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法尊法师译 >

第6章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法尊法师译-第6章

小说: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法尊法师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菩萨入初地以后,已得胜义心,已超异生地。尔时唯应以胜义菩萨之名称之。不应称以不称之名,以彼已成圣者故。释论引宝云经说: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未得胜义菩萨地。故知特说胜义菩萨,非通名也。又般若经二千五百颂(即第十六会)说:【如实知无实,无生,亦无虚妄,非如异生所执所得,故名菩萨】。此说诸法实性,应如圣者所得而得。故彼所说之菩萨,亦是胜义菩萨,非异生菩萨也。

  子二生佛家等四功德
  【生于如来家族中,断除一切三种结,此菩萨持胜欢喜,亦能震动百世界】。
住初地之菩萨,过一切异生二乘地故,内身已生定趣佛地之道故,名生于如来家中。谓于自道种姓决定,不复更趣余道也。又此菩萨已现见补特迦罗无我,故萨迦耶见及随眠戒禁取等三结,一切永断不复生。此说已断三结种子。其萨迦耶见,是见所断之分别起者,非俱生者。余见所断之随眠,亦初地断,何故唯说此三耶?虽有二释,以俱舍所解为善。彼云:【或不欲发趣,迷道及疑道,能障趣解脱,故唯说断三】。如趣向他处有三大障碍,谓不欲趣行,及迷失正道,疑惑正道。如是趣向解脱,亦有三障。由第一结怖解脱而不愿趣行,由第三结。依止余道而失正道,由第二于道疑惑。故偏说断此三结。

又此初地菩萨,入种姓决定,由得彼果功德,远离彼地过失,故生不共之欢喜。由喜多故,说彼菩萨为持最胜欢喜者。由喜胜故,说此名极喜地。又此菩萨能周遍震动一百世界。

  子三 趣上地等三功德
  【从地登地善上进,灭彼一切恶趣道,此异生地悉永尽】。
初地菩萨为欲进趣第二地故,起大勇猛,善进上地。又于得证初地时,此菩萨之一切恶趣皆悉永尽。岂不从得加行道忍位,便能不因业力而往恶趣,已尽恶趣道耶?得忍位已,不堕恶趣,非以对治坏彼恶趣之种子,特缘不具耳。此以真对治坏彼种子名灭恶趣。集论应说'恶趣之蕴界处等是所断】也。又得初地时,此菩萨之异生地,一切永尽。

  癸二 总明功德
  【如第八圣此亦尔】
四果四向中,从阿罗汉下数至第八,即预流向名第八圣者,(即八人地)如彼创获圣法,生随顺断智功德。此菩萨亦尔,由得初地故,能断过失,发生功德。

  壬二胜过他身德分三,癸一此地由种姓胜二乘,癸二七地由智慧胜二乘。癸三释成上说。  今初
 【即信最初菩提心,较佛语生及独觉,由福力胜极增长】
菩萨之菩提心。不特二地以上,即住初心之极欢喜地,已由世俗菩提心及大悲心福德之力,能胜于从佛语生之声闻及辟支佛。较彼二乘之福德极为增长。此如弥勒解脱经云:【善男子!如王子初生未久,具足王相,由彼种姓尊贵之力,能胜一切耆旧大臣。如是初发业菩萨,发菩提心虽未久。然由生如来法王家中。以菩提心及大悲力,已能胜于一切久修梵行之声闻独觉。善男子!如妙翅鸟王之子,初生未久,翅羽风力及清净眼目之功德,为余一切大鸟所不能及。如是菩萨初发菩提心,生如来妙翅鸟王之家,此妙翅鸟王子,以发一切智心之翅力,及增上意乐清净眼目之功德,彼声闻独觉虽百千劫修出离行,亦不能及】。疏抄谓此明世俗菩提心非也。此约胜义心说。经说初发业者及发心未久。与前说初地始生如来家中,其义相同。盖本颂即摄彼经之义也。又庄严大乘经论等亦多说清净增上意乐发心,即初地之发心。然则不许异生菩萨之世俗菩提心亦能胜过二乘耶?不尔,即前经云:【善男子,如金刚宝虽已破碎,犹能胜过一切金庄严具,犹不失金刚之名,能除一切贫乏之苦。善男子,如是一切智心金刚宝。虽离修证。亦能胜过一切声闻独觉功德金庄严具。亦不失菩萨之名,能除一切生死众苦。】所以知此是说世俗菩提心者。以集学论引证此经,谓大菩提心,虽离诸行亦不可轻毁。若是已得大地之菩提心决无离诸行者。

