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穿越郭敬明 >

第7章

穿越郭敬明-第7章

小说: 穿越郭敬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独一代的想像力是如何丧失的   
  可是,〃《幻城》小说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天马行空般的想像力〃这样的观点还是迅速传开了。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对于想像力的要求,变得如此之低了? 
  独一代成长起来的时候,正好是日本动画片,港台武侠局充斥着电视频道的时期,如果人们的记忆尚不至于太差,应该对一个名为奥特曼的日本科幻片还有着印象吧。说是科幻片,可实际上只能被称作〃伪科幻片〃,每一集的内容无非是某处出现了一只怪兽,宇宙英雄奥 
  特曼前去与之交战,一开始奥特曼总是打不过怪兽,在危急时刻,他胸前的警报器嘟嘟作响两声,奥特曼便有如绝处逢生般,莫名其妙反败为胜,拯救了地球。如此内容重复,令人昏昏欲睡的电视剧,竟然就这样一集一集地拍下去,播了数十数百集。而独一代们也能看得津津有味,实在不能不令人咋舌。 
  在现在的社会中,有了太多的精神消费品,电视,广告,网络游戏,每时每刻都在用一种既成的形象来轰炸人们的所有感官。独一代的孩子们,从小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能够接触到的真正的想像力的资源少之又少,每天都要在成堆的作业中挣扎到很晚,即使有一些空闲的时间,也都拿来看看轻松简单的动画或是玩玩游戏,哪里还有想像的空间?久而久之,一些最为简单的幻想也就大可以登堂入室,成为想像力匮乏的孩子们眼中的稀有之物了。 
  另一个使人们大惑不解的是专家们的态度。照理说,专家们都应该饱读经典,历史上想像力丰富的作品数不胜数,从庄子到拉伯雷,从卡尔维诺到马尔克斯,难道专家们便分不清这些作品中的想像力和《幻城》间的巨大鸿沟么?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想像力甄别上的困难。如果是源于出版社对于一本畅销书的包装和炒作,固然从商业角度来看无可厚非,但是以研讨会这种形式来做此荒唐之举,不但误导了在文学上涉足为深的年轻人,也让人对批评标准的失落感到扼腕。而如果专家们真是以为《幻城》代表了想像力的一个极高水平,那问题可能就更为严重,这至少说明,想像力在我们现在的时代已经到了一个岌岌可危的地步。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个缺乏想像力的民族,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民族。而对于想像力的误认,则可能比想像力的匮乏更为可悲。因为想像力缺乏了,我们还可以通过诸如教育,文艺等各方面的努力来加以挽救;而一旦想像力被社会化地看作仅仅是非现实的幻想,那么我们可能就连最后一点挽回的机会也失去了。 
  关于我们的想像力是如何丧失的,让我们再来看看有着〃天马行空般想像力〃的《幻城》。《幻城》模仿日本漫画的传言一度沸沸扬扬,据称其实际上是clamp的几部漫画(《圣传》、《X》等),而郭敬明予以坚决否认。我们暂且不说是否模仿,单来看看其中的相似之处吧。《圣传》里有擅长音律的干达婆王,随身带着一把琴而且到了关键时刻能当武器用;《幻城》里则有会弹琴的潮涯,继承上古神器无音琴,巫乐族的王,最后她的琴也成了厉害的暗器。〃我是个不该出生的孩子〃,《圣传》中的阿修罗和《幻城》里的星轨都反复说这句话。《圣传》中有〃姐,请你自由地……〃;《幻城》中则有〃哥,请你自由地……〃 
  在此,笔者不想对《幻城》的原创性发表看法,只是想借此表明,被专家们看好的想像力的来源,实际上是日本漫画,动画片,港台武侠剧,武侠书籍和玄幻故事。这些东西在本质上是同构的,拥有好莱坞动作片般固定的桥段和模式,甚至连感情也有几乎一致的表达和接收机制。想像力是一种需要融合创造性在内的独特的个人创造,而现在的精神消费品则强调满足快餐式的消费需求,既然是快餐,就必然拥有快速复制的特点。如今的人们习惯了从肥皂剧、动画片、漫画中去接收信息,这恐怕也是想像力走向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独一代想像力之漫画   
  漫画可以说是伴随着独一代成长起来的重要事物了,从早些时候的《圣斗士》到《七龙珠》,到后来的《棋魂》、《猎人》等,漫画,尤其是日本漫画可以说是每一个孩子成长中不可避免地接触过的东西,而《幻城》被指认模仿的《圣传》也是其中之一。 
  传说中男孩必看的十部漫画:1、坚毅《圣斗士星矢》2、友情《七龙珠》3、梦想《海盗王》4、自信《灌篮高手》5、体贴《我的爱神》6、思考《银河铁道999》7、危机感《幽游白书》8、守信《圣传》9、勇气《超时空要塞》10、责任《浪客剑心》   
  独一代想像力之游戏   
  如果你有幸住在大学生公寓里,那么到了晚上一两点钟的时候,你站在阳台上朝外望去,透过大部分还亮着的窗口,你能够看到至少有70%以上的人保持着手握鼠标,面对电脑显示屏,上身微微前倾的姿势他们正在玩游戏。游戏迷们喜欢的大多是及时战略游戏,其中不少玩家甚至已经把暴雪(游戏制作公司)当成了自己的神,另一部分则沉迷于网络游戏,购买点卡上网练级打装备。基本上,在网络游戏中要获得足够的满足感比起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要容易一些。 
