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102唯识二十颂述记 >

第6章

102唯识二十颂述记-第6章

小说: 102唯识二十颂述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別開義。如彼疏解。
    論。依斯密意說色等十。述曰。此總結也。依破於我。於識種子說為眼等。於識所現現行似色。名為色等。非離於識。別有眼等。眼等不離第八識故。
    論。此密意說有何勝利。述曰。此下第三。辨教勝利。外人復問。如是說教。有何勝利。勝利者。果利也。
    論。頌曰依此教能入數取趣無我所執法無我復依餘教入。述曰。上二句。說人無法勝利。下二句。說法無我勝利。補特伽羅。名數取趣。以能數數取諸趣故。有其果位。亦立因名。由無實我故數取趣。
    論曰。依此所說十二處教受化者能入數取趣無我。述曰。此釋上二句頌。總立宗也。次當廣釋。知十二處。無實我故。受化者。入有情無我。若言人者。趣唯一故。
    論。謂若了知從六二法有六識轉都無見者乃至知者。述曰。六二法者。即十二處。內六處外六處。謂根及境。由說十二處教。若知六識。從根及境六二法生。了知自身唯眼能見。都無見者。乃至。了知唯意知法。都無知者。此中見者等。外道等執實我能故。了知根境。除我執也。
    論。應受有情無我教者便能悟入有情無我。述曰。二乘根機者。名為應受有情無我教。由知唯有根境識等。無實我故。二乘根者。便入有情無我正理。除計我執。得二乘果。是密意說十二處教之勝利也。
    論。復依此餘說唯識教受化者能入所執法無我。述曰。此釋下二句頌。總立宗也。次當廣釋。文有其三。一釋頌。二申難。三正答。此初也。說一切法唯有識者。是有情無我。密意教餘故。受化者。能入一切法無我。我主宰義。知法無主宰。名法無我也。
    論。謂若了知唯識現似色等法起此中都無色等相法。述曰。由說唯識教。若能了知一切法唯識現。似色等諸法生起。無實色等。了知此中。都無色等體用相法。除法執也。
    論。應受諸法無我教者便能悟入諸法無我。述曰。菩薩根機。名為應受法無我教。由知諸法唯有識故。菩薩根者。便能悟入諸法無我。除計法執。得成佛果。是諸法空。唯有識教之勝利也。然佛世尊。有三時教。此唯識教。第三時說。令得佛果。故非密意。有情無我教。是第一時教。令得二乘果。故名密意說。
    論。若知諸法一切種無入法無我。述曰。外人既聞諸法皆空說唯識教。自下設難。此牒大乘義。下方申正難。若能了知一切諸法。一切皆無。得入於法無我理者。
    論。是則唯識亦畢竟無何所安立。述曰。此正難也。既言一切諸法皆無。即無有識。唯識既無。今此論中。何所安立得入佛果。其安立者。即牒論初立宗言。問義同前釋。
    論。非知諸法一切種無乃得名為入法無我。述曰。下論師答。非是令知一切種類唯識亦無。乃得名為入法無我。意存二性。故若非知一切種無。令知何等。
    論。然達愚夫遍計所執自性差別諸法無我如是乃名入法無我。述曰。二乘異生諸愚夫等。起計所執。自性諸法。差別諸法。以為實有。即是諸法。體及用也。令知此所執性。體用都無。名入法無我。非知真俗凡拢染场R喽紵o故。名入法無我。
    論。非諸佛境離言法性亦都無故名法無我。述曰。諸佛正體後得二智。所知諸法。謂依他性。圓成實性。二性非無。此之二性。性離言說戲論所執。非謂知此二性亦無。入法無我。即於三性。但知初無餘二性有。名為唯識。入諸法空。亦菩薩境。但言佛者。從勝人說。既爾。若執唯識是有。應得入於諸法無我。
    論。餘識所執此唯識性其體亦無名法無我。述曰。若執唯識。亦計所執。除入法空。名法無我。若不執時。此唯識體。性離言故。非除入空。
    論。不爾餘識所執境有則唯識理應不得成。述曰。若所執唯識非法執。爾者。此所執境體既非無應非唯識。以實執有猶不遣故。理猶未曉。其義如何。
    論。許諸餘識有實境故。述曰。以執唯識識。是執法識餘此既有實境。如何名唯識。然我宗中。識無心外實有之境。名為唯識。故執唯識亦法執收。成唯識說。若執唯識亦是法執。
    論。由此道理說立唯識教普令悟入一切法無我。述曰。即此總結經論二教。由於此中所有道理。佛說唯識之教。我立唯識之教。普令有情入法無我。或我說我立。二俱雙結。名為說立。非說是經。
    論。非一切種撥有性故。述曰。由有唯識。無計所執。入法無我。非是一切種。唯識等亦無。能入法無我。所以者何。撥有性故。依他圓成二性是有。若說為無。便是邪見。撥於有性。故此不能入法無我。許有唯識。無計所執。名為正見。入法無我。不撥於有。名處中道。契真正理。此意即摺灞娴纫病

