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益西彭措讲授 >

第62章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益西彭措讲授-第62章

小说: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益西彭措讲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异体的关系一样,这样也能对执假有为实有而徒受无量痛苦的众生生出无伪的大悲心。这时也能真实感受大等净的实相,就是了义的上师,了义的文殊菩萨,了义的莲花生大师等圣尊。这时的修行人会自动非常精进地修行,修道的功德也会日日增上。
  相反,有些弟子修学密宗后,没有从对实相产生定解上下手,而是急功近利,盲修瞎炼,这样必然得不到多少修法功德,于是又反过来怀疑上师,怀疑密法,甚至退失了信心,这是我们应引以为戒的。
  有时我们看到某些活佛、上师满脸垢腻,尤其在藏地牧场上的活佛、上师们更显得不修边幅,因此心里信心有些动摇,这就是我们对清净没有定解,没有认识到诸法的实相,以为清净就是干净整洁,而不知他们早已断除了障垢,只是在世俗中随缘显现而已。
  下面论述如果没有正确定解的修行也能获得解脱,则外道太阳派应成也能解脱:
  本非思是假修者,若能成就殊胜果,
  则诸外道太阳派,本无实空之定解,
  而舍显现修空者,亦能应成断诸惑。
  如果认为万法本来不是清净的本尊与刹土的本性,但在修行时却观想自己为本尊,外境是清净刹土,这便是对实相没有真正的定解,而只是勉强按仪轨去观想的相似假修行者。如果他们也能成就与本尊无二的殊胜佛果,则外道中的太阳派,本身没有显现是空性的定解,而只是舍弃显现观想修空这样的非理修行也应成能断除烦恼了。
  全知麦彭仁波切所诠述的这些意义非常深奥,这些比喻似浅而深,我们要修了义的法,要尽快成佛度化众生,就应该把这些金刚句记在心中,好好揣摩。如果我们现在心里还没有产生定解,那么这些金刚句就是消除我们疑惑的良药。思维、抉择这些修道上的见解非常重要,这是如理修行之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否则虽然成佛的愿望很高很深,但不在这些基础上下功夫,则永远不会往前迈步。
  如果我们心中还没有取得定解,而只是按仪轨要求照葫芦画瓢地去修大清净的本尊,是不会有多大的效果的。因为初学者在修行时无论怎么忆念都只是第六分别心意识前的一个总相,不是符合实相的自相。
  以上破析了格鲁派的不了义观点,如果认为是了义,则在究竟上不可避免地具有与外道太阳派一样的过失。
  己二、破析上下续部见解无高低的观点
  下面破析萨迦班智达的观点,首先引述彼之观点:
  若谓事行无上续,正见无有高低者。
  这是他宗之观点,认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之四续部或六续部对实相的见解没有一点点高低的差别。
  萨迦派的萨迦班智达在《三戒论》、果仁巴大师及班钦额秋在《三戒论注释》中认为,密宗的事部、行部、瑜伽部以及无上瑜伽部之间的差别是在修与行上,而与正见无关。在见解上,显宗与密宗以及密宗各乘之间均相一致。因为远离四边戏论的见解只能有一个,如果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离戏的见解,则彼见解必定堕入戏论。
  从所知上讲,远离四边戏论的大空性只有一个。但见解不是从所知上安立,而是从能知上安立的,而能知对所知了知的程度不同,便可导致见解的高低、正邪。如萨迦耶见(我见)是邪见,相信轮回、因果等是世间的正见,对大空性与大清净生起的定解是出世的正见等。
  显密正见的区别是:在胜义方面,显宗大乘只具有无生大空性的定解,在世俗显现方面,未深入到现法的本性是了义本尊、是佛的法身光明智慧的层次;密宗也借助不共同二谛来诠述,但在灭谛(胜义谛)中指出了光明、空性双运,如彻却的本来清净与妥嘎的大光明指出了现法的本性是本尊、是佛的法身光明智慧。
  如果认为各续部的见解没有差别,则有两大太过,下面仙人具体从两个方面分析。首先是第一大太过:
  已证现有等净见,自尊贤劣净不净。
  如是未见分各自,则自损害自而已。
  如果四续部或六续部的见解无有高低,则已证悟或抉择了无上续部大净等无二见的修行者,在见解上没有自尊与圣尊的贤与劣、净与不净的差别,但在修行事、行、瑜伽续部时,为何有自尊与圣尊贤与劣、净与不净等不同的分别?如是则自己对自己徒然作了损害了。
  无上续部在“修”时自己与本尊平等,是无二一体,没有高下之分,在“行”时不取舍净与不净。而事、行部在“修”时自己与本尊存在着高下、贤劣之分,在“行”时也要取舍清净与不清净。这一点需要先了解。现在既然萨迦派的论师说事、行、瑜伽部与无上瑜伽部的见解一致,那要么事、行部具有无上瑜伽部的见解,或者相反,无上瑜伽部具有的是事、行部的见解。如果是前者,则事、行部在见解上应该已经证得了一切显现的外境与内在的有境为大平等与大清净,但在“修”上却依然分开了“自尊贤劣”贤妙的本尊与下劣的自身,在“行”上则进行“净不净”的取舍。
  如是见解上没有高下之分,但在修与行时,却与见解脱离,有了高下之分,这样见解与修行互相不一致,实际上修行也成了非理的、邪的修行,故这样的修行人只是自己损害自己而已。
  其次,如果无上瑜伽部的见解是事部、行部、瑜伽部的见,则导致第二大太过:
  或者如同下续部,于此耽著诸舍取,
  无上运伏酒肉等,若行取舍等性者,
  则名不证狂妄行,岂非悉应呵斥处?
