向作用

    十、反向作用(反向作用是指,采取一种与原意相反的态度或行为的心理防卫术。它是人们为处理一些不能被接受的欲望与冲动所采用的防卫手段。人有许多原始冲动和欲望,由于是自己及社会所不容忍和不许可的,故常被压抑而潜伏到所谓的潜意识之中,不为自我所觉察。这些欲望及冲动虽然被抑制下去,但并未被改变或消除,仍然具有极大的驱动力,随时在伺机爆发。所以为防止这些冲动爆发出来,不得不加强防御。例如:有一个2岁多的小女孩,喜欢吮大拇指,每当被妈妈发现时,就会遣责骂,甚至挨打。这个小女孩很快知道啃手指头是不被妈妈所接受的。如被发现就会受处罚。以后她每次见到妈妈,就把两手放在背后,抢先向妈妈声明:“妈妈,我没吮手指头。”

    其实,她没有吮手指头,手放下来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藏在背后去呢?这表明她内心有很强的吮手指头的冲动,唯恐手太接近嘴边,控制不住而将手指头放进嘴里去吮就糟了。为了对抗这种冲劝,只好把手放得离嘴越远越好。这个例子足可显示出人的某些行为,如果过份,可能正表示了他潜意识中有刚好相反的欲望,反而使人怀疑他在这方面可能存在心理问题。这种内心有一欲望或冲动,可是因为表现出来就会引起不良后果或受到处罚,所以只好拼命去控制,结果不但不敢表现,反而由相反方向去表现者,即为反向作用。这种矫枉过正的反向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观察到。比方说,有的人内心很凶,唯恐凶性发作不可收拾,于是在外表上表现得非常温和、慈善,即所谓“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当然,反向作用指的是本人不知不觉中使用此种心理防犯法。自己一无所知,真的相信自己是所表现的那种人,如果有人暗示他可能是别的,他就会暴跳如雷,并不是一般人所说的“伪君子”、“伪善者”。

    反向作用若使用得当,不仅无害,而且可能有助于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然而遗憾的是反向作用往往被人过份使用,不仅不能使他们做应做之事,而且耗费了许多精力,做出违背意愿的行为。举例来说,作继母的大多不会像亲生母亲一样疼爱子女,当孩子做错事、惹麻烦时难免会产生一种厌恶之感。其实,即使亲生父母亲有时也会产生这种感觉,否则就不会听到有父母打骂孩子的事情了。但是亲生父母打骂孩子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可以公开表现其心境;而继母则不然,怕打骂孩子或表示讨厌孩子会引起别人非议,所以即使孩子行为确实需要管教(处罚乃管教的一部分),也不敢,有时反而过份溺爱放纵,以表示自己并非“不爱”他。这样一来,作继母的不但需要消耗很多的精力来抑制自己的怒气和不快,而且要费更多的精力去表现自己“喜爱”孩子。这种矫枉过正的结果,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孩子娇生惯养,有一天会变成问题儿童。更严重的是,小孩会体会到继母的内心是如何地恨他,而一点都不感谢她的“爱”。这种反向作用,在心理疾病患者中也常可见到。

    有位学生因为在学校一言不发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