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蒋介石成败录 作者徐骏华 >

第24章

蒋介石成败录 作者徐骏华-第24章

小说: 蒋介石成败录 作者徐骏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声说:“不可用也。”而后来,这位不被蒋介石重视的徐向前,在以武装反抗这位叛变了革命的校长的斗争中,展示了自己的雄才大略,创建了鄂豫皖根据地,随后又创建了川陕根据地,把昔日的校长指挥的国民党军队打得惨败。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对蒋家军作战,更是摧枯拉朽,成为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这是蒋介石所想不到的。    
    评析:    
    知人善任,对于领导人和领导机关来说,是根本大计。中国古代伯乐相马,广为流传,并被引申到识别人才上。那时,科学不发达,主要是沿用巫术的相面术,凭直观及其好恶选人。有如同伯乐慧眼识高才的,而埋没高才错用庸才的事更是屡见不鲜。近代人曾国藩习惯采用此术识人。当然,像曾国藩这样的儒学大家,不会照搬巫术的套路,但他凭感觉识人,也确有其事。所谓凭感觉识人,主要是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看人的气质、精神风貌,然后凭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与抉择。    
    蒋介石很重视对人才的识别,而他识人才,基本上沿袭相面术。其理念原始、独特,但做起来十分讲究,首先,寓识才于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机会发现人才,从小事、细微之处,留心观察。其次,考察讲究“认真”二字,询问、调档案卷宗查阅有关资料,设情景难题考验,等等。第三,对提拔对象亲自谈话,作进一步考察。第四,相中即用,在实际岗位上培养、锻炼人才,更重要的是,能使被提拔者怀着一种感激之情,忠于自己。    
    他用这种识人术识别、选用人才,有成功之处,选拔了到了他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且为他夺权、固权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种识别选拔人才的方式过于落后,难免错失良才。他在识才方面还有一个很大偏见,那就是被他相中了的,只要此人对他忠心耿耿,长久不变,他就会信任、重用到底,不管你是否有政绩。例如陈诚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指挥东北的战役,遭到惨重失败。蒋介石不怎么追究,而是把他安排到台湾任职,看似降了职,实际蒋介石把为他经营后退之路的重任委托给了他。
术篇第49节 赏给面子,胜过金玉
    中国人讲究“面子”,所谓“面子”实际蕴涵的是尊严与价值认同。在世面上闯荡许久的蒋介石,也深知这种社会心理,他在“面子”问题上的见识和运用,可以说达娴熟圆滑的地步。    
    事例:    
    在蒋介石崛起的过程中,他几乎与全国的地方军阀都发生过冲突,双方彼此兵戎相见,几欲置对方于死地的武戏,在民国时期几乎天天都在上演。但在冲突的同时,出于当时的政治需要,蒋介石也还要做出一种亲热的态度,以拉拢、分化、瓦解对方。为了达到此目的,除了封官许愿,给予金钱物质进行利诱之外,蒋介石还充分利用他的“面子”功夫,同要拉拢的对象结成良好的私人关系。他运用“面子”功夫,调节与山西军阀阎锡山的紧张关系,就是一例。    
