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2483-男人四十 >

第6章

2483-男人四十-第6章

小说: 2483-男人四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实际上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到了三十五六才开始学习法律知识,而最近大学医学部里也经常能看到四十多岁的学生的身影。    

  总而言之,如果你希望自己老有所为的话,那么切记要在情感机能发生老化之前就采取行动。你没必要现在就辞职创业或是跳槽,能在公司里待下去的话还是尽量留在公司里,你完全可以一边工作,一边为今后的人生积蓄资金,培养专业技能。四十岁可以说是人生最后的一个转折点。


第二部分:在超不景气的年代里如何生存下去十年磨一剑成功方有可能

  此外,也有些人等不及退休(或者因为被裁员),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创业。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员,那我奉劝你不要急于求成。我在上一章就提到过,所有的挑战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尝试”,自然结果有成有败,因此眼光必须放得长远一些。    

  当然,有的人才能卓绝,首战便能告捷,但那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都要经历多次的失败才能取得成功。换个角度来说,即便你没有才华,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反复尝试,不断地积累经验,终有一天能够取得成功。    

  就拿前面介绍过的坂井先生的例子来说,他退休后立即创业就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固然是因为他有才华,但也与他多年的积累是分不开的。虽然他创办公司是在退休以后,但从四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为此做准备。他利用工作上的机会进行各种排练,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管理技巧。所以,虽然他看起来是一夜成名,但实际上其中蕴含着长达十五年的努力。    

  我刚开始从事网络教育事业的时候年仅三十一岁,经过了十年的苦苦挣扎,到今天才生源剧增,小有所成。我会取得成功也许是因为我一直用心摸索教学方法,也许是因为我著书立说,取得了大家的信任。但不管怎么说,做到今天这种局面,也花了十年多的时间。    

  四十一岁时,我竞评大学教授落败后,随即开办了一家心理咨询公司,这家公司要完全地上轨道至少也需要十年的时间,对此我早有心理准备。如果创业能够很快看到成果的话,那么即便五十岁再开始也不算太迟,但实际上这中间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也就是说,五十岁开始创业的话,一般要到六十岁才能看到成果。就算你有意识地防止自己的情感机能发生老化,四十多岁时的工作状态也是五十多岁时的状态所不能比的。因此,那次竞评的失败促使我下定了决心,毅然辞职下岗,这样到我五十多岁的时候,说不定就可以把这家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了。    

  话虽如此,当年开办公司时我也曾有过天真的想法,心想“像我这样的专家还会没有人请吗?”,以为前景一片光明。这种心理当然也很正常,因为如果一点赚钱的希望都没有的话,谁也不会去做的,但问题难就难在你既要对自己有信心,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当然,在开办公司以前,我对它的可行性是细加斟酌过的。我打算从向公司职员提供心理咨询起步。在心理学方面我具有专业知识和技巧,经常有企业邀请我前去演讲,而我的《成年人该如何学习》一书也非常畅销,也就是说,心理咨询在日本是有着很广阔的市场的。当然,我们公司的收费比我的演讲收费要高一些,但别忘了我们提供的是一天八小时,一对一的咨询服务,绝对物有所值。所以,开办这样的公司应该是能够赚到钱的,对这一点,我至今都深信不疑。    

  但等到实际开始操作时,我才发现事实并不乐观。因为我们这次是把心理咨询当“职员培训”来做的,而在一家大公司里,“职员培训”和“组织演讲”的性质不同,审批的程序自然也不同,与后者相比,前者的手续繁琐,不容易启动。这一点我也是在跟公司具体交涉的时候才了解到。    

  但了解到了障碍所在本身就是一种前进,接下来要做的只是想办法去超越这个障碍而已。目前,我已经联系到几家小规模的,程序上相对简单的私营企业做客户,他们对我们公司提供的服务非常满意。我相信只要抱着必胜的信念,反复试验下去,十年后一定能有小成。


第二部分:在超不景气的年代里如何生存下去学习不离手,生存不用愁

  归根结底,在这个看不到一丝光明的经济不景气的时代,不管你是打算创业也好,打算考取专业资格也好,都必须坚持学习,不断地提升自我价值。这也是我一贯的做人方针。    

  我在《成年人该如何学习》一书里曾经提过,以前的人只要在学生时期好好积累,大学毕业以后在实际工作中再掌握一些技巧就足够应付了,因为人的一生不过五六十年。但是今时不同于往日,就像坂井先生所说的,如今日本人的平均寿命高达八九十岁,退休以后的岁    

    

月甚至有可能比实际工作的时间还要漫长。这样一来,光靠在学校和工作中积累的那点东西根本不够用。要想拥有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从现在开始就必须学习新的技能,为退休后的漫长生活做准备。    

  我前面曾数次提到过,我的天赋不足以让我享用一生,为此,我时刻提醒自己,只有时刻不忘充实自己,掌握各种武器,才能在这个社会里生存下去。    

  我比不了那些泰斗级的作家和导演,他们才华横溢,到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不愁没有饭吃。我没有他们那样的才华,所以只能通过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因此我时刻思考着如何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并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不断地为自己开拓新的工作领域。    

