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林徽因寻真 >

第10章

林徽因寻真-第10章

小说: 林徽因寻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但徽因由于全然不了解她的一般观念和感受,几乎不能和她交流。其结果是她和自己的女儿之间除了争吵以外别无接触。她们彼此相爱,但又相互不喜欢”。    
    若要论及双亲于林徽因的良好影响,只能是其父林长民了。认识的人描绘林长民:“躯干短小,而英发之慨呈于眉宇。貌癯而气腴,美髯飘动,益形其精神之健旺,言语则简括有力。”(见徐一士《谈林长民》)章士钊很佩服他,“宗孟(林长民字)长处在善于了解,万物万事,一落此君之眼,无不涣然。总而言之,人生之秘,吾阅人多矣,惟宗孟参得最透,故凡与宗孟计事,决不至搔不着痒,言情,尤无曲不到,真安琪儿也。”徐志摩初见林长民就惊异他“清奇的相貌”、“清奇的谈吐”。林长民死后徐志摩感叹:“这世界,这人情,那禁得起你锐利的,理智的解剖与抉剔?你的锋芒,有人说,是你一生最吃亏的所在。但你厌恶的是虚伪,是矫情,是顽老,是乡愿的面目,那还不是该的?谁有你的豪爽?谁有你的倜傥?谁有你的幽默?”    
    在民国初年林长民是一个大人物、热点人物。《鲁迅全集》的旧版注释将林长民判为“政客”,实有欠公允。记得周恩来说过,北洋政府里有好人,指的就是林长民。那时林长民与梁启超一起活跃在政界,热中倡导宪政,搬西方议会制于中国。他当过段祺瑞政府议会秘书长。又做过三个月的司法总长,任上拒纳涉案人军阀张镇芳十万元贿款而称颂一时。他颇以此自许,治过一枚“三月司寇”的闲章。也拒收过曹锟贿选总统的酬谢五千元的一张选票,由此得罪贿选成功的曹锟,一时避祸于天津卖字度日,曾自题打油诗:“去年不卖票,今年来卖字。同以笔墨换金钱,遑问昨非与今是。”后来他转于外交,1919年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失败,林长民撰稿在北京《晨报》上披露内情,疾呼“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以警醒国民,并作洪钟之声:“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第三日遂爆发五四运动。当局迁怒于林长民,总统徐世昌虽爱其才而难保其位,于是给他一笔钱出洋考察,这就有了长达一年多的欧洲之旅。    
    林长民欧游归来思想愈发开明,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作长篇讲演,宏论“恋爱与婚姻”,出语惊人:“我常听着好人家的青年男女交际的时候说是‘怕人家说话’,我就不知道人家说什么话,我们实在是怕什么。不过,一方面要青年男女有勇气,有胆量。一方面也要社会上发议论的人不可以来妄加批评。他那公园道路(指西欧),处处遇着公然接吻言情的一对一对男女,行人过者若无所睹,从来不去回顾的。我倒以为这是极好的态度,不妄管人家的是非。”记录成一万三千余字的讲演稿发表在《时事新报》“学灯”副刊上,最后一句是号召听众:“‘食色性也’,望诸君放着大胆去研究它。”加上他还与徐志摩串演了一场双簧“情书”游戏,时人揶揄他为“恋爱大家”。平心而论,他这篇讲演严肃认真地探讨了诸多问题,不失为历史文献。明眼人随即选入不久出版的《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    
    这次欧游,林长民携十六岁爱女林徽因同行,林徽因后来成就业绩与此行显然关系不小。不过,就林长民本人言,名曰考察,其实多少含着避风头的意思。尽管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长的一次出国游历,在其政治生涯中未能作出多大建树,但留下1920年8月至10月的一小册日记,提供了立宪派活动的具体生动的史料,也很可见出这位政治活动家的艺术气质。    
    我在林氏后人手中见过手书日记的复印件。日记纯系起居和行程的流水账,但时有欧洲风光的醉心描绘。此随手摘录游瑞士名胜的一段:    
    ……罗山名迹,登陆少驻,雨湖烟雾,向晚渐消;夕阳还山,岚气万变。其色青、绿、红、紫,深浅隐现,幻相无穷。积雪峰颠,于叠嶂间时露一二,晶莹如玉。赤者又类玛瑙红也。罗山茶寮,雨后来客绝少。余等憩Hotel at chardraux时许,松间设几,书邮片数笏,如寄所思。余片中有“远游念汝,湖波万叠,比我心事,不知孰为多少”之语。    
    寥寥数行有景有情,很容易令人联想到郁达夫的日记文学,与郁著的《日记九种》并读,未必逊色。    
    较之文学,林长民的书法更为见长,中南海新华门匾额即他的手迹。据他亲属介绍,林长民学习,由晋唐人入手,中岁习魏碑,字体一变,于秀雅之中显出遒劲浑厚。这数十页欧游日记,皆用行草小楷,与真书“新华门”三字大异其趣,写得随意而洒脱,如行云流水,疏朗中透着凝炼,散淡而不失法度,比我见到的他早年家书显然趋于炉火纯青了,可视为林氏书法代表作。林长民生前已享誉书坛,可惜留存的作品太少。听说海外偶有他的遗墨印在刊物上,在大陆则几乎失传,他的旅欧日记手迹实在弥足珍贵!    
    林长民能文善书,知林徽因是才女,亦当知其父为才子。


