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011-本草品汇精要 >

第1章

011-本草品汇精要-第1章

小说: 011-本草品汇精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本草品汇精要
作者:王好古  
朝代:元  
年份:公元1279…1368年  


进本草品汇精要表
内容:承德郎太医院院判(臣)刘(文泰)(臣)王( )修职郎太医院御医(臣)高(廷和) 
等谨 
以所修本草品汇精要 
进呈者(臣)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伏以民生有欲式弘虑患之规 
王道无偏克广推仁之术盖大圣亦克用又虽小道必有可观顾兹本草之编实自炎黄而起李唐 
之上代有发明赵宋以来时加增正传流已越乎千载锓梓奚啻乎数番奈何咨诹未遍于遐方兼之诠 
释徒拘于已见多或过于 粗 识其皮肤遂俾千古不刊之书肆有累朝未就之歉时将有待事岂 
徒然兹盖伏遇 
皇帝陛下 
乃圣乃神 
允文允武 
虚心讲学虽山川草木亦宁 
留意生人暨鸟兽鱼鳖咸若 
无为而治 
有道之长迩者 
慨医道之中衰 
命(臣)等以复正顾惟朽质曷称 
渊谋笔札屡勤于 
尚方指麾一出于 
宸断翻诸旧刻式用新图躬铅椠以冰兢抚心膺而汗愧定异同互考夫诸说大较就简以芟繁辨 
真伪兼采夫群书时或补遗而辑略用严君臣使之别类分上中下之殊列部而系以条比种而详其地 
凡诸草石金玉之类毛虫飞走之形而大纲毕举与夫性味气质之偏助合反忌之辨而细目俱陈于以 
成之有名斯萃薄言观者按图可知是虽出于古人而实备于 
今日典彝攸在恭敬是将聊伸犬马之忱敢谓无遗于一得猥辱腹心之视庶期有补于万分鄙华 
陀终于不传嗤汉帝以为无益窃惟医流之用药譬则世主之抡才苟去取之未精实存亡之攸系但 
(臣)等 
陛下勿忘苦口之言 
居安以虑危原诊而知政更期 
万几之暇 
善推所为克俾一世之民咸跻于寿 
元气同天而不息 
皇图配地之无疆(臣)等无任瞻 
天仰 
圣激切屏营之至谨以所修本草品汇精要四十二卷外目录一卷装成三十六帙随表上 
进以闻(臣)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言 
x弘治十八年三月初三日承德郎太医院院判(臣)刘(文泰)等谨上表x 
奉命纂修本草品汇精要官员职名 
x总督x 
司设监太监 (臣)张 瑜 
x提调x 
中议大夫赞治尹通政使司右通政掌太医院事 (臣)施钦 
中宪大夫通政使司右通政同掌太医院事 (臣)王玉 
x总裁x 
承德郎太医院院判 (臣)刘文泰 
承德郎太医院院判 (臣)王 
修职郎太医院御医 (臣)高廷和 
x副总裁x 
太医院冠带医士 (臣)崔鼎仪 
太医院医士 (臣)卢志 
太医院冠带医士 (臣)唐 
x纂修x 
太医院冠带医士 (臣)徐镇 
太医院冠带医士 (臣)夏英 
太医院医士 (臣)钱宙 
太医院冠带医士 (臣)徐浦 
太医院冠带医士 (臣)徐昊 
太医院冠带医士 (臣)吴钱 
太医院冠带医士 (臣)郑通 
中书科儒士 (臣)王珑 
太医院医士 (臣)刘 
太医院冠带医士 (臣)张铎 
x催纂x 
承德郎太医院院判 (臣)张纶 
承德郎太医院院判 (臣)方叔和 
承德郎太医院院判 (臣)钱钝 
x誊录x 
中书科冠带儒士 (臣)吉庆 
中书科冠带儒士 (臣)周时敕 
中书科儒士 (臣)姜承儒 
中书科儒士 (臣)仰仲瞻 
太医院医士 (臣)吴恩 
太医院医士 (臣)祝寿 
太医院医士 (臣)王棠 
太医院医士 (臣)方荣 
太医院医士 (臣)祝恩 
太医院冠带儒士 (臣)王宜寿 
太医院医士 (臣)戴仲绅 
太医院冠带医士 (臣)何祥 
太医院冠带医士 (臣)李润 
中书科冠带儒士 (臣)练元献 
x验药形质x 
奉议大夫通政使司右参议 (臣)丘 钰 
奉议大夫太医院院使 (臣)李宗周 
修职郎太医院御医 (臣)施鉴 
修职郎太医院御医 (臣)刘珍 
太医院惠民药局副使 (臣)杨恒 


