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林徽因寻真 >

第7章

林徽因寻真-第7章

小说: 林徽因寻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来。沈从文的小楼可谓当时昆明小小的文艺中心,不时聚集着文人聊天。施蛰存晚年回忆在那里见到林徽因的情景颇传神:林徽因很健谈,坐在稻草墩上,海阔天空地谈文学,谈人生,谈时事,谈昆明印象。从文只是眯着眼,笑着听,难得插一两句话。    
    林徽因生前没有出版过文学作品专集,1985年林徽因家乡福建两位学者为她编辑了一本《林徽因诗集》。诗集内封便是请沈从文题签,那娟秀的章草小楷,与灵秀的诗句可谓交相辉映。    
    因为沈从文的关系,林徽因结识了另一位小说家,与他同样情谊匪浅。林徽因从《大公报·文艺副刊》上读到一篇小说《蚕》,立即托沈从文约请小说作者萧乾来家里见面。对于初次尝试小说创作的萧乾来说,能进入林徽因那个北平有名的“太太的客厅”,真是异常兴奋、激动。见面时林徽因一再对萧乾说:“用感情写作的人不多,你就是一个。”萧乾备受鼓舞,此后小说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成为京派小说家中的一支劲旅。萧乾说过,这次见面就像在刚起步的马驹子后腿上亲切地抽了一鞭。后来萧乾替代沈从文编辑《大公报》“文艺副刊”,保持了原刊与林徽因的亲密关系。萧乾每月从天津来北京,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举行茶会,为的是组稿和听取意见,林徽因几乎每次必到,而且每次都有一番精彩的言论。    
    1939年萧乾前往英国作驻外记者,与林徽因一别七八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萧乾重回北京,一时事务很多,而林徽因也忙于国徽设计,两人一时未能见面。林徽因专门致信萧乾,要他留一个整天给她,叙叙别后的情景。萧乾如约来到城外清华园,患着严重肺病的林徽因果真和他聊了整整一天,晚上萧乾只得借宿在比邻的金岳霖家。多少年过去了,萧乾已届耆年,每当追念起林徽因,总是显出缅怀和神往的情绪。    
    北平解放,林徽因有机会接触到赵树理的小说。林徽因与赵树理没有见过面,也从无文字交往。但是赵树理小说中浓厚的乡土气息,解放区健康清新的风貌,令林徽因十分赞赏,她居然还从中看出沈从文的影响。喜爱读小说的青年林洙,偏爱沈从文小说却不喜欢解放区作品,林徽因便认真对她说:“不尽然,解放区也有很好的作家,例如赵树理。”林徽因劝她读读赵树理的小说,这是一般人想不到的。    
    林徽因不仅与小说家有亲密的过从或神交,她本人也是小说家,甚而是位优秀的小说家,就在她诗歌创作伊始,同时开始了小说创作。第一篇小说是1931年发表在《新月》杂志上的《窘》,写一个中年教授与一同事的女儿,因“辈分”的关系,虽能随意相处,却不能随意相爱的种种窘态。或许这是林徽因尝试写小说的游戏之笔,说不上有多深的思想内容,可是对教授微妙心理的细腻刻画和窘态举止的传神描绘,足以显示林徽因小说创作上的艺术才华。到1934年林徽因发表了《九十九度中》,以内容鲜明、技巧娴熟,使得文坛刮目相看。鉴赏品位很高的评论家李健吾亦著文赞叹。确实,这篇小说除了作者鞭挞贫富不均的情感振憾人心之外,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它艺术上的现代性。如李健吾所析:把酷暑的北京街头形形色色披露在我们眼前,没有组织,却有组织;没有条理,却有条理;没有故事,却有故事;没有技巧,却处处透露匠心。李健吾告诉读者,早在近半个世纪前,林徽因已对“意识流”这一小说表现手法作了非常成功的探索。当然,林徽因的小说多数是体现京派风格的作品:《钟绿》、《吉公》、《文珍》、《绣绣》,它们的主人公都有生活原型,因而冠以系列总题目《模影零篇》。据说这还给作者带来过一些麻烦。《模影零篇》系列都用回叙的笔调,追述逝去的人和事,着墨淡淡而耐人咀嚼,素雅、淡远、隽永。林徽因对自己的作品自视不低,她编选《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时,不避敝帚自珍之嫌,将那一年她发表的仅有两篇《钟绿》、《吉公》都选了进去。通观整部选本,与入选的作品比较,《钟绿》、《吉公》无疑是上乘。前几年有学者编辑了一本《京派小说选》,从他所能读到的六篇林氏小说中就选取了三四篇。如同研究新月派诗歌不可忽略林徽因一样,研究京派小说,也万万不可忽略这位造诣极深、才华横溢的女小说家。


