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102唯识二十颂述记 >

第8章

102唯识二十颂述记-第8章

小说: 102唯识二十颂述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師。又有方分。必可分折。便非實有。
    論。若一極微無異方分。述曰。下破薩婆多無方分義。釋頌第三句中初無字。此敘彼計。彼由極微。極微圓故。能對之枺R喾鞘菛|。餘方亦爾。無異方分。以極微細其相圓故。
    論。日論纔舉光照樱鼤r云何餘邊得有影現。述曰。此下正破。釋頌第三句應影無字。且如日輪纔舉。自體放其光已。照樱葨|邊一面。云何西邊得有影現。此雖理難。義猶未顯。有何所以。不許有影。
    論。以無餘分光所不及。述曰。以微所對。枺菛|等。日照枺鼤r。即是照於西等之處。既無極微。隨有一邊光所不及。故照枺鼤r。西應無影。應立量云。日照柱等時應無有影。無枺鞯戎T方分故。如虛空等。成唯識說。若無方分。則如非色。云何和合。承光發影。承光發影。處既不同。所執極微定有方分。以現量破。
    論。又執極微無方分者。述曰。重牒彼計。釋第三句頌初一無字義。意即顯此一無字。通影及障二難牒計。
    論。云何此彼展轉相障。述曰。此正申難。釋第三句頌應障無字。如以二手相擊樱鼤r。枺确菛|等。云何左右手。展轉得相障。此由未曉不障所由。
    論。以無餘分他所不行可說此彼展轉相礙。述曰。以微所擬枺菛|等。左手之枺<词俏鞯取o此一分非是左手他不行處。以西即枺9蕵鋿|應至西。故二相擊定無相障。行者往也。應立量云。手相擊等應不相障。無方分故。如虛空等。此無方分。亦不相障。故以為喻。成唯識說。又若見樱诘任飼r。唯得此邊。不得彼分。既和合物。即諸極微。故此極微必有方分。
    論。既不相礙應諸極微展轉處同。述曰。前破無分不得相礙。今破不礙。令處應同。此極微處。應即是諸極微處所。不相礙故。既爾。此色應不成粗。皆相入故。
    論。則諸色聚同一微量。過如前說。述曰。若許同處。則汝所言諸聚色法。同一微量。應不成粗不成粗故。過如前說。前說者何。謂若六同處聚。量應如微。則應聚色。亦不可見。比量如前。故不重述。
    論。云何不許影障屬聚不屬極微。述曰。此外人救。我說極微無有方分。汝便難言應無影障。汝宗云何不許我說聚有方分。影障屬聚。極微無分不屬極微。
    論。豈異極微許有聚色發影為障。述曰。論主返詰。汝雖作難。然汝本宗。豈異於極微。許別有聚色。極微無影障。聚發影為障。
    論。不爾。述曰。此外人答。非異極微別有聚色。故言不爾。
    論。若爾聚應無二。述曰。此論主難。若爾者。釋頌第四句。聚不異言。聚應無二。釋無二言爾者。此牒彼計。若聚不異極微。則應聚色無影障二。即極微故。猶如極微。
    此即總答。次下別顯。
    論。謂若聚色不異極微影障應成不屬聚色。述曰。此廣前難。此中四句。上半顯聚不異。下半明無二。謂若汝宗所說聚色。不異汝執一實極微。其影及障。應屬極微。不屬聚色。聚色體即是極微故。比量如前。成唯識中。亦作是說。既和合物。即其極微。發影障等。故知極微。定有方分。
