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犁不开的冻土-莫斯科保卫战 >

第7章

犁不开的冻土-莫斯科保卫战-第7章

小说: 犁不开的冻土-莫斯科保卫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到黑海横跨2000公里的战线上,对俄国实施毁灭性打击!”
  “我的将军们,”希特勒接过话来,“这就是对俄作战的要点。大自然是残酷无情的,因此,我们必须也残酷无情。让我们把所有旧世界的那些道德、怜悯、惯例、规范等等伪善的假面具都统统抛到一边!我们就要按我们的方式去征服世界。准备工作必须暗地里、秘密地进行,一切准备工作完成最后日期是1941年5月15日!”说着,希特勒在下巴底下挥了挥双拳。然后两手撑着沙盘边缘,从左到右看了一遍,猛地直起身,对身后的将军们说:“三个方向的进攻都要毫不留情。不过,我再强调一遍,中央集群对莫斯科的进攻,将是整个战役的重点。包克元帅,你要以最强大的打击去尽早砸烂俄国这个最重要的交通和国防工业的中心。”他边说边扳住包克的肩头,晃了一下,闪着火光的眸子,把包克刺得一下子把身子挺得更直了。希特勒把目光转向别处。“这个作战计划命名为‘巴巴罗萨’计划。‘巴巴罗萨’——全世界将会大惊失色,难置一言,而俄国将在3—6周内——完蛋!”最后两个字,希特勒象是用牙咬断和吐出来的。此后,德国则是明着沸沸扬扬,说是德国将与英国决一死战,暗中急如星火地调兵遣将,排兵布阵。
  四、在别国领土建立安全防线
  苏联与德国在1939年8月23日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本来附有划分两国势力范围的秘密协约。但是,希特勒9月1日闪击波兰,9月8日即兵临华沙,波兰政府9月15日就流亡到罗马尼亚。德军以如此超乎人们意料的速度打垮这个国家之后,一个似乎从来没有考虑到的严峻的现实摆在斯大林面前:波兰的灭亡意味着苏联和德国这两个终究要成为敌国的国家从此没有了中间的缓冲地带。斯大林对这种局面的危险性比谁都清楚。于是,趁着欧洲局势的混乱,急忙与彼罗的海的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三个国家签订了“互助条约”,以加强边界的安全。之后,又开始向芬兰提出领土要求,以期在别人的国土上建立起自己的安全堡垒。
  芬兰,是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一个小国家,人口仅350 万左右,但它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它地处欧洲大陆北端,国土狭长,西南部宽,东北地窄,状似弯曲的长前,宽的那头,伸入波罗的海,陆上边界线两短一长,说也凑巧,偏偏最长的那边,与苏联西北部领土紧连相靠。边界距离苏联的列宁格勒城的最近点只有35 公里,芬兰湾又是水路进入列宁格勒的门户,故尔有一说,芬兰是“开启彼得格勒(即列宁格勒,作者注)的钥匙”。单从军事战略来讲,芬兰对于苏联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在历史上,芬兰作为沙皇俄国的近邻,曾饱受这个沙文主义大国蹂躏,曾在1809 年“俄瑞(瑞典)战争”后被并入俄国版图,两国间的矛盾一直异常尖锐。俄国十月革命以后,芬兰出于对俄国的历史宿怨,以为有机可乘,曾积极追随帝国主义国家,参与了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后来,两国关系一度缓和,在1920 年和1932 年苏联和芬兰先后签订了两个关于和平的条约。遗憾的是,所有的国家之间签署的所有的条约都不过是利益暂时的妥协和条件适宜的相互利用,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所有的国家间的利益和相互作用也必定会随之发生变化。于是,所有的安全条约都是不安全的,所有的互不侵犯条约都是靠不住的。
