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茅盾文学奖]第4届-刘斯奋:白门柳 >

第14章

[茅盾文学奖]第4届-刘斯奋:白门柳-第14章

小说: [茅盾文学奖]第4届-刘斯奋:白门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对方应当很清楚,这样做,绝对不会得到他们这一群年轻领袖的同意。强行翻案的结果,很可能会导致社内的分裂。然而,令人困惑之处恰恰在这里:他们甚至不惜冒分裂的风险,也要干。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是……冒襄心头忽然一动,脱口而出地问:“主持今年大会的,还有一个是李舒章?”
    “嗯。”陈贞慧点点头,“怎么——”
    “今日之事,会不会与他们有关?”
    “不会吧,舒章倒不像是那种人。”
    “小弟是说,几社——”
    冒襄刚把这两个字说出口,陈贞慧的目光忽然闪动起来。他回过头去,瞧了吴应箕一眼。后者的脸色陡然变了,他咬紧牙齿,重重地“哼”了一声。
    虽然冒襄没有把话说完,但陈、吴两人都完全明白了他的意思。目前,复社虽说是全国最大的一个文社,但它最初并不是白手起家,而是合并了东南地区十多个小社组成的,其中包括江南的应社、松江的几社、中州的端社、莱阳的邑社、浙东的超社、浙西的庄社、黄州的质社等等。论名声之响、实力之强,除了应社之外,就要数松江府的几社。旧几社的一批人,以杜麟征、夏允彝、陈子龙这样一些有名望的人物为核心,在复社内自成派系,对社事常常保持着独立的见解。在复社的领袖张溥在世时,他们还有所节制;自从张溥于去年五月病逝之后,这种倾向就更加突出了。旧几社的一派人,对于老应社的骨干成员如孙淳、吴韶、吴应箕,以及陈贞慧、冒襄、侯方域这些新崛起的青年领袖,尤其不买账。这一次虎丘大会,就是由于他们的反对和阻挠,使吴应箕这一批人争不到主盟者的席位,而不得不让郑元勋——也就是郑超宗出来,同几社系的李雯共同担任主盟。吴应箕等人对此早已十分恼火,私下认为旧几社的那一派人这样做,最终目的是企图夺取复社的领导权。
    加上在对待阮大铖的问题上,几社那一派人又一向持有不同的见解。
    现在,会不会是他们从中捣鬼,想利用这件事来进一步打击吴应箕等人的威信?
    这种可能性确实不能排除。
    “如果真是几社,”陈贞慧沉思地说,“那么,虎丘大会上一场剧斗,只怕就在所难免了。”
    冒襄和吴应箕也意识到事态严重,他们各自皱着眉头,谁也没有做声。
    “自然,这事还仅是猜测,未必便是如此。”陈贞慧继续说,慢慢地捋着长胡子。他抬起头望了望正在沉思默想的两位社友,忽然提高了声调,讥讽地说:“不过,小弟以为他们最好不要出此下策,以免弄巧反拙,自取其败!”
    “啊,定生兄是说——”冒襄迟疑地问。
    陈贞慧哼了一声:“想替阮胡子翻案,谈何容易!虎丘之上,他们不动则已,若敢动一动这个题目,我管教他这个所谓盟主,当场易人!”
    吴应箕慢慢地点着头,坚决地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万一不行,小弟也决不容彼辈如愿!”
    他这样说了之后,三个朋友有好一会儿都没有再说话。最后,陈贞慧抬起头来,勉强一笑:“不过,小弟还是希望不至如此,以免社局伤残过甚。当然,也要做好准备,以防不测。所以,我们几个,还有子方他们,都一起到虎丘去,瞧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辟疆,你自然也是去的?”
