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国际金融学 >

第57章

国际金融学-第57章

小说: 国际金融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垄断优势论可以较好地解释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也可以解释技术先进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现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价值。问题在于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拥有垄断优势,特别是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为什么不通过产品出口或技术转让方式,而是以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去获取最大利润呢?对此,该理论未能做出进一步的回答。

(二)产品生命周期论

产品生命周期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Vernon)于1966年提出来的,它实际上是从时间顺序的角度,说明产品技术垄断优势变化对国际直接投资所起的作用。

该理论认为,每一项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上有着不同的特点,而对外直接投资是与这些特点相联系的。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第Ⅰ阶段,即新产品阶段,由于国内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小,尚未出现竞争对手,企业可以利用其产品的技术垄断优势在本国组织生产,占领国内市场,适当组织出口,获取高额利润。在第Ⅱ阶段,即产品成熟阶段,由于产品需求增大,生产厂家增多,国内竞争日益激烈。同时,国外也出现类似产品和生产厂家,威胁到企业原有的出口市场。为此,企业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开始在进口国投资建厂,就近向外国市场提供产品,以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扩大当地市场份额。在第Ⅲ阶段,即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标准化使得国内外企业都能加入同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价格竞争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为取得竞争优势,企业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步伐,到生产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其它分支机构,在当地生产价廉物美的产品,一方面有效地占领外国市场,另一方面也把一部分产品返销到本国市场。图6-3简明扼要地描述了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的联系。


在图中, 线、 线分别是美国和欧洲的生产产量线, 是美国和欧洲的出口线,在横轴以上部分表明美国出口、欧洲进口,在横轴以下部分表明美国进口而欧洲出口。其中: 段,是新产品阶段,表明美国的新产品生产和消费全在本国国内进行; 段,是新产品的成熟阶段,表明美国的产量超过国内需求( 线与 线的差额)。在 段,美国对欧洲出口其新产品; 段,美国在出口的同时,开始对欧洲直接投资,从而 线出现; 点之后,美国国内产量大幅度下降,开始部分依赖从欧洲进口来满足国内消费。如果美国新产品研制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那么该新产品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产品标准化阶段。

产品生命周期论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方法有新颖之处,用它来解释发达国家企业,特别是拥有技术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是有说服力的。但是,它不能解释西欧、日本和韩国等国企业在美国的直接投资行为,因为这些企业不一定拥有技术垄断优势,而且美国的生产成本也不低廉。另外,对于全球性跨国公司来说,它可以直接在国外开发新产品,又可省去产品出口过程,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难以用产品生命周期论作出解释。

(三)市场内部化理论

市场内部化概念最早由科恩(R。H。Kern)。在1937年提出,主要是指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以公司内部市场取代公司外部市场的过程。70年代中期,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P。J。Buckley)和卡森(M。C。Casson)等人在对科恩的观点进行补充和发展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市场内部化理论,并且引起广泛的注意。

该理论认为,由于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若将企业拥有的半成品、工艺技术、营销诀窍、管理经验和人员培训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进行交易,就不能保证企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较大的范围内建立生产经营实体,形成自己的一体化空间和内部交换体系,就能够把公开的外部市场交易转变为不公开的内部市场交易,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巴克利和卡森提出,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主要表现为:在寡头占据市场的情况下,买卖双方比较集中,很难进行议价交易;在没有期货市场的时候,买卖双方无法订立期货合同;不存在按不同地区、不同消费者而实行差别定价的中间产品市场;中间产品的价格缺乏可比性,交易双方难以定价成交;新产品从研究开发到市场销售的周期较长,而新技术的应用又有赖于差别定价,这在外部市场上不易充分体现出来。

巴克利还认为,决定市场内部化有四个因素,即区域因素、国别因素、产业特定因素和企业因素。区域因素是指有关区域内的地理条件、文化差异和社会特点等。国别因素是指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等。产业特定因素是指与产品性质、经济规模和外部市场结构有关的产业特征。企业因素是指不同企业组织内部市场的管理能力等。内部化理论注重的是产业特定因素和企业因素。巴克利认为,如果产业部门存在多阶段生产的特点,企业就会“跨地区化”甚至“跨国化”。这是因为多阶段生产过程中必然存在中间产品,若中间产品的交易需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则无论供求双方怎样协调,也不可能避免外部市场剧烈变化造成的风险。为克服这种“中间产品”期货市场的“不完全性”,就会出现市场的内部化。

