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民国春秋+刘凤舞 >

第151章

民国春秋+刘凤舞-第151章

小说: 民国春秋+刘凤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联合提案,但同意将此案送请共产国际考虑。  
共产国际不仅拒绝考虑,而且还由布哈林在《真理报》发表文章,指责主张退出国民党的人“恰和苏联反对派……犯了同样大的错误”。自李宗仁、黄绍竑合力平定广西后,李宗仁虽是坐了第一把交椅,但李、黄部队因两个系统合并而来,军中门户歧见不易消除。尤其在广西统一后,举凡省内党务、军事、政治、经济、财政等方方面面的职位、权利,两军中人争之不已。李、黄因尚能推诚相见,但也囿于一山不容二虎的旧规,在任用人事上不免磕碰。对此,李、黄深以为虑,认为如果不能找到新的共同目标,就会弄到各走各的路,而把团体的力量渐渐分散开来,甚至造成不幸事件。李、黄、白认为,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在协调内部的基础上,必须寻机向外发展,而北伐正是提供这样的机会。  
李宗仁任国民革命军第7军军长,黄绍竑主持广西省务。李、黄部队已发展到4万人,李、黄决定将军队一分为二,一半由李宗仁率领,准备随时北伐出征,称“前方第七军”,一半由黄绍竑统领,驻守广西,巩固后方,为“后方第七军”。  
正当广西秣马厉兵,积极为北伐出师作准备之时,广西邻省湖南的湘军第4师师长唐生智与第3师师长叶开鑫发生战斗。唐、叶同为湖军阀赵恒惕的部下。赵恒惕执掌湘省大权后,名义上附北,但又打起联省自治招牌,南抗北拒,因此引起吴佩孚的不满。其时北方奉、直军阀为讨伐“南北二赤”,已握手言欢。吴佩孚为便于自己插手湘局,暗中扶植唐生智势力,对赵恒惕进行牵制。唐生智毕业于保定军校,一向自视甚高,野心勃勃,在自己的第4师实力发展起来后,便有在湘取赵而代之之心。1926年初,湖南民众发起驱赵运动,唐生智见有机可乘,乃于3月中旬发起驱赵运动,赵恒惕知势已难容,通电辞职,唐继赵宣布就任湖南代理省长。忠于赵的湘军第3师师长叶开鑫坚决抗唐,率部退至湘鄂边界向吴佩孚求援,吴便以“助叶讨唐”为名发兵入湘。吴军久经沙场,精锐无比,一经接触,唐军立溃。吴军攻下岳州后,大军直逼长沙,唐生智情急之下,乃以同学私谊急电广西李、黄、白,请求支援,同时致电广州国民政府,表示只要能得到援助,即愿率所部投效革命政权,充当北伐前驱。  李宗仁接到唐电后,立即与黄、白等人进行紧急磋商,一致认为:北伐既为既定方针,出师也就势在必行。现在吴军正大举南下,若不先发制人,吴军一旦拿下湖南,便直接威胁两广,到时,革命方面就将陷入被动挨打的危境。唐军一旦溃入广西,北军尾追入桂,广西统一局面也万难保全。若给唐军以支援,一可助人于危难之际,二则先行出师,以后北伐事成,广西当居首功,于人于己均不失两全之策。况且,唐入主长沙后,白崇禧偕陈铭枢以广东革命政府的正式名义去湖南,对唐表示声援,现在到履行诺言的时候了,广西不能失信于人。于是李、黄在来不及报告广东方面的情况下,当机立断,作出援唐决定,并当即命令钟祖培旅作入湘作战准备,先以尹承纲团为钟旅前锋,兼程开赴衡阳前线,同时急电国民党中央,告之第七军援湘之师已经出发,北伐势成骑虎,望中央速定大计。  几日后,中央复电:“策动唐部举义,至深嘉许,桂省出兵支援,亦表赞同,至北伐问题,关系重大,深盼李督办来粤会商,再行决定。”  李宗仁偕唐生智的代表刘文岛同往广州。