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试析解深密经 六度十八分大意 >

第3章

试析解深密经 六度十八分大意-第3章

小说: 试析解深密经 六度十八分大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修六度中,因为具足了无染著性,无顾恋仕,正回向性的三种特征,故六度的行力最力广大。又因具足了无罪过性,无分别性的特征,故六度的行为是无染污。菩萨根据自己所证的无漏智慧,来思维判断分别之后才做的,并不是盲目的去做,故六度的行为最为明盛,如菩萨行布施时,决不会向百万富翁施舍财物。六度不可动是因为菩萨六度行为从初地到八地已进入不动地。此时已没有烦恼现行,一贯地修下去,不会退转六度行为,一直修到十地乃至佛地,六度行力才能最清净。
  十二、六废因果无尽
  六度行为的这种因以及所招感的果,是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如修布施之后,虽然把财施给别人,表面没有了,其实足越舍越多,福报随即增长,如播种,本来一粒种子,当收获寸,可以得到十粒百粒,如是展转地播冲,种子就会越来越多。布施也是如北,财富越多越布施,越布施福报越大,这样无穷无尽地布施下去,是没有间断的,其余诸度亦尔。如平常人很难做到忍辱,菩萨通过修忍辱之后,随着修养不断提高,渐渐对别人嘲讽毁辱就能无功于衷。如一个人没有修禅定的时候,觉得修禅定很困难,不得入门,当有一定功夫后,再继续修,很决就会成就,当得到禅悦为食,又继续修后,又增长禅味法乐。因为得到好处了,就愿意不断地修习。世间上人做善:做恶的果报都有穷尽的时候。而菩萨行六度的愿力是没有穷尽的。故这种因果亦无有穷尽。
  十三、辨菩萨爱度、不爱度果
  爱度:是指欢喜六度的行为,不爱度果是指不喜欢行六度听招果。作为一个菩萨来讲,日标是六度的行力,而刁;在意感招的果报,不同于世间凡夫,他们每仿一件事情希望得某一种结果,如敞生意只为挣钱。重果不重行,而菩萨是重行不重果。菩萨之所以这样,育五种原因。1、六度行为本身就是能导致行者的欢喜和快乐。
  2、六度行为不仅有利于自他现在,也有利于自他的未来。故六度是彻底饶益有情之因。3、修六度能招感未来可爱果报的善因。4、六度:主所以称力波罗密多,因为它不是杂染法灼所依,反过来说,一个人通过修习六度之后,就可以断烦恼等业力。故六度不能做烦恼业力产生的依止。
  5、六度行为的本身是不会消灭。
  十四,六度威德
  六度有四种最胜的威德,在修六度的时候,能舍悭吝,对治悭贪,于布施中虽然是利他,问时也自利。持戒能对治犯戒,忍辱可以对治瞠恚。精进则对治懈怠,禅定调伏散乱,修般若司‘以对治种种错误的知见,有了智慧,就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当菩萨修六度的时候,六度行为之因都能成为将来成就佛果钓资粮。即为成佛打了良好的基础,故欲成佛先行六度。
  3、当菩萨正修六度的时候,正是利益众生的时候,如布施对方东西,或用真理引导,如持戒不杀生,周围的人就会有安全感,不偷盗,别人不用担心财物丢失,不淫欲,女众就不会担心人身安全。不妄语,别人就不用担心上当受骗。故持戒不仅不是消极,也有它利生的积极因素。如有禅定功夫的人,一天到晚的心态总是那样安祥宁静。
  十五、六度的因果利益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前因后果的,那么修六度以何为前提呢?所招感的果报又是如何呢?
  修六度的菩萨,首先要有大悲心为前提。悲能拔苦,慈能与乐,把众生的痛苦看成自己痛苦,众生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这即是同体大悲,帮助别人没有任何条件的,也不选择对象,一视同仁,只要需要我邦助,就慷慨布施。完全出于一种博爱的慈悲心,有智无悲不能成佛,有悲无智,滥慈悲也不行,要悲智双运,故修六度要建立在慈悲上。修六度从自身讲可以得到很多可爱的果报,如财富无量,色;身相好庄严,亲朋好友特别多,成就广大事业,利益一切众生等都是修六度所得的可爱果报。然而最大的好处是成佛,圆满无上广大菩提果。
  十六、众生自业过失 
  菩萨既然如此富有,又有慈悲同情心,世间为何有贫穷苦恼的人呢?
  众生之所以贫穷,是他们的业力太重所造成的,如太阳一天到晚无私地普照,可是瞎子却自已的业力所感,还有那些饿鬼,望江河为脓血,咽中冒火,这也是他们自已业所感。菩萨尽管有慈悲有大财富。可是众生的业力是不可思议。神通也敌不过业力,如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最终是被人打死的,当是业力也是无可奈何的。
  佛是一切智者,但对没有善根,无缘,业力又深重的众生也是度不了他们的,真正的解脱还要靠自已,故众生流转生死苦海中都是自做自受。这些菩萨所布施及拥有的财宝,象大海一样没有任何过失。
  十七、般若取法无性
  在六度中用般若度去缘无自性性时,已包括有自性性。如三性中的遍计所执性是属于无相,依他起及圆成实性皆属有性的,诸法的真实相是有的或者无的,都是属于般若所缘的对象。在唯识家所讲中道的本身就包含有无两个方面的内容,法是空的就认为它是空的,如遍计执,法是有的即认为它是有的,如依他,圆成。如此的认识才是中道。无自性性所显的诸法真实相是离开语言文字的,即以般若智慧去亲证诸法实相,是没有任何语言文字概念的成份在内。
  从圣人亲证真理的角度来讲是远离一切名言概念,但从圣人说法令凡夫证入真理的角度来讲,还要用语言来表达的,故我说这种般若缘诸法无自性性,三无性这个真理是般若所缘的对象。
  十八、三种波罗密多三种波罗密多:1、波罗密多。2、近波罗密多。3、大波罗密多。是指发心学佛开始到十地乃至成佛都在修波罗密多,但有三种层次差别。
  波罗密多:修行六度的菩萨经过很长时间修行,已成就很多无量功德善法,但无始来的所有烦恼如悭贪、毁犯等仍经常不断现行扰乱身心,防碍修波罗密多。从初发心到见道位前的资粮位、加行位部属于胜解地,虽末求证到真理,但是对真理已经深信不疑。在这种情况下所修的六度就叫做波罗密多。
  近波罗密多:又通过很长时间不断修;六度,使所修的六度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如持戒其戒体越米越坚固,修忍辱,其忍耐越来越大。其它诸度亦尔。故云:“浙复增上。”虽然烦恼仍没有断,但已被修六度力量所制伏,放说学佛修行就是有漏法与无漏法斗争的过程,此时自心能调伏烦恼,而不被它所制伙。这是从初地以后到八地所修的名近波罗密多。
  大波罗密多:从八地起,仍须长时间不断地修行,仗六度的力量越米越强大。
  善法成就越来越多,到此时一切烦恼皆不现行,修行者的行为纯粹都是善法,这是从八地以后的境界名为大波罗密多。
  综上所述,六度分为十八个问题,到此为止,完略巳毕。然而六度在大乘佛教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整个菩萨道的修行,基本上是不出六度的法门。可见六波罗密多的重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