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亭长小武 >

第89章

亭长小武-第89章

小说: 亭长小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队马上回头,向渭水北岸的北军营垒进发。小武的革车也随着缓缓进发,婴齐叹道,也许府君说得对,初战就这样失利,我们只有死路一条。 
  小武若有所思地说,不然,如果真能征发到北军骑士,成败就还是个未知数。只要占领建章宫,封锁甘泉驰道,以轻骑袭破甘泉宫,那……。不过我仍是觉得可能性不大。 
  婴齐道,也是,北军骑士数万,都是骁勇善战的士卒,石德的建议倒是对的,不过府君怎么觉得可能性不大呢。 
  小武道,如将军等人矫制想发宣曲胡骑,都没有成功,可见天子诏书已经下达,北军肯定也接到了消息。而太子仁厚少断,石德刚愎自用,都不是乱世之中成就大事的人啊。 
  婴齐道,可惜府君没有权力,否则…… 
  小武道,这话就不必说了。自从赵何齐、江充事件之后,我对自己早年的理想已经丧失了信念。什么勤于吏职,造福百姓,都是虚假。熟记得律令有什么用,只要皇帝宠信谁,谁就可以践踏律令,恣意为非。为吏当真辛苦,倒不如做个偏僻小县的百姓,了此残生的好。 
  婴齐道,府君太悲观了,何况做个寻常百姓,又未必无烦恼了。每年官事杂役征发,颇为繁复。那些遣去戍边的士卒,又有多少死于战事?想做个自食其力的寻常百姓,更不容易啊。府君以前可不是这样的人,我知道府君还在为翁主的事悲观沮丧,可是如果府君不是一意报仇,也不必卷入这场风波。府君纵然自弃,奈一郡百姓何? 
  小武脑中浮起了大王潭的景色,叹道,婴齐君说得也是,除非象匡俗一样能驾鹤云游,否则烦恼永远都不能避免。对了,我又何必如此消极,没有我们努力打探到江充的奸谋,只怕江充现在愈发得意,太子已经下狱自杀。刘屈氂和江充勾结,本来就是个极大的祸患,除去他们,我们就算是死,也算是为天下百姓办了一件好事。 
  他们说着,军队已经来到了北军营垒前。小武道,这次是个关键,我们既然不想坐等死亡,那就积极点罢。我现在就去见太子,只怕他未必听我的。他跳下车,拉过一匹马,驰到前军去了。 
 
 
 
