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2483-男人四十 >

第16章

2483-男人四十-第16章

小说: 2483-男人四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流意见有一多半都只是“场面话”。新闻评论员也好,评论家们也好,在电视上发表自己意见的时候其实都掩藏了内心的真实想法,只拿些漂亮的场面话出来应付。但精神分裂症型人却不懂得分辨,直接把它当作自己的意见消化了。也就是说,他们根本没有理解人说的话不一定都是真心话,有时候只是为了应付场面。    

  因此,反过来说,如果能够教育孩子说人除了表面上的那一套以外,内心深处还隐藏着一套真实想法的话,他对事物也许就能慢慢形成自己的看法。当他再看到评论界对某个歌星尽是颂美之词时,可能就不会光被舆论牵着鼻子走,而是会自己判断“这个歌手虽然非常受欢迎,但他的歌喉平平”。如果你不告诉他每个人都有隐藏着不表达出来的真实想法的话,即便他内心觉得这个歌手的水平不像评论界所吹嘘的那样,也会误以为自己的判断有问题,不敢坚持,长此下去,他就会变得越来越没有主见。    

  此外,能了解到人隐藏着的内在想法,同时意味着情商指数的提高。有关情商指数在此不多做说明了,简单说来,它指的是情感方面的智能指数。设计情商指数标准的学者指出,要在社会上取得成功,单靠高智商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同时具备多种能力。如是否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是否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是否能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等等。    

  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是否具有同感能力,即能否看透对方的内心,这就要求你必须善揣人意。举个极端的例子,当别人送给你礼物,对你说“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的时候,你如果把他的这番客气话当成真心话,并回答说:“那我不要”,很明显你就不具备同感能力,在社会上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你不能透过表面的客套话猜出他的真心话并应对得当,就不能赢得他的信赖,也无法建立起自己的社交网络。    

  但是如今的社会,不但新闻媒介就连在学校里面大家做的也都是些虚伪的表面功夫,看不到真心的交流。正因为如此,家长至少在家庭里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他学会区分什么是表面文章,什么才是真情流露。    

  比方说,你可以跟孩子一起看新闻联播,这是一个很好的教给孩子分辨表面和内心的机会。当新闻报道员和评论家们在电视上振振有词的时候,只要你在一旁小声地咕囔几句:“说得那么好听,哪有那么容易解决的?”,孩子就会意识到媒体的意见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比方说,一旦某个受贿事件曝了光,新闻媒体就会一拥而上,拿出打落水狗的势头来。但实际上只要是生意场上的人,谁没请过客送过礼呢?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个世界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干净。事实上,那些“喊打”的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对事件的内幕也不见得就有多了解。    

  成年人非常了解社会现实是怎样的,所以不必附和电视台的说法,教育孩子什么“受贿是不应当的”,倒不如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话虽如此,但很多人都在受贿,为什么只有他被曝光了呢?”在这种时候,重要的不是你的意见正确与否,而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告诉孩子,在义正词严的表面下可能还隐藏着某些不为人知的因素。电视上的场面话固然是对的,但现实世界中却有一些灰色地带,是单靠道理走不通的。孩子比大人要单纯得多,所以他极有可能会说:“但是,这个人违反了法律,他就是坏人啊。”这时候你也不必与他深究,只需要告诉他:“没错,违反法律是不对的。不过如果不是政治家的话,有很多人即便做了违反法律的事也不会被抓的。”记住,你跟孩子交谈的目的不是为了就某一个问题得出结论,意义只在于这个倾心交谈的过程本身。


第四部分:家庭生存技巧敬畏父母的孩子不会坏到哪里去

  只不过,虽然父母和孩子之间需要有倾心的交谈,但那并不意味着父母和孩子之间可以界限不分,毫不设防。    

  当然了,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你让他瞒你什么事情,他也做不到。比方说,从幼儿园放学回来,他可能马上就会向你汇报,“我讨厌某某”。这时候,你不必跟他说“那怎么可以呢?要跟大家都搞好关系”这种场面话,而应该对孩子的真心话表示理解,告诉他,“嗯,     

    

爸爸在公司里也有讨厌的人”,然后再教给他如何将真心话和场面话区分开来,“不过,如果大家吵了架的话就不能一起工作,所以爸爸不会当面告诉他‘我讨厌你’。所以啊,你也不能对你的同学说你讨厌他”。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大人的处事方法,对小孩子能否胜任表示怀疑,但可不要小看了小孩子的沟通能力,这点技巧他们还是有的。    

  但是孩子上了中学以后,就会开始“看人说话”了,他们不再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诉父母,而是学会了隐瞒。如今四五十岁的做家长的大多为这个问题而烦恼着,他们不知道孩子背着自己在干些什么,每天又在想些什么。    

  但回顾我们自身的成长历程不也有过这样一个时期吗?这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理所当然的,是他们走向成熟所必经的一个步骤。只要在这一阶段他们能找到一个知心的朋友倾诉,对父母稍有隐瞒也没什么。    

  相比之下,如果孩子一直找不到知心的朋友才值得担心呢。如果孩子始终依赖父母,对父母言听计从的话,他就永远都长不大。但如果他们能交到知心的朋友,和他们联合起来对抗自己的父母,比方说联合起来不按时回家或在外面过夜,向大人发出挑战的话,他们就等于是往成熟自立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    

