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9a森林水池 + 泰国+阿姜[1].查禅师+着 >

第8章

9a森林水池 + 泰国+阿姜[1].查禅师+着-第8章

小说: 9a森林水池 + 泰国+阿姜[1].查禅师+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上天堂、下地狱,达到想像之极,而使你跟你眼前平易的真理脱离。

  如果你从事修行,你将发现,起初,身体的独处很重要。当你隐居时,可以思惟舍利弗对出家众就生理、心理、烦恼(杂染)、诱惑的独处的建议。他教导说,生理(身体)的独处是导致心理独处的起因,而心理的独处则是远离烦恼的起因。当然,如果你的心平静,你便可安住在任何地方,但在刚开始,了解佛法之初,生理(身体)的独处是非常珍贵的。今天,或任何一天,远离城市去打坐吧!试试看一个人独处,或一个人到恐怖的山顶,那么你便能开始认识,“注视自己”的那种感觉是如何的。

  不要在意心是否平静,只要你在修行,你都是在造正确的因,而且也能去利用任何生起的事物。不要怕不会成功,或不能平静。如果你诚心地修行,就必定会在法上有所成长:那些寻求者都将看见,正如吃的人都会饱一样。



  第四章 禅坐和外相的修行



  前 言

  阿姜 查的禅修指导是简单而自然的 ── 一如他通常的教导风格。通常,他只叫人们去坐,然後看著自己的呼吸,或经行(行禅)并且去注意身体。一段时间之後,他要他们开始在行、坐二种姿势中去审视自己的心,去洞见它们的本然及特性。有时候,对初阶的指导只有这些而已。

  阿姜 查很小心地避免让任何修行方法与“法”混淆。“法”就是“如是”而已,而任何能够使我们清楚地觉察到“如是”、世间、身与心的真实本然及特质的方法,就是“法”的修习。因此,阿姜 查并不强调任何特殊的技巧。他要学生们在开始时学习内心的力量及独立修行,在必要时才问问题,但平常要靠自己的能力去观察和了解心,并依自己的智慧去启开自己的经验。

  然而,在巴蓬寺住了一段时间,独自修行,向资质较长的出家人学习,并听了许多问题的解答及“法”的开示後,我们才学习到外相修行上的某些微妙之处。种种传统的森林禅修,例如:简单的咒语“逋哆”、或冢间禅修、或观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在认为对某些特殊的学生合适时,也会教授。除此之外,禅修通常是在一种简单而直接的方式下成长的。

  在坐禅方面,阿姜 查说,最好的姿势是挺直、保持平衡、盘腿,或是其它能使背部和头挺直的姿势,挺起胸来以使呼吸顺畅。要坐得平稳,让身体安定下来,在平静中为观呼吸的禅修作准备。

  坐禅的第一个方向是将心平静和集中起来,以一种轻松而自然的方式,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让呼吸在不受干扰下进出。利用呼吸在进出鼻孔时的直接感觉经验,作为专注的焦点。尽可能地静静跟随呼吸的感觉,然後,每当你觉察到心散乱时(在经过训练以前,会发生上千次),轻轻地再回到呼吸的专注上。

  这种禅修方法是利用我们最直接的经验──呼吸的不变真理,来专注心。我们要接受耐心地继续这种简单的练习,做为增强心力的方法,以使我们能够专注和洞见。最後,这种简易的呼吸专注法可以导致禅那的最高境界和三摩地。

  虽然对有些人而言,禅那(定)在禅修的过程中自然地生起,然而,禅那(定)并不是阿姜 查所教导的修行目标。阿姜 查指导学生们去利用他们在透过观呼吸後所增长的“定”与平静,来协助他们修行中的第二阶段。一旦心平静、专注後,他教我们要开始去审视身、心的运作。去审视或思惟(观)并不意味著光空想而已,而是去感觉,去直接地经验我们的世间正在如何的变迁。阿姜 查经常建议我们,去审视身、心的组成成份(五蕴)。首先,先觉察身体(色)──直接经验感官和元素的不断变迁:热、冷、明、暗、软、硬、重、轻等等。审视感觉(受)的组成成份(蕴)──乐、无记、苦──刹那刹那都在改变。觉察想、行、识的把戏,觉知这些每一刹那的经验的本质。看看生命为何是这些生、异、灭要素的互动动力。色、受、想、行、识同样的过程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当欲望或期待生起时,要觉察那种经验是怎 样的。觉察苦的起因;觉察当心不被欲望所束缚时的那种宁静。

  有任何并不具备迁变、迅速变异之特质的经验吗?有任何会永保完美,有“自性”、有“我”、有“自我”的部份吗?在这一切当中,“我”在那里呢?去审视看看,你就会到一切事物都在变迁。没有“我”存在,没有固定的“自我”,有的只是这个过程。

  深入观察经验及其特性的学习,并不只限於坐禅而已。走路时也可以观察,用一种自然的速度来回地经行;如果可能的话,走个几小时。学习去注意,就没有什么不能了解的了。这就是修行的核心。

  在许多寺院里,和师父每天面谈是修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但阿姜 查并不鼓励这点。虽然他会回答你的问题,可是,他并不做正式的面谈。他说:“学习去解答自己的问题比较好。向心中的疑惑学习,它如何生起,如何消失。除了你的领悟外,没有任何东西能让你得到解脱。静下心来学习去观察,你将发现整个佛陀的“法”无时无刻都在显现著。”

  正 念

  禅坐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止(定)与观(慧);就如生物的生命型态可分为两类:陆上生物与水中的生物一般。止的禅修是善於使心平静且专一的禅修;观的禅修,一方面是在增长对无常、苦和无我的体会,另一方面,则是使我们能够跨过这些水的桥梁。

