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牟宗三 >

第4章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牟宗三-第4章

小说: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牟宗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講中西哲學之會通﹐首先由限制性講中西哲學之差異。在限制中表現具有普通性的概念﹐我們不能離開限制性懀栈統地講放諸四海皆準的普通性概念﹐故先講限制性﹐由限制性就有不同﹐可以講中西哲學之差異與分別

  差異如何講法? 中西哲學皆歷史長而內容豐富﹐講差異是不容易的﹐若無綜合性的綱領如何去講呢 ? 懀罩v是很難的﹐一定得通過以往幾千年來的發展﹐整個看來才能得一個線索﹐否則無從說起。所以只有通過發展這個觀念﹐長期發展的領導線索綱領才能把握。

  經過長期的發展看中國的文化﹐由夏商周一直發展﹐也可以把握其綱領而看出其差異﹐這當然要對各時代的思想加以反省才能了解。

  如上講所述的普通性與特殊性﹐以此乃可言中西哲學之會通。有普通性也不能以此而言中西哲學不能有差別﹑有限制性﹐故中西哲學永遠可保持其特殊性。由普通性與特殊性兩方面綜合起來﹐我們就可把握中西哲學發展之主要綱領的差異在何處。如剛說過﹐對中西哲學傳統的長期發展加以反省就可以看出其不同﹐我們可以用兩個名詞來表示。我們可說兩個領導觀念﹐一個是生命﹐另一個是自然。中國文化之開端﹐哲學觀念之呈現﹐著眼點在生命﹐故中國文化所關心的是「生命」﹐而西方文化的重點﹐其所關心的是「自然」或「外在的對象」(nature or external object) ﹐這是領導線索。

  由中國古代的經典﹐就可看出都是環繞生命這個中心問睿v話而開展。重點在生命﹐並不是說中國人對自然洠в杏^念﹐不了解自然。而西方的重點在自然﹐這也並不是說﹐西方人不知道生命。由歷史開端時重點有些小差異﹐就造成很來整個傳統發展的不同。我們就以「生命」﹐「自然」兩個觀念﹐來看中西哲學發展的大體茫j。

  所謂的關心生命﹐生命的意義有好幾層﹐首先所關心的生命是眼前的個體生命﹐生命就如其為生命而觀之(life as such) 。這一個層次的生命是有問睿末o故首先意識到此。生命有好幾層次﹐如以佛教的說法﹐阿賴耶識也是生命﹐轉上來涅槃法身也是生命。可是關心生命﹑出問睿纳o而想法對付它﹐則此時的生命不是佛教所言的涅槃法身的生命﹐因為這個生命是經過我們關心它﹐處理它而翻上來的最高境界﹐到那個境界生命就無問睿恕N覀儸F實上並不能馬上就到達到涅盤法身的境界﹐我們的現實生命到處是麻煩。人首先注意到的是生命外部的麻煩﹐此外部的麻煩很容易解決﹐但生命自己內部的問睿秃茈y了﹐所以說﹕「征服世界易﹐征服自己難」。外部的問睿及才藕昧拴o但自己卻不能安排自己。如你外在周圍的種種問睿冀o你解決了﹐但你仍是左也不安﹐右也不安﹐不能自在﹐到處是問睿o到處是麻煩﹐有人就是這樣的。「富貴不能樂業﹐貧賤難耐淒涼」﹐這種人是很麻煩的。貧賤固不好﹐富貴也不見得好。孔子就說過﹕「不仁者不可以長處樂﹐不可以久處約」﹐意即不仁的人不能長久安處于其快樂﹑舒服與幸福的境地﹐他也不能長期處于其困厄倒楣的狀況﹐紅樓夢中賈寶玉就是這種人﹐富貴時他也不能好好地做事或讀書﹐貧賤時更受不了那種淒涼。如孔子所說的不仁的人也不一定是壞人﹐如賈寶玉你不能說他是什麼壞人。「不仁者」意即生命中無仁之常體的人﹐故孔子這句話意思是很深遠的。

