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南传菩萨道(简体)全 >

第43章

南传菩萨道(简体)全-第43章

小说: 南传菩萨道(简体)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尊佛在过去世身为菩萨时,每世都会修习精进波罗蜜。除此之外,在将要开悟的最后一世里,在出家后他会至少修苦行七天。过后,在将快开悟时,他会坐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下决心奋斗,想:「且让我剩下皮,且让我剩下腱,且让我剩下骨头,且让我的血肉干枯。除非能证悟一切知智,否则我绝不从此座起身。」
  通过精进,他培育了大金刚观智,令他首先觉悟了缘起,再得以观照一切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
  精进与智慧都是属于心所。慧心所只能与美心相应,然而属于杂心所的精进能与善、恶或无记心相应。所以精进可以是善、恶或无记。善的精进是正精进。反之,具有邪恶动机的精进是邪精进。只有正精进才是修精进波罗蜜时应培育的。
四正勤
  正精进也名为正勤,其意义是相同的。佛陀在《论藏?分别论》里解说正勤时提及四种正勤,即:
一、 致力于防止未生之恶生起。
二、 致力于断除已生之恶。(事实上已生之恶是除不去的。过去的恶已生起又消失,早已不复存在;不存在的东西是除不去的。在此应理解的是我们应致力于防止造下相同的恶。)
三、 致力于激起未生之善。
四、 致力保持及提升已生之善。(在此应当理解的是我们应不断地致力于实践相同的善事。)
培育精进的十一个因素
  《念处分别注》和《大念处经注》述及培育精进的十一个因素:
  (一)省察恶趣的危险:若有人如此省察:「若疏于修行,我可能会投生到恶趣。在四恶趣之中,若投生到地狱里,我将会遭受残酷的折磨而感到极度痛苦;若投生为畜生,我就会遭受到人类的虐待;若投生到饿鬼界,我就会(在许多大劫里)长期遭受铮龅恼勰ィ蝗敉渡⑿蘼蓿医涤辛虬耸蟪叩木薮笊硖澹粗皇O缕ぐ牵芫〕闳取⒀虾敕绱档耐纯唷T谡馄渲械娜魏我桓雎只乩铮叶疾换嵊谢崤嘤恼凇=裆切扌械奈ㄒ换帷!鼓敲矗木突嵩龀ぁ
  (二)明了培育精进的益处:若有人能够省察培育精进的益处,想:「懒惰的人是不会有机会脱离生死轮回及证悟出世间道果的。只有精进的人才能证悟出世间道果。精进的益处是能证难以证得的道果。」那么,他的精进力就会增长。
  (三)省察进发之道:若有人如此省察:「一切佛、辟支佛与声闻弟子都是修习精进道而达到目标的。精进是圣者所行的直路。怠惰的人不能走这条路,只有精进的人才能走这条路。」那么,他的精进力就会增长。
  (四)恭敬信徒所供养的食物:这是特别对比丘有关系的因素。若他们感激供养食物的信徒,想:「这些信徒并不是我的亲戚。他们并非依靠我维生而供养我食物。他们这么做是因为供养僧团会有极大的功德。佛陀并不允许我们不经心地吃,或懒散地过活。他允许我们吃,以便我们能够修习佛法、解脱轮回。这食物并不是提供给懒人的,只有精进的人才有资格吃它。」那么,他们的精进力就会增长。
  (五)省察遗产的圣洁性:若有人如此省察:「佛陀所遗留下来给弟子们的功德宝藏之遗产有七种,即信、戒、多闻、舍离、智慧、惭与愧。懒人并没有资格接受佛陀的遗产。就好像被父母断绝关系的坏孩子是不能接受父母的遗产,同样地,懒人也没有资格接受佛陀遗下来的「功德宝藏」。只有精进的人才有资格接受它。」那么,他的精进力就会增长。
