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 >

第135章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第135章

小说: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积极正确,可使心理状况趋于平衡否则可导致心理状况恶化。

    我国著名老中医岳中美教授曾归纳了老年人的八大怪病,是生理老化的樗:①只记远事,不记近事;②笑时有泪,哭时无泪;③喜欢孙子不喜欢儿子;④喜欢软食,不喜硬食;⑤眼昏花,看不见近处;⑥耳朵聋,好打听闲事;⑦遇怪事,不观察就问;⑧撒尿常常溺在鞋上。心理健康对人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老年人的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差,需要社会、集体、家庭的支持和帮助。

    一、过好离退休关

    帮助老人过好离退休关应做到如下几点:

    1.作好退休计划和心理准备。老年人的悲哀,莫过于鲁迅笑下的“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的哀叹。事实上,社会责任应由一代一代年轻人担当,“山阻石拦,大江毕竟东流去”,老年人应能领悟社会的进步,顺应社会的需要,做好离退休的心理准备,要知道“没有比诋毁年轻一代更能催人衰老的”!一些研究表明,退休前曾做过妥善计划的老年人,离退休之后的生活适应较好。退休计划一般包括经济上的收支、生活上的安排和对保健方面的预先策划,以及对老年配偶的生活照顾等。一般的老年人,在退休后六个月,即能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但仍有许多老人不能适应退休生活,离退休综合征表现明显。这种情形常发生于突然失去日常工作及社会职业的老人中,尤其在退休以后没有伴侣的老人,更难适应退休后的生活。“不活动是衰老及死亡的催化剂”,在离退休之前,作好了各种计划与心理准备,就会产生安全感,对退离原职泰然处之,适应良好。

    2.对离退休老人给予关照。解释老年人适应成功与否的活动学说认为,个体必须尽力维持中年期所有的态度和活动,去发现适当的活动以取代要放弃的兴趣和退休要的工作;组织适当的补偿活动,如“关心下一代协会”工作,管理社会公共秩序工作,居委会工作,社会福利工作等,以充实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离退休老人,生活范围的缩小,自然把家庭作为生活的核心,全家团聚,这是他们最感快乐和欣慰的事。昔日社会中,老年人能含饴亲孙的快乐,如今这份原本属于老人的快乐,却随大家庭的解散、小家庭的建立而消失了。但这是时代的潮流,所以我们除要求老年人适应时代,变中求适应以外,更希望年轻人及社会能体谅老人,消除家中两代的成见。子女应在日常生活中多孝顺父母,使老人不致有被遗弃、被疏远感,增加其归属感与安全感。

    3.老年人积极自寻解决问题的途径。老年人必须自我克制依赖心理,把一切离退休后的生活寄希望于政府、单位的抚养和子女的照顾,应面对现实,积极学习自我照顾与自寻解决的途径,最好能在老年期来临之前即妥为安排与准备。换言之,在中年后期就得预作安排、如作相当的积蓄、培养正当合宜的兴趣和嗜好,来充实晚年的寂寞生活,或预计一份轻便的工作,使自己退休后仍有轻松有趣的工作及固定的报酬,则生活上可获得安全感,并可免去寂寞无聊之苦,而工作的成果又是一大安慰,能解决因退休所引起的经济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困难。

    二、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了“自我实现的人”,即精神健康的人,曾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相属关系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高层次的需要是以低层次需要的实现为基础的。老年人虽已从生活的正台退到了幕后,从第一线退居为第二线,但他们仍有着各种要求和需要。国外研究老年心理学的人认为,老人有“三恶”:贫困、孤独、不健康。其实,这正是老年人的某些需求未得到满足的反映。

    1.保持健康和安全的需要。据国内有关调查,60岁以上退要工人中,患有器质性疾病的约占50%,70岁以上则高达65.9%。日本荒井曾对一般家庭中的老人所需作过调查,他们在回答“你现在最关心什么”时,多数人都回答关心脑出血、癌、高血压等健康问题。的确,疾病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使他们维持生命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必然焦虑烦躁,忧心忡忡,悲观失望,深感不安。老年人的担心感还来自一个经济安全因素,英国社会学家史密斯曾调查发现,担心缺乏经济安全的老人占43%。而最使老人不安的因素是各种疾病,所以,应加强健康管理,组织老人老参加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定期开展健康咨询,回答老年人的问题,帮助消除顾虑,学会自我调养;此外,家属的照顾也十分重要。

    2.与人交往的需要。离职退休,儿女另立门户,好友分离,老伴去世,交往的人日渐减少,使老人深感寂寞、孤独而痛苦。这种情况在西方国家尤为严重,许多老人只有饲养宠物来排遣孤寂、寻求慰藉。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使老人从孤独中解放出来,与周围的人接触、交往。老年人的一个心理持点是人越老就越需要爱,老年夫妻相依为伴是老年人良好心情的重要激励因素。独生女成家立业后应尽可能与父母住在一起,即使是分开居住,子女也应经常去看望或写信问候。家庭关键和睦,心理气氛融洽,敬老爱功,共享天伦,则有利健康长寿;相反,家庭不和,家庭人际关系恶劣,致人早衰,对身心健康极其有害。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给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宝贵遗产,但这位大豪的晚年却是不幸的。夫人索妮娅性格暴躁,经常与他吵闹,1910年他82岁时,他被迫与妻子离婚,离家出走了。由于心忧郁,健康渐趋恶化,10天之后,这颗世界文坛巨星就陨落了。

