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益西彭措讲授 >

第3章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益西彭措讲授-第3章

小说: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益西彭措讲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知麦彭仁波切圆寂前对弟子们说:过去未曾宣说过自己的功德,是因为五浊恶世颠倒的众生往往把真话假听,假话真听,故只在圆寂前稍作透露:自己实际上是大成就者示现成菩萨,菩萨再示现成凡夫形象。只因藏地雪域福报浅薄,当时的宁玛巴弟子福报不够,故愿望未能全部实现,然也已略可慰心,这十几年来的心脏病等已消去了众生的许多障碍;自己从小到现在所著的一切论著、修法仪轨,均为文殊菩萨加持入于心间后所作,无一夹杂自己分别念。其弟子经常看见在全知麦彭仁波切将要传法时,旁边的文殊像便发光融入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心间。在与有名的格西洛彭措辩论时,格西等现量见到其为文殊菩萨。在竹庆寺传法时,弟子们也见到其为文殊菩萨,全知麦彭仁波切说:〃对你们来说,也可说是文殊,因一切经论已无碍通达,并在辩论时于心中全部显现。〃
  宁玛宁提派主要是因大圆满法而得名,大圆满对遣除执著来说,就象大人扛小孩般地轻松,与其余的勤作法门相比,有如乘飞机比骑牛。全知麦彭仁波切前世曾示现过罗汉、菩萨、大译师等等,这一世在藏地示现大成就者,主要目的就为弘扬大圆满。圆寂后往生东方不动佛的现喜刹土,示现名为“救畏怙主”的大菩萨,专为大乘菩萨宣说象《定解宝灯论》之类的了义法。
  在印度与藏地,类似于尊者自小就显现究竟智慧和功德的大成就者有两位。
  一是古印度与月称菩萨辩论自空与他空达七年之久的旃陀罗阁弥。自幼就具有俱生无漏的智慧,通达诸法的甚深意义。他刚出生就对母亲说:“我住母胎九月多,您辛苦了。”母亲大为惊愕,疑为魔怪转世,因此责其在七岁前不准开口说话。快满七岁时,有一外道著论与内道辩论,并提出辩败的一方需皈依获胜的一方。当时内道的班智达无一人能出面应辩,旃陀罗阁弥看到了外道的辩论书后,因还不到开口说话之时,于是挥笔写了一篇回辩文。恰好有一内道班智达来到他家,见桌上有此回辩文,惊喜异常,便问是哪位大班智达所作,好请去与外道对辩。母亲想最近外人没有来过,便问孩子,在得到母亲的开许后,他便如实告知这文章是自己写的,因为外道若辩赢,对佛法与众生将有极大的危害,自己年纪虽小,但愿意和外道约定个时间进行辩论。到了辩论的那天,内道的班智达、外道的论师依次入坐,正前方搭了两个高高的法座,写辩论书的那位外道论师已先上座。看到内道辩论的人还未到场,便讥笑内道心虚,无人敢上法座。等旃陀罗阁弥到场,他看竟然是个小孩,衣服也粗陋不堪,更是得意非凡,准备大显雄辩威风,尊者在上法座后先自我介绍了一番,说自己虽未满七岁,但相续中已通达一切诸法的本性,并且归纳地讲述了对外道文章的回辩,以及内道佛法闻思修的方法、成就后的功德等。这番话令外道论师大惊失色,傲慢顿时消除,未辩论便下座,皈投到了内道门下学法。
  还有藏地宁玛派的荣素班智达,孩童时也曾已由诸多班智达、洛扎瓦(大译师)抱着,与他们进行辩论,其中包括自印度来藏的阿底峡尊者,最后荣素班智达都辩胜了。他们说荣素班智达是许多班智达、洛扎瓦的总集化身,不可能辩赢他。这也是从小便显现了大圆满究竟智慧的例子。
  但这两位大班智达都未曾作类似于《定解宝灯论》这样归纳显密一切窍诀精华的论著,当知此乃全知麦彭仁波切一人独具的不共同功德。
  《定解宝灯论》并不是某人在经过了多年苦行,皓首穷经之后东摘西引拼凑而成,而是尊者七岁时从大圆满智慧海中自然流出。凡夫在七岁时大都还童蒙无知。就算是声闻独觉,也造不出这样的论典,因为他们不但是密宗、即使显宗中的法无我空性也尚未圆满通达。菩萨不依经论典,仅以自己的能力也无法造出这样的论典。所以,象这样自力宣说显密窍诀论典的,从能力角度而言,非佛莫属。