  癸二 七地由智慧胜二乘
  【彼至远行慧亦胜】
彼初地菩萨至远行地时。非但以世俗菩提心胜二乘,即胜义菩提心智慧之力。亦能胜彼二乘。如十地经云:【诸佛子,譬如王子,生在王家具足王相。生已即胜一切臣众。但以王力,非是自力。若身长大,艺业悉成,乃以自力超过一切。诸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初发心时,以志求大法故,胜出一切声闻独觉。非以自智观察之力。菩萨今住第七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胜过一切声闻独觉所作】。初发心者,谓初地才发清净增上意乐心。是则应知唯远行地菩萨,乃能以自慧力胜过二乘,非六地以下。胜过一切声闻独觉所作者,即以智力过胜二乘之义。以自所行智慧力者,谓了知菩萨实际灭定之殊胜。此中智力超胜者,有谓六地以下与七地智慧体性无别。然前者之智力无断所知障之功能,第七地智则有能断之力,故有智慧胜劣之别。有说七地以后乃能超越入三摩地。有说第七地智是趣向第八不退地智,故说智慧超胜。初且非理,此宗许一切补特迦罗实执,皆是染污无明。要永断彼令不复生,须断尽其种子。即此断德亦共二乘诸阿罗汉。故断实执种子,非断所知障。若除种子,别立余习气为所知障。则未至八地皆不能断。故安立实执为所知障之宗派,分所知障为软中上九品,由二地等九品修道而断。非此宗所许,下当广说。次说亦非理。超越古译次第锗乱,由此门入三摩地,非六地以下所能,七地方有云云,无经可证。第三说亦不然。解六地以下与第七地,能否以智力超胜之理,犹不能断疑。如以宗为因也。

疏抄说:【七地菩萨,有分别念,谓我当修道,故犹有功用,然不作意经等法相,故得无相道。六地以下及声闻独觉,无无相道,故由智慧能超胜之】。吾师解云:此应于通达真实之智慧,辨其差别。谓由缘实际真理之入定出定而分。经说第七地时,谓一刹那心能缘实际灭定而入定出定,要七地方有,非以下诸地所能。此说极善。以胜解行地,心与真理尚未融合一味。故于出入空三摩地,犹不甚难。但至圣位,心与真理融合一味如水注水,出入彼定,转极难也。

说初地功德,而叙七地以智慧力胜二乘,得无有紊乱之失耶?无失。本论释初地等,依十地经。彼经分别解说,初地菩萨能以世俗菩提心胜过二乘,非以胜义菩提心胜。尔时应有作是念者,要至何地智慧方胜。经说至第七地智慧方胜。为除彼疑,故本论于此中安立其义,极为适当。

  癸三释成上说分三,子一明十地经说二乘通达法无自性,子二引教证成,子三释妨难。初  又分二,丑一解释释论之意趣,丑二明彼亦是入行论宗。今初
十地经说,六地以下不能以智德胜二乘,由此可知,二乘亦知法无自性。若二乘人无彼智者,则初发胜义心菩萨之智德,亦应胜彼。以彼不知法无自性故。如以粗静相世间道而得离欲之仙人。释论谓【犹如外道,声闻独觉亦应不能永断三界烦恼及种子】,意显若不通达空性修习;则如粗静相世间道不能尽烦恼种子。又说:【不若通达真实义,则应缘色等五蕴而执实有。由此心颠倒故,则应不能圆满了解补特迦罗无我。以于施设人我所依之诸蕴执为实有之境,未能破故】。此明若于施设所依之诸蕴,未能破执实之境。则于安立之补特迦罗,亦不能破执实之境。由未通达补特迦罗无实,则亦不能圆满了解补特迦罗无我也。此义极难通达,诸依本宗及静天论师者,多末能善说。故更为决择之。或有作是念:若以正理决择补特迦罗实我,与诸蕴性,一异俱遣。则能定解空无我相及无常等十六行相。即能解彼,则彼正所化机亦必缘彼极善修习,由修习力,定能现证补特迦罗无我。此是成立瑜伽现量诸理之所成立。由是因缘,现证彼义之见道,能断分别烦恼亦得成立。若彼已成,则现见补特迦罗我已,更数数熏修之修道亦得成立。亦能成立断除俱生烦恼,乃至漏尽。虽未通空性,亦能断三界一切烦恼及种子。以所述见修断惑之理,即出世间道断惑之理也。故修无常等十六行相之道,亦能断一切烦恼尽。

