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 >

第84章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第84章

小说: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龄男女青年,或者回避现实,或者期望过高,都将自己封闭起来。

    2.社交恐惧。这多发生在那些性格内向者身上。由于幼年时期受到过多的保护或管制,他们内心比较脆弱,自信心也很低,只要有人一说点什么,就乱对号入座,心里紧张起来。他们最怕到公开场合去,在生人面前常显得束手无策,于是干脆躲在家中不出来。

    3.自责心理。有些人因生活中犯过一些“小错误”,例如偷过东西,看过黄色录像片,违反交通规则等,他们也许并未受过别人的惩处,但由于道德观念太强烈,导致自责自贬,自己做错了事,就看不起自己,贬低自己,甚至辱骂讨厌摒弃自己。总觉得别人在责怪自己,感到惶惶不可终日,于是深居简出,与世隔绝。

    4.消极的自我暗示。有些人因为个子特别矮小,或者特别高大,或者有某些身体缺陷,或者容貌丑陋等等,于是十分注重个人形象的好坏,总是觉得自己长得丑。这种自我暗示,使得他们非常注意别人的评价,甚至别人的目光,最后干脆拒绝与人来往。自我封闭阻隔了个人与社会的正常交往,它使人认知狭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最终可能导致人格异常与变态,因此应尽快调整自我封闭的心态。

    (四)自我封闭心理的自我调适

    1.乐于接受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人面对许多挫折,有些人习惯将失败归因于自己,总是自怨自艾。他们十分关注别人的评价,遇事忐忑不安。我们应学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结于外部因素,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走自己的路”,乐于接受自己,曾经一个长相有缺陷的青年,因害怕别人讥笑而不敢见人,后来他努力发现自己的优点,如聪明、成绩好等。优点发掘得越多,他就越自信、最后完全走出了自我封闭的圈子。

    2.提高对社会交往与开放自我的认识。现代社会要求人不仅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且还要“交八方友”。交往能使人的思维能力和生活机能逐步提高并得到完善;交往能使人的思想观念保持新陈代谢;交往能丰富人的情感,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只有开放自我、表现自我,才能使自己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享受到人间的快乐和温暖,而不再感到孤独与寂寞。一个人的发展高度,决定于自我开放、自我表现的程度。谁敢于开放,谁敢于表现,谁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要改变封闭状态。克服孤独感,就要把自己向交往对象开放。既要了解他人,又要让他人了解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确认自己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目标,成为生活的强者。如果沉浸在“自我否定”、“自我封闭”的消极体验中,就会闭目塞听、思维狭窄阻碍自己去积极行动。故有的心理学家将这种自我封闭的心态称为“自我监禁”。

    3.精神转移法。即将过份关注自我的精力转移到其它事物上去,以减轻心理压力。倒如有一位异嗅恐怖症的女孩子。身上本无异味,但总心怀疑虑,认为有味,如口臭、狐臭、屁臭、汗臭等。只要精神一紧张,自己就能“闻到”臭味,由此害怕见人,但精神放松或转移注意力,这臭味便消失了。这种情况可用精神转移法缓解,例如练字、作画、唱歌、练琴等。

    4.系统脱敏法。自我封闭者要正视现实,要勇敢地介入社会生活,找机会多接触和了解外人。这样不断摸索经验,可扩大与外界的交往。这可以从最易的做起,逐步完成难度动作。如写信→打电话→上街→外出见朋友→参加集会,邀朋友来家做客→在电台为朋友点歌→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在公开场合讲演→担任某一群体负责人。

第十一章 病态社会心理的自我调节 第二节 异常心理及其自我调适(5)

    五、空虚心理及其自我调适

    (一)空虚心理的涵义与特点

    《辞海》释“空”,虚也,指中无所有;“虚”空也,与“实”相对。空虚心理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切空白,没有信仰,没有寄托、百无聊赖,或沉溺于牌九,或酗酒吸毒,或卖淫偷盗,或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如同行尸走肉。论其特点。首先,精神空虚是一种社会病,它的存在极为普遍,当社会失去精神支柱或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某些人无所适从时,或者个人价值被抹杀时,就极易出现这种病态心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成为机器的附庸,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为雇佣关系,金钱关系,人的价值被利润、卖买所代替,人们之间存在的只是一种物质交易关系。许多人因此生活在一种压抑、紧张的环境之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失业的威胁,今日不知明日事,许多人只好得过且过,用吸毒、放纵等方式来麻痹自己。如今商品经济给市场经济带来了活力,但它所具备的功利性与竞争性,又使得某些人为名利、竞争所累,这些人便成了金钱的奴仆。“笑贫不笑娼’,只要有钱,什么都肯干,什么人格、国格、理想、贞操通通置于脑后。有些人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吃、穿、住、行都讲究豪华气派,但他们内心却十分空虚。拿某个体户的话来说:“我们穷得只剩下钱。”其次,精神空虚的危害性非常大。毛泽东同志曾说,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也即是说,一个人要有理想、有抱负、有志气,才能迎接一切挑战,有为于世界。然而精神空虚者往往萎靡不振,缺乏社会责任感。如果社会上这类人多了,“国乏强兵邦无壮丁”,我国的经济发展岂不是一句空话?就连他们的家庭及个人生活都会无法正常维持下去。社会上游手好闲之辈、酗酒嗜毒之徒充斥于大街小巷,给社会治安带来极大问题。精神空虚有碍于社会发展,也有害于人类发展,必须慎而待之。

