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试析解深密经 六度十八分大意 >

第1章

试析解深密经 六度十八分大意-第1章

小说: 试析解深密经 六度十八分大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试析《解深密经》六度十八分大意

德 智
 


  去春之际,始学《解深密经》,名大乘了义之教。至今盛夏,方圆满结束,此经实为难遭难遇,更难领纳其中奥义。承蒙法师多才善辨,深入浅出地广宣五卷八品的妙义,令我们听之信之,更将依之行持,每每闭目追亿,法味之浓,身心陶醉,尤共六波罗密多,對我们更有实用的价值。由是欣然命笔,恭述其十八分的大意。
  一、六成名称六度:即指六种波罗密多,译为到彼岸。意为着从生死(烦恼)的此岸到涅槃(菩提)的彼岸。六度就是我们从学佛到成佛过程中借助的一种正当的方法,简略讲即力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共六种。
  布施:从因上讲,现世就能从自我的悭吝,除他的贫穷,从果上讲,来末能获得广大无量的财富。持戒:能严持佛的正戒,就可以息灭邪戒,免除恶趣苦果。
  佛教最基本的五戒,清净的五戒不失人天之报,如王严法师所说:“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戒律是法王的家规,佛法的寿命。如《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又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等等,总之戒定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忍辱:忍能够灭除忿怒和怨仇,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等于送礼不受,对方是毫无办法的。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在平常生活中磨炼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习惯,就会不忍而忍,这样自他有益无害,生活就去很幸福。精进:一切菩法都不离精进来成就,一切恶法也离不开精进去断除。一人如果能勇猛精进就不会懈怠,也能控制烦恼的现行。成就祥定及其它果位都要通过精进的修持,若持之以恒之心,将一事无成。静虑:亦谓止观,如能修习止观,就可以消除朴种散乱,使心安住在自己所修的某一法上。或安住在佛号上,或话头上等等。智慧:即般若,也就是一种正确的知见,有此正见即能消除众生错误的邪见。般若义可分三种,l、文字般若:是指所闻教法产生智慧。2、观照船若:随文入观,把佛法变成自己的思想。 3、实相般若:就是透视了诸法的真实相及一切差别相。
  二、六度与三学关系在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是属于戒的范畴。何为如此?持戒固然是戒的范畴。加《梵网经》菩萨戒中说:“菩萨见人乞讨不布施者即为犯戒?”又一条是若佛弟子不得以瞋报瞋,以打报打,父母兄弟被杀,尚不能加报。可見布施,忍辱皆屬戒的范畴。静虑属心上的事即由定摄。慧是慧學。唯布精進;一度通三种学。即为五度的修学都不能離开精进。没有精进助伴,都不能圆满成就。
  三、六度与福智资粮
  福德对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关系很大,有福德的人到处可以青云直上,没有福德的人,那真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想成就一项事业,那简直是万难。
  故唯识宗讲修道五位中,第一位即为资粮位,修行者如没有充分的福德资粮,修行就会很多障缘,终日波繁事所缠,弄得昏头晕脑,坐立不安。相反,如有福德的人,大家都会护持帮助他,那么他修行就会畅通无阻。由此可见,福德这样重要,来自于哪里呢?
  在六度中增上成学所摄的布施、持戒、忍辱,即为福德资粮。增上慧所摄的智慧就是智慧资粮。余下的精进与静虑,遍通福、智二種资粮,为什么这样说呢?如精进地布施、持戒、忍辱即是修福德资粮,精进地闻、思、修又是智慧资粮。如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就可培植自己的福德,故为福德资粮,而修五停心观,四念住观等都是属智慧资粮的范畴,故精进与静虑通于二种资粮。
  四、五相修学六变
  修行六度必具五种条件:1、修六度菩萨首先要了解与六度徊应的大乘教理,依之学习、了解,乃至精通,也就是先要通达敦理,然后起修,就能清楚了知为何要修六度,目的是什么,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及修六度的意义。2、明白教理之后,方可开始修行,先修十种法行,即书写、读诵、施他、听诵、报读、受持、开演、讽诵、思维、修习。在地前修此十种法行,一个人从没有学佛到學佛即须在十法上用功,而掌握经教,以闻思修圆满十法行以成妙慧。如是依教理精进修行,就可以成就闻思修三种智慧。3、要发成佛之心,即菩提心,因每人都有觉悟的真心,学佛就是要开发自己的真心,那就要发菩提心,时时护念学佛的目的和愿望。
  不可把真心埋没了,不让它随着虚妄分别去转这就叫做随护菩提心。4、要亲近善知识,真正善知识要具八个条件,(1)住戒:即持戒,在行为上没有什么缺陷(2)多闻:即谓通达世间一切学问。
  (3)具证:要有真功夫,不仅能说,而且能做,以有修有证,最后达到无修无证,在修行上自己要有很高的成就。(4)哀愍;对众生有强烈的慈悲心和高度的同情心。(5)无畏;不害怕,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保持自信,还必须有对佛法的教理及个人的修养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方可做到。(6)堪忍:忍辱力强。
