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德] 汉斯·雅各布森 >

第77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德] 汉斯·雅各布森-第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经过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仔细计算的,是会及时调来的,还说所有安排都经过希特勒的完全同意。可是,对各种准备工作所需时间的初步计算表明,要遵守十一月二十五日这个进攻发起日期,是绝对不可能的。第五装甲集团军司令所能提议的最早日期是十二月十日。约德尔回答说,对此希特勒“决不会,决不会”同意。
  鉴于希特勒刚愎自用,企图说服他改变这次行动的计划看来是没有希望了,因为计划是希特勒制订的,约德尔又向他们作了解说。现在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建议这样一种行动,其直接目标要小得多,但一俟成功,就能按照希特勒自己的设想加以发展。莫德尔和曼陀菲尔经过十一月四日的讨论产生了著名的“修改方案”。这个方案就被作为他们相反建议的基础。整个十一月份,他们都在探讨用什么办法才能说服希特勒接受他们的建议。可是,希特勒对改变他的计划的一切建议都拒不接受,只是不再坚持最初确定的进攻发起日了。希特勒和他身边的军事顾问们未能认识到西线德军崩溃会有什么后果。他们甚至还无视这样一个事实,即要在现有的时间里——离原定进攻发起日大约只有三个星期——使足够多的部队具备可望夺取这样深远目标的条件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要就进攻计划的各个部分(诸如时间、炮火准备等)取得一致意见,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第五装甲集团军司令在这方面的观点,跟希特勒计划里的观点迥然不同。
  最后一次试图说服希特勒同意改变他的计划,是十二月二日在柏林的德国总理府。莫德尔陆军元帅、第五和第六党卫军两个装甲集团军司令以及西线司令部参谋长韦斯特法尔将军均奉命到场。莫德尔陆军元帅开诚布公、坚信不移地摆出了他的观点。他提出这些观点的依据,是他对现有德军弱点的深入了解,是他对战争第六个年头德军还能有何作为的深入了解。显然,莫德尔和曼陀菲尔的话给希特勒印象较深,特别是他们无可争辨地向他证明,他的计划并不具备成功的必要的先决条件。尽管如此,这许多小时的讨论并没有真正触动希特勒。他拒不允许对他计划的主要内容——目标、主攻方向、部队的编组与使用——作任何重大改变。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依然如故。
  希特勒又一次断然拒绝讨论“修改方案”,硬说它只是个“不三不四的方案”而不予考虑。关于由第十五集团军北翼发动辅助攻势的建议,没有作出决定。也没有作出决定向第七集团军派出增援部队,而许多星期以来进攻前线的所有野战指挥官一直在要求这种增援。要对尚缺少的部队与补给作出有约束力的保证,从而在攻势发起时确实及时进行增援,这也证明是不可能的。最后,西线其他地区是否将发动战术性的佯攻或牵制进攻,如果发动又是什么规模,要得到这方面的指示也证明是不可能的。进攻日期现定于十二月十日。到十二月七日,进攻日期被推延到十二月十四日,最后,到十二月十二日,又定为十二月十六日。
  大会讨论结束后,希特勒留下第五装甲集团军司令又继续讨论了一个半小时,后者并不感到特别惊讶。希特勒已注意到,这位司令官与莫德尔对这个扩大会议的讨论的结果很不满意。现在,冯·曼陀菲尔将军可以向希特勒(随身带着一位武装部队副官)进一步提供一些详细情况。这并未给兵力部署带来任何重大变化;不过,希特勒至少同意了冯·曼陀菲尔的建议,即进攻应在晚上开始,不搞炮火准备。还发布了一项命令,立即提供一部分急需的武器与装备。
  十二月十一、十二日,希特勒把将要参加进攻的部队的指挥官(下至师长级)统统召到吉森(黑森)附近的齐根贝格前哨大本营。与会将军的大多数对德军最高统帅的讲话感到失望,因为他只字未提现阶段准备工作中与他们直接有关的问题,即在进攻前余下的几天里采取什么措施来弥补仍然十分突出的种种不足之处。甚至希特勒自己为这次行动成功而提出的“先决条件”以及“为进攻提供绝无仅有、齐装满员的新锐部队”至今还没有兑现,起码没有达到许诺的、必不可少的程度,虽然西线部队司令不断要求对参战的进攻部队进行加强。
  缺少一位独立于德国武装部队三军之外、其个人影响由于跟希特勒的关系而与三军司令不相上下的顾问,这再次证明是个很不利的因素,特别是在这几个关键的星期里更是如此。
  通过十二月十一、十二日的讨论,司令官们的唯一收获是希特勒对整个敌情所作的分析。这是唯一能掌握整个军事形势的人物所作的全面判断,它似乎表明,完成任务的条件是有利的。
  在进攻地区是否打算使用伞兵和执行“狮鹫”计划的斯科尔兹内特种部队,全然没有谈到。只是在十二月十五日,第五装甲集团军司令才得到了一个关于如何使用这些特种部队的笼统说明。直到进攻开始以后,他才知道这些伞兵的实力和使用的时间与地点。
  希特勒的政治动机
  在十二月三日发布的最初指令中,约德尔基本上只谈了那些促使希特勒决定在西线发动如此规模进攻的军事原因,然后,他与三位司令也只是从军事方面讨论了如何实施的问题。希特勒于十二月二日在柏林与莫德尔、曼陀菲尔的谈话中,也只谈了军事方面的因素。但是接着在那天与第五装甲集团军司令的个别谈话中,他却谈了发动这次进攻的政治原因。在十二月十一、十二日召集将军们开的会上,他又不厌其烦地将这些政治原因重复了一遍威尔莫特与冯·蒂佩尔斯基尔希所作的详尽描述,乃是根据对德国将军的审讯,并且正如威尔莫特的一条脚注所表明的,还根据元首形势讨论会的速记报告。本书作者当时坐在希特勒的正对面,可以证实威尔莫特说的话:希特勒既没有拿稿子,也没有拿本子。。