李宗仁向各方面活动后发现,苏联和中共因虑及工农尚未充分发动,担心北伐会搞成仅由少数军事领袖控制的单纯军事行动,对北伐态度谨慎;蒋介石倒是主张北伐,但其在党、政、军地位未确定,态度暧昧;其他各军政干要,均在观察动向,以定行止,对北伐也不甚积极,只有第4军军长李济深,因与广西方面有特殊关系以及与非粤系军队的矛盾,希望通过北伐使“在粤就食”的客籍各军包括蒋介石的黄埔军,早日不驱自走,故对李来粤呼吁北代表现了十二万分的赞成和热心。为此,二李多次作“竟夕谈”,最后商定了一个促成中央早定大计的做法。  5月25日,中央政治会议召开讨论北伐问题的会议,李宗仁首先充分陈述克日北伐的理由。李宗仁话毕,李济深立即起身响应,并主动请缨,表示愿抽调所部精锐陈铭枢、张发奎两师北上赴湘援唐,四军在广州城郊之叶挺独立团可立即出发。李之第四军为广东部队,今既自告奋勇,愿作前驱,其他各军原系客军,胜固有利大家,败也与己无关,落得赞成。于是,李宗仁的北伐之议竟然在会上一举通过。政治会议还同时通过任命唐生智为国民革命军第8军军长。  5月底,李济深部叶挺独立团先行从广州出发,开抵湖南安仁、渌田拒敌,陈铭枢、张发奎两部也自南路和琼崖北调,驰援入湘。由于两广生力军的加入,原已不支的唐军声势复振,吴军攻势被遏,湖南战局暂时得到稳定。  6月5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迅速出师北伐案。国民革命军分析了全国形势,认为:“吴佩孚因缘时会,既已声震北国,且野心勃勃,仍企图囊括西南,是当前直接加害我政府,为我大敌者,莫若吴佩孚。……孙传芳已取得五省联军总司令之荣衔,其人素以乘机观变称,惯收渔人之利,从不作鹬蚌之争。故此时未必有积极对我之行动。张作霖纵心雄力厚,其势力犹在黄河以北,对我殊有鞭长莫及之感。”3支军阀总兵力70多万,国民革命军总兵力为10万多,据此,国民革命军策定了各个击破的方针,首先打倒吴佩孚,尔后次第打倒孙传芳、张作霖,又提出:“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的口号。  国民革命军北伐总司令蒋介石为了稳往孙传芳,特地复电孙传芳,表明国民革命军并无进攻江西的意图,如果有略取江西之意,则敝军久已集中湘东,岂肯屯兵不进,坐失时机。同时对孙传芳提出希望说:“兄与弟爱国同心,而进行方法则不无出入,今日救国要以民众为本,断非少数军人所得而私,封建制度决不能幸存于今日,所望兄内审国内情形,外瞻世界趋势,毅然加入革命战线,共为爱国彻底之谋。”  6月中旬,广西第七军第2批入湘援唐部队开赴湖南,会同第四军陈铭枢、张发奎两师、叶挺独立团、唐生智的第八军,向叶开鑫部和助叶之吴军发动了大举反攻。17日,李宗仁率第七军后续部队进抵长沙,唐生智发出定湘通电,长沙城里到处飘起了青天白日旗。  湘中战事旗开得胜,北伐军声威大震。至此,吴佩孚方感到此次南军出师与孙中山昔日之北伐不可同日而语,遂亲作部署,负隅顽抗。  8月12日,蒋介石偕同北伐司令部主要成员,包括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行营参谋长白崇禧、总军事顾问加伦一行抵达长沙。当晚即召开前方主要将领会议,讨论下一步作战方略,决定采纳李宗仁等几个军长的意见,仍以两湖为主战场,前进目标是占领武汉,消灭吴佩孚。得手后,再挥戈东南,进兵江西,扫荡孙传芳。  8月15日,蒋介石正式发布作战部署:国民革命军第四、七、八军为中央军,担任两湖的主攻任务。中央军以唐生智为前敌总指挥,率所部第八军为左纵队。