  《定解宝灯论》末尾说:“游乐玩名德者造。”本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七岁时在玩耍中唱出的道歌,由旁边一位喇嘛仁清滚波笔录。尊者在五十七岁时,曾对弟子堪布刚华等说:虽然《定解宝灯论》在字句上未达精妙,但意义上无丝毫不妥之处。世间上没有谁的功德能够超过释迦牟尼佛,但佛在示现时也是经过苦行后,才成道转法轮,并未示现在孩童时便造出了抉择一切诸法的了义论典。而且即使在佛经中,抉择基道果、加行、正行时也各有偏重,未同时全面论述,没有在一部经典中统摄了显密诸法。雪域诸派的大成就者相续中功德都无差别,但也无一人曾做如此稀有的事业。由此也可见此论非属一般,因此不用说真实了达,并按此论去修,即便只接触了其中的片言只语,也会获得极大的加持。
  对凡夫来说,不用说闻思三藏,连翻阅一次三藏的目录都不容易,而《定解宝灯论》将一切诸法法义,从小乘到大乘的唯识、中观以及新、旧密乘都归纳在了一起,这样的论著,在印度、藏地和汉地真可谓是耀古腾今。
  《定解宝灯论》的句义浅显,容易理解,接触过中观、密法的人不会觉得难懂,但反复学习、思维这些金刚句后,便会觉得其意义越来越深,而且逐渐能感受其不共同的加持。
  精进闻思象《定解宝灯论》这样集教理、修法、窍诀于一体的论著,可以生生世世不起邪见,对上师三宝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对诸法的胜义本性获得稳固的定解,从而为修法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样即使在短短的一生中,也可获得普贤王如来的果位。
  喇荣五明佛学院最重视且必须背诵闻思的即是《定解宝灯论》。对一个修行人的正行修法来说,闻思《定解宝灯论》已经足够,理解了《定解宝灯论》后,再去修行,绝对可迅速获得大乘佛果,正如本论的末尾说:“而此定解宝灯论,若依能得殊胜道。”。
  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主要化身安住在清净刹土说法,但在娑婆世界,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化身也不计其数,年龙达热拉姆空行母的父亲、大伏藏师阿傍大师曾授记全知麦彭仁波切圆寂后转世为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所以法王如意宝的功德、传记也就是全知麦彭仁波切功德、传记的延续。
  法王如意宝出生时,口诵文殊心咒,那时便已得到了尊者的加持。幼时在多次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后,亲自见到了尊者的智慧身,并听受了传法。过去世做格萨尔王的大将丹哲·依吾波美时的事也象当天发生的那样历历在目。在讲密法时,许多续部的颂词在心中自然显现。法王如意宝每次提到全知麦彭仁波切时都尊称为“喇嘛(上师)全知麦彭仁波切”,并说自己相续中一刹那的慈悲心、信心都是由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加持入于心间的结果,而我们这些弟子对尊者即使开个玩笑也会对获得传承的意传加持产生障碍。法王如意宝还说他自己的加持要快速圆满地融入弟子的相续较难,而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可保证迅速证悟大圆满正见,获得与法王无二的成就与度生的方便等功德。
  雪域各教派的大论师们在成就上没有差别,但他们往昔的发愿以及在众生前显现的功德各有千秋,其中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功德至为殊胜稀有,因此我们应发起生生世世不远离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愿心,即使他显现为旁生,也应发愿做其子女,如果他入地狱度众生,自己也发愿跟随到地狱去,如果他在清净刹土,也应发愿到清净刹土去,一刹那也不远离,时时都应这样祈祷。
  在全知麦彭仁波切自己所作的一首祈祷偈中说:
  觉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获证八辩才,
  教证法藏海洋尊胜主,
  诚挚祈祷麦彭那迦尊(不败尊胜)。
  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出世,犹如白日的星星般稀有罕见。因为这必须由众生的福报与佛菩萨的愿力和合方能出现,故在娑婆世界,这种机缘少之又少。
  喇荣五明佛学院的汉族四众弟子法缘殊胜,幸遇到了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显、密论典与修法仪轨,当今国内外的很多上师、堪布与活佛所弘扬的主要也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教法,这是全知麦彭仁波切杲日般的大圆满智慧及不共同、广大的愿力所致。
  初学者对全知麦彭仁波切生起信心极难,往往白天生起信心,晚上就退失,今天的信心,明天就退失。如果我们不断闻思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论著,则能真实了知他的功德,就能产生对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坚定信心,即使一切诸佛再显现一个宣说了义法的化身,也无过于其上。
  信心与愿心只有闻思修行才能使其增上,大家今天听到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功德,很是欢喜,但这还远远不够,因通过听闻功德而生起的信心大多肤浅,容易飘摇,只有通过闻思修行,感受了尊者传下来的甘露法味时,信心才会坚固、广大,故应好好背诵闻思修他的论典。
  敦珠法王和法王晋美彭措都著有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传记,欲广知功德可详阅之。
  至于想真正地学习、了知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传记,应该背诵、闻思修尊者的《定解宝灯论》、《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等论著。
  丁二:所从属的经典或论典
  从经典方面说,《定解宝灯论》属于显宗经典与密宗的续部。具体来讲,在显宗方面,第一、七问题讲述般若的究竟空性,故属于第二转般若法轮,第二问题直接抉择了小乘罗汉仅证得圆满人无我空性,故属于第一转四谛法轮,间接抉择出了圆满的法无我空性是大乘圣者所证,并抉择了究竟一乘,故也属于第二转般若法轮。第六问题讲述如来藏光明及其功德,故属于第三转法轮中的了义经典;第三、四和第六问题讲述初学者正行时,抉择万法唯识,识为空性,从修法上包括了唯识观点,故也属于第三转法轮的不了义唯识经典。在密宗方面,第五问题等讲述了外密宗的事部、行部、瑜伽部,也讲述了内密宗的旧密与新密,第五问题等讲九乘佛法时,讲了旧密的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并且在第六问题中以窍诀方式讲述了它们的究竟意义,同时也涉及到了新密的嘎举、格鲁、萨迦以及时轮金刚等法。
  《定解宝灯论》尤其应包括在大圆满的窍诀部中。第六问题中以窍诀方式详细抉择了普贤王如来尚未成佛、众生尚未转入轮回时的基的本性。在本论的后善部分,讲到了安住于了义的文殊,修究竟的大圆满法,以及成就普贤王如来的果位。
  从论部方面来说,在印度可归于龙树菩萨、月称菩萨所造之论,因为第一、二、七问题中抉择了《中论》、《入中论》中的观点;也可归于弥勒菩萨的《宝性论》与无著菩萨的《宝性论释》等,因为第六问题抉择了如来藏光明,在第二问题末尾论证了龙树菩萨、弥勒菩萨观点互不相违。在藏地雪域,主要归于龙钦巴尊者与荣素班智达所造之论,因为第二、七问题主要依龙钦巴尊者的观点而抉择,第一、六问题依荣素班智达的窍诀而抉择。
  丁三:总义
  在第七问题的末尾,从“如是此容此妙器,阿者不生之法门”到“德者甚深智慧门”,以高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