    阎锡山出身于一个地主兼商业高利贷者家庭。6岁丧母,为继母所不容,寄居外祖母家,常遭到别人白眼。成年后,帮助父亲做生意,于筐箧中物各色人物交往,在为人处世方面颇有心计。他的经历与蒋介石有些相似,但出道要比蒋早得多。在蒋介石为在部队争一个实职而奔波时,阎已经成为山西都督。他以山西为基地,先后与袁世凯、段祺瑞、张作霖斗过法。北洋军阀历届政府都对山西有过觊觎之心,但在军阀混战的漩涡中,很多地方实力派都只是昙花一现,只有阎锡山站定山西,由都督改称督军,由督军改称省长,岿然不动。逐步把自己的军队扩充到17个旅,成为独霸一方的山西王。1928年6月,南京政府宣布北伐胜利后,旧军阀被新军阀取代,但新军阀在抢夺地盘、鱼肉百姓方面与旧军阀并无多大区别。从1928年起阎锡山就发动了多次针对蒋介石的战争。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成为反对蒋介石的核心人物,但是事与愿违,战争以阎锡山战败而告终,阎被迫逃亡大连。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阎乘机从大连回到山西,重新上台。    
    对于阎锡山的为人,蒋介石是再了解不过了,但是国内形势已经变化。常言道,春秋无义战。这也适用于蒋当政时的军阀混战。他们之间既不是永久的朋友,也不是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是敌人还是朋友,要根据政治利益来决定。阎锡山久居山西,手中实力可观,而蒋介石在华北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又在华南“围剿”红军的战争中损兵折将,拉拢阎锡山,或者至少让其保持中间,是蒋介石的唯一选择。所以,在阎锡山复职一年之后,蒋介石决定对阎展开公关斡旋,以拉拢阎锡山。    
    国民党宣布对阎锡山在中原大战中的“错误”既往不咎,取消了对阎锡山的通缉令,这就在政治上承认了阎锡山的复职的合法性。    
    1934年8月,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以与阎锡山共商国事的名义,对山西进行访问。蒋介石访问太原有两个目的,一是拉阎锡山,探听山西虚实;二是争取将“中央军”部署在山西周围,增加“中央”在华北的力量。    
    阎锡山十分老道,“面子”功夫也不错。对蒋介石的造访,心中虽然不是滋味,表面上又必须表示十分热情。为此,他大事张罗,在太原城内城外,清水撒街,黄土垫道,粉刷墙壁,即使是过去皇帝出巡,恐怕也莫过于如此了。阎锡山还做了一套军礼服,以便迎接蒋介石时显得庄重得体些。    
    蒋介石一行到达太原这一天,太原城一片喧腾。阎锡山命令各校长亲自带队,一律在小北外汽车道两旁欢迎。如此高规格的礼仪,显然是在为委员长做面子。    
    蒋介石对阎锡山用意自然领会,投之以李,报之以桃,于是,他决定还阎锡山一个更大的“面子”。蒋介石在阎的陪同下,在??公馆刚一落座,寒暄完毕后,提出要到河边村拜望阎的父亲?D?D??老太爷。    
    阎锡山是五台县人,其父早年经商,时运不隹,失败后在河边村流浪,阎锡山发迹后,子贵父荣,阎锡山为其父在河边村盖了高大庭院,供其养老。当时,阎父已经瘫痪在床。    
    蒋介石要探望自己的父亲,对于阎来说,内外长面子,求之不得。而蒋介石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也是一举两得,既是对阎的心理战,象征着阎蒋的关系非同一般,两人已化干戈为玉帛,而且两人的关系业已从一般“同志”发展为“兄弟”,这对阎锡山在山西的地位也是一个巩固;另一方面,他也是在为全国做出一个姿态,树立自己的威信。当然阎锡山从内心是感激的,但表面上表现出十分谦让,他再三婉言谢绝。    