  
 第二十四章 惜乎军不利 拭恨蹑坟茔
 
  北军的营门紧闭,刘据派使者持节到营门前,要求召见主帅。监北军使者任安此时正是苦恼异常,他和太子一向关系很好,也知道以太子的性格,这次发兵是万不得已。但是几个时辰以前,侍郎马通已经遣使者带来了天子的诏命,宣告太子谋反,北军诸营没有皇帝的虎符和节信,不准发兵。而且诏书中明确说明,朝廷此前节信上的红色牦牛尾作废,改用黄色牦牛尾。所以任安看见太子使者手持缠在竹节上的三重鲜红色的牦牛尾,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他有些犹豫,到底要不要发兵帮助太子,但是一则怕各营垒校尉抗命不从,二则他权衡了一下利弊,既然皇帝近几日就将驾幸建章宫,那么太子的失败指日可待,自己何必为他殉葬。只是他又担心太子有可能成功,万一太子击破刘屈氂,自己不是错过了表达效忠的机会吗,不如去见见太子,至少口头上表白一下忠心,以后总少不了一点好处。何况事情就是这么不好办,倘若自己和太子素无交往倒也罢了,可是本来和他一向亲善,这次突然不见,他肯定会深怨自己。想到这,他立即答复使者,带了几个亲信掾属,随使者驰出军营,进入太子军叩见。 
  刘据见到他来,大喜,马上说明意图,催促帮助。任安笑道,既然太子有节信,臣即刻驰回北军,发兵帮太子诛灭奸臣。 
  太子急道,有劳任将军了。等奸贼夷灭,将军必当封侯,传国久远。 
  任安道,臣只是为了社稷,不为封侯。臣先告退,太子在此稍候。说着,他站起身来要走。 
  这时小武急忙悄悄扯了扯太子的衣服,向他使了个眼色。事实上刚才使者去营垒宣召任安的时候,小武已经在劝告太子,他问道,殿下认为任安会来吗? 
  刘据道,沈君放心,任安和我一向亲密,而且此人颇重节义,不会坐视不救的。 
  小武道,殿下,恕臣直言。臣和任安也曾有杯酒之欢,知道这个人虽然正直良善,可是一向少谋寡断,而且不识大体,患得患失,过于看重利害关系。关键时候未必靠得住。臣猜想他顾念太子的恩义,怕太子一旦成功,深怨自己,应该会来。但臣私心推测,他即使来,也只是持观望态度。一方面他希望太子殿下胜利,自己可以博得封侯;一方面又怕殿下失败受到牵连。所以依臣之见,可以安排卫卒,等任安到来,立即将他和他所有掾属击杀。 
  太子诧异道,杀他,真是疯了?这个万万不行,沈君怎么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石德也插嘴道,沈君也太狭隘了,任君不是你所说的那样。他心里暗想,这个沈武心肠歹毒,难保他日不是另外一个江充,等事情成功,一定要寻个借口将他杀了,以免后患。朝廷大臣,应该全让儒生担任,象沈武这样的文法吏,一个都不能要,一个都不安全。 
  小武道,太子和少傅君不要着急,让臣把话说完。太子击杀了他,然后夺了他的兵符,传出号令说任安废格诏书,大逆不道,然后驰入北军发兵。以北军之众,击破三辅郡兵不在话下。接着我们可以立即部兵伏候在驰道,等皇上驰入建章宫,立即射杀;或者至少将其围困,逼其退位。这样,我们就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击破郡兵,长安一肃清,天下也可以传檄而定。区区一刘屈氂和江充余孽躲在瀛台,又能成什么事。我们发兵围困,不出数月,他们就得活活饿死。 
  太子道,使用这样的阴谋诡计,诛杀象任安这样的贤臣,又弑君弑父,即便得了天下,也没有脸面对天下百姓。沈君不要再说了,我不能这样做。况且任安君一定会帮我的,杀了他说不定反而引起北军疑心。 
  小武叹道,臣一片赤诚,太子还是三思罢。 
  这时任安的革车已经驰入,刘据不再理会小武,出帐去迎接了。在他们嘘寒问暖的期间,小武看见任安闪烁的目光和言辞,更加深信自己的判断。他突然感到绝望加愤懑,知道放过了这次机会,太子就死定了。当任安起身告辞的时候,小武突然下意识垂死地拉着太子的袖子,向他做最后一次示意,可是太子却狠狠瞪了他一眼,将后脑勺对着他。小武盯着他平坦的后脑勺,一阵极端绝望的心绪涌上心头,他很想挥拳暴打这个愚蠢的脑袋,狠狠将它砸扁。虽然他最终不可能这样做。 
  他跑出去,骑上马,回到自己的后队。好了,他对婴齐和郭破胡说,到了晚上,我们逃吧。 
