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中国竹木牙角器收藏鉴赏百问百答 >

第2章

中国竹木牙角器收藏鉴赏百问百答-第2章

小说: 中国竹木牙角器收藏鉴赏百问百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76000  12:清竹雕人物坐像 :20000~30000:176000  13:清中期竹雕踏雪寻梅笔筒:60000~80000:165000  14:清文竹雕梅花鼻烟壶:20000~30000:154000  15:清竹雕文具(十一件): 150000~200000:154000  16:清竹雕五子戏弥勒:150000~250000:154000  17:清中期竹雕刘海:150000~250000:154000  18:清中期竹雕仙人乘槎:50000~80000:132000  19:清竹雕携琴访友花插: 20000~30000:132000  20:清中期文竹雕松竹梅兰方盒:80000~120000:132000


竹刻艺术品 一明清竹刻器的收藏有哪些特点?(图)

  答:对明清竹刻器了解甚少的人,往往看不懂,一个竹刻笔筒竟会值几十万元。原因在于把普通竹刻品与竹刻艺术品混为一谈。刻竹之技出现甚早,但最终成为竹刻艺术品,却始于明代中期,此后近三百年来又一直有文人艺术家不断地参与、研究刻竹之艺,才形成了以文人风格为特色的明清竹刻艺术。所以,竹刻艺术品的收藏,与书画作品的收藏特性是一样的,收藏的重点应是明清民国时期的文人竹刻名家的作品,而并非是这期间的工匠作品。如果对此认识不清,就会在价格上吃亏。明清竹刻器有如下一些特点:  (1)竹刻器的工艺水平和作者的名气:竹刻是小件工艺雕刻品,材料十分平凡易得,价值不高,所以竹刻器的工艺水准之高低,是否为刻竹名家所作,便成为决定竹刻器市场价格最重要的因素。明清竹刻器的收藏特性与书画作品极为相似。有著名刻竹名家铭款的竹刻器,其收藏价值自然要比普通竹刻器要高许多倍,这没有什么好说的。但问题在于明清以来,并不是刻竹名家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上镌刻铭款,许多做工优秀的竹刻器就没有铭款。所以,如见到一些刻工很好的竹刻器上,虽无刻竹名家款,也切不可错失机会。竹刻器本身所显示的刀工、艺术水平与风格流派,也是很过硬的指标。  (2)竹刻器的保存状况:竹刻器多为传世品,少有出土物,加之竹刻器也易于保存,故一般品相都较好。但确有因收藏不当造成品相较差的,会直接反映到市场价格上。竹刻器的品相是很重要的,要收藏就收藏品相好的精品,品相很差的、甚至已腐朽的竹刻器是没有收藏价值的,这一点与其他收藏品是不相同的。  (3)竹刻器的年代:竹刻器的年代也不是越老越好,这一点与其他收藏品不同。竹刻器最老的年代也不能早过明代中期。一般来说,竹刻艺术的盛期在明代晚期至清代乾隆年间,那些讲究刀法、精镂细刻又注重构图的文人竹刻器主要出现在这个时期。从嘉庆、道光年间起,竹刻艺术便开始衰退,文人艺术家只喜欢在平面上作浅刻拨镂;那些以表现刀法、精镂细刻、深浮雕的竹刻器,特别是圆雕竹刻,文人艺术家基本上不做了,也做不了。如有,也是当时工匠的仿制品,虽然其中有不少工匠之作显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也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但终归是因功力与艺术修养差了许多,作品缺乏神韵。  (4)在任何时候,竹刻艺术品的高端价格都是由文人竹刻名家的作品支撑的,而并非是这期间的工匠作品。艺术品和工匠制品是在艺术上是有很大差距的,因此,两种竹刻器,在价格上应当有较大的差距。  (5)市场成交价格:随时注意明清竹刻器的市场成交价,也很重要。应当说,那些由社会公认的文物鉴赏家、收藏家鉴赏收藏过的精品,真伪不存在问题,艺术价值、收藏保值性也毋庸置疑。这样的成交价就很有关注的意义,可以作为是明清竹刻器价格的风向标。  (6)有专门研究家认为,根据近几年国内市场的走向,竹雕器还有较大的市场运作空间,特别是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精品,或是经公认的收藏大家鉴赏收藏过,或是经过著录的作品,将有更大的保值、升值可能。目前大量中端拍品的价位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远未达到理想价位。