唯識二十論述記卷上
承久二年庚辛七月二十九日移
點了永恩生年五十四
偏為上生丙院值遇彌勒也
唯識二十論述記卷下

   翻經沙門基撰
 



    論。復云何知佛依如是密意趣說有色等處。述曰。第一段中。自下第四。返破他宗外境非實有。證知唯有識。於中有三。初小乘等。因前起問。次舉頌下。論主正破。後已辨極微非一實下。結歸唯識。此即初也。先牒大乘前所說意。後方申難。論主前說。依生無我者。佛說色等十。今牒之。云何知如是密說有色等處。
    論。非別實有色等外法為色等識各別境耶。述曰。自下外人正為徵問。非離於識。別有實體。色等外法。為色等識。各別境耶。其眼等識。緣色等故。變似色等。名色等識。非說色等。名色等識。
    論。頌曰。以彼境非一亦非多極微又非和合等極微不成故。述曰。自下第二。論主正破。合有五頌。於中有三。初之一頌。合破小乘外道二種。次有三頌。正破小乘。後有一頌。正破外道。設破小乘。此即初也。就初頌中。第一句破外道。下三句破小乘。破小乘中。第一句。破古薩婆多毘婆沙師。下二句。破經部。及親薩婆多順正理師。又非和合等。立宗。極微不成故。立因。驗此兼破極微和集。此唯識論。世親年邁。正理論後方始作也。至下當知。
    論曰。此何所說。述曰。自下破執。於中有三。初假問起。次敘外執。後正破之。此假問也。體例如前。
    論。謂若實有外色等處與色等識各別為境。述曰。此下敘執。外道小乘。若執實有離識之外。有色等處。與緣色等能緣之識。各別為境。
    此即總敘小乘外道遍計之義。自下別敘。
    論。如是外境或應是一。述曰。此外道計。執色等法體唯是一。
    論。如勝論者執有分色。述曰。此顯執師。是吠世師迦。此云勝論。造此論師名勝論者。釋此立名。說斯緣起。如餘處辨。此師本計。有六句義。後有末執。立十句義。如成唯識。然六句者。一實。二德。三業。四有。五同異。六和合。實中有九。謂地水火風空時方我意。其地水火風。是極微性。若劫壞時。此等不滅。散在處處。體無生滅。說為常住。有眾多法。體非是一。後成劫時。兩兩極微。合生一子微。子微之量。等於父母。體唯是一。從他生故。性是無常。如是散極微。皆兩兩合生一子微。子微并本。合有三微。如是復與餘三微。合生一子微。第七其子。等於六本微量。如是七微。復與餘合。生一子微。第十五子。其量等於本生父母十四微量。如是展轉成三千界。其三千界。既從父母二法所生。其量合等於父母量。故三千界為識等境。體唯是一。然色是火德。乃至樱秋L德。眼見色時。不得風大。得地水火。以於色中無風相故。耳鼻舌三。得聲香味時。得三亦爾。唯身得樱鼤r得四大。以於樱杏酗L大故。意緣一切。故有分色為眼識等境。體唯一物。其子粗微名為有分。有細分故。其本細微。但名為分。不有他故。廣敘此執。如成唯識。
