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大清相国 >

第48章

大清相国-第48章

小说: 大清相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傅山道:“这些话贫道当然记得,二十年前你就拿这些话来游说我。”
    陈廷敬说:“晚生矢志不改,还是想拿这些话来说服您。帝王之家笼络人才,无可厚非。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读书人进入仕途,正好一展抱负,造福天下苍生!”
    傅山说:“我不知道在你陈廷敬眼里,阳曲知县戴孟雄算不算读书人。他花钱买了个监生,又花钱捐了个知县。他大肆鼓噪建什么龙亭,对上粉饰太平,对下勒索百姓!”
    陈廷敬道:“我这次回山西,正是两桩事,一是敦请傅山先生进京应试博学鸿词,二是查访龙亭一事。”
    傅山笑道:“皇上真是大方,为我这病老之躯,派个二品大员来!不敢当!”
    陈廷敬说:“傅山先生,我因为反对建龙亭,已被降为四品官了。”
    傅山闻言,心里似有所动,却不动声色,冷眼打量陈廷敬的官服,原来真是四品了。陈廷敬的官声,傅山早有所闻,心里倒是敬重。只是进京一事,关乎名节,断断不可应允了。
    五峰观外,戴孟雄见天色已晚,甚是焦急。见珍儿从观里出来,戴孟雄上前问道:“这位爷,眼看着天快黑了,是否请钦差大人下山歇息?”
    珍儿说:“戴老爷先回去吧,钦差大人说了,他就把五峰观当行辕,不想住到别的地方去了。”
    戴孟雄心里犯难,却不敢执意劝说,只好先下山去了。
    当夜,陈廷敬同傅山相对倾谈,天明方散。
    第二日,陈廷敬用罢早餐,准备下山去。傅山送陈廷敬到山门外,说:“陈大人,咱俩说好了,您如果真能如实查清建龙亭的事,我就随您去京城!”
    陈廷敬笑道:“请您去京城,这是皇上旨意;查访建龙亭的事,这是我的职责。两码事。”
    傅山道:“可是我去不去京城,就看您如何查访建龙亭的事。”
    陈廷敬说:“好吧,那就一言为定!”傅山拱手道:“绝不食言!”
    《大清相国》第四部分《大清相国》第十六章(2)
    原来陈廷敬去了县衙,戴孟雄要陪他去乡下看龙亭。出了城,陈廷敬撩开轿帘,外面不见一个人影,心里甚是奇怪。
    杨乃文紧跟在陈廷敬轿子旁边,老是冲着刘景笑,样子很是讨好。刘景看着有些不耐烦,说:“杨师爷,你得跟在你们县太爷后边,老跟着我们干什么?”
    杨乃文笑道:“庸书怕你们找不着路。”
    马明也忍不住了,喊道:“你到后面去吧,前面有人带路,多此一举!”
    杨乃文觉着没趣,这才退到后面去了。
    刘景这才隔着轿帘悄声儿同陈廷敬说话:“老爷,那年您去山东,沿路百姓跪迎。这回可好,怎么不见半个人影?”
    陈廷敬掀开轿帘,再看看外面,点头不语。珍儿说:“那会儿我们老爷见百姓跪道相迎,十分高兴。我真以为您是个昏官哩!”
    陈廷敬笑了起来,说:“要不是我命大,早被你杀了!”
    珍儿笑道:“我就知道您会记恨一辈子的,人家死心踏地的跟着您,就是来赎罪啊!”说得陈廷敬哈哈大笑。
    走了老半天,仍不见半个人影。陈廷敬越发觉着蹊跷,便吩咐道:“鸣锣!”
    大伙儿都觉得奇怪,不知老爷打的什么主意。刘景说:“老爷,一个人都没有,用不着鸣锣开道啊!再说了,老爷您也不喜欢如此张扬。”
    陈廷敬道:“听我的,鸣锣开道。”
    刘景同马明对视片刻,只好遵命。突然间,咣当咣当的锣声响彻原野,惊起寒鸦野雀,天地之间更显寂静。路旁的村舍仍是悄无声息,不见有人出来探望。
    杨乃文悄声儿问戴孟雄:“戴老爷,钦差大人这是玩什么把戏?”