竹刻艺术品 二竹刻之技与竹刻之艺有何区别?(图)

  答:竹刻是在竹器表面上进行雕刻装饰的技艺,其历史极为久远。我国长江流域有丰富的竹林资源,竹子有一定的强度和弹性,生长快,再生性强,是人类最早利用且用途广泛的天然材料之一。别的用途且不说,在纸张尚未发明以前,古人将竹子劈成竹片,编缀成片,蘸漆在其上书写文字,叫“竹简”。“惟殷先人,有册有黄”,至少在商代就开始使用竹简,直到纸张开始普及的东晋,竹简才消失。又如竹笏版,是官员上朝面君所用礼器,也有记录文字备忘的功能。《礼记·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可见,竹笏是在周朝仅次于玉、象牙笏的礼器。  宋代,竹刻之技有很大发展。据陶宗仪《辍耕录》记载,高宗时有巧匠詹成,所造鸟笼“四面皆花板,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俱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这是在竹品有微刻的记载。然而,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竹刻器实物,是湖北江陵拍马山战国楚墓中出土的三兽足竹卮和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雕龙纹髹彩漆竹勺柄。它们都是2000多年前的竹雕实用工艺品。  从明代中期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繁华,文化发达,人们重视物质文化生活,随着房屋、私家园林的大量兴建,硬木家具的流行,书房的陈设时尚化,人们对于文房用具的艺术品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文人艺术家的参与和提倡下,民间竹刻很快成为一种艺术形式。明嘉靖年间,在嘉定、金陵出现了竹刻艺术的流派,使竹刻上升为一门艺术。从此文人笔记和地方志才开始记录竹刻名家的事迹和有关竹刻之辞赋诗文。到清代嘉庆年间,金元钰编纂竹刻专著《竹人录》,并首次提出竹刻流派:“雕琢有二派,一始于金陵濮仲谦,一始于吾邑朱松邻。”这就是明清竹刻艺术分“嘉定派”、“金陵派”的来由。  嘉定竹刻名家是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祖孙三代,擅长竹根雕技艺和竹节雕,雕工精细、刀法洗练、题材文雅、构图讲究,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金陵竹刻名家是濮仲谦。濮仲谦刻竹重天然之趣,不屑于精雕细刻。明代竹刻的“嘉定派”和“金陵派”,自开创至清代,名见典籍记载的竹刻艺术家就有200人,足见影响之大。


竹刻艺术品 二什么是留青竹刻?有何艺术特点?(图)

  答:留青是竹刻表现形式之一,即雕刻时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黄竹肌作地子,以青色竹皮作为雕刻纹样的表层,故名“留青”竹刻。从雕刻技法上来看,“留青”竹刻属于减地浮雕。制品有臂搁、镇纸、笔筒、台屏和案头小品等。  “留青”刻法出现很早,但如何用“留青”技法表现画面中景物的空间关系却是由明末张希黄完成的。立葆恂《旧学庵笔记》载其竹刻山水臂搁事,“凡云气、夕阳、炊烟,皆就竹皮之色为之。妙造自然,不类刻画。”认为张希黄是巧用竹材表面青色皮层与竹肌在质地、颜色上的对比,来表现空间变化和刀法韵味的。由于“留青”刻法讲究艺术性和技巧性,成为许多竹刻艺术家喜爱的艺术形式。  “留青”竹刻制品是以竹子的青皮为装饰色的,也不需要再进行加工处理,故对青竹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须在冬、秋季选伐4~5年生的毛竹,以表面平整、节长无斑者为佳。砍伐时,不能损伤其表皮,根据制器需要,锯断或劈开,入沸水煮约一小时,然后用竹刨花擦去竹面油腻,在日光下晒一个星期,再放置室内通风处架空阴干而成。成品表面光润,竹皮洁如玉,竹肌有丝纹,竹筠色浅,年久呈微亮;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


