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

第13章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第13章

小说: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熟悉土匪的活动方式和土匪的踪迹。没有迹象表明这个建议是否
已经正式实施。但它表明了现存军事体制与维持中国农村秩序和
现状的任务已经到了互不相干的程度。① 
左宗棠,另一个与经世学派有密切关系的湖南学者(后来是著
名的军事领袖和政治家),因中国军事制度在鸦片战争中发挥作用
的方式而深感不安。问题不仅是无能:错误在于在特殊条件下将
内地省份的驻军调去对付沿海威胁的做法。他写道,驻防军分散
成小部队,以网状形式遍布各省,担负着支撑国家权力和抑制叛乱
的使命。如果它们被调往别处对付突发情况,危险的裂口就会在
地方控制网上出现。正是这样一个裂口(绿营兵部队被调出湖北
去镇压湖南、贵州边界地区的苗族叛乱时造成的)使1796年的白
莲教起义成为可能。现在,在50年后,新的大叛乱的威胁还在萌
生并且难以看出;但是一旦地方驻军的调动使爆炸性的社会力量
释放出来,叛乱的时刻就会到来,后果不堪言说。 
左宗棠谈论的实际上是内部驻军体制已不能再动员一支远征
军,因为农村社会现在是太不稳定了。只能让它们留驻在规定地
点并专注于内部控制任务来捂住盖子。他在1840年写道:。若不
及时熟筹通变之方、持久之策,正恐事终无补而患不胜防也。。 

① 贺长龄:。黔省下游各营专设捕盗兵丁议。,载罗汝怀编:。湖南文征。(1871年)
卷14,第8-11页。 

左宗棠认为,惟一的解决办法是让地方自给自足。他进而提
出一个增强抵御英国的军事实力的有力计划,包括从渔民中招募
海军雇佣兵、由地方官员训练名流的部队(亲兵)、修建堡垒,以及


建立新的船坞和军火工厂。这些措施有可能使沿海省份能够依靠
自己对付外夷而不必夺走内地的驻防军。① 
从北京朝廷的观点来看,军事上的紧急情况可以用几种办法
对付,但都不能完全令人满意。一种可能是大大扩建正规军系统,
而现已枯竭的国库又承担不起;另一种可能是招募特定的雇佣军
对付特殊的紧急情况,这是一种朝廷采用过的权宜之计,尽管从遣
散他们常常随之产生混乱的观点来看,这样做是高度危险的。第
三种可能是在地方一级建立民兵制度,这个政策问题在拼死挣扎
的19世纪80年代讨论得很多,并且由于民众对英国在沿海省份
的存在的激烈反应而变得复杂了。 
民兵与外夷问题 

①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1892年编,台北1964年翻印),。书牍。,卷1,第
10-11页。 

鸦片战争期间席卷广州地区的组建地方武装的潮流不是由官
员们引发的,但却是官员们必须作出回答的一个难题。在这个10
年的剩余时间里,官方有关地方民兵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
1841年5月的一个著名事件的经验的制约:当停战正在安排时,
广州附近绅士领导的民兵在这个筑有城墙的城市北面的农村中使
一小队英军堕入陷阱。三元里村附近山丘上出现的约7500名武
装农民展开了一场小规模的混乱的战斗,英军遭到1人死亡、15
人受伤的失败。农民民兵(很快增加到20000人之多,来自100个
或更多的村庄)击退了入侵者;他们就这样展示了觉醒的正义的人
民的力量,以对抗正统政府不敢正视的邪恶的外夷。如果说三元
里事件凌辱了英国人,它也使中国官员吓了一跳,他们不无理由地
害怕群众的仇外狂热将引起外夷重新动用暴力。由广州知府和两