  (六)省察师尊(佛陀)的圣洁性:若有人如此省察:「我的师尊(佛陀)是多么的圣洁,以致当他入母胎(菩萨的最后一世)、出家、开悟、初转法轮、在舍卫城显现双神通以击败外道、自三十三天下去僧迦舍城、舍弃命行,以及进入般涅槃时,一万个世界都在震动。身为如此圣洁的佛陀之子女,我怎么能够疏懒于修习他的教法呢?」那么,他的精进力就会增长。
  (七)省察传承的圣洁性:若有人如此省察:「我的传承不是低贱的,我是高级与清净的大选出王的后代,是罗候罗的兄弟,罗候罗是净饭王与摩耶夫人的孙子,是佛陀的儿子。由于我已加入而成为释迦传承弟子,他和我即是兄弟。由于我的传承是如此圣洁,我不应该懒散地过活,而应该精进地修习圣法。」那么,他的精进力就会增长。
  (八)省察梵行同伴的圣洁性:若有人如此省察:「我梵行中的同伴,包括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以及八十大弟子都修习圣法而证悟了出世间道果。我应该跟随这些梵行同伴的作法去修。」那么,他的精进力就会增长。
  (九)远离怠惰之人:远离怠惰的人将会使到我们的精进力增长。怠惰之人是那些已经放弃修身语意善业的人,他们时常有如刚吃饱的蟒蛇一般地昏睡。
  (十)亲近精进之人:亲近精进与全心全意地执行任务之人将会令到我们的精进力增长。
  专精之人时常都有决心与精进地执行任务,直到成功为止(若没有成功的话,就努力到死去)。没有责任感的人在还未开始做事时已在犹豫,想:「不知我能否成功?」在办事时,若不能轻易地达到目标,他就会退缩,想:「即使我继续做下去也是不会成功的。」因此就不再继续奋斗。
  (十一)倾向于在一切四种姿势里都培育精进:若有人倾向于在卧、坐、立、行四种姿势里都培育精进,那么,他的精进力就会增长。
  以上是培育精进的十一个因素。
精进的主要来源
  精进的主要来源是悚惧感。悚惧感一共有三种:
一、 心困扰悚惧;
二、 愧悚惧;
三、 智悚惧。
  (一)心中对大象、老虎、武器等生起的恐惧与困扰是为「心困扰悚惧」。从《阿毗达摩论》的角度来说,它是瞋心所。由微弱的瞋而生起恐惧;由强烈的瞋而生起攻击性。
  (二)害怕造恶是为「愧悚惧」,这是一个美心所。
  (三)由于省察因果而生起的恐惧为「智悚惧」。这是有德者对生死轮回的恐惧。在经典里,智悚惧也被指为与愧相应的智慧。
  (若把「法悚惧」也包括在内,那么就一共有四种悚惧。法悚惧是阿罗汉看到有为法之危害时,与悚惧相应的智慧。)
  在这些悚惧里,只有智悚惧才是精进的真正主要来源。当某人以智慧看到生死轮回的危险而感到悚惧时,他肯定会为解脱这些危险而奋斗。若没有这种智慧,人们将不可能为解脱而奋斗。
  即使在日常的世俗生活里,学生也会对贫穷感到悚惧而勤奋地读书,省思:「若没有受到好的教育,长大时我将会贫穷。」而其他没有这种悚惧感之人将不会努力学习。
  同样地,由于对贫穷的悚惧,工人就会努力工作以获得生活的必需品。反之,没有考虑到将来的人就会继续疏懒地过活。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猜测到只有智悚惧才会导致精进力增长。但这只是指增长属于波罗蜜的精进。在前文已有述及两种精进,即正精进和邪精进。邪精进的来源也是悚惧感,但这种悚惧感是心困扰悚惧而非智悚惧。
  有些急需钱用的穷人会去偷盗,他们没有如理作意。这即是一个由不善的心困扰悚惧引生邪精进的例子。没有正确心态的心就会以邪精进防止危难。但心态正确的人决不会造恶,而时常努力向善。