竹刻艺术品 二竹刻技法有哪几种?(图)

  答:竹刻与竹雕有所不同,竹刻是在竹子表层作雕刻纹样的工艺,一般不涉及立体形象的刻画,故竹刻技法并不多,主要有如下几种:  (1)阳纹砂地  竹刻技法之一。系阳纹刻法,地作砂粒状,有细砂地、粗砂地、核桃地、香橼地(一名橘皮地)等。是利用阳纹与地纹的对比。  (2)薄地阳文  竹刻技法之一。其义有三:一指清代吴之【左王,右番】所刻浅浮雕,其刻法浅于明代的高浮雕,故名“薄地阳文”。二指较吴之【左王,右番】浅浮雕更浅的阳文。三是近人所谓“薄地阳文”,将花纹以外全部竹地或邻近花纹四周之竹地刮去,使花纹微微高起,然后雕刻。  (3)陷地深刻  竹刻技法之一。一种深刻,但比一般深刻更深。竹林表面光素,称为地,所雕图像全部刻陷地中,有五六层,始达其最深处,故名“陷地深刻”。此法始于清代中期。  (4)竹刻地纹  竹刻技法之一。其地纹有四;一为光地,即平地。二为空地,即透雕之镂空地。三为几何纹地,如雷纹、波纹、鳞纹、锦纹等。四为糙地,即砂地,以形似得名。纹覆地,地承纹,地为纹辅,纹因地成。


竹刻艺术品 二竹刻“嘉定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图)

  答:自明正德、嘉靖至清嘉庆之二百八十余年间,嘉定刻竹名手仅《竹人录》所载即有六十七人。由朱松邻创立门派,以后代代有传人,堪称中国竹刻艺术之都。明代嘉定竹刻除三朱——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外,继之者有秦一爵、沈汉川、沈兼。  朱松邻,是明正德、嘉靖(1506~1566)年间人,名鹤,字子鸣,一作字松龄,松邻其号。祖先是新安人,自宋建炎移居华亭,又六世而东徙,遂为嘉定人。为陆深(1477~1544)客。工韵语、书法、篆刻、兼雕镂图绘之技。所制有笔筒、香筒、杯、罍诸器,尤以簪钗等服饰极为有名,王鸣盛《练川杂咏》记有“玉人云鬓堆鸦处,斜插朱松邻一枝”之句。松邻所作的传世品现在十分罕见,有松鹤图竹雕笔筒传世。  朱小松,名缨,字清甫,朱松邻之子。《竹人录》对他的评价是:“貌古神清,工小篆及行草,画尤长于气韵,长卷小幅各有异趣。间仿王摩诘(维)诸名家,云树纡曲盘折,尽属化工。刻竹木为古仙佛像,鉴者比于吴道子所绘。”清初人有咏小松所制竹根文具的诗文:“藤树舞鳞鬣,仙鬼凸目睛,故作貌丑劣,蝦蟆腹彭亨。以此试奇诡,精神若怒生。琐细一切物,其势皆飞鸣。”由此可知,朱小松的竹刻,以形象生动活泼为特色。毛祥麟则赞扬小松“能世父业,深得巧思,务求精诣,故其技益臻妙绝”,盖有出蓝之誉。朱小松的传世作品有透雕刘阮入天台香筒、浮雕陶渊明归去来辞图笔筒(制于万历三年,即1575年),在艺术构思和刀法处理上确实超过其父。  朱三松,名稚徵,是朱小松次子。陆扶照《南村随笔》评价其竹刻艺术说:“善画远山淡石,丛竹枯木,尤喜画驴。雕刻刀不苟下,兴至始为之,一器常历岁月乃成。”朱三松所制竹刻器有署崇祯年款者,卒年或已入清。《南村随笔》又记有“疁城竹刻,自明正、嘉间高人朱松邻鹤创为之,继者其子小松缨,至其孙三松稚徵而技臻绝妙。”《对山书屋墨余录》则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