  其实不光我是这样,几乎所有从事文化工作的人都在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命力而不断求变。比如作家,虽然也有专心写作的模范人物,但也有很多人在写作的同时也进军其他的领域,多方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有的人还参政,成为政府审议会的专职评论员。    

  从表面来看,他们只是机缘巧合才有了那样的发展,但事实上这一切都是预先筹划好的。他们对于自己能不能一直写下去深感不安,为了寻找新的出路才会积极地参与市民活动,或者有意识地挑选一些容易引起审议会注意的题目来写,这样才为自己后来的成功转型创造了机会。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可取,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比起那些自命不凡,从不努力充实自己以至于最后一直都郁郁不得志的人来,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时刻不忘充实自己的做法要显得聪明得多了。    

  其实,评论家的工作并不轻松。老百姓们只看到表面的风光,所以容易产生“评论家的工作真轻松,只要在电视和杂志上发表些自己的见解就行了”的误解,实际上他们说每一句话,写每一篇文章都要经过周详的思考,花费不少的心血。    

  比如,我认识一位年过七十,但还活跃在新闻界的评论家,他成名于三十五六岁,并从那时起就建立了自己的拥护者俱乐部,如今该俱乐部的会员企业已经多达三千家,俱乐部的会费是每年三十万元,所以光是会费一项,他每年的收入都高达九亿日元。算起来,这才是他的本职工作,在电视和杂志上抛头露面只不过是为进一步扩展他的事业做宣传而已。    

  当然,他的俱乐部不同于那些歌星的歌友会,只有获得没有付出。他每年可要向会员们提供物有所值的服务和信息,这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而且,其业务推广过程的艰辛也可想而知。正是因为他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拼搏,所以虽然年过七十了,却仍然感受不到生存的危机,活跃在第一线。


第二部分:在超不景气的年代里如何生存下去知识要不断地更新

  那么,我们究竟要做些什么才能保证二三十年后的生活无忧呢?我们究竟应该学习什么内容,朝着哪个方向改变自己呢?如果你不具备独一无二的才能的话,就只能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调整自己努力的方向。你创业也好,考取专业资格也好,其内容必须合乎时代的要求,否则只能被时代大潮抛在身后。    

  但是,预测未来的潮流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你现在认为有前途的方向到了二十年后很    

    

可能就行不通了,那样,不但生活同样没有保障,你近二十年的努力也将是白费力气,一切又都得从头做起。    

  但是,我认为如今这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变化根本没有规律可循。目前,日本正在实行小泉首相所倡导的“结构改革”,它的是非暂且不论,起码它将给未来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预见的。因为它无非就包括放宽限制和全球化规范这些内容。但社会结构的变化就不同了,你根本没办法看到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科技高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基本观念的崩溃。很多原本理所当然的常识性的东西很可能到了这个时代就行不通了。从这个意义来讲,生活在如今的时代很难做到未雨绸缪。    

  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以“生产性”为例进行一下说明。    

  如今日本经济的不景气表现在各个方面,其中之一便是“消费不足”。总起来说,就是生产过剩但是消费相对不足,所以才会导致不景气,再浅显不过的一个道理。    

  解决的方案之一便是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弥补国内消费的不足,但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吗?对此,我深表怀疑。    

  因为目前全球的人口都呈缩减的趋势。虽然亚洲和非洲一些国家的人口还呈增长的势头,但日本,还有欧洲国家的人口都在逐年减少。    

  人口的减少必然意味着消费力下降。开发海外市场终有一天会走到尽头,到了那个时候,消费力只会逐年下降。但是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生产的效率却只会越来越高,除非有一天消费者们表示食物、衣服、装修材料等商品非手工制造的不要。这样的消费者虽然现在也有,但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的商品还是属于机械制造。    

  如此,购买力连年下降,但生产效率却逐年提高的话,其结果可想而知。归根结底,开拓海外市场的策略只能起到延缓不景气的作用。也就是说,目前日本经济的不景气并不是我国所独有的暂时性的现象,而是全世界将面对的普遍问题。    

  这样一来,跟生产效率有关的一些常识性知识很有可能以后就行不通了。比如,恐怕没有人会怀疑“生产效率越高越好”吧,但以后就说不好了。在今后的时代里,未必就是“生产效率越高越好”,到时候,工作效率高的人不再是受重视的人才,反而有可能成为周围人的负担。    

  如此一来,对于“好职员”的评价标准有可能就随之发生变化。那些举止笨拙,工作效率低的职员在当今这个时代,无论有怎样的优点都算不得“好职员”,但在未来,如果他能够取得顾客的信任,那么就算笨一点,工作效率低一些,说不定都会成为各公司争先聘用的“好职员”。当然,未来是否真会如此谁也说不好,但有一点是显然的,那就是“在未来的时代到底什么类型的人才会吃香,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