市场内部化理论是一种应用性较强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它可用来解决外部市场不完全性造成的种种问题,也可用来解释许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或原因。其不足之外在于,它没有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角度分析国际生产与分工对企业直接投资行为的影响,并且还忽视了工业组织和投资环境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重要性。

(四)国际生产折衷论

国际生产折衷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H。Dunning)于1977年提出来的,旨在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邓宁指出,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巴克利和卡森的市场内部化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等都只对国际直接投资现象作了片面的解释,缺乏说服力。他主张把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条件和能力综合起来加以分析,并由此形成了国际生产折衷论。

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之所以愿意并能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拥有东道国企业所没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前两个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后一个优势是充分条件。当公司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选择技术转让方式从事国际经济活动;当公司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时,它可选择产品出口方式;当公司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它便可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见表6-1)。


邓宁对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内容做了进一步阐述:

所有权优势主要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别国企业没有或难以得到的生产要素禀赋(自然资源、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产品的生产工艺、研究开发能力、专利、商标、销售技能和管理经验等。它说明企业为什么能够对外直接投资。

内部化优势主要是指企业建立自己的内部交易体系,把公开的外部市场交易转变为不公开的内部市场交易,从而克服外部市场不完全性造成的不利影响。它说明企业如何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高经济效益。

区位优势主要是指一家国家的投资环境优良,企业在那里可以获得廉价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享受当地政府给予的各种优惠待遇,并且利用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市场便利等。它说明企业为什么要到特定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国际生产折衷论克服了过去国际投资理论只重视资本流动方面研究的局限性,把直接投资、产品出口和技术转移等综合起来考虑,并且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方面对企业国际经济活动方式的选择做了深入分析,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用该理论来解释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更加接近客观实际,具有较大的说服力。但是,如何解释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并把国际投资理论与跨国公司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该理论在这两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五)比较优势论

比较优势论是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在7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小岛清在研究中发现:美国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及其影响有明显的差别。用来解释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不能解释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其主要原因是,那些理论忽略了对宏观经济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忽略了国际分工原则的作用。

小岛清认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于拥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这不符合国际分工原则,而且会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和贸易条件恶化。这是因为,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应该把生产基地设在国内,通过产品出口进入国际市场。如果它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把生产制造活动转移到国外,就会减少本国同类产品的出口量,使本国可以通过出口而保持的巨额贸易顺差丧失殆尽。这种贸易替代型的投资不利于促使国际收支平衡和改善贸易条件。与美国不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偏重于贸易创造型的,即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没有替代同类产品的出口,而是带动了本国产品的出口。这主要是因为日本企业能够遵循国际分工原则,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日本到海外投资建厂的企业,一般都是国内已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为维持或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它们就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在那里建立新的生产和出口(向第三国出口)基地。而在本国组织生产的企业,则是在国内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它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扩大产品的出口。这种贸易创造型投资使日本在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同时,保持了巨额国际贸易收支顺差。

小岛清根据比较优势论,概括出“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核心:“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入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图6-4有助于对此加深理解。


图中Ⅰ—Ⅰ线代表投资国(日本)的商品成本线。其中,从a、b……到z分别表示这些不同种类的商品使用100日元所能生产的实物量;Ⅱ—Ⅱ线表示接受投资国的商品成本线,从a′到z′分别表示与投资国同类商品的相同产出量所需耗费的美元成本。m点表示第M种商品的两国成本在现行汇率100日元/美元下相等,即在投资国为100日元,在接受投资国为1美元。在现行汇率(100日元/美元)条件下,投资国的边际产业表现为商品成本线Ⅰ—Ⅰ中m点左侧的产业,如a、b、c等;投资国的比较优势产业表现为商品成本线Ⅰ—Ⅰ中m点右侧的产业。如投资国对外投资是以接受投资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为产业投向时,则可以使接受投资国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扩大。在图6—4中表现为接受投资国的商品成本线向下旋转,变为Ⅱ′—Ⅱ,A、B、C这三类商品的生产成本分别从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