  孔子的「仁」之意義不易把握﹐如「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好惡是每人都有的﹐人若洠в泻脨壕蜎'有是非﹐但要能成就好惡是不容易的。唯仁者才能成就「好人」之好﹐「惡人」之惡。如一討厭就討厭得不得了﹐就是所謂惡惡喪德。「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喜歡時千方百計地設法使其生﹐但到討厭時非得把他殺死不可﹐處之于死地。這樣的好﹐是溺愛不明。這樣的惡﹐是惡惡喪德。惡是當該惡的﹐但惡之至于喪德﹐你本身就是惡﹐也即本來你是惡惡﹐但惡的結果你本身陷於罪惡甚至比原來所惡的惡更惡﹐這反動很可怕。

  這個道理孔子在二千多前就說出來﹐我們到現在還不明白。資本主義、資本家固然有許多罪惡﹐改革資本主義社會是可以的﹐但共產黨那樣的做法就是惡惡喪德。故「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是指能體現仁道的人﹐也即生命中有定常之體(仁體)的人﹐意即是有真實生命的人。有真實生命的仁者﹐才能好﹐才能惡﹐才能成就好之為好、惡之為惡。儒家是肯定好惡的﹐因無好惡就無是非。進而要如何成就好惡﹐但要成就好惡就要許多工夫。

  不仁者(生命洠в卸ǔVw的人)不能長處樂不能久處約﹐這樣不是﹐那樣也不是﹐這種人很麻煩﹐生命不能得到妥當的安排﹐我們的現實生命就是這樣﹐故征服世界容易﹐征服自己困難。人最後的毛病都是在自己﹐這個時代的災難最後也都在人本身﹐並不是在核子彈﹐故人是最難於對付的﹐人最可愛﹐也最可惡。故荀子指現實上的人為:「信不美﹐信不美」﹐意思是很不好﹐很不好。但另一面人也很值得讚美﹐人也可以達到最高的境界。故人的地位很不穩定﹐可以往上通神拢o也可以向下角落得比禽獸還壞。這就是我們一開始說 life as such 意義的 life﹐並不是指已經翻上來達到了最高境界如涅槃法身的生命﹐那種生命﹐問睿家呀浗鉀Q了﹐而我們現在所講的這個生命是指著 life as such 的現實生命而言的。中國由夏商周以來﹐著眼點一開始就在關心自己﹐如何來安排這自己最煩的生命﹐所以由此首先意識到「德」的觀念﹐故詩經講「疾敬德」以後一步一步注意向內修德。古代人如由科學的立場來看﹐知識很簡陋﹐簡直不能與我們現代的人相比。從這個地方來講是我們後來者居上﹐但並不是一切方面都是後來者居上。若從「德」方面來看﹐不但後來者洠в芯由烯o反而每況愈下。所以古人對「德」有清楚而分明的觀念(clear and distinct idea) 。相反地﹐我們現代人對「德」無清楚的觀念﹐都模糊了﹐但對知識有清楚的觀念。知識是指科學知識﹐因為科學的成就是很明顯的﹐但其實一般人本身也不一定懂科學﹐因為他本身不是科學家﹐他也不懂原子彈、相對論﹐但我們相信科學是因為科學有證驗﹐所以就認為科學最可靠。所以客氣地講﹐現代人對知識清楚﹐儘管一般人並不清楚。那麼懀觞N對知識有清楚的觀念呢?這還是懀R權威、訴諸專家。因為科學已經是成立了﹐客觀地敚г谀茄e﹐儘管自己不懂而訴諸專家﹐這樣並不是獨斷﹐也不是迷信﹐所以是可諒解的。在可諒解這個層次上﹐我們姑且可以承認現代人對知識有清楚而分明的觀念。但對「德」則完全洠в些o所以講很多的道德哲學﹐有許多主義與主張﹐但還是說得不明白。現代人在知識方面這麼進步﹐但對德、正義、公道等完全洠в杏^念﹐洠в姓J識。而古代的人那麼原始﹐為甚麼對德有那麼清楚而明確的認識﹐這似乎是很奇怪的現象而不可思議。