    “哦,小弟、小弟只怕去不成虎丘了。”冒襄忽然着忙起来,脸随即红了。
    “怎么——”
    “家父之事,今日刚得着信息。小弟打算明日赶回如皋,向家母禀告。”冒襄低着头说。于是,他把刚才拜访熊明遇的情形约略说了一遍。
    “啊,原来令尊大人已获改调,可喜可贺!”陈贞慧拱着手微笑说。
    吴应箕却没有做声。
    “那么,”陈贞慧说,仍旧带着微笑,“既然令尊大人的事已见眉目,辟疆兄就更可放心去赴虎丘之会了。令堂大人处,就由贵价回去报信,也是一样的。”
    “定生兄有所不知,家母荏弱多病,为此事近半年来又忧伤殊甚,已数度卧床不起,至今汤药未断。且吾家除小弟之外,别无兄弟可奉菽水。弟此次出来,固是万不得已,其实心中日夜不安,如今得此消息,正恨不得身生双翼,飞归慈亲膝前。
    此外万事,都不是小弟所敢过问的。”
    “孝者,人之天性。弟本来也不敢相强,只是眼前此事,关乎社事全局,而且迫在眉睫,弟才冒昧相劝。其实所耽搁者,不过一二十日,还望我兄三思!”
    “这……小弟正恐耽搁,才决意不赴会的。”
    在一旁瞧着两人对答的吴应箕,显然越来越不耐烦。他终于插进来说:“辟疆,你别是有点怕吧?”
    “啊,我怕?”
    “嗯,我瞧你是害怕几社那帮子人,你还怕得罪阮胡子,怕得罪建虏、流寇!”
    吴应箕的话尖刻得像一把刀子。
    冒襄的脸顿时涨得通红,随即冷笑着说:“次尾兄虽欲行激将之法,其奈小弟归家之志已决,非言语所能打动!”
    “嘿嘿,又何须吴某来激将?辟疆兄近半年来之行事举止,外间早已啧有烦言。
    不过,也许辟疆兄充耳不闻罢了。”
    “次尾兄!”陈贞慧显然看出势头不对,打算加以阻止。
    “不,应当说!也免得辟疆兄他日怪我等知而不言,有失交友之道!有人说,沙场将士舍生忘死,浴血苦战,为大明力撑危局,身为‘复社四公子’的冒先生却为其尊大人调离讨贼前线竭力奔走,公然向朝廷上救父万言书!又说,复社诸子平日倡言忠君爱国,恪尽臣责,以士林表率自命,不知冒先生之所为,是否堪称表率?”
    吴应箕本来还想说下去,发现陈贞慧正拼命地朝他使眼色,才临时住了口。
    冒襄像挨了一记闷棍似地呆住了。对于这一类的责难非议,他虽然已经多少估计到,但是,如今由吴应箕当面说出来,仍然使他受到猛烈冲击,感到羞愤难当。
    陈贞慧连忙站起来,摇着手:“哎,没的事!别听次尾瞎说!”他转向吴应箕,继续使着眼色,“次尾,你哪儿听来这些混话?怎么我就没听到?——哎,算了,不谈这事!好端端的自家人,伤了和气,何苦来!”
    第三章
    一
    当冒襄遭受乞丐的围困和奚落,好不容易逃进旧院的那个时刻,从大街的东头——利涉桥那边,大摇大摆地走下来四个衣冠楚楚的儒生。头里的一个,三十出头,身材高瘦,长方脸,浓眉毛,长鼻子,浑身透着精明强干的,是已故的著名东林党首领顾宪成的侄孙顾杲。同他并排走着的是一个英俊魁梧,神情骄傲的年轻人,名叫侯方域。他虽然才二十五岁,是“复社四公子”当中最年少的一个,但才华横溢,机敏狡黠,在伙伴们当中却是个出主意的角色。
    走在他们后面的,一个叫梅朗中,也生得身材高大,表情却开朗而活泼,平日着魔似的爱好着诗歌。另一个的年纪比其余的人都要大,名叫张自烈。他有一部乱蓬蓬的胡子和一张执拗冷峻的脸。
    这四个人都是复社成员,冒襄的好友。今天晚上李十娘家的聚会,就是他们发起的。现在,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一件什么事情。
    “朝宗兄!”梅朗中从后面叫着侯方域的字,“你难道就当真不想想办法?”
    “哼,我能想什么办法!”侯方域冷冷地说,并不回头,“岂不闻‘天皇圣明,臣罪当……”’他没有说下去。
    “可这分明是冤枉的呀!”梅朗中显得很着急,他跨上一步。同侯方域并排着走,“令尊大人忠贞为国,声闻字内,怎么会跟左良玉交关欺上?”
