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11杂阿含经分类选集简目11good! >

第30章

11杂阿含经分类选集简目11good!-第30章

小说: 11杂阿含经分类选集简目11good!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钭髌叻帧埂7鹕窳剩钊谀釗b子见金刚神,余众不见。萨遮尼揵子得大恐怖,白佛言:「不尔,瞿昙」!佛告萨遮尼揵子:「徐徐思惟,然后解说。汝先于众中,说色是我,受、想、行、识是我。而今言不,前后相违!汝先常说言:色是我,受、想、行、识是我。火种居士!我今问汝:色为常耶?为无常耶」?答言:「无常,瞿昙」!复问:「无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瞿昙」!复问:「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答曰:「不也,瞿昙」!受、想、行、识,亦如是说。佛告火种居士:「汝好思而后说」。复问火种居士:「若于色未离贪、未离欲、未离念、未离爱、未离渴,彼色若变、若异,当生忧悲恼苦不」?答曰:「如是,瞿昙」!受、想、行、识,亦如是说。复问火种居士:「于色离贪、离欲、离念、离爱、离渴,彼色若变、若异,则不生忧悲恼苦耶」?答曰:「如是,瞿昙!如实无异」。受、想、行、识,亦如是说。「火种居士!譬如士夫身婴众苦,常与苦俱,彼苦不断、不舍,当得乐不」?答言:「不也,瞿昙」!「如是火种居士!身婴众苦,常与苦俱,彼苦不断、不舍,不得乐也。火种居士!譬如士夫,持斧入山,求坚实材,见芭蕉树,洪大液直,即断其根叶,剽剥其皮,乃至穷尽,都无坚实。火种居士!汝亦如是,自立论端,我今善求真实之义,都无坚实,如芭蕉树也。而于此众中,敢有所说,我不见沙门、婆罗门中,所知、所见,能与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共论议不摧伏者。而便自说:我论议风,偃草折树,能破金石,调伏龙象,要能令彼额津、腋汗、毛孔水流。汝今自论己义而不自立,先所夸说能伏彼相,今尽自取而不能动如来一毛」。尔时、世尊于大众中,被郁多罗僧,现胷而示:「汝等试看!能动如来一毛以不」?尔时、萨遮尼揵子默然低头,惭愧失色。

尔时、众中有一离车,名突目佉,从座起,整衣服,合掌白佛言:「世尊!听我说譬」。佛告突目佉:「宜知是时」。突目佉白佛言:「世尊!譬如有人执持斗斛,于大聚谷中,取二三斛,今此萨遮尼揵子亦复如是。世尊!譬如长者巨富多财,忽有罪过,一切财物悉入王家。萨遮尼犍子亦复如是,所有才辩,悉为如来之所摄受。譬如城邑、聚落边有大水,男女大小悉入水戏,取水中蟹,截断其足,置于陆地,以无足故,不能还复入于大水。萨遮尼揵子亦复如是,诸有才辩,悉为如来之所断截,终不复敢重诣如来,命敌论议」。尔时、萨遮尼揵子忿怒炽盛,骂唾突目佉离车言:「汝麁疎物,不审谛,何为其鸣!吾自与沙门瞿昙论,何豫汝事」?

萨遮尼揵子呵骂突目佉已,复白佛言:「置彼凡辈鄙贱之说,我今别有所问」。佛告萨遮尼揵子:「恣汝所问,当随问答」。「云何瞿昙为弟子说法,令离疑惑」?佛告火种居士:「我为诸弟子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如实观察,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彼学必见迹,不断坏,堪任成就,厌离知见,守甘露门。虽非一切悉得究竟,且向涅盘。如是弟子从我敎法,得离疑惑」。复问瞿昙:「复云何敎诸弟子,于佛法得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告火种居士:「正以此法,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如实知,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彼于尔时,成就三种无上:智无上,道无上,解脱无上。成就三种无上已,于大师所,恭敬、尊重、供养如佛。世尊觉一切法,即以此法调伏弟子,令得安隐,令得无畏,调伏寂静,究竟涅盘。世尊为涅盘故,为弟子说法。火种居士!我诸弟子,于此法中,得尽诸漏,得心解脱,得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萨遮尼揵子白佛言:「瞿昙!犹如壮夫锋刃乱下,犹可得免,瞿昙论手,难可得脱!如盛毒蛇犹可得避,旷泽猛火犹可得避,凶恶醉象亦可得免,狂饿师子悉可得免,沙门瞿昙论议手中,难可得脱!非我凡品轻躁鄙夫,论具不备,以论议故来诣瞿昙。沙门瞿昙!此毗舍离丰乐国土,有遮波梨支提,漆庵罗树支提,多子支提,瞿昙在拘楼陀支提,婆罗受持支提,舍重担支提,力士宝冠支提。世尊!当安乐于此毗舍离国,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诸世间,于世尊所常得恭敬、奉事、供养,令此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长夜安乐,唯愿止此!明朝与诸大众,受我薄食」!尔时、世尊默然而许。时萨遮尼揵子,知佛世尊默然受请已,欢喜随喜,从座起去。尔时、萨遮尼揵子于彼道中,语诸离车:「我已请沙门瞿昙及诸大众,供设饭食,汝等人各办一釜食,送至我所」。诸离车各还其家,星夜供办,晨朝送至萨遮尼揵子所。萨遮尼揵子晨朝洒扫,敷座,供办净水。遣使诣佛,白言:「时到」!尔时、世尊与诸大众,着衣持钵,往萨遮尼揵子所,大众前坐。萨遮尼揵子自手奉施清净饮食,充足大众。食已,洗钵竟。萨遮尼揵子知佛食竟,洗钵已,取一卑床,于佛前坐。尔时、世尊为萨遮尼揵子说随喜偈言:「于诸大会中,奉火为其最;闱陀经典中,婆毗谛为最;人中王为最;诸河海为最;诸星月为最;诸明日为最;十方天人中,等正觉为最」!