第三部分京派的灵魂

    ——《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导言    
    林徽因一生只留下六个短篇小说,这当然太少,但它是京派小说不可忽略的组成。京派作家萧乾说:“我甚至觉得她是京派的灵魂。”凭借如此之少的作品得以名垂中国现代小说史,这叫人想到古代的王之涣,外国的梅里美。王之涣仅存六首小诗而耀眼于集数万首的《全唐诗》;梅里美创作的中短篇小说不到二十篇却跻身法国文豪行列。在文坛上林徽因更以新月派诗人著称,而她的为数不多的散文同样脍炙人口,即使那个惟一的、未能完篇的剧本,也无愧同时期剧作的上乘水平,她几乎是各类体裁的全能。所以,当看到题为《一代才女林徽因》的文章以及同名的文学传记,我总觉得才女辈出的20世纪,仅用“一代才女”四个字似已不足表明她非凡的才华。据说,她于中国现代建筑学的杰出贡献更胜于文学方面的成就。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为避免同海派男性作家林微音相混改署此名。曾署名徽音,也署徽因,有笔名尺棰、灰因,又有西名菲莉斯(Phyllis)。她祖籍福州,生于杭州,十岁后迁居天津、北京。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任过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国会秘书长,是我国20世纪初著名政治家,亦擅长书法,兼工诗文。林徽因十四岁随父亲旅欧一年有余,曾就读英国StMary’s College,并有机会结识欧洲众多政界人士、学者、作家,后来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联姻。中国现代女作家多有闺秀,然而像林徽因这般显宦名门出身亦属少见。她二十岁参与泰戈尔访华活动的接待,用英语主演了泰戈尔剧本《齐特拉》(《Chitna》)。她才貌双全,为北平社交圈中的名媛。不久赴美留学,所学美术而志在建筑,终生以此为职,归国后与梁思成先一起创办了我国大学第一个建筑系,其后又伴随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对古建筑有多次重大发现。建国后她参加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    
    林徽因的文学创作开始于何时尚难确认,从公开发表的作品看,约在30年代初开始涉足文坛。短短几年中奇峰突起,才华毕现,很快形成她文学生涯的辉煌时期。她的作品多在友人编辑的《大公报·文艺副刊》、《诗刊》、《新月》、《文学杂志》上面世。此外她还是一个极具魅力、甚为理想的文学沙龙女主人,她的北总布胡同寓宅,时人亲切地叫作“太太的客厅”。她关于文艺的精辟见解、淋漓阐述,不时语惊四座,让你记忆一辈子。有人感叹过,如果林徽因身边人把这些“充满机智、饶有风趣”的言论都记载下来,该是多精彩的一部书啊!遗憾的是她身边没有这么一个人,像英国的约翰逊博士有个博斯韦尔。不仅如此,甚至她生前并未出过一本文学作品集。本来有过出版诗集的预告在《诗刊》上,因抗战炮火流产。过了30年代的辉煌时期,由于健康十分糟糕,也由于退居几乎与世隔绝的僻壤四川小镇李庄等原因,林徽因似乎悄然淡出文坛,尽管断断续续还有新作,其中仍不乏优秀篇什,但影响今非昔比了。    
    林徽因的小说不失为篇篇珠玑。《窘》是她的小说试作,便出手不凡。在窗外社会矛盾趋于激烈、复杂之际,这个作品难免被视为客厅里的“有闲”文字。然而主人公心理的细腻描绘,整篇的意识流动,告示人们心理分析的小说技法并非新感觉派所独擅,而且它在林徽因笔下更近乎民族的欣赏习惯。这一点多为研究者忽略。小说中可贵的艺术探索作了它内容的陪葬。    
    相隔三年发表的《九十九度中》,显然走出了“客厅”题材,加之较《窘》更为显眼的意识流手法,因而反响强烈,是她最负盛名的小说。艺术鉴赏品位很高的李健吾曾对它赞叹备至:“在这样溽暑的一个北平,作者把一天的形形色色披露在我们眼前,没有组织,却有组织;没有条理,却有条理;没有故事,却有故事,而且那样多的故事;没有技巧,却处处透露匠心。”不过就林徽因此前的创作来说,此篇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它强烈的是非观、道德感。这位名门小姐不囿于门第,而是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真切关注着下层人民的苦难岁月。    
    后四篇以主人公名字命题的小说,冠以“模影零篇”的总题,人物都来自生活中原型。我尤为看重的是《吉公》和《文珍》两篇。《吉公》的篇幅仅是《九十九度中》的一半,其内容的厚重并不亚于后者,渗透着深沉的历史感。小说借一个小人物命运反射时代侧影,给读者诸多方面的启悟、思考,人才压抑的感慨至今未必失去现实意义。若说《吉公》的色彩略显灰暗的话,那么《文珍》本该仍是灰暗的色彩却代之以明亮。大户人家的吉公最终未能挣脱为时代所左右的悲剧命运,而出身卑贱的女佣文珍则是把命运紧紧地攥在自己手中。作者不再满足表同情于穷困者,进而挖掘他们身上至美的精神品格。作品没有点明文珍出走之后的结局,不排斥她或许将更惨,可单是这灿烂的人生一搏,足够振奋人心,有文珍们在,社会才有望。至于《钟绿》中的钟绿,《绣绣》中的绣绣,皆是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特别是《钟绿》,写美的幻灭,凄艳动人,诗意浓郁,不妨谓之小说诗,算得中国现代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林徽因小说虽仅有六篇,却已具有鲜明艺术特色:审视题材的深刻,结构的周密,表现时的理智而隽永,文体上的纯正、雅致,乃至语言简洁,描写精细,均现出所受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的双重影响,形成一种兼有古典意味的现实主义风格,放置京派诸多名家之中,既反映京派的一般风貌,又卓然自成一家。那柔曼、温婉自是男性作家如杨振声、沈从文、萧乾、师陀所不备,即使与京派中同为女性的凌叔华比较亦大异其趣。论林徽因小说艺术的精湛当在不少颇具盛名的女作家之上。    
    本集附录了林徽因散文,这不能说没有出于她小说篇幅不足的考虑,但决非凑数。林徽因是位个性异常突出的女性。从小说可以窥探她的人生态度,从诗里可以感受她的情感波澜,而最能见其气质、性格者莫过于散文。她的睿智、爽朗,还有幽默,均在散文中毕露无遗。今日读者从林徽因同辈人回忆中得知她的性格魅力无限神往,然而想见其人已不可得,所幸读其散文或能补缺一二。其中《窗子以外》乃传颂甚广的名篇,曾入选朱自清编辑的《西南联大语体文示范》。林徽因散文的篇数较小说略多而总体篇幅却不及,更难单独结集付梓,那么附录于小说该是受欢迎的“合璧”吧。还需说明,《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