    3.自我实现的需要。老年人虽年近古稀,但人老心宏,壮志未酬,想发挥余热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但老年人已离开工作岗位,无力实现自己的夙愿,以致自我实现的需要难以满足,从而产生不安、消沉和空虚之感。

    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关键是充实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能重新认识生活的意义,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要防止心理老化、空虚和无聊,首先须让老年人具有好奇心和保持积极性。好奇心是追求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动力,启发好奇心和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是组织老人学习。国外有人作过调查,90%的老人都希望学习,所以终生教育观念的提出不无道理,应开办老年大学、老年学院等以满足老人的学习需要,充实老人的生活。其次,帮助老人安排一些力所能及、自己擅长而又不很紧张的工作,使精神有所寄托,人生价值得以体现。有科学家指出:“劳动,包括脑力劳动,能锻炼神经系统,而游手好闲则对神经系统有害。”

    积极、适的大脑思维活动和体力劳动,还能减缓人的老化和衰退过程。此外,还要克服各种适应障碍。适应障碍是指人对所处环境不能恰当地适应,例如有的老年人把一句善意玩笑当成对自己的诬蔑和嘲讽而大发雷霆,把旁人的耳语视为商量谋害自己而感恐惧。适应障碍是由于需要未得到满足而引起,但更多则因心理因素影响而产生。适应障碍有两种表现:一是问题行为,是对现实状况所采取的不恰当行为;一是心理障碍,是指因脑动脉硬化引起的意识不清、不识方向、失语、失认以及老年痴呆和各种神经症。郭恩曾对老年人的适应提出8条建议:在自己身体条件许可范围内生活;适应经济收入减低的生活水平;要有医疗的保障;能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把对家庭的爱扩展到朋友中间;在社会上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维持自我的统合性;能够扰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后代。此外,我们应了解老年人其他未能满足的需要,在可能条件下予以解决。无法满足的,用转移注意的办法从另一方面加以弥补。我们还应认识和承认老人的自尊心,真心诚意尊敬他们,用同情、体谅态度对待它老人,认真倾听老人意见,接受老人的合理要求。

    4.帮助老人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念,以最大的热情去拥抱生活。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感觉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而生活就是一种感觉。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感觉它、对待,它就以什么样的姿态回报你,只要你热情、积极、乐观、进取,你的生活将充满阳光。”你经常看到玻璃杯是半满而不是半空吗?你的眼睛是盯着油炸圈饼还是它的洞孔?休斯顿的莱斯大学心理学家安德森说:“假如我们能教人们更为积极地思维,就有可能使他们免受心理疾病之苦。”另一位心理学家沙伊雷尔说:“你有成功的能力,但成功并不完全依赖于你,你对成功的信念影响着你是否会取得成功。”相传一位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老大卖伞,老二晒盐。一逢晴天老二好晒盐,老太太就担心老大的伞卖不出去;一逢雨天老大好卖伞,老太太就担心老二没法晒盐,以致终日满面愁容。一位大师知晓后劝她:“你何不在晴天想,这是老二晒盐的好日子;一逢下雨,老大卖伞的生意一定做得红火。”如此一来,老太太真的终日乐得合不拢嘴了。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可能引起消极情绪体验,陷入心理困境;换一个角度看,用积极的观念去看问题,就可发现其积极意义,走出心理困境。老年人不妨把眼睛总是盯住油炸圈饼而不是它的洞孔,地空的玻璃杯看成是半满,这将于我们的生活十分有利。

    三、退中有进

    人到老年,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都要衰退,但要力求人老心不老,人退心不退,退中有进,永远进取。

    1.不要过早产生衰老感。虽然生老病死不可抗拒,但应正确对待在生理上应服老,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去生活。如退休,即使工作也应做一些自己身体条件和精力所能及的事,安排适当的体育、学习、娱乐、社会活动等;在精神上要不服老,应把离退休看成是调换一个更适合自己健康状况的岗位,不要有任何“离岗”的想法,更不要有迟暮之感,应“老当益壮”,人老心不老。就如董必武同志年近70赋诗明志:“老来愈知学不足,春来弥觉物增妍”。90高龄深感前尘岁月蹉跎,还发出了“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的肺腑之言。北大教授雷洁琼曾风趣地说过,旧社会是“70古来稀”,现在却是“90多来稀,80不稀奇,70小弟弟。”

    2.良好地适应新的生活。老年人只要能注意锻炼身体,保持健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不产生退坡思想,对生活中的挫折能妥善处理,生活起居不依赖他人,自己动手,不倚老卖老,就可以推迟产生衰老感。台湾作家杏林子曾写过:“人在年轻的时候以健康换取金钱,在年老的时候以金钱购买健康,那么在什么时候享爱呢?”其实,只要持续地锻炼,保持平衡的心态,进行心理保健,健康是不用金钱换取的,在欢乐中也就是享受了生活。

    3.应老有所用。现在社会各阶层各机关所淘汰的人员大多数集中于老年人。认为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