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 >

第39章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第39章

小说: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催眠治疗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向求治者说明催眠的性质和要求,把治疗的目的和步骤讲清楚,以取得求治者的同意和充分合作。其次,要测试求治者的受暗示性程度。这两点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尤其是后者,是决定催眠疗法疗效好坏的关键。受暗示程度低或不受暗示者,一般不宜进行催眠治疗。

    测试受暗示性高低的方法很多,现介绍4种:

    (1)测嗅觉。用事先备好的3个装有清水的试管,请求治者分辨哪个装的是清水,哪个装的是淡醋,哪个装的是稀酒精。分辨不出得0分,辨别出后两种中的一种得1分,辨别出后两种的得2分。

    (2)测平衡功能。令求治者面墙而立,双目轻闭,平静呼吸两分钟后,施治者用低沉语调缓慢地说:“你是否开始感到有些前后(或左右)摇晃,你要集中注意力,尽力体验我的感觉,是否有点前后(或左右)摇晃。”停顿30秒,重复问3次后,要求求治者回答或观察求治者,如未感到摇晃者得0分,轻微摇晃者得1分,明显摇晃者得2分。

    (3)测记忆力。令求治者看一幅彩色画,画面画的是一个房间内有一扇窗户,蓝色的窗帘和两把椅子。30秒后拿走彩色画。问:“房间里有3把还是4把椅子?”“窗帘是什么颜色,浅绿色还是淡黄色?”“房间有2扇还是3扇窗户?”若回答与问话一致,则具暗示性,每一问得1分;若回答与画面一致则得0分。此项测试的得分为0~3分。

    (4)测视觉分辨力。在白纸上画两个直径均为4厘米、间距为8厘米的大圆圈,圆圈中分别写12与14两个数字。要求治者回答哪个圆圈大。若回答一样大得0分,若回答其中之一大者得1分。通过四项测查,求治者可得0~8分,分数愈高表示求治者暗示性愈强,被催眠的可能性就愈大。

    2.催眠的方式、方法。催眠的方式可分为集体催眠、个别催眠和自我催眠。集体催眠就是让病情相似、年龄相近的几个或10多人一起进行催眠,其优点是既可同时治疗多人,又可消除求治者的孤单感和恐惧心理,还可通过效果好的求治者现身说法,与求治者间的相互暗示、模仿以形成最佳的催眠气氛,增加求治者对催眠效果的信服。个别催眠是施治者面对单个求治者进行的催眠。

    自我催眠是指在催眠师的指导下,由求治者对自己进行的催眠。求治者在接受暗示性测验后即可进行催眠。催眠一般是在安静、昏暗的房间内进行,施治者最好有助手在场,尤其是对异性催眠时。求治者舒适地坐下或躺下,安静、放松数分钟,然后进行催眠。实践证明,90%以上的人能进入程度不等的催眠状态,30%左右的人可进入深度催眠状态。

    催眠的具体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四种:

    (1)言语暗示加视觉刺激。此法又称为凝视法,是让被催眠者聚精会神地凝视近前方的某一物体(一光点或一根棒等),数分钟后,施治者便用单调的暗示性语言开始进行暗示。“你的眼睛开始疲倦了……你已睁不开眼了,闭上眼吧……你的手、腿也开始放松了……全身都已放松了,眼皮发沉,头脑也开始模糊了……你要睡了……睡吧……。”如求治者暗示性高,则很快进入催眠状态;如求治者的眼睛未闭合,应重新暗示,并把凝视物靠近求治者的眼睛以加强暗示,使两眼皮变得沉重。

    (2)言语暗示加听觉刺激。催眠时,让求治者闭目放松,注意倾听节拍器的单调声或水滴声,几分钟后,再给予类似于上述的言语暗示,同时还可以加上数数,如:“一,一股舒服的暖流流遍你全身……,二,你的头脑模糊了……,三你越来越困倦了……,四、……五……。”

    (3)言语暗示加皮肤感觉刺激。施治者首先在求治者面前把手洗净、擦干和烤热,然后嘱求治者闭目放松,用手略微接触求治者皮肤表面,从额部、两颊到双手,按同一方向反复地、缓慢地、均匀地慢慢移动,同时配以与上述类似的言语暗示。有时也可不用言语暗示,仅用诱导按摩。这种按摩还可以采取不接触到求治者皮肤的方法,只是靠双手的移动而引起温热空气波动,给皮肤温热感而达到诱导性催眠按摩的目的。

    (4)药物催眠。某些求治者如暗示性低、不合作,可使用2.5%的硫喷妥钠或5—10%的阿米妥钠0.5克,稀释后,进行静脉缓慢注射,在求治者进入半睡眠状态时,再导入催眠状态。催眠状态的表现有强弱、深浅之分。浅度催眠状态的求治者感到浑身倦怠、肌肉松驰、呼吸深缓、无力睁眼,醒后对催眠中发生的事情有回忆能力。中度催眠状态的求治者感到睡意甚浓、四肢僵直,醒后对催眠中发生的事只保留部分记忆。深度催眠状态下的求治者除对施治者的说话有反应外,已基本没有知觉,甚至对针刺刀割也无痛觉,可施行外科手术。