  他强调说,在那年初秋,有必要对进一步作战作出一个根本性的决定,他不得不下定决心,选择必要的防御作战的重点。他毫不怀疑,德国必须继续保卫自己,他的顾问们完全同意他的观点。德国所有的敌人都一再要求德国“无条件投降”,德国如果还想与他们或者分别与东、西方谈判,这纯属是妄想。他认为,只要现有的预备队用得果断而有效,防御重点转到西线将为德国提供机会,在西方盟军还没有抵达莱茵河之前,给他们“一次有力的打击”,特别因为他预料盟军将继续大力向莱茵河挺进,并越过它。希特勒继续说:“在整个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象目前敌视我们的那样的联盟,成分那样复杂,而各自的目标又那样分歧。一方面是极端的资本主义国家,另一方面是极端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一方面是垂死的世界帝国——大不列颠帝国,另一方面是一心想继承其衣体的‘殖民地’——美国。美国决心取代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苏联急着要染指巴尔干、达达尼尔海峡、波斯和波斯湾。英国急于要保住它的不义之财,保住它在地中海的实力。这些国家已经在争吵不休,他们的对抗显而易见在随时增长。如果德国现在能给以极沉重的打击,这个人为地联合起来的战线将随时霹雳一声地垮台。最后,当一方或另一方承认谁也打不赢时,战争就告结束。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让敌人知道,不管他们怎么样,他们决不能叫我们投降。决不能!决不能!一次成功的战术性进攻,无论如何,将使盟军的计划长期受到挫败,迫使盟军面临首先得在他们的政治领袖之间展开讨论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军事领袖将再度遇到致命的延误,而来不及采取必要的对策。
  但是,希特勒的确承认,安特卫普这个目标是有点冒险,或许是现有部队及其条件力所不及的。不过,他还是决定孤注一掷,因为德国需要一个喘息的机会。他希望通过这次攻势——尽管异议纷坛,他对其成功深信不疑——再次夺回主动权,为发展和使用新式武器赢得时间,为盟军阵营的预期分裂争取时间。
  希特勒根本认识不到把加拿大同英联邦长期联结在一起的纽带的力量,他贸然宣称加拿大将第一个从欧洲大陆撤走其军队。“一场防御战只能推迟结局的到来,并不能改变整个局势。”对此只有一个办法:把剩余一切都押在进攻这张牌上。从这样一个目标考虑,他认为眼下西线比东线的机会要好。比起东线来,西线的距离较短,运送必要燃料的代价较低,重要战略目标处在现有兵力、兵器更容易达到的地方。而在东线,战争需要在截然不同的条件下进行。
  另外,他认为英国人和美国人不是红军或苏联政治领导人那样的强硬对手。他相信,英国人即将山穷水尽,而美国人如果看到事态转而对他们不利,很可能垂头丧气。“要是我们成功,我们将粉碎敌人的半个战线,那时候我们看吧。我不相信敌人能长期抵抗我们那时具有的四十五个德国师。”那时西线形势将暂时稳定下来,这将使他能抽调部队到东线受到威胁的地区。“我们将肯定主宰自己的命运。”
  希特勒不但重视党内领导人、前线和大后方的心理作用,而且还重视同盟国家的舆论和军队的心理作用。他决心“永远地削弱西方列强的心理”,希望以此动摇敌人大获全胜的信心,使他们放弃要德国“无条件投降”的要求,叫他们更愿意通过谈判实现和平。希特勒在演讲结束时宣布:“我决心采取这次行动,即使要冒最大的风险,即使敌人在梅斯两侧的反攻和向鲁尔河的强攻将使我们丢失大片领土与阵地。”这句话尤其能表明希特勒的顽固不化。他固执自己的先入之见,甚至不惜放弃他寸土不让的通常原则。十二月二日,他还不厌其烦地讲起了他的政权与德国人民之间牢不可破的纽带。
  进攻的经过
  十一月的头两周,B集团军群只须对付埃克斯-拉-夏佩勒(亚琛)以东、维泽伦与施托尔贝格之间的进攻。进攻虽是局部,然而异常持久,因而给双方造成很大损失。预期的越过鲁尔河对莱茵河的大规模进攻,于十一月十六日开始,在以后几周里扩大到整个盖伦基兴-埃施魏勒-施托尔贝格地区威尔莫特著作的第568页:“进攻最后于11月16日发起时,二千五百架美、英轰炸机进行了有史以来最猛烈的轰炸,向德军前沿阵地与预备队阵地投下了九千四百多吨高爆炸药。轰炸精确而又猛烈,但德军构筑有良好的防御工事。德军虽然搞得惊恐万状,但很快镇静过来又斗志旺盛地迎战。”。但是,英美部队还是没有突破,德军防线仍然完整无损。在各主要遭攻击地段由于德军兵力部署不均,加上英美部队不断发动进攻,时常出现危险局势,德军只好动用那些留作攻势时用的预备队。此外,还推迟了已被指派参加攻势的部队的撤离,消耗了他们的战斗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妨碍了小分队的换班与补充。
  但是,尽管条件明显不利,希特勒仍然坚持进攻阿登的计划。德军的这一最后攻势开始于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六日。战斗持续了几个星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为了更好了解整个战役,特开列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