另以四、七两军为右纵队,由李宗仁统一指挥,下分两路,一路由李宗仁亲自督率第七军,一路由第四军副军长陈可钰指挥,各路军分途进击,最后会攻武昌;右翼军总指挥为朱培德,统领第二、三两军,监视江西方面之敌,并掩护主力军之右侧翼;以第一、六军为总预备军,随中央军前敌部队推进;以袁祖铭为左翼军总指挥,统率第九、十军,进取沙市、宜昌。  8月18日,北伐军开始总攻击。中央军陈可钰部进展神速,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扫清了盘据平江、通城之前面之敌。敌主将陆某在通城北门楼司令部自杀。接着陈可钰又与敌血战两日,叶挺独立团表现了惊人的英勇气概,吴军大刀队虽然接连砍下临阵退缩的团、营长9颗血淋淋的人头,还是无法把阵地稳定下来,叶挺的铁军一举攻陷汀泗桥。至8月28日,已乘胜追敌至贺胜桥。与此同时,李宗仁统率之第七军也向敌人展开了凌厉攻势。肃清了将军山,强渡汩罗河,不给新败之敌喘息之机。李宗仁率部随向导出发,在丛山峻岭羊肠小道上而行,幸第七军官兵来自西南山区,登山涉水如履平地,故只一日行军,便进抵岳州城前10里处。李宗仁当即指挥部队,乘敌不备发起猛攻,敌军惊为天降,慌不择路,向六溪、五里牌、羊楼司一带四散溃逃。第七军啣尾穷追逃敌,不日克复岳州,缴获无数。尔后进抵大沙坪,迅向贺胜桥急进,会合第四军,作攻打贺胜桥的准备。


第四十三章 钢铁之军
吴佩孚亲率精锐部队刘玉春、张占鳌、靳云鹗等师,兼程南下增援湘中。不料才到武汉不久,汀泗桥败讯已至,吴大帅席不暇暖,立即从武汉南下,赶至贺胜桥亲自部署。他坚信自己的部署万无一失,向部下自诩说:“昔以汀泗桥一战而定鄂,今以贺胜桥一战而定天下。”  
当这位吴大帅在贺胜桥紧急布防时,北伐中央军第四、七、八军前方高级指挥官也已齐集咸宁,共商进攻贺胜桥的计划,会议决定:攻打贺胜桥的战役由李宗仁任总指挥,指挥四、七两军为攻桥主力,唐生智的第八军为总预备队,并调第八军的何键、夏斗寅部自嘉鱼渡江,绕攻汉口、汉阳,以拊吴军之背。计划既定,李宗仁遂于8月29日令第四军仍沿铁路前进,进逼贺胜桥正面,第七军则出咸宁东北,自王立本攻击贺胜桥以东地区。此时,吴部大军也已在贺胜桥严阵以待,双方主力云集,不惜倾全力作决定胜负的一搏。  
30日拂晓,一场恶仗打响了。李宗仁率陈可钰、张发奎、陈铭枢、夏威、胡宗铎亲临前线督战。国民革命军前线官兵个个奋勇争先,如万只猛虎向敌人同时进袭。敌方也恃险顽抗,重机枪、山野炮乱施淫威,战场上刹时成了一片火海。然而敌人的火力封锁挡不住北伐军将士的迅猛进攻,敌之一、二道防线相继被突破。四、七军劲旅全力向贺胜桥敌军正面冲锋前进,其势锐不可挡。敌阵动摇,败兵潮水般向贺胜桥溃退。吴佩孚亲上贺胜桥头督战,以机关枪、大刀队排列桥上,凡畏葸退却的,立被射杀。吴并手刃退却旅、团长十数人,悬其头于电线柱上,以示有进无退。  
在吴佩孚亲自督阵下,敌军抵抗复又顽强,机关枪扫射,疾如飙风骤雨。所赖北伐军将士士气极旺,喊杀连天只要保存“诚敬”之心,便能“与物无对”。著作有《定性,李宗仁等高级指挥官也浴身火海,现场指挥,敌终不支,不顾大刀队阻遏,慌不择路,落水而逃,一时河中尸体塞流。数万名兵士因后退无路,被迫向大刀队作反冲锋,吴佩孚见大势已去,夺路乘火车逃命,数千兵士不及避开,被火车压死。主帅既遁,敌军溃败更速。北伐军将士乘敌混乱,冲过铁桥,于当日12时攻占贺胜桥阵地。  
李宗仁未作稍怠,率军乘胜追击,于31日黄昏进抵武昌城下。吴军败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