第四部分附录:闲话陆小曼(1)

    上世纪陆小曼的文学写作尚不为人所知的时候,我写过一篇评介文章《陆小曼的小说》。去秋至今春《文汇读书周报》陆续三次刊出陆小曼一批佚文、佚诗,而出版《陆小曼诗文》和《陆小曼传》也是前不多久的事,听说《图说陆小曼》的出版也已在筹划中。读书界似乎正出现小小的“陆小曼热”,关注她的人谓之陆小曼“一个迟到的春天”。前天又有友人电话相告,他在《申报》“春秋”副刊再次发现一篇陆的佚文。我当即电话里说,他发现的佚文《牡丹与绿叶》我早已知道。十年前《申报》“春秋”副刊编辑王进珊老先生曾编《申报文艺副刊编校丛录》(内部编印),其中附有“春秋”总目录。王老先生生前送我一册,当时我即按图索骥找到《牡丹与绿叶》,此文不足千字,无甚可注意内容,浏览后便罢了。经这个电话,不妨过录给对陆小曼感兴趣的读者:    
    望眼欲穿的刘大师画展在二十一日可以实现了,这是我们值得欣赏的一个画展。中国的画家能在同时中西画都画得好,只有刘大师一人了。他开始是只偏重西画,他的西画不但是中国人所欣赏,在欧洲也博得不少西洋画家的钦佩。我记得当年志摩还写过一篇很长的文章,讲欧洲画家们怎样认识与赞美大师的画呢!后来他回国后又尽心研究中国画,他私人收集了不少有名的古画,件件都精品。因为他有天赋的聪明,所以不久他就深得其中奥妙;画出来的画又古雅又浑厚,气魄逼人,自有一种说不出伟大的味儿。我是一个后学,我不敢随便批评,乱讲好坏,好在自有公论。    
    我只感觉到一点,就是我们大师的为人,实在是在画家之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不仅是关在门内死□,他同时还有外交家与政治家的才能,他对外能做人所不敢做的,能讲人所不敢讲的。就像在南洋群岛失守时,日本人寻着他的时候,他能用很镇静的态度来对付,用他的口才战胜,讲得日本人不敢拿他随便安排。他在静默之中显出强硬,绝不软化,所以后来日本人反而对他尊敬低头。在没有办法之中只好很客气的拿飞机送他回上海;这种态度是真值得令人钦佩的。    
    还有他做起事来,不怕困难,不惧外来的打击,他要做就非做成不可,具有伟大的创造性。为艺术他不惜任何牺牲,像美专能有今日的成就,他不知道费了多少精神与金钱;有时还要忍受外界的非议,可是他一切都能不顾,不问,始终坚决的用他那一贯的作风来做到底;所以才有今天的成功。最近他对国画进步得更惊人,这次的画展一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好画,同时还有他太太的作品!这是最难得的事情,她虽然是久居在南洋,受过高深的西学,可是她对中国的国学是一直爱好的;尤其写字,她每天早晨一定要写几篇字之后才做别的事情。所以她的字写得很有功夫,秀丽而古朴,有男子气魄,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有时海粟画了得意的好画再加上太太一篇长题,真是牡丹与绿叶更显得精彩。我是不敢多讲,不过听得他夫妇有此盛事,所以糊乱的涂几句来预祝他们,并告海上爱好艺术的同志们,不要错过了机会!    