序例
内容:本草之兴神农既辨药味而即有其目盖载之三坟者也其三百六十五种取以应度数耳此即神 
农本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亦不伤人故有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之说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故有遏病补虚益损之用下药一百二十五 
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故有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之功逮后品第之者率由此也 
其伊芳尹汤液之兴本乎神农仲景伤寒论作出诸汤液至梁陶隐居始进名医别录亦三百六十五种唐 
显庆中命苏恭李世绩等摭其差谬参考得失又增一百一十四种谓之唐本草宋开宝中诏刘翰马 
志卢多逊李 王 扈蒙等又取医家尝用有效者一百三十三种刊定而附益之谓之宋本先附蜀 
孟 
厥后宋之嘉 二年复命掌禹锡等参究诸家本草再加校正补注而成名曰政和经史证类本草世传 
既久经阅贤哲不为不多每有识者病其繁乱卒不可正虽有衍义之兴以其讹正并存用之难别及王 
好古李明之朱彦修等皆作本草俱简而略 
皇上嗣登 
大宝十有六年尝于万几之暇亦 
亲览之特 
命(臣)等删繁补缺纂辑成书以便 
观览然而 
仁民爱物之心即神农黄帝之心也掌太医院事右通政(臣)施(钦)(臣)王(玉)院判 
(臣)刘(文泰)(臣)王( )御医(臣)高(廷和)等与同总督修辑太监(臣)张(瑜) 
膺 
命以来夙夜惊惕敢不竭庸闻肤见考证诸家之说删定补辑以副圣意切维(臣)等医固头班 
所 
当司预者非圣君简命恐不能息偏执者之言又何以垂乎绵远也前代之人虽妍于辞章而方技之理 
恐有未谙但(臣)等才识浅陋不足以当 
付任盖阴阳五行形而上者也飞潜动植形而下者也皇极经世观物篇云五行之具各有相兼飞 
走之情不无草木故石有水火之分水有木石之异如斯之类不可不明品汇所生尤当识别鸟兽虫鱼 
别胎卵湿化之生草木果菜分丛植散寄之长其神农本经朱书于前名医别录墨书于次此盖以旧本 
而参订之者也尝观旧本陶隐居已言于前日华子复注于次至于图经宋按蜀本陈藏器一物之名言 
之二三一品之情序之再四唐本既已辩其乖衍义复以非其说陶言既知少当竟未删除宗 已鉴前 
非不能尽释如此立言者尚昧其真考用者何所取据今则定为二十四则采诸家之确论条陈于各则 
之下取旧本之精微参注于今昔之右其图经议论经前人之讲究者也多有切当故书于前陶氏之言 
择备于次日华子唐本蜀本云次第其详药性论衍义陈藏器各着其要但重叠荐赘者亦从而删之是 
非未决者则考而择用如吴普禹锡沈括诸人之言斗门博济肘后等方之说不必尽言其人俱谓之别 
录若近代用之获效舆论昭然者则曰谨按旧本不分者如独活羌活青皮陈皮白术苍术青广木香之 
类功效颇殊形质亦异皆各立其条旧本所遗者若草果三赖八角茴香樟脑炉甘石之流亦绘图增品 
此医之所常用而世之不能无者其生长花叶形质性味先究之于用者货者复访之于土产之人一言 
而必叩其端未尝己意增损其名请定 
宸宫 
制曰本草品汇精要(臣)等稽首奉行是书既就非敢欲超越前代但旧本之文而志士鸿儒则 
能 
斟酌其是非新本之条虽初学庸材不待参详而即悟大抵方技之书何须义理渊微治病之由贵乎功 
能易晓(臣)愚肤见如斯条陈次序于后 


