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华为真相 作者:程东升刘丽丽 >

第3章

华为真相 作者:程东升刘丽丽-第3章

小说: 华为真相 作者:程东升刘丽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售价高昂,销售大都集中在大城市,在县级城市和乡镇则比较少。另外由于农村市场线路条件差、利润薄,国外厂商都没有精力或者不屑去拓展,从而给国内通信设备厂商带来了机会。而华为的销售员全部深入到县级和乡镇市场,因此生存下来,并一路由小做大,渐次进攻到市级、省级,直到国家级的骨干网市场。张建国1992年被派到福建后,天天乘一辆破旧的吉普车在各个县城和乡镇跑,三年下来,对各个县城的分布了如指掌,可以随手画一张福建省的县级区位地图。福建是最早使用国外交换机产品的省份。全国第一台进口程控电话交换机就是在福建安装使用的。张建国去的时候,福建省内凡是已经装了程控交换机的地方,都是日本进口的F150机型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上海贝尔公司的产品。华为面临的市场压力很大。日本进口的机型性能稳定,但是,由于装机年数久了,除了通话功能外,很多新功能都不具备,更重要的是技术服务跟不上,技术升级难。福建泉州市清一色是日本进口的F150机型,使用了几年后,需要技术升级了,泉州市电信局通过省、市政府与远在日本的厂方协商,前后等了一年,也没有人来。这种情况下,华为凭借自己开发的交换机在网上层面比日本的机器功能多、技术升级方便的优势乘虚而入。最终,泉州全部改用了华为的机器。
                                             
 

    
 
(4)万门机打开农话市场 
 
          1992年,华为万门交换机的方案基本上定了下来。这是国内厂商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战略对技术的需求。但是,当时国内生产的数字交换机主要集中在农村市场。一般认为,2000门交换机的容量已经足够。因此,中兴通讯、巨龙公司、长虹通信等众多公司都将重点放在了2000门交换机的研制和推广上。华为内部对万门交换机的前景也不看好。为了鼓励大家的干劲,郑宝用对万门交换机的开发人员说:“你们研制吧,开发出来我保证卖出去10台、8台的!”华为招聘了一批技术骨干,在2000门交换机的模块基础上研制万门交换机。但是没曾想,在研制过程中,一个偶然的技术改进,大面积地打开了农话市场。为了尽快研制出万门交换机,科研小组从周一到周六,从早到晚都扑在机器上,只有星期天才能好好地睡一觉。一天,在公司吃完中饭,小组成员刘平刚想回宿舍休息,就被李一男带到了万门机房。当时,万门机的软、硬件关键技术都已经解决,就等着联合调试了。李一男急于要听到万门交换机第一次通话。忙碌一通后,李一男从一个模块上的电话拨号,另一模块上的电话振铃。刘平提起话筒,通了!几个人高兴得跳了起来。“且慢”,李一男突然想起了什么,“刚才做实验时,是不是设置了‘永久连接’?”刘平赶紧检查,果然如此。这说明刚才的通话是假的。去掉永久连接后,电话又不通了。看来软件还是有问题。大家白高兴了一场。又经过几个小时的调试和琢磨,电话才真正打通了。这时,一天已经过去了。程控交换机是通过用户电路将各种电信业务传到千家万户的。由于外线电缆所处的环境异常复杂,因此交换机对防护性能要求很高,处理不好,将会导致雷电干扰、高压感应、交流电源等干扰串入交换机,造成用户板损伤,甚至整机烧毁的重大事故。国外大公司的交换机进入中国市场,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用户板也经常受外线的干扰而损坏。华为交换机设计人员查阅了大量资料,并认真分析了系列防护标准。他们深入维修工段,分析市场返回的失效用户板,对过压保护器件的失效机理作出了大量的模拟实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套防护方案供选择。为了验证防护方案的有效性,用户电路研究组把实验室搬到了广东省邮电科学研究所,与邮电专家一起进行测试,终于研究出了一套有效的防护方案。副总裁郑宝用亲自主抓此事,各个部门都立下了军令状。为保证进度,华为决定选择国内合作厂家。这是国内首次开发这类过流防护器件,技术难度很大,工艺要求复杂,要求厂家15天内开发出样品。一直到大年三十晚上,双方技术人员还在紧张工作,丝毫没有过年的感觉,有的只是巨大的压力。几年的市场运行证明,华为采用的防护方案,实际防护效果十分理想,彻底解决了我国电信网络线路条件复杂的问题。用户直接搭接220V交流电,用户电路丝毫不损,拆除高压后,用户照样能够正常通话。这宣告华为终于推出了自主研发、拥有知识产权的C&C08万门交换机。此时是1993年9月份。 
  亮相国际展,初显国产技术实力
  1994年夏,华为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当时,华为刚刚完成了上海市话局增值业务平台系统开局,正好赶上全国各地的电信管理局高层会议在上海召开。显然,这是一个向全国运营商展示华为技术和设备、进行自我宣传的绝好机会。公司决定立即将万门交换机设备运到会议所在地,在现场搭建一个展示平台。但是,会期只有短短几天,留给华为
  的时间并不多。公司上下全部动员起来,在不到5天的时间里,硬是完成了从设备运输、环
  境搭建、设备调试、机器开通的全部工作。现场会那天,凡是观摩了华为产品的专家、政府官员都被华为开发、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震惊了。他们几乎不能相信,这台性能优良的设备竟然是一家小小的国内民营企业开发、生产的。华为第一次充分显示了国产技术的实力,同时展现了华为人快速反应、勇往直前、来则能战、战则必胜的能力。1994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电信设备展览在北京举行。华为首次参加这样的展览,万门交换机也首次在会上亮相,获得极大反响。
                                                   