尔时、世尊为萨遮尼揵子种种说法,示敎、照喜已,还归本处。

时诸比丘,于彼道中众共论议:五百离车各为萨遮尼揵子供办饮食,彼诸离车于何得福?萨遮尼揵子于何得福?尔时、诸比丘还自住处,举衣钵,洗足已,至世尊所,头面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向于路中,自共论议:五百离车为萨遮尼揵子供办饮食,供养世尊、诸大众,彼诸离车于何得福?萨遮尼揵子于何得福」?佛告诸比丘:「彼诸离车,供办饮食,为萨遮尼揵子,于萨遮尼揵子所因缘得福。萨遮尼揵子得福,佛功德。彼诸离车得施有贪、恚、痴因缘果报;萨遮尼揵子得施无贪、恚、痴因缘果报」。



返回十三、 无常    *常不可得* 
第139(82)经﹙上p133﹚。。。 1 

【三法印】。。。 2 

【三法印的真实性】。。。 3 

【三法印的实践性】。。。 4 

【三法印即是一法印】。。。 7 

第137(80)经﹙上p127﹚。。。 9 

第130(76)经﹙上p124﹚。。。 10 

在一切流变的世法中,。。。 11 

对这色心同样无常的道理,。。。 13 

第17(11)经﹙上p15﹚。。。 15 

第11 ( 8 ) 经﹙上p10﹚。。。 15 

第53 (270)经﹙上p76﹚。。。 15 

第143 ( 86 ) 经﹙上p137﹚。。。 16 

第736(473)经﹙中p198﹚。。。 17 

第147 ( 35 ) 经﹙上p140﹚。。。 17 

第172 ( 104 ) 经 (上p184) 18 

<<杂阿含经>>

第139(82)经﹙上p133﹚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支提竹园精舍。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多闻圣弟子,于何所而见无常,苦」?诸比丘白佛言:「世尊为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已,当如说奉行」。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多闻圣弟子,于色见无常、苦,于受、想、行、识见无常、苦。比丘!色为是常、无常耶」?比丘白佛:「无常,世尊」!「比丘!无常者是苦耶」?比丘白佛:「是苦,世尊」!「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比丘!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多闻圣弟子如是观察,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故: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法概论>>

【三法印】
三法印,为佛法的重要敎义;判断佛法的是否究竟,即以此三印来衡量。若与此三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说的,也不是了义法。反之,若与三印相契合──入佛法相,即使非佛所说,也可认为是佛法。法是普遍的必然的理性,印是依此而证实为究竟正确的;依此三者来印证是佛法,所以称为法印。

三法印的名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也有于诸行无常下,加「诸受皆苦」一句,这就成为四法印了。苦,是觉者对于有情世间的价值判断,仅是诸行无常印中的含义之一,从事理的真相说,三法印就足够了。

三法印,是于同一缘起法中体悟有此三性,无论学者的惭入、顿入,三法印有着深切的关联,不能机械的分割。佛常这样的问比丘们:比丘!五蕴等是无常否?答:是无常。无常的是苦否?答:是苦。若是无常苦变易法,是我我所否?比丘答:非我我所。佛即告诉他说:比丘!所以这样的观察无常、无我,即得解脱。依这类的经文,可见三者是相关而贯通的。

三印中的涅盘寂静,即是解脱,也即是空。佛曾这样说:「诸行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一切有为法的本性是空寂的,空寂的,所以是无常、无我,所以能实现涅盘。这从缘起的空义而开显,所以经中常说「出世空(性)相应缘起」。缘起本是开显空义的,观察缘起,悟到他的必然理性,归于空寂,这是佛陀宣说缘起的方法与目的。

【三法印的真实性】
佛说三法印,是从有情自身说,有情是无常、无我、空寂的。印度传统的、新起的宗敎,每以为生死五蕴身中,或离五蕴身以外,有常住真我。佛以为有情是缘起的有情,依缘起说,不能不是无常、无我的。无常即是变化不居,换言之,即是生而必灭的。

一般人以环境的适意为快乐,或以保持心境平和的不苦不乐为安稳。依佛的慧观,这也是苦的。此苦,不是忧愁等苦,是无常义。一切的快乐安稳都在不断的变化;如意称心,平安恬适,都不是一得永得而可以悠久的,是终归于灭坏的。无论怎样的安适,都向此目标前进。有生必有死,有壮必有老,有盛必有衰,因此给以「无常故苦」的判定。婆罗门所说的常我,是妙乐的。佛反对他,一切无不在变化无常过程中,那还有什么究竟圆满妙乐可说?所以说无常故苦。

佛说苦就是无我,这因为我是主宰义,对周围的一切,能作得主,能自由支配,必如此才可以名为我。但有情依蕴、界、处诸法而立,是变化无常的,无常即是苦的,苦即不自在,那还能说是我吗?

佛法说:正因为有情倒执有我,所以起惑造业,流转不息,我执即是流转动乱的根源。如悟解无我,没有了这动乱的因,即惑、业不起,当下能正觉诸法实相,一切即是寂静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