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11-李敖:要把金针度与人 >

第2章

11-李敖:要把金针度与人-第2章

小说: 11-李敖:要把金针度与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然,死可有对证呢!以《孙子》(参看《中国名著精华全集》第二十二册)为例,
就可证明了。孙武(前六-五世纪)
  是春秋时代吴王阖庐的客卿,是两千五百年前的军事家,他的著作《孙子》共有十三篇
,后来发生了混乱,杜牧说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粹”,事实上,《孙子》只有五千九百
一十三个字,这就是高诱所说的“兵法五千言”,高诱在曹操之前,可见曹操删书之说,是
不对的。因为《孙子》发生了混乱,孙武也就在疑古派眼中,出了问题,他的身世,遭到怀
疑。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种:第一种是怀疑根本没有这个人;第二种是怀疑他和战国时代的孙
膑为一个人。像钱穆就是靠后一种说法成名的。不料一九七二年四月,山东临沂银雀山的古
墓里,出土了古代兵书,内有《孙子》,证明了这种怀疑,都是站不住的。出土的古书竹简
中,有汉武帝元光元年(前一三四)的历谱,可以断定这批竹简是两千一百年前就已流传的
文献;又由于竹简中用字不避汉朝皇帝的讳,又可以断定竹简的古书,都早于汉朝。再往上
推,秦二世在位三年,秦始皇在位三十六年,上距战国,不过四十多年,四十多年又值秦始
皇统一思想,没人有闲工夫造假书,所以竹简中的古书,都是战国以前的原装货,应无疑义
。所以《孙子)确有其人其书,已是铁证,只是古本今本有异文耳!古代流传的《孙子)书
——即今本,和古墓出土的《孙子》书——即竹简本,有三分之一是相同的;其他一百多处
不同的,也多是虚字和假借字,不算重要;另有一千多字的不同逸文,包括“吴问”、“四
变”、“黄帝伐赤帝”、“地形二”、“程兵”、“孙武传”六篇,可补今本《孙子》的不
足。古书死有对证,竟有趣如此!以这一死有对证的另一当事人孙膑为例,更可再对照一下
:孙膑(约前三八○-约前三二○)的身世,在《史记》里说得很明白。《史记》说:“孙
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世传其‘兵法’。”这明明
是说孙武有孙武的“兵法”,孙膑有孙膑的“兵法”。但是后来孙膑的“兵法”失传了,由
曹操在注《孙子》时,已经只字不提孙膑的情形看,可能在汉朝未年,孙膑的“兵法”就已
见不到了。就因为如此,所以后人就附会起来了。认为孙膑即孙武这个人、孙膑“兵法”即
《孙子》这部书,一切都二合一起来了。不料一九七二年四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二号
汉墓出土,竹简中赫然有《孙子》,也赫然有孙膑“兵法”。千古疑案,自此分明!(参看
《中国名著精华全集》第二十二册)疑古派这种笑话,在《尉缭子)上,又有了外一章。尉
缭(前四世纪)的《尉缭子》,是一部被小看了的著作。但在一九七二年四月山东临沂银雀
山一号、二号汉墓出土竹简中,有古书《尉缭子》。《尉缭子》一直被许多大牌学者如钱穆
等人怀疑是后代假造的书、是伪书,并且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这批竹简一出土,证明了真金
不怕众口烁,大牌学者也者,不过大言欺人而已(参看《中国名著精华全集》第二十二册)
。以上所说,无非是说老学究村夫子派固然不会读书,疑古派虽然比老学究村夫子派高明,
也难免被死有对证一番。——这大概是古人死不瞑目,因而如王安石所说的“死尸能报仇”
了。


俞樾“土法炼钢”

  ■这样说来,古今中国人中,一般读书情况是不怎么高明 
  □大体上说,实在不敢恭维。当然有些个人是不乏会读古书的,像俞樾,就是最突出的
一位。俞樾是清朝进士,咸丰年间因为。“命题割裂”,被革职为民;又因为“故里无家”
,就在江苏苏州住下,后来到各他讲学三十年。他“生平专意著述”。每一年下来,都“有
写定之书,刊行于世”,中国像他这样勤勉而每年有成绩出来的作者,实在少见。他活了八
十六岁,全部著作收入《春在堂全集》(参看《中国名著精华全集》第六册)。俞樾的名著
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古书疑义举例》出得最晚,写得
也最炉火纯青。这书共七卷,把古书疑义分类写成八十八条,用前无古人的科学方法,使人
们知道如何认识古书。刘师培说这书“发古今未有之奇”,可谓定评。这书后来引得刘师培
、杨树达、马叙伦、姚维锐等的仿作补作,影响极为深远,俞樾虽然能够“读书得间”,但
是,他因为没有现代新学问的光照,全部的努力,仍是支离的“土法炼钢”的成绩而已。这
一教训,清楚的告诉了我们,没有现代新学问的光照,读古书也有瓶颈的。此中最主要的原
因是:中国传统下来的书的结构与素材,都有严重的问题。