(5)北京研究所 技术道路上的里程碑 
 
   1995年的华为,因为技术上的突破,产品开始向市场大面积渗透。但是,任正非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国内电信企业的发展壮大对技术的依赖度。正如任正非在一篇文章中说的那样:“华为成立之初十分幼稚,选择了通讯产品,没想到一诞生就在自家门口碰上了国际竞争,竞争对手是拥有数百亿美元资产的世界著名公司。要是没有国家的政策保护,华为公司很容易被摧毁。”这里的“幼稚”,指的就是对自主研发的难度估计不足。于是,1995年,华为在北京成立研究所,负责数据通信业务。1997年成立上海研究所,负责移动通信业务。这样一个决定,是以往技术突破的惯性使然,正是在巨大惯性的推动下,华为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经营战略。可以说,北京研究所和上海研究所的筹建,是华为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STP抢占制高点
  窄带电话网中有电话网、信令网、同步网和管理网四大块,其中,信令网是最重要的,处于制高点。用户拨号后,程控电话交换机有一个交换信令的过程。以前,都是在电话网中搞一个时隙,用的是随路信令。这种方式,信令容量很小,很容易忙音,因此,在这样的电话网中拨号过程很长,经常有接不通的现象。后来,电话网中广泛采用了信令网,就是专门建立了一个信令运行的网络。这个设备英文简称STP。信令网关系着电话网络的可靠性、接通率和接通速度,如果有一个端口出现故障,就可能影响成千上万电话用户的正常使用。因此,各地电信局对信令网的稳定性要求很高。当时,中国国内普遍使用的是北电网络、上海贝尔(实际上是阿尔卡特的设备)的STP设备,国内骨干网上指定用的是阿尔卡特的设备。由于STP用量很小,不一定能赚钱,而且技术难度相当高,华为本来没有打算做。但是,考虑到STP是电话网中的制高点,可以极大地提升华为公司的品牌,华为公司最后还是决定做。当时,按照公司给刘平的指标,能够卖出去10台就算不错了。
  技术“拿来主义”
  许多人羡慕华为的技术优势,但是却没有认识到,华为“高投入、高产出”的技术研发模式,是不可复制的。不久前,一心想做“高科技联想”的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前去华为访问。任正非实言相告:联想想发展成技术型的企业,难。华为一年投入几十亿元的研发费用,才赚几十个亿。我们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业务模式已经形成。联想想做足研发费用,但如果卖不出高价,短期不受益,股东和投资人不答应,还是难。
  柳传志的另一员爱将郭为,也曾经到华为向任正非“取经”。任正非则劝他根本不要做研发:“你不要做研发,研发没有什么用,你的长项不是做市场吗?你把销售做好了,我的产品研发出来都交给你来卖。”郭为问任正非为什么不让他做研发,任回答说:“研发,你要做就得大做,你要是小打小闹还不如不做,因为这个东西是很费钱的一件事。”且不管杨元庆、郭为二人事后的感受和决策如何,单纯从任正非两次强调“费用”来看,确实不是一般企业可以模仿的。第一,小企业投入不起;第二,大企业如果集中力量转向研发,则意味着先要破坏掉原有的优势,重新来过。这种风险远远大于1992年华为在C&C08机上的“赌博”。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高投入、高产出”只是华为的投资导向,而非技术导向。从华为的发展实践来看,其技术走向有三个方面的参照系:跨国公司、国内竞争对手、客户。打一个通俗的比喻:华为的技术策略,就像“打麻将”,盯死“上家”,卡住“下家”,看好“对家”。


                                               
(6)寻找机会 抓住机会,创造机会 引导消费 
 
 

  一个是寻找机会,抓住机会
  一个是创造机会,引导消费
  人民大学的彭剑锋教授在《论华为公司二次创业的内在关系与矛盾》一文中,向华为“二次创业”提出许多建议,其中包括:在10年时间内,“技术发展要实现由技术跟进向技术领先的发展模式转变,产品发展要实现以跟进和模仿,向创新和改进相结合的模式转变。”说这话的时候,已经是1998年。此前,华为的技术导向一直是模仿和跟进跨国公司现成的产品和技术。
  任正非曾经到北京的中关村高科技企业考察了一圈,有人请他谈谈感想。他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方正有技术没管理,联想有管理没技术,而华为,是既没管理也没技术。许多人把任正非的话简单地理解为“谦虚”,其实是一种“误读”。在任正非的眼里,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可以“创造机会,引导消费”的技术,而不是华为“寻找机会,抓住机会”的技术。他在《北国之春》里批评了华为人的自豪感:“我们有许多员工盲目地在自豪,他们就像井底之蛙一样,看到我们在局部产品偶然领先西方公司,就认为我们公司已是世界水平了。他们并不知道世界著名公司的内涵,也不知道世界发展的走势,以及别人不愿公布的潜在成就。”在《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一文中,任正非明确指出:“我们是瞄准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