    一般来说,浅度催眠状态时进行心理治疗效果最好。这时,可根据求治者的症状,其回忆已遗忘的过去的经历,宣泄其存在的创伤体验;可以询问其病史、生活和工作的挫折等,为治疗收集资料,可以暗示其做一些动作或讲话,如通过讲话来纠正缄默症;也可以告诉求治者某些症状很快就会消失,等等。例如,一长期失眠的神经衰弱求治者,在催眠状态下对其进行暗示:“你很容易接受催眠,说明你大脑功能良好!催眠已使你轻松、愉快,焦虑紧张状态已经消失,失眠已经治好,你不会再失眠了!以后你每晚9时一定会很快睡熟……直至次晨6时方醒,醒后你会感到精力充沛……你的病已痊愈了。”治疗结束后,可以及时唤醒求治者,或让其睡完觉后逐渐醒来。一般用这样的指导语:“好了,治疗结束了,你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一觉,睡醒后你一定会精神饱满,头脑清醒。”

    催眠治疗的疗程一般是1~5次,间日或三日一次,三次后每周一次,最多不超过10次,每次半小时左右,疗后还要加紧个别心理治疗,以消除病因。

    催眠治疗在精神科及其它科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其主要适应于神经症,以及胃溃疡、结肠炎、高血压、慢性哮喘、冠状动脉机能不足等。此外,还可作为镇痛手段,在“催眠麻醉”下施行外科手术。必须指出的是,催眠治疗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与巫医与巫术有严格的区分,切不可视为儿戏,任意滥用。一般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在出于研究和治疗的需要时,并在求治者自愿配合的况下,方可使用。而且催眠疗法除具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点外,也有其缺点。一是并非任何求治者都能成功地接受催眠治疗;二是疗效往往不甚巩固。在使用时必须注意。

第五章 心理治疗法 第三节 心理治疗的方法(21)

    二十一、暗示疗法

    暗示疗法是指利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手段,引导求治者顺从、被动地接受医生的意见,从而达到某种治疗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暗示疗法与催眠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催眠是暗示的一种形式,即不是在清醒状态下,而是在催眠状态下对求治者进行的暗示,所谓暗示,即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们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暗示疗法产生的历史古老而悠久。麦斯默的催眠表演,引起了人们对其奥妙的探究。夏科、巴甫洛夫、弗洛伊德等对暗示现象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巴甫洛夫说过:“暗示乃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于本世纪30年代撰写了《暗示心理学》一书,而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麦独孤在临床的应用,则堪称独步,声誉蜚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前线战场上流行着一种因受炸弹爆炸的震惊而患的心理恐惧症——“弹症病”,严重者四肢瘫痪。此病无药可治,蔓延较快,颇令英国当局头痛。这时,麦独孤参加了战时治疗,经了解后他发现这是种“心病”,于是凭借以往的社会声望成功地进行了暗示心理疗法。他用笔在下肢失去知觉的士兵膝盖以下若干寸的地方画了一圈,然后以无置疑的口吻告诉求治者,明天线圈以下部位一定恢复正常。第二天,这个士兵果然恢复了知觉。这样日复一日地提高画圈的位置,直到士兵痊愈。

    1.在清醒状态下进行的暗示心理治疗,可以分为他人暗示疗法和自我暗示疗法两大类。

    (1)他人暗示即由施治者对求治者施加的暗示。它主要是通过医生在求治者心目中的威望,把某种观念暗示给求治者,从而增进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调节人的行为和机体的生理机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他人暗示疗法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有一次,一位求治者到医院就诊,说他如何如何不舒服。医生对他进行了全面体格检查,发现他身体各部位都很健康,没有任何毛病,可是这位求治者确实在一天天消瘦下去,束手无策。后来,一位心理医生接受了这位求治者,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彻底检查,然后对他说:我终于发现了,你患的是综合症。还告诉他,现在刚试验成功了一种特效药,专治这种病症,注射一剂,保证三天后恢复。打针后三天,求治者果然神气活现地好了。其实,心理医生注射的仅为葡萄糖水,真正治好病的,是语言的暗示作用。除此之外,在他人暗示疗法中还有非语言暗示法,如医生或医生发动求治者的家庭或病友运用姿态、表情及环境施予某种影响等。

    (2)自我暗示疗法即由求治者通过自己的认知、言语、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以调节和改变身心状态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自我暗示的力量是非常惊人的。在自我暗示的作用下,一个人可以突然变得耳聋受损,而仅仅是因为大脑管理视觉、听觉的相应区域的机能受到了扰乱,形成了一个病态性的抑制中心,使神经细胞丧失了正常工作的功能。它们不再接受传来的信息,当然不能对这些信息作出反应。这样的求治者可以用催眠暗示疗法治疗,并且可以一下子治好,使不明真相的人大吃一惊。一个人走进了冷藏间,无意被关在里面。开始他并不在意,也并未感到寒冷,后来当他抬头看到“冷冻”二字时,顿时心里紧张起来。一种死亡的威胁笼罩在他心头。他越想越怕,越想越冷,最后蜷缩成一团,在惊恐中死去。其实,车间的冷冻机并未打开,寒气远不能置人于死地。他完全是由于自我暗示的作用,因恐惧而导致肾上腺素急剧分泌,心血管发生障碍,心功能坏死而导致死亡的。由于自我暗示的效果巨大,美国一位医学教授对癌症的病因提出了新的理论,认为癌症的发展主要不是客观上存在的癌细胞,而是主观情绪、自我暗示导致了癌变。

    这一理论虽未被广泛接受,但癌症求治者一旦知道了自己患病的真相,病情便会急剧变化却是不可否认的。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