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 >

第6章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第6章

小说: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直接表露爱憎好恶。受压抑的个性既害怕表现坏的情感,也害怕表现好的情感。如果他表示爱情,就担心别人说他自作多情;如果表示友谊,又怕被当作阿谀奉承;如果称赞某人,又怕人家把这当作虚伪逢迎,或者怀疑他别有用心。正确的做法应当完全不必考虑这些否定的反馈信号,你不妨每天至少夸奖三个人,如果喜欢某人干的事、穿的衣服或说的话,你就让他知道。

    二、释放个性潜能——练习二

    这里介绍一种有效的循序式肌肉放松法,来释放被压抑的个性潜能。

    初步的肌肉放松运动并不难学,跟着下列的要点练习大约一星期,就可以掌握到放松的要窍。

    (1)安排三十分钟时间。

    (2)安排一个宁静而且最好是黑暗的房间,内有一张舒适的床或沙发。

    (3)穿着宽松的衣服(如睡衣),或将自己的紧身衣裤解松,然后睡或躺在床或沙发上。

    (4)深呼吸三下。每一次吸入了后,尽可能忍气不呼出,并全身紧张,然后握紧头,这一过程是让你体会到紧张。在每一次忍受不住时,再将气缓缓呼出,尽可能导引自己有“如释重负”之感,这一过程是让你体会到松弥的感觉。

    (5)尽量感受紧张的不适感与松弛的舒适感的强烈的对比,领受松弛的妙处。

    (6)按身体部位逐一发布“松弥的自我催眠命令”。这些部位依次序是手指及掌、前臂、手臂、头皮、前额、眼、耳、口、鼻、下颚、颈、膊、背、前胸、后腰、肚、臀、耻骨以及生殖器、大腿、膝、小腿、脚及脚趾。你依循这些部位的次序,发布以下的指令:“放…松…松…弛…,我现在感到非常舒畅…,我的(部分)现在是非常的松…弛,我明显地感觉这部位有一种沉重而舒服的感觉。”

    (7)在向自己发布这些命令的同时,你要体验全身松弛的感受。

    (8)当完成手指到脚趾的松弛过程,想象一股暖流,由头顶缓缓地流下你的膊头、胸、肚、腿、以及脚尖。这暖流带来的舒适,大大地加深全身的松弛程度。

    (9)静静地躺在床或沙发上,尽情享受这难得的松弛,体会这状态的美好。

    (10)除了第(9)步没有时间限制之外,前面由手至脚整个逐步放松的过程需时大约六至七分钟。如果你在不到六分钟的时间内完成,那说明你还未达到松弛状态。要点:①假若气(1)和(2)的环境不许可,你应该“弹性”变通一下。②保证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外界骚扰。③在第(1)中之所以安排半小时的时间去做一个七分钟左右的程序,是为了保证你不为时间所限而尽量放松。有一位工程师坚持练习此放松术,矫正了严重的语言缺陷,其逻辑思维和工作才干也获得惊人的发展,他温顺待人的态度和冷静的处世方法,也得到周围人的赞赏。

    三、释放个性潜能——尝试未知

    如果你充分相信自己有能力进行任何活动,那么,你实际上就能获得成功。一旦你敢于探索那些陌生的领域,便有可能体验到人世间的种种乐趣。想想那些被称为“天才”的人,那些在生活中颇有作为的成功者,他们并不仅仅是某方面的专家,也不是试图回避困难的人。富兰克林、贝多芬、达•;芬奇、耶稣基督、爱因斯坦、伽利略、罗索、萧伯纳、丘吉尔以及许多其他伟人,他们大多是敢于探索未知的先驱者,在许多方面与普通的人一样平常,唯一区别只不过是他们敢于走他人不敢走的路罢了。另一位文艺复兴式人物施魏策尔曾经说过:“人类的一切都不会使我感到陌生。”人们可以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自己,打开心灵的窗子,进行那些自己一向认为力所不能及的活动;否则,就只会以同样的方式重复进行同样的活动,直到生命终结。而伟人之所以伟大,往往体现在其探索的品质以及探索未知的勇气上。要积极尝试新事物,就必须摈弃一些会对自己个性构成压抑的观点:改变现状不如苟且偷安,因为改变将带来许多不稳定的未知因素;或认为自己非常脆弱,经不起摔打,如果涉足于完全陌生的领域,会碰得头破血流。这显然是荒谬的观点。

    如果改变生活中单调的常规因素,你会感觉到精神愉悦和充实;相反,厌倦生活会削弱意志并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一旦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就可能导致精神上崩溃。然而,如果在生活中努力探索未知,并获得成就,则你的心理一定会更加健康而强大。此外,也许还抱有这样一种心理意识:“这件事非比寻常,我还是躲远些好。”这种心理状态使你不能面对挑战,积极尝试新的经历。你可能认为,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某种理由,否则做它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只要你愿意,便可以去做任何事情,而不必一定要有理由。没有必要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寻找理由。当你还是个孩子时,逗蚂蚱玩上一个小时,其理由只不过是你喜欢逗蚂蚱玩。可当你成为大人时,你却不得不为做每件事找一个充分的理由。这种对理由的“热衷”阻碍了个性的成长发展,长期克制和压抑个性,使潜能无法得以发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你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其原因只不过是你愿意这样做。这种思维方式将为你拓展生活的新天地,并将有助于消除你迄今为止养成的主式——惧怕未知。