    戴孟雄听着锣声,心里也发慌,只得掩饰着,道:“钦差出巡,鸣锣开道,理所当然。”
    陈廷敬放下轿帘,不再注意外面,听凭锣声咣当。沿路走了几十里地,锣声不停地响,只偶尔惊起几声狗叫,就是不见有人出来瞧个热闹。陈廷敬心里明白,戴孟雄早叫人到下面打过招呼了。
    前头引路的人招呼说到了,陈廷敬掀起轿帘,叫刘景停止鸣锣。陈廷敬振衣下轿,抬眼望见寒村一处。戴孟雄也紧赶着下了轿,一个年轻轿夫伸手搀了他,说:“爹,您慢点儿。”
    陈廷敬甚是奇怪,问道:“怎么冒出个喊爹的?”
    戴孟雄回道:“这个轿夫,就是犬子戴坤。”
    陈廷敬打量着戴坤,约莫二十岁上下,眉眼确似其父,便道:“年纪轻轻,正是读书的时候,怎么来抬轿?”
    戴孟雄恭敬道:“回钦差大人话,卑职家里并不宽裕,请不起先生。况且县衙用度拮据,我让犬子来抬轿,也省了份工钱。”
    陈廷敬点点头,说:“国朝就需要你这样的清官啊!”
    戴孟雄笑道:“钦差大人,为官清廉,这是起码的操守,不值得如此夸奖。”
    陈廷敬望着戴坤,很是慈祥,说:“不过读书也很要紧,不要误了孩子前程。”
    戴孟雄道:“看看再说吧。等几年,阳曲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就让犬子读书吧。”
    陈廷敬点点头,不再多说。戴孟雄领着陈廷敬往村子里走,说道:“百姓要是知道朝廷钦差巡访,肯定会跪道相迎。百姓可爱戴朝廷啦!可卑职知道,钦差大人讨厌扰民,就没事先让百姓们知道!”
    陈廷敬点头笑笑,心想一路上铜锣都快敲破了,鬼都没碰着一个,阳曲百姓不会都是聋子吧?陈廷敬把话都放在肚子里腌着,只拿眼睛管事儿。
    戴孟雄边走边说:“钦差大人,这就是头一个倡议建龙亭的村子,李家庄。”
    陈廷敬早看出这个村子气象凋弊,并不显得富裕,便问:“怎么个由来?谁首先提出来的?”
    戴孟雄说:“村里有个富裕人家,当家的叫李家声。他家独自出钱,建了龙亭。”
    陈廷敬听了,不想随便多说什么,暂且敷衍着:“哦,是吗?”
    戴孟雄领着陈廷敬走过村巷,忽见一大片宅院,心想这肯定就是李家了。果然见着位中年汉子跑出门来,跪伏在地上,叩首道:“草民李家声拜见钦差大人跟县官老爷!”
    “李家声免礼!”陈廷敬说罢回首四顾,居然没见一个人出来观望。
    李家声爬起来,低头道:“请钦差大人、戴老爷屈就寒舍小坐!”
    陈廷敬觉着奇怪,问道:“李家声,你怎么知道本官姓陈?”
    戴孟雄马上出来圆场,说:“钦差大人是当今山西在朝廷做得最大的官,您只要踏进山西,立即就家喻户晓啊!”
    陈廷敬说:“你不是说不敢让百姓知道我来了吗?”
    戴孟雄答话牛头不对马嘴:“卑职平日出来,也不敢惊动百姓,这都是跟钦差大人您学的。”
    杨乃文忙附和道:“我们戴老爷平日暗访民间,布衣素食,很得民心啊!”
    陈廷敬含糊着点点头,进了李家大院。刘景不经意回头,见不远处有户人家门开了,一个小孩闯了出来,奇怪地看着外面。一个妇人忙追了出来,抱着小孩慌忙往里跑,头也不敢回。
    《大清相国》第四部分《大清相国》第十六章(3)
    进了李家大门,绕过萧墙,但见叠山凿池,佳木俯仰,楼榭掩隐,好生气派。池塘里结着冰,隐约可见残荷。想那夏秋时节,李家这园子必定是江南胜景。李家声却连声道:“寒舍简陋,真是委屈钦差大人了。”
    陈廷敬不说话,只随李家声往里走。走过这大大的园子,这才到了李家正堂。心想这李家真是奇怪,有钱人家通常都把园子藏在后边儿,他家却进门就是园子。入了客堂,李家声恭请客人上座。下人低头过来上茶,垂手退下。陈廷敬抿了口茶,说:“李家声,你们戴老爷说,你自家出钱建了龙亭,把皇上《圣谕十六条》刻成龙碑,本官听了很高兴。”
    李家声拱手道:“草民我能安身立命,乡亲们能和睦一家,都搭帮了《圣谕十六条》,它好比尧舜之法,必定光照千秋!”