    論。安布差別立為極微或立為聚俱非一實。述曰。明一實微不成之中。上來第二。有合無合有分無分。正答不成此。即第三申我正義。總結不成。此四句中。上三句申正義。第四句結不成答。若吠世史迦。極微實句攝。通常無常。空劫極微體是常住。成劫之微。此所生者。名為無常。其量方大。後大地等。合成一物。唯地水火風。是極微性。色聲香味樱N宕笾隆sw非是微。若順世外道。與勝論同。然所生子微。同本因量。子微別與量德合故。可名為粗。非本極微亦量德合。薩婆多極微。十色處攝。七極微成阿耨。乃至展轉。積小成大。極微實有故五識緣。阿耨以上皆是假有。五識不緣。經部極微隨何處攝。亦是實有積成大物。大物是假。五識所緣。其實極微。唯意識得。然大乘中。極微亦假。法處所收。但從大物拆成於小。名為極微。非從於小積以成大。成唯識說。然識變時。隨量大小頓現一相。非別變作眾多極微。合成一物。為執粗色有實體者。佛說極微令其除拆。非謂諸色實有極微諸瑜伽師。以假想慧。於粗色相。漸次除拆。至不可拆。假說極微。雖此極微猶有方分。而不可拆。若更拆之。便似空現。不名為色。故說極微是色邊際。廣如瑜伽第三。及五十四。顯揚第五。及十六十八等解。故今論言覺慧分拆安布差別立為極微。若不折時。頓現一相。即立為聚。聚色可更拆。微假慧安布故。微與聚俱非一實。遮彼聚微體是實有。非我大乘聚亦稱假。有實色用。別從種生。非諸極微。有此義故。
    論。何用思擇極微聚為。猶未能遮外色等相。述曰。初段之中。第四反破外境實執。合有五頌。上來四頌。初之一頌。合破小乘外道二執。其次三頌。正破小乘。下第五頌。正破外道。設破小乘。於中有八。初勝論師等咸作是言。且置極微。猶未遮我外色等相。二論主問。三外人答。四論主徵。五外人問。六論主難。七正量部等救。八論主破。此即初也。勝論等言。前來極微何用思擇。然汝大乘。猶未能遮我宗等。立外色等相。
    論。此復何相。述曰。此論主問。汝色等相體即極微。極微已破。即破色等。復言未遮我色等相。此諸色等。離極微外。復有何相。
    論。謂眼等境亦是青等實色等性。述曰。此外人答。外色等相。即是眼等諸現量境。此通五塵。亦是顯色。青黃赤等實色等性。即顯二義。外色等相。一顯現量境。二顯實體。故是實有。其內五根。就他宗說。非現量境。但能發識。比知是有。且約外處辨現量境。於青等中。等取黃等。亦兼聲等。實色等中。亦等聲等。此所說者。識外實有。
    論。廣應共審思此眼等境青等實性為一為多。述曰。此論主徵。隨其經部。或薩婆多。或吠世師。若假若實。汝今與我。應共審思。汝此所說。諸外色等。眼等五境。青等實性。為體是一。為體是多。此為二問。
    論。設爾何失。述曰。此外人答。設一或多。竟有何失。
    論。二俱有過多過如前一亦非理。述曰。下論主難。若一若多。二俱有過。其多過者。如前已說。非多極微等。以下三頌。是一亦非理。非直多成失。設一復為過。故言亦非理。
    外人伏問。非理者何。
    論。頌曰一應無次行俱時至未至及多有間事并難見細物。述曰。下正破一。前敘宗中。衛世執一。小乘執多。今此設遮小乘執一。意兼外道。以小乘救有色等故。其頌一字。牒外人執。應無二字。通下五難。五難者何。若執境一。一應無次第行義。二應無俱時至未至。三應無多有間事。四應無有間。五應無難見細物。今合第三多有間事。第四有間為第三句。言多有間事。如業道等。西域言遮。此翻為及。或翻為等。若作及義。於六釋中。顯相摺尅5谌浼暗谒木洹2⑹秋@此四難義各不同。非無次行。即是俱時。至與未至。故置及言。若言等者。顯非唯爾。更有此餘。今者四義。皆已列名。等不是等。但言及并。顯相摺尅
    論曰。若無隔別所有青等眼所行境執為一物。述曰。釋頌一字。即敘彼宗。彼宗意說。若有隔別。眼所行境。體即是多。無隔別時。所有青等。眼所行者。說為一物。其聲香等。類色亦然。