个当地知县组成的代表团急忙赶到现场,说服名流领导人解散民
兵。民兵分散回到他们的村庄,使英军能够撤出他们被围的连
队。① 
在三元里事件前,广州官员已经鼓励绅士在广州地区倡办民
兵组织;但现在,却产生了一些新的考虑。英国军队的优势使地方
官员懂得了帝国的命运——更不用说他们自己的前程——取决于
他们。驾驭。(羁縻)外夷和避免军事失败的本领。 

① 魏斐德的。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中国南方的社会动乱。(伯克利,1966年),是关于三元里事件以及它的来龙去脉的论述。有关这一事件我从此书中获
益颇多。并参看铃木中正:。清末攘外运动的起源。,载。史学杂志。第62卷第10期,第
1-28页(1953年)。 

耆英,一个满洲贵族,后来成为他那个时代处理外夷事务的著
名人物,当1842年英军沿长江而上进行强攻时,他有足够的机会
看到英国的军事威力。他任两江总督时,确信必须避免进一步的
敌对行动,生怕民兵会激怒英国人。1843年3月,他指责代理漕
运总督李湘棻的一项建议:沿长江两岸,从仪征向东到扬州建立团
练,以便炮击英军。耆英说,原则上这是一个。寓兵于民。的好主
意,但作为实际政策却是不明智的。衙门的胥吏必将卷入,并引起
混乱。老实百姓有正当职业,没有时间参加军事训练,而顽劣之徒
将成群结队地加入。这些顽劣之徒只会坐食富户人家,耍弄拳棒,
惹是生非。。若再加以司炮之权,其弊更不可胜言。(也就是说,他
们将使地方官员卷入反英事件)。尽管官员可以命令团长管束他
们,然而众所周知,只有地痞才想担负这种职务(正像没有一个值
得尊敬的人愿意当保甲长一样)。。一无赖已足为害,聚集无数之
无赖而假之事权,遍布于沿江沿海地方,窃恐有事之秋未得御敌之
利,无事之时先受骚扰之害。。当形势需要时,可尊敬的地方领袖


(绅士)将会站到前列,并为地方防御作好准备,就像不久前正直的
广东人所做的那样。① 

① 。筹办夷务始末。(北京,1930年),道光,卷65,第49-50页。 
② 这是耆英几年后做两广总督时提出的;。清实录。,道光,卷442,第25页。 
③ 。清实录。,道光,卷390,第30-31页;。筹办夷务始末。,道光,卷67,第10页。
有关田润,见。临潼县续志。(1890年),卷3,第2页。 

值得注意的是,对耆英来说,显然。团练。所指与其说是一种自
发的、非官方的、绅士领导的制度,不如说是一种官僚政治创办的、
以保甲为基础的地方武装制度。耆英认为,官员们可以操纵和约
束绅士的领导权力,就像广州官员在三元里事件中约束绅士那样。
但是使民兵成为政府主办的大规模的事业,就等于与潜藏于农村
社会的隐蔽的危险力量作交易,对农村现状和处理夷务都会带来
无法预料的后果。一旦绅士站到前列,政府甚至还要谋取他们的
帮助以避免排外事件。② 

耆英指责团练的奏疏呈上仅一个月后,就有压力迫使朝廷在
整个帝国范围内建立团练。一个地方监察官田润要求朝廷建立地
方民兵部队。以杜“随着鸦片战争而来的”后患而节军需。。但这是
另一种民兵。首先,田润想到的恰恰是曾经使左宗棠担忧的地方
兵力真空状态。英夷刚刚得到安抚,为了作好应付将来突发事件
的准备,内部安全必须加强。在农村建立长期的团练比根据特殊
情况招募和调动正规军要安全得多。其次,这种团练完全掌握在
绅士手中。团练首领将被允许通过额外的土地税筹集资金,所有
款项不经官员之手。。素行公正才略有为之士。将被挑选出来做部
队首领。③田润的倡议可能是地方名流为了越过谨慎的地方官员
以求取朝廷注意的一个行动。 