    “啊?”侯方域偏过脸来,“朗三兄说是冤枉吗?这话小弟可不敢说哩!”他嘿嘿地冷笑起来。
    “可是令尊大人身陷囹圄已经五载,朝宗兄总得设法营救才是,就像辟疆兄……”梅朗中大约想举出冒襄为父亲奔走的事来规劝对方,可是马上就被侯方域打断了:“辟疆?人家是个大孝子,我怎能比他!他为着父亲不去打仗,可以不顾一切。
    这点小弟自觉惭愧,还做不来。何况——”他顿了顿,语调变得有点酸溜溜,“家父虽说也是二三十年的老官场,可要我从家里拿出几万两银子替他奔走打点嘛,见笑得很,当真也拿不出!”
    “这……万一令尊大人在狱中遭逢不测,朝宗兄又岂能自安?”
    梅朗中有点气急。他显然弄不懂对于父亲的性命安危,做儿子的怎能这样行若无事,置之不理?
    侯方域的父亲,就是最初识拔左良玉的那个东林党人侯恂,他本是明朝的兵部侍郎,五年前,被内阁首辅温体仁排斥构陷,逮捕下狱,判成死罪。虽然不久温体仁就垮了台,但这件案子却一直搁着,既不平反也不执行。直到目前,侯恂还在北京坐牢。对此,很有几个朋友替侯方域着急,但他本人却反而好像不当一回事,仍旧一天到晚东游西荡,过他公子哥儿的风流快活日子。刚才,梅朗中又一次提起这件事,但侯方域的态度还是老样子,梅朗中不禁生气起来。
    这时候,同他们并排着走,一直没有说话的顾杲开口了。
    “朗三!”他把长鼻子转过来,微微一笑,“你又何必发急?依我看,朝宗是有道理的,这件事急不来,只有耐着性子等。况且,朝廷目前必不会有不利于朝宗尊大人之举,他虽身陷囹圄,其实安如泰山!”
    “啊,何以见得?”
    顾杲撇撇嘴:“方今流寇横行,天下糜烂,朝廷所赖者,惟将帅耳。近十年来,老成可用之将,凋零几尽;惟左良玉一镇,强兵劲卒,岿然独存。彼虽骄悍难制,朝廷又安能舍之而不用?至于左镇对朝宗尊大人怀恩感激,逾于寻常,朝廷更早有所闻。所以起码,为羁縻左镇计,朝廷亦必不会有不测之举。而且——”他看了看侯方域,提高了嗓音,“小弟审时度势,朝宗尊大人之复出,已是必然之理,不出数月,当有好音!”
    在这段时间里,侯方域一直不动声色地听着,直到顾杲说完了,他才仰起脸,微微眯缝着眼睛,神情显得十分得意。
    “哦……”梅朗中如梦初醒。他眨眨眼睛,还打算问一句什么,跟在他们身后的张自烈忽然扯了扯他的衣袖:“你们瞧,那边在做什么?”
    大家停止了交谈,一齐抬头望去,只见离文德桥还有一箭之遥的市肆当中,停着两乘轿子,旁边围了一小堆人,一个愤怒的声音在叫:“你得赔我,赔我!听见没有?”
    “赔?叫你让道你不让,这怨谁?”一个冷冷的声音反驳说。
    接着,几个人七嘴八舌地附和起来:
    “谁叫你挡道?”“是呀!”“不摔你个跟头,够客气了!”“赔?别想——”“放屁!本相公为何得给你们让道?本相公走本相公的,你们走你们的,你们为何往本相公身上撞?你们为何不给本相公让道?”先前那个人怒气冲冲地说。听口气是一位儒生。
    顾杲等四人怀疑地交换了一下眼色。
    “是太冲!”顾杲果断地说。他立即加快脚步,赶上前去。其余几个一窝蜂似的跟在后头。
    轿旁那几个仆役模样的汉子已经哇哇地乱叫起来:“啊,瞧他说的!”
    “茄子大个星宿,要我们给他让道?”
    “笑话,没听说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