  所以,虽然悚惧感是精进的主要来源,但心态才是决定正或邪精进的因素。邪精进并不属于波罗蜜,只有无可指责的正精进才算波罗蜜。
  当我们考虑到四正勤时,我们可能会觉得只有行善的精进才算是波罗蜜。但有些精进并不涉及行善,也不是邪精进或会造恶业,这种精进也可能是属于精进波罗蜜的。
  其中一个例子是注释里提到的大生王子的超凡精进波罗蜜。当时生为大生王子的菩萨在大海洋里奋力游了七天七夜(他所乘的船已沉入海里)。他的精进力并非为了行善,或布施,或持戒,或修禅而激起的。它也没有涉及贪、瞋、痴,所以它是无可指责的精进力。大生王子无可指责与非恶的超凡精进力被视为属于精进波罗蜜。
  当他所乘的船快要沉时,船上的七百人都绝望地伤心哭泣,根本没有尝试去脱困。但是与众不同的大生王子却心想:「在面对危难时恐惧地伤心与哭泣并非智者所为,智者应该奋力自救。像我这么有智慧的人应该奋力游至安全之地。」以这决心,他毫不恐慌而充满勇气地尝试游上岸。由于其心是圣洁的,所以他这一举动是值得称颂的,而他的精进力也是非常值得称颂的。
  菩萨在每一世里都勇敢与毫不退缩地做当做之事。别说生为人,即使他生为牛时也会如此做。当时菩萨是一只名为阿黑的牛,由于对养牠的女主人感恩,牠拖了五百车的货物越过一片大沼泽。
  即使生为动物,菩萨也不会疏于培育精进波罗蜜。所以当他生为人时,精进的倾向依然存在。当他生为枯沙王(King Kusa)时,他几经辛苦地才赢回巴峇娃帝公主的芳心(在之前她基于他的丑恶外貌而离开了他)。这些都是菩萨坚定的精进力及勇于面对困难的例子。这种欲培育精进的倾向生生世世都常存在菩萨的内心里。
大药的生平
  经典把大药(Mahosadha)的生平列为成就智慧波罗蜜的例子。但在那一生里,菩萨也修习精进波罗蜜。在整体上,大药以智慧作为执行各种任务的主导,但当他决定如何实行后,他即会以持续不断的精进力去完成它。虽然大药的精进力并非用于布施、持戒或禅修,但由于他是为了别人的幸福着想而做,所以应是属于精进波罗蜜。
大药的精进
  有些人可能会问有些大药所做的事不是导致其他人受苦吗?例如,当小梵与王带领十八支无敌军围攻弥帝罗城时,大药运用计谋彻底击溃了他们,为小梵与王及他的军队带来许多痛苦。难道大药令到敌军痛苦是不应受到指责的吗?
  对于这疑问的答案是:举惊吓一条将要捕捉一只青蛙的蛇来说,有些人认为这么做是错的,因为那只青蛙虽然得以脱离危险,但是那条蛇却得饿肚子。佛陀说在这种情况之下,思是决定性的因素。若某人吓跑那条蛇是为了使牠饿肚子,那即是错的。反之,若他如此做只是为了帮助那只青蛙脱离危险,而没有想到要令那条蛇饿肚子,那么是无可指责的。
  再者,在《弥陵陀问经》里,弥陵陀王问那先尊者道:「尊者,难道佛陀不是早已事先知道若让提婆达多成为比丘的话,他就会造成僧团分裂?若早已知道,为何佛陀还是让他加入僧团?若他没有加入僧团,他就不可能导致僧团分裂。」
  那先尊者答道:「噢,国王,佛陀是真的预先知道提婆达多会导致僧团分裂,但佛陀也知道若不让提婆达多加入僧团的话,他将会犯下持有『定邪见』等恶业,由此他须遭受的痛苦将比分裂僧团的后果更糟。分裂僧团无疑是会使他投生地狱,但在地狱受苦依然是有时限的。然而,若他没得加入僧团,而犯下持有『定邪见』等恶业,他将会在地狱里无限期地受苦。由于预见他的痛苦是有期限的,佛陀基于悲心的缘故而让他加入僧团,如此在某个程度上已减低了他的痛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