  婴齐也不问什么,因为他知道小武做事,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他点了点头。天色已经快黑了,刘据还站在巢车上眺望北军军营,他希望看到营垒打开,任安率领军队蜂拥而出,跟随着他驰入长安城,封锁云阳甘泉驰道。可是他没有等到,任安的车驰回军营后,营垒门就随即关闭,阒寂无声,营垒上方一点也看不出有丝毫的烟尘,显然是任安欺骗了自己。他有点不死心,再派使者去,却敲不开营门了。刘据心头勃然大怒,看来果真被竖子骗了,他对石德说,他不开门,我们就冲进击。唉,刚才悔没听沈先生之言。 
  石德讷讷的道,太子一向待任安不薄……真是一死一生,乃见交情。没想到我们都被这竖子卖了。不过进击万万不可,现在他按兵不来攻击我们,就算是万幸。我们还是先进长安城,以羽檄征天下郡国兵罢。 
  太子拔剑斩断了一只案角,怒道,好,快招沈先生来议事。 
  身旁的侍从说,沈府君刚才驰马回到后军了。 
  后军也找不到了小武。他和婴齐、郭破胡、檀充国和几个其他的亲信已经偷偷驰离了太子军。他们并非想逃跑,至少小武没这样想,他只知道,太子肯定会失败。但是现在自己能做的是为太子留一条后路,让他兵败后能有机会逃亡。他想起了还有一个人没有使用,那就是张崇。 
  二 
  当年在大王潭捕获张崇的时候,小武就知道,这个人有朝一日一定会派上用场,只是当时他还想和赵何齐一道扶植广陵王刘胥为太子。后来形势发生变化,赵何齐已死,刘丽都也已物故,这个想法他早就弃如敝屣了。他将张崇带到豫章县,又一直带到长安,任命张崇为卒史,张崇对自己也颇为感激,终于有一次表示,如果时机适合,愿意帮助揭发昌邑王的阴事。可惜现在这种情况,邮路不通,再要告发刘屈氂也没有机会。何况皇帝正在震怒中,也未必相信。但是等到事情平息,皇帝冷静下来后,就未必了。所以现在的办法是先保住太子,只要太子潜伏民间几个月不死,就可能得到赦书。也许皇帝的确不喜欢太子罢,但是人的感情永远都是难测的。倘若太子真的被杀,而最后又被证明无辜,那么皇帝是不是就会因此很安心呢?作为几十年的亲密父子,他可能会因此失落和后悔。他会后悔这些:原来自己觉得不满意的未必差,自己觉得满意的未必好。至少也有这样的可能:他也许真的不满意这个儿子,但是看着他活生生、痛苦无奈地走入死亡,从一个人人仰慕的大汉皇太子走向死亡,那绝对不是一件好过的事。他可以剥夺这个儿子当太子的权力,但是又不能忍受想起他无辜绝望地走向死亡的惨状。 
  小武等数人进入了长安,守门的卫卒还不知道他曾经帮助太子造反。他开始庆幸,自己幸好没有接收太子封的后将军职位,否则名单早传出去了。他假装自己还是京兆尹,驰入了自己的府第。长安城暂时处在一种势力真空中,但是明天就未必了,太子的军队驰入长安。随后刘屈氂就会率军反扑。这是一定的事。 
  可是就在傍晚,刘屈氂的军队却首先进了城,在太子引兵去渭水北岸的时候,马通的弟弟马合罗率领的宣曲宫胡骑进击守在昆明湖岸边的少部分太子军,这支匈奴族的骑兵以良好的骑射功夫瞬间将太子的乌合之众击溃,以渡船运出瀛台观的刘屈氂军,急奔长安。他知道,太子一定会引兵入长安。他们想一入长安,立即紧闭城门,聚歼太子军。 
  第二天,太子的数万军队回到长安,浩浩荡荡沿着藁街行进,他们在长乐宫的西阙下,碰到了一排排牛车组成的路障,路障后面是密密麻麻的士卒,那是刘屈氂调来的军队。接着,这两支军队开始在长乐宫的西阙下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相互屠杀。长乐宫和未央宫之间就是巨大的武库,武库前有巨大的广场,平日,这里是操练士卒的地方,而这时,却是最好的阵地和刑场。二百年前,秦惠文王的弟弟樗里疾临终之时,让人将自己葬在这里,说,百年之后将有两宫夹我墓。他号称〃智囊〃,秦国当时有谚语说:〃力则任鄙,智则樗里。〃果然,他预见到了,萧何将未央宫建在他墓的西边,正好和秦国固有的兴乐宫,也就是后来的长乐宫相对。可是不知道他有没有预见到,岂止是百年之后两宫夹他的墓,两百年之后,他还有幸能看到这场惊心动魄的屠杀悲剧在他的墓前上演呢。而且这场戏毫不顾及长安的寒风,足足演了五日之久,从第一天到最后一天,每天都是一浪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