    論。或應是多如執實有眾多極微各別為境。述曰。下破小乘。今此先敘古薩婆多毘婆沙義。此師意說。如色處等。體是多法。為眼識境。所以者何。其一一極微。體是實有。合成阿耨。阿耨是假。故此以上皆非實有。五識既緣實法為境故。不緣於阿耨以上和合假色。故色處等。為眼識等境時。其實極微。一一各別。為眼識等境。不緣假故。以有實體能生識故。
    論。或應多極微和合或和集。述曰。此敘經部。新薩婆多正理師義。經部師說。多極微和合。正理師說。多極微和集。
    論。如執實有眾多極微皆共和合和集為境。述曰。此即廣敘。謂經部師。實有極微。非五識境。五識上無極微相故。此七和合。成阿耨色。以上粗顯。體雖是假。五識之上有此相故。為五識境。一一實微。既不緣著。故須和合成一粗假。五識方緣。故論說言實有眾微皆共和合。其正理師。恐摺宰凇Q鄣任遄R。不緣假法。異於經部。若順於古。即有陳那。五識之上。無微相故。非所緣失。遂復說言。色等諸法。各有多相。於中一分是現量境。故諸極微相資各有一和集相。此相實有。各能發生似己相識。故與五識作所緣緣。如多極微集成山等。相資各有山等量相。眼等五識。緣山等時。實有多極微相資山相。五識並得。故成所緣。不爾即有非所緣失。許有實體。但為緣故。故論說言實有眾多極微。皆共和集。廣如陳那觀所緣論。及成唯識第一卷說。然舊唯識。但有鞞世師。及古薩婆多義。其和合和集文但說一。謂鄰虛集色。仍意難知。文亦難曉。於下破中。言非鄰虛聚集成塵。披者自知。豈如今論。
    論。且彼外境理應非一。述曰。自下第三。一一破執。先破外道。未破小乘。故言且彼所執外境。理應非一。釋頌初句。
    此即總非。次顯非理。
    論。有分色體異諸分色不可取故。述曰。所執是一粗有分色。異本極微實有體者。諸有分色體。不可取故。如山地等。一一段別。即是分色。豈離於此。別有一實粗有分色。應立量言。汝有分色非異分色。異諸分色不可取故。猶如分色。汝若又言誰謂有分。異於分色。是不可取。因隨一者。應更破云。汝有分色定非異於諸細分色。汝宗自許實句色故。如細分色。或於前因。應置許字。我意自許異於分色。不可取故。無隨一失。此論言略。遂無許字。或應此論。但述其宗。略無因喻。謂立宗言。汝有分色體異汝諸分色定不可取。許實句色故。如細分色。論故字者。乘文便說。由此比量亦無過失。
    論。理亦非多述曰。下破小乘。釋頌第二句。此即總非古薩婆多。
    自下別破。
    論。極微各別不可取故。述曰。此下別破。汝言極微一一各別。為五識境。此定不然。極微各別。眼等五識。不可取故。然汝自宗。異生等眼。不見極微。五識之上。不現其相。如何說極微各別為境。應立量言。各別極微非五識所緣。眼等五識不可取故。如眼根等。故此論中。極微各別。但是有法不可取故。但是其因。略無同喻及所立宗。或應量云。聚色多極微非五識所緣。極微各別五識不取故。如眼根等。論有宗言及因。觀所緣論。約所緣緣。以立量破。所緣緣者。謂能緣識。帶彼相起。及有實體。令能緣識。託彼而生。具二支義。色等極微。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