  因知識是很麻煩的﹐而道德上的是非善惡之判斷卻不需很多的知識來支持﹐而且最簡單明瞭﹐故儒家言道德的實邸呛喴椎摹O喾吹丞o我們想知道對象﹐對對象有所了解與認識﹐是很麻煩的而眩s的﹐到某一個地步還不夠﹐還要往裡步步深入。牛頓的物理學還不夠﹐還要進到愛因斯坦的物理學﹐大宇宙的物理學不夠﹐還要向小宇宙的物理學前進。這是很麻煩的﹐越研究越專門﹐結果只有專家才有一點點的知識﹐我們一般人則一點也洠в些o實際上一無所知﹐所以要有那一方面的知識就要向那一方面的專家請教﹐這樣一來其實都推諉給專家﹐這不是一無所知嗎?所以知識才是麻煩的﹐要得到知識是很不容易的。對知識要有清楚而明確的觀念也不是容易的。

  但人對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言行﹐如有錯铡o馬上就有罪惡感﹐這點古人就會了﹐所以說德的意識很「簡易」、「坦然明白」﹐若太眩s人們就不能了解了。假若你演算數學的問睿菟悴怀鰜愆o證明不出來﹐這並非罪惡。你不懂數學不是罪惡﹐但若說錯話或做錯事﹐你自己就難過。所以德的意識很容易被人注意﹐古人對這方面的清楚的觀念﹐是很合乎情理而很可以了解的。而正相反﹐現代人就不了解德。所以「疾敬德」就是要你趕快使自己像個人樣﹐好好做事﹐好好為人﹐故言「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你不要妄為。古人一下把問睿湓谶@個地方﹐就重視這個問睿

  後來孔子出來﹐再往裡一層一層地深入前進﹐于是中國的哲學就開出了孔子傳統﹐後來的發展大體而言﹐儒家是主流是正宗﹐道家是針對儒家而發出來的旁枝﹐但道家還是對付生命這個問睿末o道家也開出另一個系統﹐這樣中國的哲學就發展下去﹐一代一代人物也很多﹐各有其發展與注重的問睿

  漢學主要是繼承儒家的經典。漢儒並不一定能了解儒家的真正精神﹐但能保持文獻也有他們的功勞。兩漢後接著來的是魏晉時代。魏晉時代的名士專談三玄﹐三玄是老子﹑莊子與易經。魏晉的三玄以道家的精神為主﹐故講老莊是很相應的。可是易經是儒家的經典﹐孔門的義理﹐而魏晉時代以道家精神來講易經並不一定相應﹐但也有所發明。魏晉時代的學問是由儒家的主流岔到旁的方向。隨著而來的是南北朝﹐南北朝主要在吸收佛教﹐佛教是由印度傳來的﹐在此段時期中國的思想完全用在吸收佛教的教理。至隋唐就完成了吸收消化佛教的工作。可是隋唐的政治文物又回到中國原有的。由魏晉談三玄的歧出﹐再經南北朝的吸收佛教﹐佛教是外來的﹐既不同于儒家也不同于道家﹐離我們本有的骨幹更遠﹐此即歧出中的歧出。這一段時間很長﹐由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初年共約五百年的時間﹐經談三玄道家的復興為橋樑進而吸收佛教﹐這個階段為中國思想歧出的階段。

  在大唐盛世﹐國勢﹑政治文物﹑典章制度達到頂盛﹐是中華民族的黃金時代﹐是中華民族民的光榮。但唐朝不是哲學家的時代﹐而是文學家的時代﹐其表現在詩。所以要了解唐朝的三百年﹐要以特殊的眼光來看。其政治文物﹐典章制度是屬于儒家傳統的﹐但儒家學問的義理精神並無表現。唐朝時代思想義理的精彩在佛教﹐佛教的那些大宗派都產生在唐朝或隋唐之間。如天台宗完成于隋唐之間﹐而在唐朝仍繼續發展﹐有荊溪之弘揚﹐唐初玄奘到印度回來後開出真正的唯識宗﹐華嚴宗也發生于唐朝。故自發展佛教的教義而言﹐天台宗﹑華嚴宗都在這個時期全部完成達到最高峰。這是中國吸收印度原有的佛教而向前發展到最高的境界。中國人順著印度原有的往前推進一步﹐與印度原有的佛教不同是時間前後發展的不同﹐而非並列的不同。換言之﹐後來在中國流行的佛教是把原有的印度佛教所函蘊的推進發展出來的﹐所以只有一個佛教﹐並不能說另有一個中國的佛教。現代研究佛教的人﹐就有人把佛教分為印度的佛教與中國的佛教﹐而有些人以為重新由梵文才能得到佛教原有的真精神﹐因為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