    戴梦雄说:“禀钦差大人,这个村子十六岁以上,七十岁以下,不论男女,都能背诵《圣谕十六条》。”
    陈廷敬似乎饶有兴趣,说:“是吗?李家声,你背来我听听。”
    李家声红了会儿脸,抓耳挠腮半日,摇头晃脑背了起来:“钦差大人,草民这就背了。一、敦孝悌以重人伦。二、笃宗族以昭睦邻。三、和乡党以息争讼。四、重农桑以足衣食。五、尚节俭以惜财用。六、隆学校以端士习。七、黜异端以崇正学。八、讲法律以儆愚顽。九、明礼让以厚风俗。十、务本业以定民志。十一、训子弟以禁非为。十二、息诬告以全良善。十三、戒匿逃以免株连。十四、完钱粮以省催科。十五、联保甲以弭盗贼。十六、解仇忿以重身命。”
    李家声背诵完,讨赏似的望着陈廷敬笑。陈廷敬称赞几句,问道:“圣谕说,完钱粮以省催科,你们村的钱粮都如数完清了吗?”
    李家声道:“回钦差大人话,我们村的钱粮年年完清,没有半点拖欠!”
    陈廷敬回头望望戴孟雄,戴孟雄忙说:“钦差大人,卑职正要禀报。这个村,全村钱粮都是由李家声代交的,因此年年都不需要官府派人催缴。”
    杨乃文忘了规矩,急着在旁插话:“庸书这个钱粮师爷当得最轻松,不像别的县,成天带着衙役走村串户,弄得鸡飞狗叫!”
    陈廷敬顿时来了兴趣:“啊?这倒是个好办法啊!朝廷平定云南,最要紧的就是筹集军饷。如果各地都依这个办法,就不会有税银拖欠之事。”
    戴孟雄道:“回钦差大人,阳曲县已有三分之二的村实行了这个办法,下一步我想让全县各村都按这个办法来做。自从卑职到阳曲任职,银粮年年都是如期如数上缴。”
    陈廷敬说:“戴知县,你们完钱粮的办法比建龙亭更好。朝廷现在最关心的就是完钱粮。打仗是要花钱的啊!”
    戴孟雄道:“卑职把这个完钱粮的办法叫做大户统筹。原打算等明年全县通行之后,再上报朝廷。而建龙亭不太繁琐,简单易行,已在全县推开了。”
    陈廷敬顿时惊了,问:“怎么?已在全县推开了?你在疏请上不是说百姓有此愿望,奏请朝廷恩准吗?”
    戴孟雄忙低了头说:“百姓热忱颇高,卑职不好泼冷水啊!”陈廷敬心里不快,说:“我过后再同你切磋此事。先去看看龙亭吧。”
    陈廷敬等随李家声往李家祠堂去。戴孟雄见陈廷敬脸色不太好,心里甚是忐忑。他知道朝廷没恩准,擅自建了龙亭,追究起来是要治罪的。
    祠堂正对面有块空坪,长有一棵古槐树,古槐树旁边便是龙亭。亭有八角,雕梁画栋,飞檐如翅。亭里面立有雕龙石碑,上刻《圣谕十六条》。陈廷敬围着龙亭转了圈,细细看了碑刻,说:“亭子修得不错。李家声,修这个龙亭花了多少银子?”
    李家声回道:“两百多两银子。”
    陈廷敬又问:“全村多少人,多少户?”
    李家声答道:“全村男女老少二百三十二人,四十六户。”
    戴孟雄在旁搭话:“钦差大人,李家声代完钱粮已不止这个村,周围十六个村,一千零八户的钱粮都是李家声代完的。”
    陈廷敬点头不语,心里暗自盘算。这时,大顺突然赶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