  1939 年10 月5 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通过芬兰驻莫斯科公使于尔耶——科斯基宁,要求芬兰政府派一个特命全权代表到莫斯科来。因为苏联认为:两国需要“根据国际形势中产生的变化就某些政治问题交换意见”。芬兰不敢不来,于是派出了代表团前往莫斯科。
  10 月12 日,双方在克里姆林官举行会谈。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一同出席。斯大林提出:为了保证列宁格勒的安全和控制芬兰湾的人口,芬兰需要做到:
  (1)将卡累利阿地峡上的苏芬边界西移,以使两国边界到列宁格勒的距离达到70 公里;(2)将芬兰湾人口的汉科港及其附近的地区租惜绪苏联以建立海军基地,以便苏联能够有效地控制芬兰湾入口(租借期为30 年);(3)将芬兰的霍格兰岛等岛屿割让给苏联;(4)调整北方柴摩地区的边界;等等。作为交换条件,苏联对于芬兰因领土变动造成的损失,苏联将给予一倍的领土补偿。
  芬兰人知道,苏联人答应作为补偿的领土,都是一些不毛之地,况且,芬兰人不想放弃中立政策,也无意放弃自己独立国家的地位,于是,这些要求遭到了芬兰人的拒绝。
  11 月13 日,谈判破裂,两国之间战争爆发只剩下一个时间问题。
  11 月26 日,晚9 时,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向芬兰公使递交苏联政府照会,抗议芬兰人对苏联边界进行了三次挑衅性炮击,造成了十几人的伤亡,他要求芬兰军队立刻撤离边界20—25 公里;
  第2 天,芬兰答复说,边界的确发生了炮击事件,但是炮击来自苏联一边。但恐惧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的芬兰政府,抱幻想,他们同意双方一起撤军,并希望对事件进行共同调查;
  仅仅几个小时之后,莫洛托夫宣布,由于芬兰政府拒绝从边界撤军,苏联政府不得不废除两国于1932年签订的《苏芬互不侵犯条约》;
  11月29日夜,苏联再次照会芬兰人:由于苏芬边界各个地段攻击苏军,苏联已“不能与芬兰继续保持正常的关系,并且不得不从芬兰召回本国的政治代表和经济代表”。与此同时,莫洛托夫发表广播讲话,称“红军将防患于未然,制止芬兰的进一步挑衅”。
  11月30日上午8时,以绿色的火箭为号,苏联的战略轰炸机飞向芬兰的赫尔辛基以及其它重要城市进行轰炸;在地面上,将近100万苏联红军奉命“立即制止芬兰军阀可能发动的新的袭击”,在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元帅的率领下,从巴伦支海到拉多湖长达1500公里的战线上,分八路大军大举入侵芬兰。
  苏芬冬季战争由此爆发。
  战争双方的实力极为悬殊。
  只有350万人口的芬兰,总兵力只有15个师,60辆坦克,29艘小型军舰,270架飞机;苏联为了一个小小的芬兰竟动用了50几个师,11000余门大炮和重型机枪,近3000辆坦克和3000余架飞机。
  但是,战争初期的结果大出世人预料。
  被爱国主义精神激励起来的芬兰军队利用将近零下50℃的恶劣气候,凭借复杂的地形和曼纳林防线,顽强地抗击着强大的苏联军队。苏联人不但对恶劣的气候准备不足,更是低估了芬兰人的抵抗,结果在整整一个月中裹足不前,以后虽然接近了曼纳林防线,但遇到了芬兰军队更顽强的抵抗。在北极凛冽的寒凤里,苏军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伤亡,曼纳林防线依然屹立不动。
  提起曼纳林防线,它素有“马其诺防线第二”之称,它是以曼纳林将军的名字命名的。