    四、寻找内在安全感

    安全感意味着知道将要发生的危险,并能免除对个体的威胁;但安全感也易于使人们陷入没有激情、没有异议、没有冒险精神的一帆风顺的境地。安全感可指外界的保障,如金钱、房产和汽车等物质财富,也可指工作或社会地位等生活保障。但是,世界上也存在着另一种值得追求的安全感,这就是内心安全感。所谓内心安全感,就是相信自己能够处理任何事情。对未来抱有信心和希望的安全感。这是唯一持久的安全感,真正的安全感。财物终归耗尽,名声随毁誉而浮沉,但是唯有自我,可以依赖终身。你应该相信自己内在的力量,不妨将财产、工作或社会地位仅仅视为生活中令人愉快、但可有可无的附属物。假如,此时你正在阅读这本书时,闭上眼睛想象:突然有人扑向你,把你全身衣服剥光,扔到直升飞机上。直升飞机把你运到索马里内地,留在一片荒地上。你既没预先得到警告,也没有带任何钱财,除你自己之外,一无所有。

    你将面临语言、风俗习惯、气候适应等困难,而你的全部所有仅仅是你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要生存下去,还是因愁困而死?是结交新朋友,找到吃的住的呢?还是仅仅躺在那儿哀叹自己多么不幸?如果你依赖的是外部安全感,你将无法生存下去,因为人的所有个人财物都已被剥夺。然而,如果你内心强大,毫不畏惧,那你就会活下来。由此看来,我们可将安全感的定义改为:了解自己能够应付各种局面,包括没有任何外界安全条件的局面。一些敢于冒险和探索未知的人,他们并不事事都预先订好计划,却可能事事走在前面,因为他们勇于尝试新的经历并避开苟且的思维陷井,从而使得自己不断发展,有所作为。

    五、不断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暗示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定势,并引导潜在动机产生行为。积极的带有创富意识的暗示会让你较少利用意志力,在自发心理中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学习自我暗示时,要牢记五大原则:

    1.简洁:你的句子要简单有力。例如:“我越来越富有。”

    2.积极: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你说:“我不要挨穷”,虽未言“穷”,但这种消极的语言会将“挨穷”的观念印在你的潜意识里。因此,你要正面地说:“我越来越富有。”

    3.信念:你的句子要有“可行性”,避免与心理产生矛盾与抗拒。如果你觉得“我会在今年之内赚到一百万”是太不可能的话,选择一个你能够接受的数目。例如:“我今年之内会赚到五十万元。”

    4.观想:默诵或朗诵自己定下的语句时,要在脑海里清晰地形成意象。溥生特在他的《富豪的心理》一书中说过:“你永远不会致富,除非你能够在脑海中见到自己富有的模样。”

    5.感情:观想自己健康,你要有浑身是劲的感觉;观想自己创富,你要有丰盛人生的感受。希尔博士也指出:“当你朗诵(或默诵)你的套句时……要把感情贯注进去……否则光嘴里念是不会有结果的,你的潜意识是依靠思想和感受的协调去运作的。”

第三章 异常心理的判别与心理健康的维护 第一节 异常心理的概念与判别标准

    第一卷心理医学总论

    心理医生在欧美是一种倍受人们重视的职业,许多著名人物,乃至寻常人物一生都有其固定的心理咨询师。由此可见,任何人的心理都可能出现不健康的倾向,而且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会直接影响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正确判断,甚至导致决策失误,直接影响到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在我们所面对的这个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人的心理时刻都在受到不可避免的震荡,所以,如何加强自己对外部事件的承受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处理好决定事业成败的人际关系尤其显得重要。

    第一章异常心理的判别与心理健康的维护

    第一节异常心理的概念与判别标准

    一、有关概念的区别

    首先,我们应该明了与异常心理有关的一些概念的区别和可能产生的歧义。尽管在我们界定这些概念时仍会有不同意见,但只要作者与读者之间有了一定的共识,我们便可以讨论有关问题了。异常心理:异常即不正常,亦可称之为失常,异常心理即是偏离正常的心理。然而,这是一个相对性极强的概念。首先,因为人类的许多特征如身高、体重、智力等都是呈常态分布的,即大多数人接近平均数,只有极少数人偏于两端。因此,高与矮、重与轻、智与愚等两端者,均可视为异常,但异常心理却不作此认同。如远离平均数的高智商,是一种优秀状态,心理学者不愿以“异常”来称呼,而称之为超常。如是,异常便常带有否定的意思。再则,人们所居的地域环境、社会环境不一样,所持有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有差异,因此对异常的看法也就有出入,甚至大相径庭。伦敦人烂牙、香港人烂脚可说是常事,但都不能把未溃烂的说成不正常。所以,从统计角度看异常是不含否定意义的,但从社会角度看异常却可能含有否定的意义。于是,我们可把“异常”理解为偏离正常,但却很难对“异常心理”作同样的理解。心身疾病这是一个范畴仅次于异常心理的概念,指的是一切因心理因素在疾病中占有较大成份的疾病。心身疾病与纯粹躯体的器质性疾病有所不同,但它又有明确而具体的躯体变化。因此这类异常便被人视为生理的,而勿略其心理的因素。准确地说,心身疾病是指那些主要地或完全地由心理和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且主要表现为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

    变态心理:如果从统计的角度看异常心理,的确可包括常态分布的两个极端,但是变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