    (二)空虚心理产生的原因

    可以从社会与自我两个方面来讨论。由于“精神空虚”是一种社会病。当社会管理运行机制发生偏差时,常导致人产生空虚心理。具体说来,有以下这些情况:

    1.社会精神支柱的消失。精神支柱是一种信仰,是大众在社会生活中所公认的价值体系和人生榜样。例如一些伟人及其思想论说;一种理想社会的模式;一些自幼在学校、家庭所接受的道德伦理,诸如“好人一生平安”、“好人有好报”等信念。精神支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激发人不断进取,但是社会常常并不按照人们心目中想象的轨道发展,理想的社会模式常常为一些捉摸不定的、难以适应的形态所取代。多元化的价值观往往取代了单一的、固定的价值体系。在这种情形下,原来的社会精神支柱可能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茫然感。

    2.个人价值的抹杀。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有赖于群体意识和社会价值,但是社会价值和群体意识又是构建在个人价值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个人的自尊、自爱、自信,就不会有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作贡献的能力。如果社会不考虑个人价值的存在,或者过多地抹杀个人存在的价值,人就会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青少年若受到过于严厉的管教;成人的成就长期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老人得不到子女的赡养,都会导致空虚心理的产生。

    3.社会交往的畸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交流沟通与友谊,但交往有平等的原则,地位相等、志趣相同者才会有真正的友谊。在社会变迁中,有些人的政治与经济地位一跃而起。地位的变化使得一些故友之间出现了鸿沟,原来无话不谈的局面已不复存在,新的社交圈正在形成。“有钱的人常常是孤独的”,因为经济地位高的人,商品意识往往特别强,并极易将这种意识渗透到与别人的交往中去,因而难以与他建立和维持种种非功利性的比较平等真诚的友谊。他们常常怀疑别人与他们交往的动机不纯,是为了钱而来交朋友。有一位25岁的男青年很有钱,但个人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虽然周围不乏出色的女孩追求他,但他老是为她们是爱他的钱还是爱他这个人而思虑不已。

    此外,有钱人在外界常常是副强者的形象,他们不愿让外人看到自己也有难处,因而羞于启齿向人诉苦,只能把烦恼埋在心里,从而加重了所固有的孤独、空虚感。从个人角度来说,空虚心理源于以下方面:

    1.自我贬低、缺乏自信。个人的早期生活不幸、父母早逝或生活在离异家庭,从小得不到温暖的关怀,犹如“瓦上霜,路边草”,自觉低贱,自暴自弃,看不到前途和光明。社会上的流浪儿、闲杂人员多半属此类。

    2.错误的认识。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存在错误的认识,以偏概全将社会看得一无是处,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立起来,只讲个人利益,不尽社会义务。当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过份讲究个人得失,一旦个人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就“万念俱灰”。这种情形在青少年与一些成人中间较为普遍。

    3.无法满足的精神需求。人有许多需求,大致有生理需求、物质需求、社会需求与精神需求几方面。一般而言,生理需求与物质需求满足较易,后两种满足较难。在现代商品社会里,人们都在努力创造与积攒财富,但是财富与财富带来的快乐并非成正比例。当财富集聚到一定程度后,一些人对金钱则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新鲜感、快乐感和满足感,甚至会对之产生麻木乃至厌倦。而当生活没有了往日奋斗追求的动力,人生也就丧失了目的与意义的确定,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在百无聊赖中度日,或者设法寻求一些更新更强的刺激。一些豪赌、纵欲的个体户就属此类情况。

    (三)空虚心理的表现及其危害

    精神空虚有如下表现:

    1.丧志综合症。即缺乏自己工作决定或根据自己作出的决定去行动的能力。这种病态行为的根源在于精神空虚、情绪紧张、意志薄弱,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易受暗示及环境的摆布,并有酗酒、嗜烟、聚赌等不良行为。例如一些犯罪团伙及迷信团伙的成员,之所以受团伙头目的操纵、摆布,就是因为空虚丧志,不能自控。

    2.否定一切。这在青年中较为常见。心理学家汤姆利尔茨认为,儿童向青年期转化,便带来了青年人对过去对外界关心的逐渐减弱,而将注意力逐渐转向自己的内部世界。这时向内部世界的转移是由青年内在的性本能萌动所致,青年在这个时期一下子落入了暴力性的不安之中,因而有所谓青年的反抗、蛮横、怠慢、见异思迁、冷淡等心理表现,他们不但否定了外在世界,也否定了自己。汤氏将青春期称为“否定期”。这一时期的青年人,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被称为“孤独的、骚动的青春一族”,行为上自然是“虚无主义”。

    3.富贵病。多见于社会的“款爷”和“富豪”。由于他们的身份与地位较为显赫,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烦恼。例如对生活的厌倦,对孤独的感慨,对财富与生命安全的忧虑等等。为了解除这些烦恼,有些人不是将财产投入再生产,而是在享乐中寻找刺激,在刺激中寻找欢乐,这也是一种空虚行为。

    4.“混日子”。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病态行为,所谓“混”就是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