  不管我们对我们的生存感觉如何,我们的职责都不是去设法使它做任何改变。相反地,我们只须去洞见它,然後随它去。不论苦在哪里,那儿就必定有离苦之道。去彻见是什么在生与死,和是什么倾向苦。佛陀知道那儿也必须有超越生、死的东西、苦的解脱。

  各种禅修的法门都有协助正念增长的价值。要点是在於,利用正念去洞见潜藏的真理。用这种正念,去观照在心中生起的欲望、喜、恶、苦、乐,并领悟它们是无常、苦和无我的,然後放下它们。如此一来,智慧便会取代愚痴,智慧便会取代疑惑。

  至於选择一个禅修对象,你自己必须去发现哪一种适合你的性向。不论你选择哪一个做为你观照的对象,都将会把智慧带入心中。正念就是觉知当下、觉察和觉醒。清明的领悟(正知)觉知当下正在发生的情况。当正念和正知一齐运作时,它们的伙伴──智慧,永远会帮它们完成任何的工作。

  观照心,观照经验的生、灭过程。刚开始的动态是迁流不息的 ── 一个刚灭,另一个就马上生起,我们似乎看到生比灭还多。随著时间流逝,我们会更清楚地看见,并明了它们是如何迅速地生起,一直到有一天,我们达到它们生、灭後便不再生起的境地为止。

  有了正念,你便可以彻见事物真正的主人。你认为这是你的世界、你的身体吗?这是世界的世界,身体的身体。如果你告诉它,不要去,身体会听从吗?你的胃会先申请允许才生病吗?我们只是租用这栋房子,为何不去追突出谁才是真正的主人呢?

  毗婆舍那的核心──审视你的心

  由坐直开始修行,然後再投注精神。你可以坐在椅子上,也可以坐在地上。刚开始时,你不须要太过集中注意力,只要去观照呼吸的进出就可以了。如果你发现这样有帮助的话,也可以将“逋哆”、“达摩”、“桑够”,做为你在观呼吸出入时反覆念的咒语。在这观呼吸中,不可以去勉强它。假如你试图去控制呼吸,那是不正确的。呼吸也许会看起来太短或太长,太细或太粗;也许会觉得呼吸不顺畅或觉得不舒服。就让它去吧!让它自己稳定下来。最後,呼吸会恨自然的进出。当你觉知并稳固地专注在这出入息中时,才是正确的呼吸。

  当你分心时,停下来,重新再集中你的注意力。刚开始,在你注意呼吸时,你的心会想要控制它,但是,绝对不要去控制或担心它,只要觉察它和让它去,三摩地自然就会生起。就在你如此继续修行之际,有时呼吸会停止,但微细的因素还在继续进行,一旦时间到了,呼吸自然会回复以往的样子。

  如果你能够这样使心静下来,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在椅子土、在车里、在船上,你都可以集中你的注意力,而立刻进入平静的状态;无论你在什么地方,你都能够坐禅。

  到达这一点时,你对“道”便已经有些认知,但是你也必须去思惟(观)外尘。把你平静的心转向色、声、香、味、触、法。不论什么生起,就去审察它。觉察你喜欢它与否,它是否使你愉快或不愉快,但都不要被卷入其中。这种喜恶只是世间外相的反应──你必须洞彻更深的一层。然後,无论起初看起来似乎是好或坏的东西,你都会看到,事实上它只是无常、苦和空的。将一切生起的都归入三法印中;好、坏、善、恶,无论是什么,都归到里面去,这就是昆婆舍那的方法,一切的事物也因此而平定下来。

  不久,对於无常、苦、空的智慧和内观会生起,这就是真实智慧的开始,也是导致解脱的禅修核心。追踪你的经验,观照它,继续奋斗下去。认知真理,学习放下,舍弃以达到平静。

  坐禅时,你可能会有奇怪的经验或幻影,如:见到光、天使或佛陀。当你看见这些东西时,你应该先审察你自己,以寻察心正处於什么状态。不要忘记基本的重点:要集中注意力,不要期望幻像生起或不要生起。如果你跟从这些经验跑,到最後可能会喃喃呓语,不知所云,因为你的心已狂乱不已。如果这些东西真的来了,去观照它们,不要被迷惑。你应该视它们为非你自己,因为它们都是无常、苦与无我的。虽然它们生起了,但不必太在意。如果它们不离去,就重新再提起你的正念,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最少做三次深呼吸,如此一来,你便能去除它们。无论什么生起,不断地重建你的专注力,不要把任何东西视为你自己── 一切都只是一种幻觉或心的造作,一种造成你喜爱、执著或恐惧的骗术。当你看到这些造作时,不要被卷进去。所有不寻常的经验与幻象对智者而言是有其价值,但对没有智慧的人而言却是有害的,继续的修行下去,直到你不再受它们所扰动。

  如果你能这样信赖你的心,就没问题了。如果心想要高兴,就只须知道这种高兴是不稳定的、不稳固的。不要害怕修行中的幻觉或其他经验,只要学习怎样去对治就好。如此一来,就可以用烦恼来训练心,你也会逐渐知道心的自然状态──解脱了极端。清明而不执著。

  依我的看法,心就好像一个单一的点──宇宙的中心,而心的状态就如同到这点上,短期或长期驻留的访客。去深人了解这些访客,并熟悉那些为了诱惑你追随它们所画的生动画面,和所讲的迷人故事。但是不要放弃你的位子,它是四周唯一的一张椅子。如果你继续不停地占有它,问候每位到访的客人,将自己稳固的建立於觉醒中,把心转变为一位觉知者、一个觉醒者,这些访客终究会停止再来。如果你真正地去注意他们,这些访客能回来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