  古人云,与大国为邻,如终日与虎为伴,终归是小国的不幸。芬兰国小人少兵微,与苏联这样一个兵强马壮的泱泱大国为邻,担惊受怕,提心吊胆是自然的。所以固壁筑垒,排阵操兵,一直常抓不懈,为巩固边防也确实舍得下本钱。这个曼纳林防线就是芬兰人曼纳林历时19年,耗资巨万构筑起来的。
  曼纳林出生在芬兰,但在他50岁以前,芬兰一直是属于沙俄的版图。因此,曼纳林进了俄国彼得堡骑兵学校求学,毕业后顺理成章地留在俄军供职。1917年十月革命后,芬兰脱离俄国独立,曼纳林这才重归故土,成了新建的芬兰军队总司令。由于所受的教育和半生的经历,曼纳林自然成了苏维埃政权的敌人,对芬兰东面的这个红色邻邦,又恨又怕。正是在他的主持下,靠着外国人的援助与支持,从1920年至1939年,在列宁格勒以北的卡累利阿地峡地区,筑成了强大的永备防御体系。这个防御体系纵深80—90公里,工事纵横,障碍密布。工事的枢纽部不仅安装了无线电和电话通讯联络设备,还有医院、弹药库、燃料库甚至厨房。每个枢纽部没有5个火力支撑点,每个支撑点又由4个机枪火力点和1—2个永备人力点构成。这永备火力点尤为了得,其中设有1—2个火炮射击孔和3—4个机枪射击孔。露在地面的部分,均用钢筋混凝土覆盖,厚达两米。就是几经203毫米的火炮炮弹直接命中,也奈何它不得。在这道战线前面,还有数十公里的防坦克壕;交叉重叠总计100 公里的桩砦,200 多公里的铁丝障碍和近400 公里的布雷区,还要加上800 多个土木结构的火力点。置身其中,使你根本看不见对方,耳边却会不断传来爆炸声、射击声。。真有“死亡之地,寸步难行”之感。芬兰军队就凭借这工事和勇气让苏军碰了鼻子。
  不得已,苏军暂停进攻,增派兵力,调整部署,调铁木辛哥任前线总指挥。经过精心准备,2 月11 日,苏军集30 万精锐对曼纳林防线发动全面进攻,40 公里宽的正面战线,万炮齐发,震耳欲聋,苏军的轰炸机、战斗机腾空而起,呼啸着把上百吨炸弹倾泻到芬军防线内,大口径人炮,瞄准火力点的射击孔,一阵猛轰。。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顽强的芬兰防线终于被苏军攻破,到3 月初,芬兰军队的大部分兵力被苏军歼灭,其伤亡人数约7 万人之巨。其间,己对德国宣战的英法曾试图借国联名义,假道瑞典支援芬兰,但被严守中立的瑞典政府所拒绝。芬兰政府为了避免彻底被消灭从而导致国家解体,被迫通过瑞典政府从中斡旋,向苏联求和。
  3 月6 日,芬兰政府派新上任才几个月的总理赖提为首的乞和代表团到了莫斯科,苏联人这次向芬兰提出了远比战前苛刻得多的乞和条件,芬兰政府别无选择,只好全面接受苏联人的条件,将大片国上割让给了苏联。
  通过苏芬战争,苏联实现了它的谋图,但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在整个战争中,苏军的伤亡达26 万余人,是芬兰的3 倍还多!由于苏联对芬兰的入侵,使其国际威望蒙受了难以挽回的损失,国联将其开除国际大家庭。
  斯大林对这个胜利不大高兴,他为红军与这区区弹丸“千湖之国”竟相持了这么长时间感到羞辱和恼怒。经此一役,斯大林发现红军远不像所想象的那样强大,还不足以在大规模战争中出色地完成保卫苏联安全的任务。面对越来越逼近的针对苏联的战争危险,要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可时间真是太紧迫了。
  苏芬战争之后,斯大林丝毫没有一点轻松之感,相反心事重重,闷闷不乐。此刻他站在墙下那张巨大的苏联地图前,对着西部地区,凝视许久,思考许久了:没想到与芬兰开战,引起国际舆论哗然,而且是一边倒地同情声援芬兰,谴责声讨苏联,那个受英法支配的国际联盟竟操纵表决机器,把苏联从这个当时最大的国际组织开除出来,使苏联同德国、日本、意大利一样,都成了与国联一刀两断的国家了。所不同的,那三国是自动退出,而苏联则是被开除的,国际形象比法西斯国家还不如,这能不让人窝火吗?不过,话又说回来,苏联本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