  或者无上续部的见解同下续部(事、行、瑜伽)一样即自尊与圣尊有净与不净、贤与劣等的区别,那么在“修”上也应有耽著,在“行”上也应有取舍。但是无上续部在“修”上采用双运、降伏等证悟方便,在“行为”上饮酒,享用五肉(人肉、马肉、象肉、狗肉、孔雀肉)等,在无上续部本身而言,因为有无上的见解摄持之故,这些“修”、“行”都成为了证悟的殊胜方便,但如果没有大等净见解作为基础,对这些取舍等行持平等一致,也即是对他们不作取舍,则难道不是没有证悟的疯子的狂妄行为吗?难道不是应遭呵斥之处吗?
  无上续部的这些不共行为并不在没有证悟者的行持范围之内,它需要证悟、安住于大等净之见,然后在出定时以如梦如幻方式如理行持,这样对自己获得圆满的证悟成了极大的顺缘。否则犹如兔子学狮子跳跃悬崖,落个粉身碎骨的下场,这种行为一来使自己堕落,二来使他人因此而对无上密宗产生误解,而造恶业。
  在密续中,明显宣说了事部、行部、瑜伽部与无上瑜伽部修与行的区别,而在事部、行部、瑜伽部的各自续部中未直接宣说它们之间见解的差异,但根据续部,在间接上也可明显推出修与行是因见解的差异而有差异。
  有大等净见的瑜伽士,因为见解很高,修行也随顺见而高深,他们饮酒从来不醉,一般人所认为极不清净的五肉,他们却甘之如饴,虽食用甘露,却又无丝毫的执著,大家熟知的济公和尚就是这类典型。
  外道与内道的主要差别在于是否皈依了三宝,内道中小乘与大乘的主要差别在于是否生起了菩提心,而在大乘法中,从大乘显宗,到大乘密宗的事部、行部、瑜伽部,直至无上瑜伽部,他们之间的主要差异则源于见解的差别。
  佛法没有胜劣之分,但有了义与不了义的区别,忽视了这一特点,将小乘法门,大乘显宗法门,无上大圆满法门均等量齐观,则于佛法尚未入门。
  己三、以见解的不同安立九乘法的次第
  如是如是实相义,能见定解名为见。
  以见如何抉择义,如是随修及行持。
  如是如是越来越深地通达现空无别或净等无别之实相义的定解或见,如是如是随顺于所抉择见解的修持也越来越增上,行为也越来越增上,而且九乘佛法的次第也越来越明显。
  对二谛双运的实相义生起的相似或真实定解均称为见,而“修”的深浅取决于见的高低,“行”则又取决于见与修,这三者达到究竟,便得到了“果”,这是见修行果四者的关系。
  见所产生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依教理闻思而产生,二是修上师瑜伽,以上师的加持而产生。得到见解后,安住于见解上便是修;在修之后,出定下座时,行持与见修相应的(日常)行为即是“行”,最后究竟证悟实相义便是果。按照旧续部的共同观点这四个步骤自成因果,无法超越。大圆满宁提派的观点则更为深奥,请参看具体的续疏等。
  宁玛巴自宗认为九乘佛法的差别都源于见解的不同。小乘声缘弟子抉择了人无我空性的见解,依此入定而修,并行持十二头陀行,最后获证阿罗汉果。大乘显宗弟子在人无我见解之上,又圆满抉择了法无我空性的见解,依此见解而入定修持,出定时行持六度万行,最后历经三大阿僧祗劫获证佛果。密乘弟子抉择了大等净之见,安住于此大等净之法界本性而修,无有取舍而行,最后顺利证得究竟的佛果,任运转法轮,随缘度化众生,这是最快的成佛之道。因为法界本性本来就象如意宝一样圆满具足无量的功德,因此只要具有了对法界本性的见解,然后如理地安住、契入,便自然能显现一切本具的功德。
  若要成佛,修行最为紧要,在修行之前,闻思抉择见解则更为重要。见解的高低,决定今后修行的难易与深浅,以及证果的快慢。故尔不可轻忽闻思。另一方面,对见解不高的修行者而言,行为必须随顺于见解的高低,一丝不苟,如理行持,否则便会自误误人。
  有人仅以分别念相似了知究竟实相远离一切耽著,其心中尚有许多耽著和取舍,但却认为不再需要念咒,绕塔等积累方便资粮和智慧资粮。让他修无常,他说世界本来就是无常,不需要再去修。这实际上是没有任何修持却去行持了义的行为,次第已错乱,如果再进一步去直接行持运伏等甚深行为,则会违反根本戒。也有些真正的修行人证悟的见解很高,但在行为上并未显露,如古代有许多修行人在成就、虹化后,世人才知道他们是修密的高僧大德,因此我们对他人的行为等观清净心,是很重要的。
  普通人的见解、修行如何,可从他的行为上大致推知。有人说他自己见解高,修行好,可拿针扎他一下,看他疼不疼,如果痛得眦牙裂嘴便是吹牛而已。
  有烟的地方就有火,心里有定解的人,他对上师、法的信心非常稳固,精进程度也会超乎常人。这时如果他再猛厉地祈祷金刚上师,修上师瑜伽,则会更快地增上修与行,尤其是见解较深、发心较大,同时正在积累许多殊胜福报的人,他会遇到很大的违缘,因为此乃清净业障故,这时更要精进修上师瑜伽,不致使自己受到违缘的侵害。
  相反,没有定解的人,对上师三宝不会生起很大的恭敬心与信心,学法也象在玩游戏,偶尔心血来潮时会精进一段时间,没过多久又恢复常态。不注重在心里生起定解,对闻思也没多大的兴趣。而且,不首先着重于生起定解,而着重于修、行,这样不能消去执著,执著若不消去,烦恼也就不会被调伏,这样总有一天会生起很大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