  除了电脑游戏以外,电子游戏机的历史可能对于独一代来说更为长久。哪个小孩没有央求过父母给自己买一台游戏机,或是希望过年时有足够的压岁钱来买下所有自己盼望了很久的游戏呢?4位的雅达利可能只有70年代出生的人还记得比较清楚了。而在真正意义上的独一代里,最初的记忆应该是8位的任天堂fc吧,然后是16位世嘉md,超级任天堂sfc,一度如日中天的32位play station,土星,再到n64,ps2,xbox……游戏机的历史差不多和〃独一代〃的历史一样长。   
  独一代想像力之武侠   
  金庸,古龙,温瑞安,然后现在也许是黄易,武侠永远是男孩子的最爱,武林高手出神入化的武功是独一代所向往的东西,因为武功高强就意味着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与年长一些的人不同的是,武侠小说中的比武在孩子们心中可能不再是性命相搏,他们更喜欢那种面无表情,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帅哥,因为那才够酷。当然一般这样的人物最好在感情上又是脆弱得像水晶花瓣一样容易破碎独一代们早就不知不觉地把故事的主人公幻想为自己了,而想像力在他们这里已经仅仅缩减为自己的需求被满足的方式。   
  独一代想像力之奇幻文学   
  奇幻文学,不同于科幻,也有别于神话,作品里常常不乏华丽的法术,诡奇怪绝的妖兽,具有独特的魅力。奇幻文学的鼻祖托尔金曾这样定义:架空世界小说,也就是说奇幻世界里的东西都不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但是却影射着我们真实的世界,能给我们不一般的新鲜感的同时,又不会让人感觉过于陌生。如果这样的描述仍是晦涩难懂,那么这样的感觉你应该不会陌生:走进你儿时的床边故事;探索你梦中的瑰丽世界;实现你童年的美丽幻想;追随你心中的伟大英雄这就是奇幻。     
  第四章 前所未有的自我主义   
  穿过郭敬明   
  2003年下半年,继之前的《幻城》获得成功之后,萌芽杂志开始连载郭敬明的小说长篇《梦里花落知多少》。 
  11月,这一连载还正处于进行时中,萌芽杂志刊发了一个对郭敬明小说进行讨论的专题,其中有一些文章提出了批评意见,尤其以刘嘉俊所写的题为《谨慎阅读与温和批评》一文为代表。该文中主要对郭敬明的新散文集《左手倒影,右手年华》提出了一系列批评,焦点 
  在于文字的华美与内容的空洞之不协调上,作者为了加强表达,运用了〃按照我个人的标准,一个男性写出那么没有血性的文字是可耻的。这并不是剥夺男生们伤春悲秋的权利,只是希望能在写文章的人中能出现一个人,给人一点痛快淋漓。〃而这一句已经被特意冠以〃按照个人标准〃的话,却成为之后一系列事件中最被郭敬明及其FANS诟病的口实。 
  根据当事人郭敬明自己的说法时,当时看到这本杂志的首先是他的一位朋友,并告之〃这期萌芽拿你开涮〃。随后郭才自己看了萌芽的内容,并且当即发短消息指责一位萌芽杂志编辑。随即,郭敬明又在萌芽网站上发贴表示不满,其语气却与其发短信时的强硬愤怒截然不同,反复强调了他本人作为一名〃受害作者〃的伤心,不禁令熟悉他作品的阅读者联想到他小说中普遍存在的楚楚可怜的主人公。   
  附录:郭敬明《郭敬明回复10关于惊奇的关于我的专题》全文   
  在受到文辞感召的FANS纷纷表示同情以及声讨〃肇事者〃的推动之下,该帖很快创下了萌芽论坛创办以来的单帖阅读和回复记录,截止2003年9月25日该帖被斑竹因服务器不堪负荷关闭,总计阅读人次为34633,回帖数1130。 
  如果该文仅仅表达了一份〃受伤孩子〃悲痛,则事情可能仅此结束于郭敬明进一步获得其FANS的热爱拥戴这一事实。但不知是什么原因,郭在该帖中还涉及了质疑萌芽制作本专题的 
  动机,以及评论者水平和身份的话题。对于一个没有收过任何基本文学理论教育的人来说,此举不用说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作为回应,参与该期专题制作、了解内情并且亲眼看到短信的小饭、LUIS等人,与事后得知此事并询问当事人的夜X、周嘉宁、苏德……一干新概念出身的年轻作者纷纷就此事在萌芽论坛上发表看法,论坛上很快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讨论,并且很快被狂热的〃捧郭〃与〃倒郭〃分子上升到人身攻击甚至谩骂的地步。见此情形,绝大多数最初参与讨论的写手终止了发言,事件在失控一段时间后以版主全面整肃收场。   
  一切源于互联网   
  自从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在论坛上掐架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家常便饭,上到大学教授,下到初中生,都难免在自己平时混迹的BBS上与他人起点口舌之争,所不同的仅仅是焦点和方式上的层次差距。 
  作为一个文学杂志的论坛,在萌芽上发生这类事件理应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和秩序性,然而事实却是最终结束于巨大的混乱状态,应该说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毕竟,当事 
  人和之后的发言者,以及再之后掺和进来的人,全部都是,用郭敬明的话来讲,〃孩子〃。 
  那么〃孩子们〃在此事件中究竟表现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在郭敬明那篇帖子后面的1130篇回帖中,包含着以下这些句子: 
  〃萌芽以后咱不买了…… 一堆垃圾……〃 
  〃有人在骂郭敬明吗??是人吗??〃 
  〃那天看完刘的文章,我就捂着耳朵说这个人瞎说这个人瞎说世界上姓刘的都不是好东西。〃 
  〃造反有理!〃(是不是有点眼熟) 
  如果说有人对〃群众性歇斯底里〃这个词还缺乏认识的话,那么在当时的萌芽论坛上一定可以找到很好的诠释。 
  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