工具书与方法学

  ■结构方面,好像都是挤成一团,头绪很乱、很难读,是不是有工具书就好一点? 
  回工具书是任何知识分子所必备的书。像辞典、年表、年鉴、百科全书、手册、索引,
以及一些必备的“非书资料”(nonbook material)等。在研究和阅读上,虽然有所谓“个
人需要”
  (individua needs)的不同,但就运用工具书一点上,却没有各行各业的分别。所以
工具书在所有书中,应该列为第一优先。选择工具书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容易找到”
(easy to find)
  你所需要的答案;一个是“容易了解你容易找到的”(easy to find what you find)
答案。不合于这两个标准的工具书,都不算是好的工具书。尽管它很有名,可是它却使你头
痛。若举一例:《康熙字典》便是,这书实在犯了难我的毛病。(但这种毛病,发生在笨头
笨脑的古人身上,犹可说也;发生在现代人身上,就太不可说了。你看看张其昀监修,林尹
、高明主编的《中文大辞典》,你会惊讶的发现,这部以抄袭诸桥辙次《大汉和辞典》为骨
架的书,竟也发生《康熙字典》式的毛病,你说这些老古董多笨!)辞典以外,工具书中的
“年表”一类,纵贯古今中外大事,可提供给人清楚的头脑和时伺的观念。中国旧式的编年
一类书,因为采取甲子干支纪日,时序检核,十分麻烦。又以历数屡变,常常需要推算,可
谓不科学已极,所以都不能用。我看中国传统留下来的工具书都不合用。总之,从工具书上
去读书,是有它的限度的。要“读书得间”,工具书不够。现代新学问反倒是最重要的。我
以《仪礼》参看《中国名著精华全集》第二十四册)为例。儒家提倡礼治,关于礼的典籍,
流传了三种“经”和一大堆“记”,三种经是《仪礼》、《周礼》和《礼古经》。其中《礼
古经》失传了。《仪礼》和《周札》传说是周公作的,实际是战国人的作品。《仪礼》是宗
教仪式、政治仪式的总集,今本包括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燕礼、大射、
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服、士丧服、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
司彻十七篇。多半都是士的礼。这些都是古代礼的节目单。古代的贵族们一举一动都有一套
规矩,这些规矩又因地位不同而不同,踵事增华,使当事人自己也搞不大清楚。于是就请专
家们来帮忙,这种帮忙,叫做“相礼”(辅导别人行礼);这种专家,就叫儒。相礼相得多
了,就累积出节目单来,到时候照本宣科,可以省事,这种节目单的总集,就是《仪礼》。
节目单最多的时候,多达五十六篇,后来丢了三十九篇,只剩十七篇,就是流传到今天的
《仪礼》。《仪礼》是十三经之一,历来把它神秘兮兮的捧着,其实从民俗学、人类学、社
会学来看,毫无神秘可言,只是很好的史料而已。只因它列名于经典之中,而经典早已在历
代中国人的意识里,形成了崇高神秘的地位,大家不敢深究,并且限于治学方法,也无法深
究。从而对古人的观点与真相,简直无法了解,众说纷纷,其实只是附会或猜谜而已。由于
近代方法学的进步,用这些问架,移做整理古书,效果竟有意想不到的神奇。古人的说经也
好、解经也罢,种种无法求得的答案,多可用新方法学迎刃而解。


分类与走运

  ■这样看来,中国传统下来的书,它的本来面目好像都给做了手脚了,读这些书,还
得先来一番拨云雾而见青天的功夫才行? 
  □对了。中国传统中的一团云雾,先在图书分类上,你就先思过半矣。中国书的分类,
最流行的,是四部(经、史、子。集)分类。四部分类从东晋以后通吃,变成了典型的图书
分类规范。但是稍一留心,就知道这种分类是相当荒唐的。以四部中第一部“经部”为例,
“经部”的一部分,近于百科全书式的总集,应分入总类、文学类、历史类,其他部分(像
《论语》、《孟子》),应分人“集部”(个人集子);以第二部分“史部”为例,体裁上
分正史、编年、别史、杂史、载记等,全无道理与必要,其他诏令应分入法律类,时令应分
入天文类,目录应分入总类;以第三部分“子部’为例,老庄申韩等家,其实与《论语》、
《孟子》无别,都应分入“集部”,其他谱录中草木虫鱼应分入植物类、动物类,类书应分
入总类,小说应分入文学类;以第四部分“集部”为例,“经部”、“子部”分过来的书,
多可分入哲学类、法律类、文学类。……总之,四部分类,大体上说,“经”“子”“集”
多是一类,“史”是另一类,四部分类实在只是两部分类。分类、分类,分了半天类,最后
只分了两类;所谓分类,分了等于没分,这叫什么分类!以《孟子》(参看《中国名著精华
全集》第十七册)为例,孟轲自命是孔丘的传人——“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他说:“由孔
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这是
十足以圣人自命了。所以他的结论是:“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哉严这又是十
足以道统自承了。虽然这样,在身分关系上,孟轲却只不过是孔丘孙子子思的学生中的学生
而已。但是,到了唐朝,韩愈推崇孟柯是直承道统的人物,到了宋朝,他配享到孔庙;到了
元朝,他被封为亚圣;到了明朝,因为明太祖不喜欢他,吃了一点蹩;后来就一直风光,直
到今天了。《孟子》一书共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个字,在内容上;理直气壮固多,理不直气
壮也不少。中国人推理不合逻辑,受孟轲的影响应该不少。这部有影响的书,在图书分类中
,在北宋以前只是子书,宋仁宗后,才升段为经书,真是愈来愈走运了。走运虽然走运,但
却成了中国图书分类胡来的一个样板,中国人在思考上一塌糊涂;由此暴露无遗。


源远流长的大功德

  ■一月二十五日的《中央副刊》上,有一封俞大维口述的《给女作家陈荔荔的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