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从写字楼到玉米地----一个it人的十年轮 >

第364章

从写字楼到玉米地----一个it人的十年轮-第3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我父亲花一年时间养的土猪,如果拉到市场去卖,因为肥肉相对比较多,一头同样重量的猪,肯定卖不过饲料和瘦肉精喂养出来的猪。
      现实如此,谁还愿意去辛辛苦苦养殖土猪?城里人就算再有钱,也不可能买得到纯正的土猪肉。
      
      很多事情,不能光责怪商家。在中国做商业,很多的钱,并不是投入到产品本身,也不是支付给了工人,而是投入了各种税费。所以,很多情况下,只能不停地克扣生产成本,然后拼命的拉高销售价格。你能够指望使用劣质材料的血汗工厂,生产出什么优质产品?
  
      顾客不是上帝,顾客只是上当,这是商界人人皆知的一个潜规则。但是,有一股力量,似乎成了商界的特例,这个特例就是淘宝。
  
      在淘宝上,卖家一般都把信誉看得很重。因为好评率直接关系到后续的生意。所以在网上购物,我遭遇的陷阱,比现实的店要少得多。
  
      现在,我们家的衣服,大半都是在淘宝上购买的。即使拿到货,只要看着不满意,立刻就可以退换。给商家的差评,是一个很厉害的重磅武器。现实的店铺,我经常可以看到顾客和商家的争吵。我在网上购物,就很少发生过这类纠纷。
  
      虽然不时有各种媒体,曝光网上购物的各种问题,但是与现实相比,网络购物简直算是一块“净土”。
  
      有时候我在想,淘宝也许能够部分改变中国的购物模式。现在很多实体店,都感受到了来自网络店的压力。还是那句话,如果智慧和力量来自草根,也许会更有效更持久。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10…03…21 08:12
  关于抗旱的点滴。
  
      旱灾很艰苦,我为抗旱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1。 每天抽水超过15小时。高峰期间抽水需要22KW动力。其中主水泵15KW,次水泵5KW,一条分支增压水泵2。2KW。 耗电每个小时22度,每个小时用电7。5元。每天光抽水就要开支100多元。
  
      2。 每天抽水的量,大概是1000…1500吨。我们使用的全部是节水的滴灌、膜下滴灌。喷灌、微喷灌溉技术,没有耗水的漫灌。
  
      3。 抽水设施全部大修过,没有跑冒滴漏,也解决了水泵阻塞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投入了将近4000。
  
      4。 如果采用柴油机抗旱,那么成本将会增加4倍,每天超过500元。
  
      5。 我们使用的滴灌带或微喷带,加起来超过35公里。其中今年新购置的,有23箱,每箱滴灌管5条,每条200米。
  
      6。  即使是这样的抗旱能力,仍然有将近100亩的土地,占总面积的1/3,无法下种。因为水资源还是调剂不过来。
  
      7。 即使是干旱,我对农产品的价格,仍然不是很看好,总体效益不会高很多,甚至无法抵消抗旱的投入成本。
  
      8。 抗旱将会有很多人发财,但并不是我这种积极抗旱搞生产的实业者。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10…03…24 18:03
      三天以后,客服全部到位,而且有专职美工,货架也立刻丰富起来。
  
      现在进行倒计时。为了表示对新老顾客的欢迎,以及之前服务不周的歉意。现在进行八卦爆料:
  
      客服中有美女。。。。。。。。。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10…03…30 08:44
  西南随想
  
      此次西南大旱,自己亲身经历体会,农场每天积极抽水抗旱,也挂念着西南地区的同胞,深知他们的不易。我自己的农场,水利设施体系还算完整,尚且生产如此困难,更不要说他们那里了。
      对于西南地区,我并不陌生。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云南的大山沟的军事基地里面,至今仍然记得身为小军官的自己,经常伙同兄弟,和山民们交易土特产,以调剂被食堂乏味伙食弄得厌烦的口欲。后来工作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西南华南地区是我管辖的项目区域,经常出差去那里。
  西南地区(包括很大部分华南地区),以往被称为南蛮之地,也是流放官员以及罪犯的地方。不得志的文人骚客,往往在此地写下很多或者郁闷或者忧国忧民的文章,更强化了这里的蛮夷氛围。
  
      行走在西南的山区,你会感受这里民生之艰难。连绵不断的山区,看着美丽实则生产艰难的喀斯特地形,人说贵州“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这句话其实包含的地方更广,可以代表很大部分的西南地区的民情地貌。
      我曾经花费一天的时间,在云南爬上一座距离基地很近的山峰。俗话说,望山累死马,看着就在眼前的山,爬起来如此艰难。然而就在山顶不远的一个缓坡上,我惊讶地发现了一块块的梯田。那里距离最近的山村,也有起码一个小时行走的路程。
      在这里,生产的确不易,然而生命的韧性,生活的不屈,却让人感动。
  
      我注意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云南贵州的人口密度,并没有因为生产困难而变小。以贵州而论,人口达到接近4000万,人口密度超过了陕西省,与四川省相当。在一个找不到像样平原地区的山区省份,竟然养活了如此众多的人口,不能不说这是奇迹。
  
