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白领减压: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 >

第3章

白领减压: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第3章

小说: 白领减压: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财富,可能这个公司价值接近两个亿,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个人一定会有多少钱。因为我们挣的所有的钱都会用于公司的发展,所以自己不会留什么积蓄,只要保证每个月正常的花销就可以了。”
成功之后的事(2)


  成功之后李想的生活用两个字就能形容——简单。简单省事是他的基本准则,他几乎是每天最后一个离开单位,在单位里吃的饭是一份半饭加两块九毛钱的菜,加五毛钱的包子,节省时间。每周给自己安排些时间去踢踢球,晚上回家看看电视,打打游戏就是他的休闲活动。

  曾有人有意出资近一亿元来收购李想的公司。卖掉公司,这意味着李想和几个创业元老们都有可能得到数千万的现金,那对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意味着一下子可以少奋斗五十年。但李想没这么做,当时跟随他的创业者也不理解。而李想说:“刚开始做公司,是赚到了一些钱。所以自己买了车,买了房子,对钱的欲望其实变得更高一些。但是当真正面对要变卖公司换取金钱的时候,其实自己心里特别痛苦,当时一直在挣扎。后来发现其实这些钱并不是我想要的,而真正想要的其实是和这个团队一起把这个事业做得更大。”

  由于大部分被宣导的成功,都是伴随着对财富的占有。所以我们很难割裂地去区分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源于“自我实现”还是“占有财富”。因为对财富的占有带给成功者生活的变化是外在的、直观的,所以人们更愿意去接受这亲眼能看到的事,把“获得成功”等同于“占有财富”。在向往成功的时候,也便容易把目光聚焦在物质收获之上,让自己沉浸在对获取金钱之后生活幻想中。然而,这会让人对追逐成功的过程中自我实现所获得的内心的幸福和快乐熟视无睹,甚至会产生焦虑、不安。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像李想那样,有机会面对“金钱”和“自我实现”的直接选择,便也无法切身体会那一刻的矛盾和挣扎。但是从别人身上,我们可以获取有益的经验:锦衣玉食,不过是财富驾临时的一次狂欢。欢宴过后,我们会发现,自身才能的运用本身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这种满足和收获比物质的直接所得要大得多。而我们的一切快乐中,最永恒的快乐来源于我们的自我实现意识,而这种快乐最能够让人感到惬意、满足,也是最不可能让人后悔和失望的。所以,不要把快乐、幸福寄托到金钱上,而要把它们托付给身边游走的时间。只要你愿意,随着时间轴的延展而带给自身的每一分起色,都可以带给你愉悦。

  功成名就的国际巨星章子怡,被记者追问私人生活,她直言不讳:“我的生活很单调,读书、毕业、拍戏、回家。”她甚至直言,时至今日,她也并不喜欢珠光宝气的红地毯和热闹奢华的时尚秀,她说,“每次我穿金戴银走在红地毯上,我都觉得不真实,身上穿的几十万的礼服是借来的,厂商提供的动辄上千万的珠宝也要在散场之后还回去,要对每一个镜头微笑,要和所有的认识与不认识的人寒暄,一切都是假的。”同时她还承认,成名之后的自己很寂寞,她说,“每一项艺术创作都是孤独的,塑造角色也是一样,你要去揣摩每一个角色,要去体验他们的生活并要为了哪怕只是一分钟的镜头去付出一个月的练习,而这个镜头最后还有可能被剪掉。”对于自己的成功,她这样评价,“并不是取得了成就你就可以停下来去享受清闲。你还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烦恼还会伴随着你,而且你取得了成就,别人和自己都只会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你。面对生活中的烦恼,辛苦地工作,这些是真实的,而那些光环,都是虚假的。”

  除了金钱,成功还披着荣耀的外衣,很多人向往成功,是为了博取英名,所谓功成名就。现实中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的是成功者光鲜的一面——明星们在颁奖礼上光彩熠熠,政要们在权力场上气宇轩昂,富贾们在生意场上运筹帷幄——却总是忽略在这些光鲜背后。荣耀是一座高山,一面阳光洒满,却在另一面投下浓重的阴影。那阴影中一重是为获取荣耀而经历的磨难,一重是并没有因为荣耀到来而消失的人生缺憾。

  成功,并不能够让人生的缺憾变得完满——并非取得了成就就可以停下来去享受清闲,还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面对生活中的烦恼,辛苦地工作,这才是生活的真实——成功如章子怡如是,何况你我?
成功之后的事(3)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直面人生的缺憾,而不是要把它们寄托给日后的成功。直面缺憾并且告诉自己,那是合乎自然的事情,缺憾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即使成功也无法让其消融。之后,我们便要去学会自我安慰,通过积极的自我评价以及对自己适度的宽容,抚慰自己因失败、挫折、不幸而痛苦不堪、深感缺憾的心灵。要想幸福、快乐,还是那句老话:有一颗平常心,不为名利所累,不为世俗所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范冰冰被任命为西影厂副团长,这是她最近被炒得火热的一条新闻。不论有多少争议,这个女人正在用实实在在的成绩堵住众人的嘴。从格格身后的小丫鬟,到一举摘下“百花奖”影后桂冠的“伍月”(《手机》),再到一举摘下金马奖最佳女配角的《心中有鬼》,又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打造出制作精良的大戏《胭脂雪》……这些成绩正在向外界昭示她的成功。而这些成就,对范冰冰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她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这样说:“我很满足于现在的状态。但是这种满足并不是说我在其中得到了多少物质,我的生活的本质也并没有改变。房子再大,我还是很少有机会住。很多高价的保养品被买回来,也只是堆在浴缸里,大多都没有用。吃也只是吃寻常百姓的食物。而我唯一感到满足的是,我现在掌握了选择权。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把我介绍给哪个导演让他们去选择我,看我(拍这部戏)适合不适合,或者需要我为能够接演这部戏做出怎样的迎合。现在的情况是会有导演拿剧本过来给我看,问我有没有兴趣合作。所以,我能够选择我真正想去拍的戏,做我能够享受其中的事。这是现在的地位带给我的最实惠的东西。”

