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讲道四境 >

第1章

讲道四境-第1章

小说: 讲道四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崇怀
    不久前读到一本有关文学的书,略述书法作文四境,甚得启发助益,省思之余,若将此则运用在教牧证道上,可也甚是恰当。现将感想写下与同道分享。
    所谓书法作文四境乃指写字作文决非一蹴可得、也非一日可成。有了高人一等的天资才智,乃需累经苦练,努力不息,才能离庸脱俗,到达极境。四境者乃为疪境、稳境、醇境及化境。兹将其应用于教牧证道事工,以解经讲道替代书法文作,略述于后。

一。 疪境讲道
以写字为例,初学时拿笔不稳,手腕运作不顺,结构不端,下笔不实。故而所写的字非歪即斜,笔划不整,收尾笨拙,是为书法之疪境。此境字体驳杂不一,纵偶有佳作,但就整体而言,仍是毛病百出,难成大局。初学证道者亦是如此。读经灵修听道虽有感动,但灵光一闪稍纵即逝,现学现卖全凭热诚。略有信息却诚是一丝微光,虽有外形结构,但本质上却未能成形有体。或能有慷慨陈词、佳言妙语,但从整体而言却是多有疪漏,思想杂乱,脉络不明,述理不实,无一贯之理,听者或可一时受感、受惑,终难称为按正义分解真理(提后2:15),此为疪境之态。
教牧若单靠天资灵感,不愿苦读思考操练,不按规模法度,实难成大器,至终会以圣灵感动为借口,视传统法规为无物,以私意为灵意。这种证道既无师承,亦难以传承,且轻忽教会百般恩赐,全赖个人天资才华,态度上亦倨傲难驯、孤芳自赏、唯我独尊,内容轻浮不实。长期下来讲章信息均将困于疪境,难成气候,最终落于江郎才尽,见弃于人。
据云台湾周联华牧师曾说:传道人应进修神学院理由之一,乃在于需有规范性的训练。故有讲道恩赐者,虽有出人意外的好讲章,但亦难免时有相当低劣的讲词。综其整体来看,也只能列之于及格和差强人意之阶段,这正是疪境的状况,甚为可惜。若能潜心追求,必能逐步进入稳境。
疪境证道于初学者,尚可谅解。但长久不改无进,而竟还能处之泰然,甚至习以为常,这样就难辞不忠不实、大懈大怠之嫌。应当尽速离开疪境步入稳境。

二。 稳境讲道
书文者唯有常怀自责不满之情,方会归向对真、善、美的追求。身处疪境者若能多翻阅自己作品,力求离庸脱俗,一心求善、求美求全。在此敦促之下,自会多看、多写,勤于动笔、虚心受教。经年累月之后,书文中必会领悟其中规模法度,而调整结构,在心领神会之余,下笔渐趋沉稳,点墨之间成竹在胸,此乃所谓稳境。
此境中书文之特点乃在力求平稳工整,虽无创意,但中规中矩;虽平淡但平实、无绚烂称奇可言,但仍是可圈可点。此乃不赖天资聪颖、慧心灵感,亦不仗机巧、机运,而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痛下苦工,终由青涩而趋向成熟。
一般来说,由疪境到稳境,除竭赖天资慧根之外,尚须加上苦心操练。疪境人皆有之,稳境人皆可求。无天资少才情者,若肯下功夫仍可练得一手好字。由教牧证道来看,有人天资过人、虽口才流利、出口成章、口若悬河,仍会落于疪境证道。但若能多阅读、多祈祷、多观摩、多操练、多实习,就能体悟解经证道的规模法度,由疪境而迈入稳境。
所以传道人一旦有了经文亮光,还要敬虔诵读,恭敬祈祷、沉思默想、与神对恃,一再细心探讨,博览他人释经著作、证道范例。在用字遣词和讲章信息之间能仔细布局、揣摩思考,即可步上稳境之道。
严格来说,一般教牧讲道,十有八九皆徘徊在疪境之中,若肯多下工夫,即能提升到十之五六成为稳境讲道。这幺一来,不仅是个人的进步,同时也可使教会蒙福。稳境证道应是传道人最低的追求,也是教会对传道人的最低要求。

以下两种醇境和化境实可遇而不可强求。虽可竭力追赶,却不可逞能强求。因为能达到这标准者实在全是神的恩赐,寥如凤毛麟角。故而教牧诚当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竿直跑,但大可不必存有非得着不可之心。当能感恩、凡事尊主为大,鞠躬尽瘁。