  所以,当你的孩子步入了青春期,父子之间就不能再毫不设防了,而是应该将大人和孩子之间的分界线划分清楚,明白地告诉孩子,什么是他能做的,什么是他不能做的。比方说,你不能因为自己十七岁的时候就开始吸烟而允许你的孩子过早吸烟,在这个时候,你就不能跟他讲心里话,说什么“我以前也吸过”了,而必须拿出大人的样子,严加训斥,并告诉他不许喝酒,不许有性行为,必须按时回家。如果孩子问你为什么不许,你只需回答:“因为你还是个孩子。”如果你不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他孩子和大人之间有一道天然屏障,他永远不会想要努力走向成熟,好能翻越这道屏障。    

  当然了,回顾我们自身的成长经历不难知道,即便家长有明文规定,孩子们还是会小心地避开家长去吸烟,去跟人发生性行为。但重要的不是他会不会背着家长做这些事,而是他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是否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并心存顾忌。如果家长平时对孩子能够严加管教的话,孩子在做坏事的时候就会想:“要是被发现了,肯定会挨训”,“要是爸爸妈妈知道了,他们会难过的”,只要他们心里有了这种罪恶感,就不会做得肆无忌惮。而那些心头毫无这层顾虑的孩子一旦走错了路,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让他们再回头了。


第四部分:家庭生存技巧孩子杀人的几率比中六合彩低

  很多家长担心,如果管教太严的话,会不会伤害孩子,从而使得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或者因为变得厌世而自杀,这种想法完全没有必要。的确,在那些虐待子女的家长当中有不少人在自己小的时候也曾经受到虐待,但你要知道“管教”和“虐待”是两回事。当因为自己做错了事而受到训斥时,孩子不会认为自己受到了虐待。只有当他们被父母毫无理由地责备或痛打的时候才会觉得自己受到了虐待,精神上受到伤害,心灵才会扭曲。    

    

    

  而且,由于媒体的大肆渲染,很多人觉得现在社会上充斥着各类少年犯罪和自杀的事件,但统计的结果表明,它的数量极少。    

  比方说,少年的自杀事件,一年大约有六百到八百起,而日本每年自杀的总人数却高达三万人,其中中老年人占了一大半。此外,少年犯罪近年来已呈减少的趋势,比如少年杀人的案件一年大约在一百起左右,跟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这个数字少得可怜。因此,甚至有欧美学者这样说,“我们研究日本的少年犯罪问题时,焦点不应该放在他们为什么犯罪,而应该放在为什么他们的犯罪率这么低上面”。    

  日本的电视和报纸长篇累牍地介绍少年自杀事件和杀人事件,恰恰说明了这类事件极其罕见,正因为罕见,所以才值得上新闻,如果每天都在发生的话,就不会有人关注了。事实上,每天都有上班族因为被裁员而自杀,你看哪家电视台对此大肆报道过?    

  如果你为了这种比率极低的事情成天担心的话,那就将永远得不到安宁。如今全日本的未成年人大约有一千五百万人,其中成为杀人犯的每年不过一百人,也就是说十五万人当中才会有一个。打个不太严肃的比方,那就跟中六合彩的比率一样低。如果你的孩子真有一天杀了人,那也只能说你的运气太糟糕了。当然,为了防止此类不幸的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应该在多方面做出努力,降低风险,但却没有必要为此太过劳神,电视上一有少年犯罪事件的报道,就想着“明天说不定就轮到我家的孩子了”,问题还没严重到这个地步。    

  如果说家长可以为此做些什么的话,那就是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比方说,虽然现在大学的升学难度降低了,但只要是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犯罪的几率就很低。统计结果表明,跟中学毕业和高中毕业的人相比,大学毕业生杀人的几率要低得多。    

  那些因为犯罪而进入少年感化院接受辅导的有百分之八十都是仅受过初中教育或者从高中中途退学的。少年感化院只用于收容二十岁以下的犯罪人员,照理说其中大学生的比率应该更高一些才是,但实际上他们所占的比率却极小。正如很多人把管教和虐待混为一谈一样,有的人担心为孩子指明他们应走的道路会限制他们的自由,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从而产生各种问题,但事实证明效果恰恰相反,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第四部分:家庭生存技巧“家长越关心,孩子的症状越明显”

  其实,比起杀人和伤人来,孩子的“自闭症”这一精神问题更令人担忧。因为它极具普遍性,可能就发生在我们周围。要知道,少年杀人的案件每年才一百起左右,而有“自闭”症状的少年却高达三十万人,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自闭症”的原因错综复杂,其处理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孩子只是不愿上学,一天到晚待在家里,而有的却有暴力倾向。如果说能举出一个衡量“自闭症”的严重性的     

    

判断标准的话,那就是孩子跟父母的沟通程度。只要父母和孩子之间还可以沟通,那么即便孩子多少有些“自闭”的倾向,问题也不会严重到哪里去。    

  就算是孩子带有暴力倾向,具体情形也可以分为两种,即完全不能进行语言交流的和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语言交流的。如果属于后者,尚可想办法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    

  比方说,如果孩子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