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 >

第70章

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第70章

小说: 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俄军大举进犯黑龙江,吉林的同时,从旅顺派遣的一支俄军和米申科的〃护路〃队在佛莱舍尔少将的指挥下,北犯海城、熊岳、盖平(今盖县)、营口等地。
  辽南中东路沿线的广大人民深受沙俄的欺凌、压迫,这一地区的义和团也最活跃。参加人数之多,斗争规模之大,超过东北其他地区。义和团和爱国军民高举〃为祖国和真理〃的大旗,联合战斗,英勇抗击了沙俄的进犯。
  7月15日,俄军先夺占海城周围的唐王山和亮甲山,然后向城内开炮射击。由于军民坚守城池,俄军未能得逞。7月27日,在金山岭、老虎山一带,双方鏖战一昼夜,互有伤亡,战斗暂处相持阶段。
  7月25日和8月1日,海城右翼的熊岳、盖平先后沦于敌手。8月4日,海城左翼的营口也被俄军占领。8月10日,俄军分兵三路进攻海城。爱国军民在虎庄屯、邓家台等地奋力抵御,后撤至唐王山、亮甲山与守山部队会合。此时,敌军也尾随而至,向唐王山开炮。双方炮火对射不久,守军大炮被敌炮轰坏,炮兵陆续撤出阵地,转移到城东北的隅双山。
  俄军乘虚抢占了唐王山。就在这时,海城的义和团和红灯照手持大刀、长矛、利剑,向敌军发起猛烈反攻。他们大张旗帜,结队上山,欲与俄军决一死战。俄军连忙开枪射击,但并未吓退这些勇士。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往上爬,毫不畏惧地迎着敌人冲上去,勇敢地扑向敌人。英雄们虽然倒在血泊中,但他们这种前仆后继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气壮山河,可歌可泣。
  8月12日,俄军占领海城后,辽南保卫战进入第二阶段,即辽阳高地的阻击战。正在这时,沙皇尼古拉二世悍然指令俄军加强进攻。于是,沙俄增兵遣将,进犯辽阳。
  9月21日,沙俄中将苏鲍季奇率领一支俄军由旅顺到达营口,使在辽南的俄军达2万人,分东、中、西三路北进。9月23日,西路俄军进袭牛庄。爱国军民埋伏在高梁地里,痛击俄军,奋战一天后退守大望台。在大望台激战两日,杀伤相当,再退刘二堡。26日,中路和东路俄军攻袭鞍山站。在鞍山站北的山地里,俄军遇到不屈不挠的抵抗,米申科率领的两个中队几乎被歼灭。27日,爱国军民会集在沙河南八卦沟,布置了一个蹄形阵地,又把米申科率领的东路俄军团团围住。俄军中路主力部队赶到,才把他们救了出来。
  9月28日,另一支俄军猛扑辽阳城,辽阳失守。10月1日,俄军占领奉天(今沈阳),4日占领锦州,6日占领铁岭。
  辽宁全省基本上控制在沙俄手中。
  东北军民的抗俄斗争坚持了3个月之久,不少战役打得很出色。虽然最后仍归于失败,那是由于缺乏纪律,特别是缺乏统一的最高指挥,造成指挥不灵,部队各行其是,在战斗中彼此接应不及。同时,清朝地方官吏忠实地秉承慈禧太后的〃谕旨〃,执行妥协投降政策,也对东北军民的抗俄斗争起了严重的破坏作里。吉林各地的抗俄斗争,就是在沙俄侵略军和吉林将军长顺的联合镇压下失败的。