三。 醇境讲道
以书法为例,若只以文字为工具,则稳境是最高的追求。但若以书法为艺术,则必要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除基本的临摹外,更要尝试各种字体。各朝代的碑帖,字体的研究,都为期对各家之长能有所了解,进而也能自成一家,自为一格,如此才为书法之醇境。
在醇境中,书法者大致可说能凝练典雅,又能极人之能事。欲达此境除经心苦练外,尚需过人天资之助。天资的高低则决定达到此境的缓急,但一旦达到此境则全无分别。
以教牧证道而言,醇境之讲道就是诚然有脱离教条八股之味。醇境中之讲道,信手拈来,行云流水,听道的人与讲道的人融合为一,共享真道,形如在圣礼中之交契。在证道中经历神的临在和与神对恃的美好时刻,脱离了讲词中的缠累、世俗的例行公事,并进入享受神子民与神在真理境域中交契的良辰美景。
在此醇境证道中尚须注意对教会和教会处境及传统的尊重。此外还要加上珍惜神在传统中和借着传统所赋予祂子民历代以来信息和真理的解读。这就是说证道的人在欢喜阅读圣经以外,还能博览群书、精读有关经文和历代以来众圣徒对该经文的解读和心得作品,又能将神所赐与前人的亮光,在丰富传统衬托下,灌溉各界思维成果,忠心的传述给神所交付他的子民。就正如古学者韩愈所说的「醇而后肆」亦如孔子所言的「随心所欲,不逾矩」。肆而不逾是醇的境界,这境界的顶峰就是以下所述的「化境」了。

四。 化境讲道
化境是书法的至高境界,其作品通称为神品妙品,实为不可多得,能登上此高峰者寥寥无几。艺术在此境中可说已完全脱离「匠」的范围。字的艺术不仅成熟,写字者的学问、修养亦现炉火纯青。换言之,就是在作品中完全表现出艺术的修养和人格的成熟,二者已融而为一体。古代书文常有化境之作,不仅使观者为之神往,也提升观者之人格与气质。化境之字不但增加了字的玩味,也令人兴起敬佩之心,发挥潜移默化之功。
在道教的领域中,化境的宣道稀如凤毛麟角,道家的讲述常被喻为妙然之体现,而道的传递也尽在不言中。因此释道二门的玄妙,化境之证道少被基督教所采纳。但从教会历史和教牧神学立场来看,化境证道仍多有其可取之处。也就是说在教牧证道事工中,能将生命和生活完全融合在追循基督道成肉身的模式,心里柔和嫌卑,札札实实的住在人的中间。讲的平凡但却能将不能看见的神,表明出来,好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中,将生命的道传述出去(约1:18;腓2:15…16)。这也是化境与醇境之别。 故而若以奋兴布道会喻醇境讲道,则培灵进深则是化境讲道。
化境一词常被误解,但若以东正教和修道院的对恃神学(Contemplative Theology)之架构来思考,仍是一可圈可点的证道要诀。因为在化境中的证道乃是证道者一无所求,却能将听道着带到神的殿中,虚心的瞻仰神,在平实纯朴的证道中,把自己和听道的人一同带到神的面前,与神对恃,沉浸在道的冥思过程中,与神交契。
化镜证道在实际的操作上难以成全现实,确有曲高和寡之弊,会令人生畏,常人也会敬而疏之。这种证道若能写成文章最好,必有经典之风,可与历代经典证道并列,传承后世,为神家里灵性读物的宝库。

五。 结束的话
讲道与书法作文虽都为栽道传述,多有相同之处,然而根本上仍有区别。书法着文是自发或主动回应,但讲道者诚属人对神的独自和神启示的回应。保罗很坦白的说:信道是从听道而来的、一切都是出于神。神既然将祂的道赐给了人,讲道的人乃是基于神的启示和托付,竭尽心智将神的信息带给神的子民;作为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是神对信徒的呼召,亦是对世人的恩典。为此,讲道者目的不是真理的示范,也不是讲道者才华的展示和表现,但无可置疑的,他应当用各样的智能要劝戒各人,教导各人,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的带到神面前(西1:30)让他们知道基督奥秘的丰盛和荣耀(西1:26;弗3:1…21),
为此,教牧的证道决不能停顿在疪境中。如上文所述,我们应当有更好的造诣,肯下功夫,能遵守规矩,最低限度当进入稳境,再向醇境、化境迈进。这样才能配得作一位无愧的工人,是一位良善、忠心又有见识的管家。
加拿大,温哥华,2004年9月24日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