  成功能够带给我们真正切实的便利是选择权。占有财富并不代表要去挥霍,而是说,我们可以选择朴素的生活方式,当然,也有能力偶尔奢华;获得名誉也不代表要去炫耀,而是说,我们可以选择低调,当然,也有资本崭露头角。所以金钱和荣耀是要我们掌握在手中解放自己的人生武器,并不是挥在我们头上、让我们屈身成为“成功”的奴仆的鞭子。

  这需要我们的心灵在任何情境下,在任何财富状况下,都反映出自己真实的个性。这样我们便会在观念的升华中感悟到生活应有之义:不懈的努力、高尚的品德、充满快乐、充满希望……

  成功之后的事,和成功之前的事,是一样的。因为成功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平衡,瞬间即逝,并不断被打破。银行卡上涨起的数字和围绕在身边的光环,并不是万能的救世主。吃穿住用的物质刺激,很快就会在得到后失去向往中的魅力。到那个时候,我们才发现,能够助我们把握人生的,其实并不是成功,而是成长。

  只有在成长中练就了承受辛苦的耐力,掌握了消化烦恼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遭遇的问题。只有成长中更全面地认识成功,才能够在成功到来之时把握住成功。成功在不断地被打破,而成长却牢牢把握在我们手中,那是我们对自己的承诺,Don’t foget it。
给你的人生做减法


  第二篇走出思维的误区

  Chapter1给你的人生做减法

  我的一位朋友Adiran在一家公司干了多年,随着公司的日渐发展和壮大,他也从一名普普通通的销售人员逐渐成为公司的顶梁柱。他现在是公司一个销售部门的经理,他所带领的销售团队,几乎每年都是公司的销售冠军。

  看到Adiran多年来对公司的忠诚及对公司做出的巨大贡献,在一次绩效考核之后,总经理和人力资源部门商议要将他提升为公司的副总,负责管理公司的所有营销工作。当总经理就此事找到他进行谈话时,没想到他竟然婉言拒绝了这次提升。

  在MSN上面,我们聊到这件事。我说:“这是一次多么难得的晋升机会啊!”我十分不理解他的想法,然后又耐下心来开导他说,“能够进入公司的高级管理层,这对你来说也是一次历练,可以在销售之外的其他方面进一步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而他仍然是一副坚决拒绝的模样,我忍不住又劝他,“你家里的负担一直比较重,在经济上压力不小,而升为公司副总以后,你的薪金会提高一倍,更何况年底还有更为丰厚的奖金可拿,你果真愿意放弃这些吗?”


  他却说:“我并非不想升到人人艳羡的副总职位,也并非不愿意得到更高的薪酬,更不是就想在部门经理的位置上了此一生、不思进取。虽然在销售领域内我表现得如鱼得水,而且对销售团队的管理也算称职,可是一旦让我统一管理公司的所有营销工作,那我就会感到捉襟见肘了……”

  “你怎么这么不自信呢?”

  “哥儿们,不是不自信!是因为咱们已经不是愣头儿小伙子了,要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

  ……

  后来,我从别人那里知道,Adiran不仅仅自己没有走上副总的岗位,而且向公司推荐了他认为更合适的人选。果然他推荐的人当上了公司的副总,而且还干得有声有色。而Adiran仍然从事销售管理工作,只不过他已经不再是一名销售经理,而是一名负责总公司销售团队的培养和建立的副总了,在这一职位上他干得仍然是那么的得心应手。

  而我知晓这样一个结果的时候,已经距他“拒升”事件之后有一段时间了。这带给了我一些冲击。我在想,确实,在我们的职场生涯中,总是会遇到这样的加法与减法的问题。

  初入职场,很多人打着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小算盘期望把自己锤炼成万能的多面手,并天真地以为自己真的能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于是我们带着某种新奇,意气风发地对各种领域发起冲击。直到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碰壁,才不得不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人生中,我们的比较优势可能只有一项或两项。但是并不需要为此而沮丧,在失败和挫折中认识自己的比较优势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想让自己脱颖而出,需要把自己的精力在事业领地上投射的大大的光圈凝聚成一个切实的焦点。

  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就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她职业生涯的前十五年,她都是一直在做加法,做了主持人,又想要求导演,是不是可以自己来写台词。写了台词,又问导演,可不可以自己做一次编辑?做完编辑,又问主任,可不可以做一次制片人?做了制片人,又想,能不能同时负责几个节目。负责了几个节目后,就想能不能办个频道?人生中一直在做加法,加到阳光卫视,经历了商业上的挫折,她才发现,她需要平衡自己的生活,于是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