  如遇冷嘲热讽时,无动于衷,毫不在意。(7)无倦:百问不烦,诲人不倦。(8)善词:说法词语精妙,能说会道,口若悬河。具备以上八点方堪为善知识,缺一不可。在学佛过程中亲近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如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可以指示我们走向涅槃城,若碰到一个邪见者,我们也可能堕进泥黎。次后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最后是法随法行,具备了这些才是一个真佛子。
  5、无间勤修善晶:没有间断地精进修行善法,欲修六度菩萨,必依这五个条件,故名五相修行六度。
  五、施设度数无增减的所由
  用五度来修,达不到圆满,施设七度也没有必要,故六个正好,其原因有两种:1、是为了利益有情(利他)。2、是为了对治一切烦恼(自利)学佛不外乎自利利他。六度前三度力利他,用布施资生之具来饶益有情,众生需钱给钱,没衣施衣等等。菩萨又由持戒关系不会损害众生,如持五戒就是最大的布施。雖然有时表面上是杀生,实际上是在行布施,如以杀极恶人,饶益多数人。若能忍辱之后,对众生灼恼害不瞠不怒,对自他均有利,是为忍辱饶益有情,後三度可以对沽一切烦恼,那些修行的菩萨囚力能勇猛精进,虽然不能消灭烦恼,但能行一切善法。此时烦恼已无力构成你的障缘。可以顺利做自己的好事,有了禅定之后,煩恼被压得无力观行了,如果从静虑中开发般若之后,就可以把烦恼随眠彻底消除,故说戒、定、慧三无漏学是次第而进的,无论是静虑,还是般若都必以精进作为前提才能成就诸度。
  在六度之外,還有四度为其助件,如以六度的前三皮摄受有情时,必以方便善巧为前提,才能修得成功,否则用力多,效果不好。故方便是前三皮的助伴。愿度是六度小精进度的助件,愿力是目标、方向,它是行为的动力。精进修行要有愿力,否則精进作什么呢?没有愿力,也不能堪忍无间地修持,东一下,西一下导致信心退失,干脆去行五欲之乐。故学佛应该发大愿心,不断地精进修行,烦恼就逐渐减少。通过力度的两种(胜解力、胜意力)力量,可以促使静虑波罗密多的成就。智度是指对经敎掌握的智慧,是属世间智,但它可以引发出世间的无漏智,故世间智是出世间智的一種助件。
  六、六度次第安排
  六度由布施到持戒乃至智慧,如此安排是有理由的,因为前度能引发后度,后度又能引发后后度,如是狄第引发,前对后有带动作用,前力後因,后为前果。故六度如是次第安排。具體分忻如下。   
  那些为成就佛道的菩萨,如果能对身体,财产等都能置之置外,毫不吝惜,如此则能持戒。一个不能很好守戒的人,正是因为把身體财物看得太重,贪着享受就会导致犯戒的行爲,故布施要在持戒前。
  欲持好戒;须修忍辱,不可随着欲望而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受什么戒就要忍耐什么戒。规定不能做就不可做?可是众生的习气很难改,故持戒要有忍辱的心态,开始忍的时候是很难,当某一个念头起来的时候,好象非干不可,但咬牙忍过去之后,也就没亊,一个人修养主要看能否忍辱。经常不断培养自己忍耐的能力。
  久而久之地看到什么都能包容了。这也表明修养已经提高了,故持戒要以忍辱为前提,有了忍辱力才能进地修行。如打坐时一般只能坐半小时,若有忍的力量逐日地会增長时间,否则永远停留在十小时的水平上。每当不能忍受,要想法对治,如現在若不忍受修行,将来要堕地狱中是不忍也得忍。如此比较一下;还是现在容易,故能忍得住就能精进修持。一个人只能通过精进之后才能成就静虑。这就是由戒生定,因宅发慧,智慧有两种,一右漏智慧名为散意,是属理论的智慧,不是实践巾产生的真智慧。经不住违顺境的考验,这种得不到佛法的受用。二无漏智慧,要通过讣定力量才能把它开发出来。是卫这位的根本智,所以根据诸度关系和作用来次第安排六皮。
  七、六度品类差别
  六度的每一度又可以分为三类。如布施三类:1、法施: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诸布施中,法布施最。以不求名闻利养的清净心说法,方能满足闻法者的法乐长其善根,功德很人。如以邪见曲解      佛法,罪过也很重。  2、财施:是以一切资生之具至身肉手足施于众生 。3、无畏施:不害怕,安慰众生,解除他们种畏惧的心理,给予勇气和力量。
  戒分三类:1、舍不善戒:即律戒,大小乘相同,是把邪见戒等错误言行舍弃,亦名七众别解脱戒,即为持一条解脱一条。或保解脱,持戒保证解脱,是属止持,如诸恶莫作。2、转生善戒:学佛持戒以及修行为名转生善戒,属于众善奉行。
  3、转生饶益有情戒:专门做种益众生的事,但后二者必须建立在律仪戒上,否则是修不好的。
  忍辱分三类:1、耐怨害忍:能够忍受怨家对自已种种无理迫害。2、安受苦忍,对很苦生活及大自然带给我们天灾人祸寒夏热的逼迫等都能堪忍。3、谛察法忍:对佛法所说的真理虽起出我们的认识,但要有忍耐心接受。
  静虑分三类:1、无分别寂静,极寂静,无罪故,对治烦恼苦乐住静虑;静虑包括多方面的特点:“无分别静虑”,是通过远离妄分别之后使他的心态达到宁静的状态。“极静虑”,这种能远离爱惜禅境轻安的心理,又不执着这种宁静的境界。
  “无罪故”,这种禅虑没有任何过失。“对治烦恼苦乐住静虑”,这种静虑不会产生任何烦恼,而且能消除过去烦恼,身心已进入轻松愉快的境界:享受在法乐之中。
  2、引发功德静虑:这种静虑能引发种种功德、神通等。
  3、引发饶益有情静虑:通过禅定得到神通后,可以做种种利益有情的事业。

  智慧分三类: 1、缘世俗谛智慧:
  了知一切有为法的智慧,属后得智。2、  缘胜义谛智慧:指根本智。3、饶益有情智慧:是指根本后得两种智慧。
  八、波罗密多得名理由六度之所以称为六波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