最初,朝廷的反应是赞同的。但皇帝首先把建议交付沿海省


份的一些文武官员,征求他们的意见。到1843年7月末,提出的
许多反对意见足以说服朝廷放弃这项建议。接二连三的奏章表
明,高级地方官员不喜欢非正规的地方武装,担心它将破坏农村社
会,就像担心它对重大战斗无济于事一样。尽管绝大多数公开的
忧虑在于内部混乱的前景,但潜藏在背后的恐怕是外夷问题。沿
海官员不能忍受让处理夷务的需要谨慎从事的机构从他们手中丢
掉。在其后几年里,他们的担心得到朝廷的共鸣,朝廷不仅避不认
可地方民兵,而且鼓励官员们抑制他们,尤其禁止他们袭击出现在
内地的外国人。① 

① 。清实录。,道光,卷393,第21页;卷394,第36-37页;。筹办夷务始末。,道
光,卷67,第10页;卷68,第33页;卷77,第39页。 
② 见魏斐德的卓越论述:。大门口的陌生人。,第71-105页。 

民兵问题在是否允许英军进入广州城内的争论中出现了一个
新的转折:按照条约应当给他们一种权利(洋人认为如此),但中国
人决意不予承认。总督耆英在英国人和仇外的广州人的要求之间
受到逼迫,犹豫不决,两面应付。非官方的农村民兵组织——与三
元里传统有关系——在广州附近的农村里屡次攻击走散的英国人;
英军每次都要求耆英管束民众,惩罚冒犯者。1848年,当局势逐渐
失去控制时,朝廷把耆英从他的职位调离,并决定试用另一个处理
夷务的官员。耆英的继任者徐广缙于是着手进行一项微妙的工作:
与觉醒的广州地区名流加强联系,同时又劝阻英军展开全面进攻以
达到入城的目的。关键在于,在不致酿成英军实际进攻的情况下鼓
励绅士领导的民兵运动,使其足以使英国人相信,狂热的民众是无
法控制的。最后,他成功了:料定英军只能克制,他宣布(假冒圣旨)
皇帝不许他开放城市。英军在伦敦的命令下,没有把争端推向战
争。② 


然而,尽管徐广缙取得了暂时的胜利,19世纪40年代事件的
最后结果仍然增强了中央和地方官僚机构对非正规武装力量都抱
有的怀疑态度。甚至在1850年以后,当叛乱成为国家最担忧的紧
迫事件时,这种小心谨慎的观点还继续存在(见第四章第四节);只
有压倒一切的重大事件才能引起它的某些变化。 
地方武装的官方模式 

广州民兵运动的猛烈势头在官员的头脑中确实留下了印记,
因为在这种情势下产生了当时最有影响的、牢固地臵基于官方控
制和官僚机构之上的一种地方武装类型。许乃钊(死于1860?)在
1849年发表他的杂著。敏果斋七种。时是广东学监。这本救难手
册包括。武备辑要。,还加上一种赈济著作、两种治涝著作,以及明
代将军戚继光论述部队训练和军事组织的两篇著名论文。。武备
辑要。主要从明清两代著作中广泛搜集了有关地方防卫的睿智的
思想,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论述城市防御(。城守辑要。),另一部分
论述乡村防御(。乡守辑要。)。①。乡守辑要。是惟一一部发挥了实
际效用的文献,因为它得到高官的支持并产生了广泛影响。1850
年,徐广缙在广东和广西向地方官员分发这本书。3年后,它由皇
帝正式推荐,分发到全国各省,在地方资料中可以找到运用它的证
据。②官方的支持使它成为我们所知的最接近于太平天国叛乱前

① 许乃钊,杭州人,弟兄五人均很著名,包括许乃济,因在19世纪30年代鸦片问
题的重要争论中所起的作用而著名;许乃普,一个得到广泛尊敬的官员,并且是一部有
关地方行政方面的著作。宦海指南。(1859年)的作者。许乃钊1853年在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