    阎锡山越是不让去,蒋介石越是坚持要去,阎则顺水推舟,予以应允。阎急忙派人到河边村安排。阎在河边建有豪华府邸,一是为其父亲住,另外也是自己回家的临时行宫。他害怕蒋介石看见其家豪华,内心感到其奢侈,特意指示先回河边村安排人,将通往豪华花园的路堵死。并把新的墙皮铲去,保持很普通的样子,争取在蒋介石面前留下简朴形象。为了创造气氛,阎锡山还密令村长在街道边挂上标语,写上“热烈欢迎蒋委员长”。    
    蒋介石来到河边村,在村边转了一下,直接来到阎府。阎的父亲已经不能站立,但为了表示对蒋介石的尊重,阎锡山硬是让人将瘫痪在床上的父亲抬到大门口,以迎接蒋介石一行。蒋对其毕恭毕敬地向阎父行了三个鞠躬礼。阎父强行站立,双手一股劲地作揖。    
    评析:    
    从理论层面分析蒋介石人际交往中的“面子”术,有一定的合理性。一位社会学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生目标追求进行了研究,将纷繁复杂的目标追求归纳为三个层次,即:生存、刺激、“面子”,而“面子”处在人生追求的最高层次。此说虽然有些偏激,但也不无道理。就拿中国人来说,最讲究“面子”。“士可杀不可辱”的千古绝唱,陶渊明老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美妙传说,则是这种心态的写照。在政界给人以“面子”,尤其是对曾经是敌手的人,以礼相待,可以得人心,至少可以缓和矛盾。从实践角度评价蒋介石的山西之行,他的“面子”功夫比较老道。首先,有明确的目的性,主要是为了拉拢阎锡山,在华北作为一个依靠。其次,他的高明之外就在于,投其所好,觉得单纯地给银子、给军火,不一定能达到目的,所以上演了这样一场大戏。第三,假戏真做,态度显示“诚恳”,尤其是专程到阎锡山的老家看望病重的父亲,效果最好。他的这一着的确成功了。蒋虽然是在演戏,但做得逼真,放下架子,给足面子,而且把握尺度,不失大雅。
术篇第50节 小恩小惠,笼络人心
    小恩小惠,说的是人们的施舍不大方,小家子气,难成大器。在官场则运用权术,大方和小气都可能得到回报,也可能都会颗粒无收。这里面的关键,看是否对路。一般来说,权术高手能因人因事而宜,看人打发。蒋介石善于施行此道。    
    事例:    
    蒋介石为了收买人心,常常以小恩小惠进行公关,对于比较贪财、恋权的,为了借助“偏师”,要钱给钱,要官给官,要地方给地盘,显得十分大方;而对于自恃清高者,则不然了,虽然你给她馈赠,但他会觉得比较小气。采取何种方法,孰重孰轻,看人做菜,投其所好。在这方面罗列一二。    
    一是感情投资。对于那些元老级别的人物,最怕的是后来者的冷落。蒋介石深明此理。表面上他对元老派毕恭毕敬,使他们从内心感到蒋介石是注重情义之人,从而死心塌地为维护蒋介石统治地位献策出力。    
    赵戴文是山西地方政坛的元老,比阎锡山年长,阎锡山可以说对赵戴文是言听计从,以师礼相待。不但阎锡山如此,当时晋军中的很多将领与赵秉文都能扯上师生关系。鉴于赵的特殊身份,蒋介石对赵尊重有加。第二次北伐胜利后,阎锡山委派赵到南京任监察院长,实际上是他的耳目,蒋介石以高姿态欢迎赵到南京任职,为了拉拢赵可以是说绞尽脑汁。    
    对赵戴文给予高规格的礼遇,凡是开会总是让他坐到前排,与另外一个国民党元老吴雅晖同坐,吴是蒋介石以老师相称的人物,将赵与吴并列相坐,自然也是对赵戴文表示以师礼相待。每当开会的时候,蒋介石总是要问一句,这个问题不知道赵老如何看?在上下台的时候,蒋介石怕赵戴文摔倒,还要亲自搀扶,直到赵到了平地才放手。蒋介石的尊重对其他人来说,也是一种表率,南京官场上上下下,无不对赵恭敬。对于蒋介石的“尊重”赵是十分清楚的,但人心都是肉长的,以“蒋委员长”之尊,对自己如此的关照,不感动那才怪哩!事实也的确如此,赵戴文渐渐改变了对蒋的看法。    
    中原大战前夕,蒋介石为了劝说阎锡山不要与冯玉祥合作,先后委派了两名大员前往太原去劝说,但都无功而返。蒋介石决定劳赵的驾,到山西去做工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