    前來總議外五處故。不是唯言於色處法。今此文略且言眼境。非耳等境。此中不破彼執為多。然此牒計。於下四難。一一應敘。凡難義法。牒方難故。今恐文繁。最初總敘。下別為難。
    論。應無漸次行大地理若下一足至一切故。述曰。此第一破。配頌可知。若執為一。眼所行境。無隔障處。世間應無漸次行大地義。以地一故。若下一足已至一切。如何可說有漸次行。應立量言。無隔障處下此一足時所未至處時亦應至。汝執一故。彼即此故。猶如於此。或云。無隔大地應無漸次行義。若下一足至一切故。如此足處。然今論文。有大宗意。其為比量。應如是知。然今眼境。名大地者。假名大地。非實地大。
    論。又應俱時於此於彼。無至未至。述曰。此第二難。若執是一。且如手執無隔障物。無有一法一時之中。此邊彼邊。有手至未至。
    此猶未曉。次顯其因。
    論。一物一時理不應有得未得故。述曰。至者到也。得也。及也。體是一物。於一時中。若手執時。理不應有。此處可得。彼處未得。今依此難。一切世間。無一物者。所以者何。且如一筆。以手執時。有至未至。如何成一。故知。大乘諸眼等境。或可說一。總可至故。如後握珠。或可說多。至未至故。如指捻珠。應立量云。
    汝宗世間無隔斷物無有一法有至未至。執是一故。如手所至珠。
    論。又一方處應不得有多象馬等有間隙事。述曰。此第三難。若執境一。於無隔障一方處所。多象馬等。皆集其中。應不得有。象馬等物。多間隙事。二物中間所見空處。是次下難。象馬二物。自不相到。名間隙事。是此中難。
    所以者何。
    論。若處有一亦即有餘云何此彼可辨差別。述曰。此顯所由。所依之處體既是一。若有一象。亦有餘馬。云何此象。及彼馬等。可辨差別。應立量云。於無障隔一方處所多象馬集一象住地應餘馬等亦住此地。執是一故。如此一象住地。或言汝宗無隔一方多象等集應不得有多間隙事。或應此彼亦無差別。執是一故。如一象處。
    論。或二如何可於一處有至不至中間見空。述曰。此第四難。若執境一。如何可有象馬二物。此是所至中間不至。見有空處。應立量言。無隔一處象馬二居應不得有中間空處。執是一故。如手握珠。前第三難。約所依一。能依象等。多有間事。難應非有。此第四難約能依二。所依地一。中間應無空缺之處。是二別故。前多有間事。及此有間。合釋於前第三句頌。多有間事。舊論頌但言及別類多事。此第四難。彼頌不攝。故今勘此。善惡易明。
    論。又亦應無小水虫等難見細物。述曰。此第五難。若執境一。無隔水中。亦應無有。小水虫等。難見細物。
    此立宗非。下明所以。
    論。彼與粗物。同一處所量應等故。述曰。所依之境。既是一物。能依水虫。應無小者。彼小虫與粗大物。依一所依。遍所依故。能依所依量皆等故。舊論說言最細水虫。與大色同應不可見。彼言色者。即形量色。若小水虫。不遍所依。量不等故。可見細者。所依不遍。故非是一。如說極微。六方分異。云何成一。應立量言。小水虫等依無隔水能依應等所依之量。執所依一故。猶如無隔一頗胝迦一所依色。又應量言。小水虫等依無隔水應不難見。執水一故。如無隔水。此中如前所說比量。論文既耄АN◤娝嘉┦┰O安立。於宗因喻。皆遮過失。恐文繁廣不能具明。善因明者。自當詳悉。然或不須作其比量。准論但以道理徵之。亦不摺怼
    論。若謂由相此彼差別成別物不由餘義。述曰。此正量部轉計救義。謂見如前五義破一。遂作是義。亦非無隔眼所行境體。皆是一物。所以者何。由彼地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