      奇迹的背后,却是历史的支流。自宋代以后,汉族在军事争斗中一直处于相对劣势,中原大地更是连年杀伐不断。明王朝虽然是汉族统治,但是政权内部的杀伐惨烈,动辄株连九族,在中原地区,很少有超过两代人的和平岁月。(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期间,保持了中原难得的和平时光,被称为盛世)。
  
      “山高皇帝远”的西南地区,自然就成为了躲避杀伐的福地。遥想当年,兵荒马乱之中,拖家带口的百姓,一路逃荒逃难,到达这片蛮夷之地。大山以其博大的胸怀,收留了这些难民。相比起中原,土地是贫瘠的,然而只要付出辛劳,总还能够养活自己,繁衍后代。
  
      直到近代,西南地区仍然是大中华稳固的大后方。抗日战争期间,广西、贵州的子弟兵,四川盆地的粮食,为抗战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史迪威将军曾经说过,广西有世界最好的山地步兵。艰苦的山区生存条件,当然能够培育吃苦耐劳士兵。 
  
      在西南地区,沿江的小平原地带,有很多的古镇。我去过不少古镇,这些古镇,多数建立于明清时代。著名的龙胜梯田,始建于元朝时代,当地人说起往事,也都是祖先逃难此地。这验证了我的一个猜想,也就是大量的西南移民,来自于元朝之后,大多数都是为了躲避战乱。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山区重重的西南地区,容纳了这么多的人口。
  
      几百年来,这里的生态系统,保持得相当地完好。穷是穷,但是天灾并不频繁,否则也不至于繁衍出这么多的人口。贵州省长说此次旱灾是明朝以来最严重的,实际上也就是承认,西南地区气候的恶化,也是发生在近几年的事情。
  
      这正好是西部大开发之后。当人的贪婪,开始在这片土地蔓延的时候,借助现代的装备技术,人类拥有了惊人的开发能力,秀美山川再也无力承担。自然界就开始反噬报复人类。
  
      这几天开始下雨,抗旱的压力一下子舒缓了不少。人们是健忘的,当雨季到来以后,很少还会有人记得,曾经如此干旱过。至今仍然有很多专家,矢口否认干旱和开发的关系。那就砍掉所有的天然林,让速生树继续蔓延吧;让农村水利继续荒驰,让开发的步子更大。我们可以构建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大的房子,让GDP一直增长到天量。人定胜天,干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10…04…03 08:05
  谁来养活中国?(序)
  
      这是一个长期的世界性的命题。同样的问题,不久之后,也会出现在印度。中印两个人口大国,一旦陷入“谁来养活”的问题以后,问题就不仅仅是在这两个国家内部,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我运营的农场,既生产蔬菜瓜果,也种植食用玉米,算是口粮和经济作物的综合农场,同时也准备介入流通领域。在农业领域,也算一个小而全的实体。在运行这个实体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这个系列文章,拟定写大概8篇左右,全面论述我的一些观察和分析。欢迎大家来讨论。
  
  先摘取一段网络上的文章,作为讨论的序言。文章地址:(news。qq/a/20060210/000892。htm)
  
  问题的提出
  
      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世界观察》杂志(1994年第9—10期)上发表了题目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这篇文章一经发表立即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性报刊和新闻机构都在显要位置上作了转载和报道,中国政府和学术界也迅速作出了强烈反应。随后,布朗又在几个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发表讲话,宣扬他的观点,并不断补充新的证据。1995年下半年他又出版了系统全面地论述他的观点的专著——《谁来养活中国?》。
  
      在《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中,布朗向全世界也向中国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他提出这个问题的前提假设是中国在1990年至2030年期间将实现持续的快速的工业化。他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的共同经历中发现:在工业化之前人口密度就很高的国家和地区,即人均占有耕地很少的国家和地区,在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耕地的大量流失和粮食的大量进口。他把这一发现当做一条规律确定下来。布朗根据中国和国际上某些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未来30年至40年期间的人口、人均消费水平、耕地、复种指数、水资源、化肥投入、单产和生态环境的动态趋势,他也分析了未来世界上主要粮食出口国和进口国的供给与需求情况。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他得出了五条重要的结论:
  
      一、在1990年至2030年之间,由于人口和人均收入的增长,中国的谷物总需求量将达到4。79亿吨至6。41亿吨,而中国的谷物总产量却将减少1/5,只有2。72亿吨,从而中国将出现2。07亿吨至3。69亿吨的谷物缺口,相当于目前全世界谷物总出口量(2亿吨)的1至2倍。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谷物进口国。
  
      二、实现了持续的快速工业化的中国将有足够的外汇进口所需要的谷物(按现价计算),但是国际市场上不会有这么多的谷物供中国进口,因此以1990年为分界线,世界粮食市场将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中国的经济繁荣将使世界进入粮食短缺时代。
  
      三、由于中国的大量进口,世界市场上的粮价将大幅度上升,致使第三世界的低收入国家和低收入人口无力购买必需的口粮,因此中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