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中华奇书全集 >

第7章

中华奇书全集-第7章

小说: 中华奇书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老聃所作也有疑问。当今学术界不少人认为老子其人可能生活于春秋末年,《老子》一书却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但探讨老子哲学,只能以《老子》一书为依据。

  哲学思想:道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由道生出。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①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②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③道是无。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就是“无”。

  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承认转化,但强调“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以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在战略上,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的力量莫过于它。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认识论

  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他还宣扬“涤除玄览”的直观方法,教人们洗心内照。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反对启迪民智,要人们做到“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此,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

  社会历史观

  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向往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表现出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

  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老子首先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以“道”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对于历代的思想家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战国末年的韩非,利用并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法则。战国时期形成到汉初盛行的道家学派的黄老之学,也利用老子的“道”缔造自己的学说体系。将“道”和法家思想直接联系起来。导源于老子的黄老自然主义对无神论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东汉唯物主义者王充著《论衡》,亦取道家自然之说。

  东汉时,道教形成,五斗米道规定信徒诵习《老子》五千文。道教发挥《老子》原有长生久视之说,河上公《老子章句》着重宣扬“自然长生之道”。《老子想尔注》亦言“不知长生之道,身皆尸行耳”。练形长生,成为道教哲学的中心思想。魏晋玄学盛行时,《老子》为三玄之一,何晏作《道德论》,王弼撰《老子注》,发挥唯心主义本体论。

  魏晋以后,引道入儒,儒、道合流,老子思想对后世儒家特别是革新派改良派如王安石、魏源、严复等产生一定影响。2000多年来,对老子哲学历代有各种各样的解说和注评,有的接近原著本义,有的不拘原著,肆意发挥。老子哲学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它在哲学、政治、人生诸方面,都曾发生过积极的或消极的重大影响。

  附:《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道 德 经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

  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

  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第四十四章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第四十七章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第五十二章第五十三章第五十四章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第五十七章第五十八章第五十九章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第六十二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第六十七章第六十八章第六十九章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第七十二章第七十三章第七十四章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第七十七章第七十八章第七十九章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