    我还在电话里对友人说,有些研究人员归陆小曼为作家之列,未必妥当。陆小曼仅名媛而已,算不得作家的。她的文学作品实在太少,不过几篇散文,一首新诗,一个短篇小说,半部剧本。她的一些书信、日记,尽可当作品来读,毕竟不是作品。虽说半部《红楼梦》成就了一位文豪,那毕竟是八十回的半部。如果只有八回呢?当然更在于《红楼梦》的影响,陆小曼诗文影响何在?她的散文数量略多,却几乎篇篇只写徐志摩,确如她的《中秋夜感》起笔所言:“并不是我一提笔就离不开志摩,就是手里的笔也不等我想就抢先着往下溜了。”以亲属个人而言,她写得至伤至痛,诚然动人,若论之于作家,这些散文似离社会过远,作家毕竟属社会的。既然陆小曼难以称作家,则发现的她几遭湮没的诗文,便无所谓“佚”与不“佚”了。    
    陆小曼是名媛,作为名媛,况且还和一些历史人物发生过或深或浅的关系,读者自然有了兴趣,乃至有人为她立传。立传亦不无意义。柴草先生花了一番精力著成《陆小曼传》,为读者更多地了解这位名媛提供了文本,尤其于改正观众仅由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得来的片面印象大有益处。然而此传留下一些我难以缄默的遗憾。著者看到陆小曼手录于纪念册的一首七言律诗随即断定,“是现在发现的她写作时间最早的诗”(传152页)。这判断未免令人瞠目,诗其实是曹雪芹为林黛玉写的,用在小说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诗也不算生僻,喜欢《红楼梦》的读者大抵会有印象:“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陆小曼并在诗后书有注跋:“昨阅《红楼梦》,见黛玉咏白海棠诗,其冷清之气好似其平日之为人,阅之令人神往。寒夜无事,录此消闲。庚午晚冷香人志。”陆传著者何以粗疏如此?大概求陆小曼作品心切,只顾欣喜未及细察吧。    
    《陆小曼传》在选用素材方面也有可讨论之处。譬如传及陆小曼与胡适关系,是传里很见卖点的内容,但有些记述很是欠妥。传记采用了两则他人回忆,其一:    
    至于在陆小曼与徐志摩的恋爱过程中,有一件事倒是不妨在此提一笔,但我首先要声明,这条遗闻并非直接得自陆小曼本人,而是听翁瑞午讲的,其翔实性我就不敢保证了。据翁说,先是胡适之对陆小曼很有好感,但慑于发妻,不敢有所作为,故一力怂恿好友徐志摩追求之,使陆成为好友之妻,便可以时时盘桓相叙。翁瑞午言之凿凿,说是徐志摩亲口对他如此讲的,我仍不敢信其必有。要不是翁告诉我此事时陆本人也在座,我是根本不会把此事附记于此的。(王亦令《忆陆小曼》)    
    


第四部分附录:闲话陆小曼(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