94 黄花岗起义战役

一次震动全球的城市起义 
  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已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孙中山先生为杰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1905年8月,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在同盟会的领导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武装起义,1911年4月爆发的黄花岗起义就是其中的一次。这些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清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国近代社会两大主要矛盾(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焦点都集中在清政府身上,只有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才能拯救民族。于是,从20世纪初年开始,革命就成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不断利用会党和新军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12月,同盟会推动和领导了规模巨大的萍浏醴起义。1907年、1908年,同盟会又在西南边境地区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河口起义。光复会也在1908年11月发动安庆新军马炮营起义。这些起义因准备不足,单纯冒险,结果都归于失败。1910年2月,同盟会员倪映典率广州新军3000人起义,又遭失败。连续的失败,使少数革命党人对前途失去信心,转而走上暗杀道路。只有孙中山等人在失败面前不气馁,对革命成功充满信心。他们决心在广州发动一次更大的起义,以此推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1910年11月,孙中山在马来亚槟榔屿召开秘密会议,商量卷土重来的计划。参加会议的有同盟会的重要骨干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人。会议决定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广州起义。他们计划以广州新军为主干,另选革命党人500(后增至800)组成〃选锋〃(敢死队),首先占领广州,然后由黄兴率领一军入湖南,赵声率领一军出江西,谭人凤、焦达峰在长江流域举兵响应,然后会师南京,举行北伐,直捣北京。
  同盟会接受历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在起义发动前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准备,筹款购械、组织联络都有专人负责。为了更好地领导起义,1911年1月,同盟会在香港成立统筹部,以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下设调度处、储备课、交通课、秘书课、编辑课、出纳课、总务课、调查课,具体领导这次起义,并陆续在广州设立秘密据点,作为办事和储藏军械的地点。革命党决心把这次起义组织好。
  统筹部成立后,各课分别派人进入广州开始活动。4月8日,省城内外及各省革命力量大体联络就绪。统筹部决定发难日期定在4月13日,分10路进攻,赵声为总司令,黄兴为副。〃选锋〃之外,加设放火委员,预备临时放火,扰乱清军军心。
  但是,就在统筹部开会这一天,发生了同盟会员温生才刺杀署理广州将军孚琦事件,广州戒严。加上美洲的款项和由日本购买的军械也未到,因此,发难日期不得不推迟。
  4月23日,黄兴由香港潜入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的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指挥部。当时,广州革命党人已决定于26日(三月二十八日)举义。因日本、安南方面的枪械稍迟方能运到,而准备响应起义的新军第二标又有5月3日(四月初五)即将退伍的消息,这就使起义陷于既不能速发,又不能拖延的困难境地。黄兴等人临时决定起义延缓一日,定在4月27日(三月二十九日),将原定十路进军计划改为四路:黄兴率一路攻总督衙门;姚雨平率军攻小北门,占飞来庙,迎接新军和防营入城;陈炯明带队攻巡警教练所;胡毅生带队守南大门。但胡毅生、陈炯明等认为清军已有防犯,提议改期。姚雨平反对改期,但要求发枪500枝以上。黄兴在喻培伦、林文(时爽)等人激励下,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按期发难。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带领〃选锋〃120余人,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吹响海螺,直扑督署。督署卫兵进行顽抗,革命军枪弹齐发,击毙卫队管带,冲入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逃往水师提督衙门。黄兴等找不到张鸣歧,便放火焚烧督署衙门,然后冲杀出来,正碰上水师提督李准的亲兵大队。林文听说李部内有同志,便上前高呼:〃我等皆汉人,当同心戮力,共除异族,恢复汉疆,不用打!不用打!〃话未讲完,被敌人一枪击中,当场牺牲。刘元栋、林尹发等5人也相继中弹。黄兴被打断右手中食二指第一节,便以断指继续射击。随后,黄兴将所部分为三路:川、闽及南洋党人往攻督练公所;徐维扬率花县党人40人攻小北门;黄兴自率方声洞、朱执信等出南大门,接应防营。
  攻督练公所的一路途遇防勇,绕路攻龙王庙。喻培伦胸前挂着满满一筐炸弹,左手执号筒,右手拿手枪,奋勇当先,投掷炸弹。战至半夜,终因众寡不敌,全身多处受伤,率众退至高阳里盟源米店,以米袋作垒,向敌射击。后因敌放火,他们才被迫突围,喻培伦被俘遇害。
  往小北门的一路也很快遭遇清军。经过一夜作战,打死打伤敌人多名。最后,张鸣岐放火烧街,徐维扬率部突围,被敌逮捕。
  黄兴所率一部行至双门底后,与温带雄所率计划进攻水师行合的巡防营相遇。温部为入城方便,没有缠带白巾,方声洞见无记号,便开枪射击,温带雄应声倒下。对方立即发枪还击,方声洞牺牲。战至最后,只剩黄兴一人,才避入一家小店改装出城。4月30日回到香港。
  起义前夕,曾通知惠州等地会党于4月28日响应。届时,顺德会党数百人竖旗响应,夺占乐同团练分局。4月30日,在李准进逼下,会党解散。
  这次起义,除黄兴一部及顺德会党按期发难外,其余各路均未行动。新军子弹被收,没有作战能力;胡毅生、陈炯明事先逃出了广州城;姚雨平因胡毅生刁难,未能及时领到枪械,起义爆发后藏匿不出。这样,起义成为黄兴一路的孤军作战。
  起义失败后,广州革命志士潘达微收殓牺牲的革命党人遗骸72具,葬于广州郊外的红花岗,并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72烈士〃。这次起义因而也称为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集中了同盟会所有的人力、财力,作了长期的准备,但最终还是失败了。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革命党人没有建立起适合武装起义的权威领导机构,参与组织起义的一些重要骨干在起义即将爆发的紧急关头,仍然我行我素,各行其是,致使起义日期一改再改,临到起义,各部除黄兴一路外均借故不发动,造成了孤军奋战的局面;二是计划不周密,起义尚未爆发,消息就已走漏,使清军早有准备,而革命党方面则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按原定计划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枪械运输),最后只得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仓促发难,自然难保成功;三是没有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起义只是少数革命党人的军事冒险。
  但是,无论如何,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却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从而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



95 辛亥武昌起义战役

敲响清王朝丧钟的划时代战争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广州地区的革命力量损失很大,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把注意力集中在长江流域,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起义。经过两湖地区革命党人的努力,起义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这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辛亥武昌起义。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中国社会各种矛盾空前激化。人民群众自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连续不断的武装起义相呼应,这表明,被统治阶级已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了分化。1906年,清政府抛出〃预备立宪〃骗局,实际上却不断加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