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海权论-马汉[美国] >

第25章

海权论-马汉[美国]-第25章

小说: 海权论-马汉[美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个部分之间有可能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建立起互利互惠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英国及其殖民地之间有着实现的可能,而且双方正日益认识到了它的意义。当前,没有什么比建立一个“大德国”体系更能让德国人心满意足;而机会的缺乏又不禁使这个对殖民地的贪欲昭然若揭的国家心烦意乱。  
  德国的追求和现实之间存在着经济和政治上的不一致。此外,不列颠群岛的位置对于德国也有着深刻的军事意义。德国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它的所有内陆河道它们已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和利用,而且相互间有运河沟通,从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国内水运系统都是以这两个海洋中的一个为入海口所在,因而这些入海口就成了海上贸易的进出通道,德国的全部对外商业也都集中于这些地区。如果沿着敌国军舰的巡游路线,德国的北海海岸从埃姆斯到易北河口也就六十英里多点;波罗的海海岸要长得多,但从大西洋抵达这里必经斯卡格拉克海峡,它的宽度也不到一百英里。战时德国商船可以在中立的区域之内贴着挪威和丹麦的海岸航行,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保护自己,不过德国依然面临着很大危险,因为从德国通往大西洋和其他大洋的所有航线都经由不列颠群岛。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的宽度给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这两个海峡的一侧完全是英国的国土,其中还有两个主要的海军基地;在苏格兰以北的另外一面上,北海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四百英里宽,有些地方只有三百英里。在英国和德国发生战争的情况下,依照现今的国际法,没有任何德国船只可以经由上述水域而不被劫获,而对于德国在北海和波罗的海的成功封锁会使德国开展的和中立国对德国开展的贸易都陷入停顿。对英国而言,只需以离德国不到四百英里远的英国港口为基地,就能在北海上对德国,包括它的两个主要商业城市汉堡和不来梅进行封锁;在波罗的海进行封锁则复杂得多。  
  至此我们就清楚了将波罗的海和北海在易北河口连接了起来的基尔运河的军事意义。借助这条运河,军用或商用船只可以从一个海域前往另一海域而不暴露于敌,德国海军也可以进行集结以对付敢于将其舰队一分为二的敌人。另外,虽然基尔运河不能使德国商船在北海的处境有所改善,但它能使由于封锁不能前往汉堡和不来梅的中立船只驶往波罗的海港口,从那里它们的货物可通过运河系统转运至许多目的地;而连成一片的水道使得很大程度上没有必要再在途中将这些货物另行装船。基尔运河在防御上的巨大意义在于,在某敌国海军的规模只是德国海军的两倍不到的情形下,它使前者不能同时封锁北海和波罗的海。如果它这样做,和因基尔运河而得以集中的德国海军的全部力量相比,它一分为二后的任一部分都处于劣势,这样它就只能后撤;而根据既定的国际法,这样的后撤使封锁暂时失去了法律效力。在封锁得以再次确立,牢牢扎下根基之前,封锁国不可劫获中立国的船只,而且中立国还需有一定的时间以被通报变动后的决定某个航行非法与否的封锁局面。不过,虽然封锁的松缓使中立国船只能出入北海或波罗的海的德国港口,德国从其中得到的好处也还是有限,因为英国和德国在今天的世界商船吨位中都占有很大比例。如果英德开战,中立国的吨位根本不足以满足开往德国港口的运输任务。  
  德国在北海的海军基地威廉港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并且和德国舰队的壮大是同步的。这些都表明德国正在做着系统的准备,这很大程度上使德国既显得伟大,又令人害怕。不过,发展威廉港的意义也是有限的,因为二十多英里长的、近海多沙洲的危险海岸将它与易北河口分隔开来,某种程度上这削弱了基尔运河作为两个海域间保险的连接纽带所具有的优点。另外,上述海岸的外围有着战略地位重要的赫尔果兰岛的拱卫。作为和德国放弃对东非的桑给巴尔岛的要求的交换,该岛于1890年由英国让给德国,今天它已成为一个坚不可摧的鱼雷艇基地。不过和海岸仅三十海里的赫尔果兰岛的意义远不仅仅在于鱼雷防御上。  
  尽管诸如基尔运河之类防御上的准备意义重大且值得赞赏,但由此获得的安全远远不能满足德国的国家荣誉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对古巴曾具有的对于我国对外政策之意义记忆犹新的美国人不会不明白不列颠群岛的地理位置对德国商业意味着什么。包括密西西比河流域贸易在内的墨西哥湾海岸贸易将古巴的一百英里海岸都囊括于其中,这种情形使美国不能容忍任何海军强国将古巴岛据为已有。不过,古巴政治归属状况的变化和美国力量的壮大已使美国曾有的担心化为历史;古巴的重要性依在,但至少此时已不再有古巴被某个国家用作海军基地的可能。不列颠群岛的对德国重要性和政治归属状况都是长期性的,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今天英国的海军力量依然首屈一指,保持这种局面更是英国两大政党的明确目标。  