凡例
内容:一本草品汇精要首玉石次草次木次人次兽次禽次虫鱼次果次米谷次菜每部悉遵神农本经 
分为三品共四十二卷 
一神农本经朱书于前名医别录墨书于次庶不紊乱 
一分二十四则一曰名纪别名也二曰苗叙所生也三曰地载出处也四曰时分生采也五曰收书 
蓄法也六曰用指其材也七曰质拟其形也八曰色别青黄赤白黑也九曰味着酸辛甘苦咸也十曰性 
分寒热温凉收散缓坚软也十一曰气具浓薄阴阳升降之能也十二曰臭详腥膻香臭朽也十三曰主 
专某病也十四曰行走何经也十五曰助佐何药也十六曰反反何味也十七曰制明炮 炙爆也十八 
曰治陈疗疾之能也十九曰合治取相与之功也二十曰禁戒轻服也二十一曰代言假替也二十二曰 
忌避何物也二十三曰解释何毒也二十四曰赝辨真伪也亦以朱书于上而各墨书着于其下 
一玉石按皇极经世书分天然人为之异盖金石之类天然者也盐矾之类人为者也今据经世书 
而分石水火土加金庶几尽之 
一草木谷菜果按皇极经世分草木飞走之四类其草有草之草草之木草之飞草之走而木谷果 
菜并 
一草木之生不一今以特然而起者为特生散乱而生者为散生植立而生者为植生牵藤而缘者 
为蔓生寄附他木者为寄生依丽墙壁者为丽生自泥淖中出者为泥生各状其形以便采用 
一禽兽虫鱼分羽毛鳞甲裸为五类每类又分胎卵湿化之四生 
一玉石草木禽兽虫鱼菜果米谷之类旧本虽有名用而无形质者今悉博考之绘图增补 
一有世所经用而旧本未载者如玉石之炉甘石鹅管石东流水甘烂水草之草果三赖木之樟脑 
八角茴香果之香圆马槟榔平波八檐仁银杏株子必思答米之豌豆青小豆菜之胡芦甘露子蘑菰香 
菜薇菜胡萝卜天花菜禽之天鹅鸨 水 兽之塔剌不花毫猪之类今则考其形质性味各立其 
条增补各部之内 
一有今名而异乎古称者用必致疑今以通脱木为木通木通为通草假苏为荆芥薯蓣为山药之 
类悉改世所通称之名 
一有种同而用异者如姜石之有麦饭石独活之与羌活枸杞之与地骨樗木之与椿木叶胡麻之 
与巨胜木香之有青木香栝蒌根之与栝蒌实术之有苍白芍药之有赤白豺之与野狼丹雄鸡之与乌白 
雌雄之类皆各析其条用户不难于拣用 
一如大盐戎盐光明盐绿盐俱系盐类取次于食盐条后又如殷孽孔公孽石花石床之类俱附于 
石钟乳条后又如益智子郁金香藿香皆草类也俱自木部移附草部阿魏牡丹卢会皆木也自草部移 
附木部龙眼椰子榧实皆果也自木部移附果部棠球自外经移附果部凡系以类相从者率皆移就一 
部之中庶不乖紊 
一旧本诸家注释皆依汉唐宋年代先后次序今议图经之说多为切当是经前人所推究者也故 
首书之其余如陶隐居日华子唐本蜀本陈藏器唐慎微等说必择考其当者录之其重言叠论皆不复 
琐屑又衍义之言多能折中虽书其末实以正诸家之疑也又如近代李明之王好古朱彦修注释药味 
之言有切于治用者悉附于下 
一删繁拾遗等本草之论及华陀吴普徐之才掌禹锡等注释不须逐一详名但曰别录云 
一药有近代用效而众论佥同旧本欠发挥者今考着其详则曰谨按 
一天有阴阳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上奉之温凉寒热四气是也温热者天之阳也寒凉者天之 
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地有阴阳金木水火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皆象于地 
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者地之阴也此乃地之阴阳也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 
是也味之浓者为阴中之阴味浓则泄酸苦咸寒是也气之浓者为阳中之阳气浓则发热辛甘温热是 
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轻清成象本乎天者亲上重浊成形本乎地 
者亲下是以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今于各品之下皆法东垣详其阴阳以辨升降浮沉之理 
一用药法象有云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此五者明五行禀五气之所生也故曰生 
物者气也成之者味也以奇生则成而耦以耦生则成而奇寒气坚故其味可用以火热气KT 故其 
味可用以坚风气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气收故其味可用以散土者冲气之所生冲气则无所不和故 
其味可用以缓气坚则壮故苦可以养气脉KT 则和故咸可以养脉骨收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