常释彼疑。吾等非说;未得真实义见,则以正理决择无常等十六行相,及彼所化勤修彼义,现见粗分补特迦罗无我,并见后熏修,皆不可能。乃说彼道不能圆满通达补特迦罗无我,非是真见道及出世修道,全不能断见修所断之种子。故说彼道为见道修道,能断二种所断惑及种子,彼二道究竟能得阿罗汉果者,此皆判为不了义。如唯识宗彼无方分极微与极微所集之外境,并与彼异体之能取,虽可以量成立。彼所化机久修彼义,则能现见。见后熏修虽亦得成。然若说彼道能登十地而趣后三道。则中观宗释彼为不了义也。

况修无常等十六行相虽同,然许唯证如上所说之补特伽罗无我智,乃是解脱烦恼之道。如集论说:【无我作意能断烦恼,所余诸相是修彼之方便】释论亦云:【空见能解脱,修余为证彼】。印度论师有误解此中【空见】为通达真实义之见者,深乖论义。论说空彼补特伽罗实我之空见耳。此道虽不能永断烦恼种子,然能暂断烦恼现行。彼共外道之粗静相道,尚能暂断无所有地以下烦恼现行,而况前道之暂断现行乎。然所言暂断烦恼现行之烦恼,亦是集论俱舍所说之所缘行相烦恼。若本宗所说染污无明之实执,及由彼所起之利钝烦恼,凡异于对法所说者,则虽现行亦不能断。又对法说有顶地摄之烦恼现行,粗静相道虽不能断。然修前说通达粗分补特伽罗无我之道,则亦能伏断也。

此等即是解说释论:【凡未通达真实义而说为对治烦恼之道者,皆于粗静相道同,及如外道不能断除一切烦恼】之意。

  丑二 明彼亦是入行论宗
静天菩萨亦许此义,人行论云:【由见谛解脱,何用见空性】。外人意谓由见无常等十六行相之道,已能解脱烦恼。故为尽断烦恼,不须见无自性之空性也。答曰:【经说无此道,不能证菩提】。意谓若无见自性空之道,则不能得三乘菩提。此如入行论大疏,引般若经说:【有法想者则无解脱】。及【预流乃至独觉,皆依般若波罗蜜多而得道果】。有但释为无上菩提者,非也。次说:【比丘是教本】等四句,亦明心有实执所缘之道,不能得于涅槃。次云:【若断惑解脱,彼无间应尔】。若断惑解脱,是牒敌者之宗。此与前说【由见谛解脱】义同。意谓若如汝说由修无常等十六行相之道,便断烦恼而得解脱。此中所诤在唯修无常等十六行相之道,能否解脱烦恼。此即从【由见谛解脱】等诤论演绎而来,极为明显。以是有人许唯修无常等十六行相之道,能断尽烦恼。又说由彼不能解脱一切苦果,全非论义。此中破他意云:若由身心生起十六行相之道,其共声闻两宗所立烦恼暂不现行,便立彼为烦恼已尽而得解脱者,则应暂断烦恼现行之际,无间当得诸漏永尽之解脱。然【彼等虽无惑,犹见业功能】。虽暂无烦恼现行,犹见业力能引后有。故不应许尔。有释论及藏人释此论意,如目犍连及指鬘等。虽无烦恼,由昔异生位所造之业,犹受苦果,非无间而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