  提出这个目标是合理和必要的。虽然和德国同为商业国家,但英国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外部的原材料、粮食和市场。英国的人口只有德国的三分之二,因而英国在用以支持军事力量的人力资源方面居于劣势,尽管英国也有着较大的人口比例,单靠自己的土地也不易养活它的人口。英国的人口比例是每平方英里四百多人,而德国只有三百。另外,英国对海洋的依赖是绝对的,它不象德国有着能使其得到物资的大陆边界。德国还有着莱茵河,它通过和德国友好的荷兰入海,是德国腹地的一条大运量运输要道,而且根本不可能被英国切断。在另一个方向的边界上,德国和俄国接壤,后者是世界的一大粮仓。1909年的俄国小麦产量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是二亿一千三百四十二万五千三百二十六英担。美国排在第二位,为一亿九千三百五十四万四千九百七十五英担。  
  就保持一支强大海军的缘由而言,英国在保全自己方面有着更大的需要。它绝不能放弃海上主宰地位,这是生死攸关的事情。另外,英国和其殖民地之间的关系使它必须保卫后者。不过英国不需要在其殖民地所处的海域都保持海军优势,只要将这种优势集中体现于欧洲地区即可,因为针对世界上的其他地区而言,欧洲依然是采取攻守行动的基地所在。而且,由于不列颠群岛的地位,英国在欧洲海域保持海军优势可以对德国商业施以长期的潜在控制。正因为这些原因,在过去的几年中,英国海军在本土海域加强了集结,而从前它多少更具分散性。以往英国海军的相当一部分是在地中海,而现在英国对该地区多少有些放弃,这也颇具意义。  
  无疑,上述集结是出于对德国海军的发展和德国陆军世所公认的出类拔萃的考虑。拿破仑就曾梦想将英国舰队诱开,然后再迅即入侵英国,这也是当年英国人怕见到的情景。当然拿破仑最终还是失败了,而且还不仅仅以微弱的劣势。不过,即使在蒸汽时代之前,入侵英国也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拿破仑之前路易十五时代的舒瓦瑟尔尤曾尝试过。今天,蒸汽轮船的运用使跨越英吉利海峡远不象过去那样困难,可以在完全不受风向和天气影响的情形下特别迅速地向英国运送军队。当然,调集船只和载运部队并不会因此就一帆风顺;在英国登陆是一件包含众多细节的行动,没有仔细、适时的考虑就不会成功。英国人对昔日英国为防止奥地利或法国的入侵而作的动员以及导致这些措施的精明政策还有着记忆。不过一些持有值得重视的意见的人也确实担心会发生这样的情形:一支足以粉碎任何有组织抵抗的军队在英国突然登陆,而他们面对的其实还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所以英国要把其海军集结于本土周围,而这也促使德国努力发展它的海军,不仅增加军舰的数量,还大力修造各类工厂和船坞,以具备大规模的制造和维修海军装备的能力。这些计划总体上看深刻地体现了德国非同一般的进行静悄悄的周密准备的能力。德国并未正式表述过它发展海军的目的,不过或许用下面这句话来说明这个意图不会有错:壮大德国海军的力量,以使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不敢对德国冒然挑衅。德尔布吕克也写道:“德国永远不可能以征服英国为政策目标,但它应该且必须尽力对英国的行动施以限制。”这就是说不能由着英国依靠本国的地理位置对德国的贸易进行控制。不过由于德国的计划是建立一支规模比英国海军还要大的海军,英国不能不和德国展开一场造舰竞赛,以维护它在海军上的领先地位。  
  很明显,英国海军的强大也是对德国在陆军上的优势的抵销。如果英国丧失了对海洋的控制,它不可能指望拥有一支足以和德国陆军一争高低的陆军。相反,德国在已有一支强大陆军的同时,还期望拥有一支无故的海军。尽管英国比德国要富有,但英国政府不可能象德国政府那样从人民那里索取太多。个人自由也许是英国人最重要的本性。它使在英国按照德国的方式来治理社会绝不可能;这个特征是多少代人造就的,一代人的时间根本不足以改变。英国作为一个海洋和殖民国家所取得的成功是个人独自努力或自由合作的结果;这种局面今天依然未变,由个人进行公平竞争仍是其中的规范。在英国,进步的动机来自个人;在德国本质上则是集体行动决定一切。  
  英国最近提出的养老金计划也反映了上述情况。尽管该计划以德国的作法为蓝本,但其执行暴露了英国在采取集体行动方面的经验和把握全局能力的不足。和在德国一样,根据该计划,个体雇佣者或受雇佣者不被要求依其自身情况承担部分负担,所有的养老金负担都是由国家承受。不过该计划没有对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作认真的调节,而是以一种统一的方式简单地将养老金福利一古脑地推向社会。它所依靠的税收政策既不会激励进取精神,也不能促使人们奉行节约。因为通过努力工作得来的财富中的过多一部分将作为税收被抽走;而即使大手大脚,也能从国家多少得到补助。在采取政府行动方面简单地模仿德国并不能使英国取得德国人经过精心筹划才取得的那种进步。  
  这类进步更加强了德国的优势。在欧洲大陆,任何一个国家使尽浑身解数也无法单独和德国对抗;如果某两个或所有的大陆国家连成一气对付德国,它们也不容易解决协调行动的问题,何况无论欧洲强国如何分化组合,奥匈帝国肯定都会站在德国一边。因此英国海军实际上成了唯一一支能让德国不敢轻举妄动的军事力量。而英德两国之间的军事态势又是和相互间的工商业竞争掺杂在一起的,这种竞争日趋激烈而且左右着两国人民体现在需要和收入方面的福利状况。不时见诸于报端的频繁外交访问正反映了当前的国际局势。在德国眼中,从这些访问中凸现而出的是一种孤立和限制德国的企图;而这些访问传递给其他国家的则是这样一个共识:应该压制那看来过度膨胀而又甚具侵略性的德国的野心。无论人们有什么看法,当前在欧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