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007+禅定品 >

第3章

007+禅定品-第3章

小说: 007+禅定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象则开口说道:“尊者,无论谁拿你莲藕,都愿此人被六百绳索捆绑,锋利铁勾也将其勾牢,然后再将其置于寂静、悦意森林中,并令其离此而趋入城中。”
  猴子最后说道:“尊者,无论谁以贪心拿你莲藕,都愿此人顶上装饰花鬘,被人用棍棒抽打后丢入毒蛇口中,又或者套上腋络放于别人家中。”
  尊者此刻则以温和、调柔之语气告诉他们道:“不管谁拿走莲藕,我对你们均无有任何怀疑,亦无有任何不满。若我实已对你等心生怀疑,则愿我恒享世间快乐,并老死于家中。”
  帝释天此时已了知尊者于寂静地排除琐事干扰之功德,他知道这些人乃真正厌恶在家贪享世间妙欲之过患、并谴责妙欲过失之尊者。听闻诸尊者言语、目睹众尊者行迹,帝释天对其生起强烈恭敬心,他深感诸人言行实为稀有。于是帝释天便现出灿然光芒之身相,并忏悔道:“请诸位容我暂且解释一番:你们于此寂静地生活并不算享受安乐,大家以不睡眠之精进,力图通过修行而获真正快乐。既为得安乐,为何还要舍弃妙欲?你们原本不也想希求无边安乐?”
  尊者回答说:“世间妙欲可谓过失无边,大智者岂能贪享世间安乐?我可为你简略叙述如下:以贪心引生,世间人常常受捆缚、砍杀,并感受痛苦、忧愁、恐怖;国王们为希求妙欲而毁坏自己今世善根,又败坏来生之法、且要堕入地狱;原先关系友善者因贪欲而成怨敌;贪欲又会令狡诈恶行增盛,且毁坏人名声,来世还要为之感受痛苦,这种种痛苦之根源全在于贪执世间妙欲。众生按上中下智慧与精进次第,理应断除对世间妙欲贪爱之心。凡欲利益自己之智者,怎会享用如嗔心大起之毒蛇般的妙欲?”
  帝释天闻言深觉尊者言之有理,于是连连赞叹。此时经由尊者加持,帝释天欢喜无比,同时也愿意承认自己所犯过失:“任何人之功德只有凭借观察才能无欺显现,我正为观察诸位修行功德才将莲藕隐藏。通过如此行事,我现已了知你们所行清净。听闻你这真实语,更深知你为众生怙主。”言毕,帝释天即将所匿莲藕供养尊者,尊者此刻所示现之广大行为与威严神态,任谁都难以比拟。
  尊者则委婉批评帝释天说:“你并非我们朋友、亲戚,我们又非歌舞作乐者,那你为何还要讥讽我等?我们非为你嘲讽之对境,而你却故意亲自前来轻毁我们,这到底为何?”
  帝释天急忙以恭敬心凭耳环、头饰颤动之光照亮自己面庞,他边于尊者脚下顶礼、边忏悔道:“我刚才已将观察之必要全部宣说,你与我上师、父亲一般,理应宽恕我轻慢之过。一般闭眼坐禅之人若观察之,亦有极大过失,故而再次恳请你宽恕我为辨别真伪而妄加观察之过。”帝释天说完即消失不见。
  当时之六兄弟次第为后来之舍利子、目犍连、大迦叶、岗波、玛嘎巴、阿难诸比丘;当时之小妹即为后来之莲花色比丘尼;当时之仆女即为后来之根拔达;当时之仆人即为后来之择巴施主;当时之夜叉即为后来之日渥得瓦;当时之大象即为后来之萨日罗嘎;当时之猴子即后来之章子布瓦(供养世尊蜜糖者);当时之帝释天即为后来之那索恰嘎。






 
092 远离散乱 方成禅定






92、远离散乱
  方成禅定
  92、远离散乱方成禅定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婆罗门种姓之人,勤学吠陀等一切学问,不久即以智者赞誉而声名远播。他不但财富圆满,而且素喜布施,更深知在家乃一切过患之来源,故而他即如抛却杂草一般出家苦行。当其离家之时,钦佩他功德者皆愿跟随学法。此婆罗门不喜散乱之地,他专程前往南海歌屋地方,择一寂静地精进苦行、严持禁戒。尽管住于条件艰苦之清修森林中,但因其前世善根力,他却素喜布施,只要有客相访,他依然会用草木根果及净水相待,并以“善来”称谓欢迎诸人,令其皆生欢喜心。因其对苦行者行供养,人皆称之为阿嘎贝大师。
  帝释天为观察他修证境界,即来此寂静地将草木根果等物尽皆隐藏起来。阿嘎贝大师仙人原本就知足少欲,不贪口腹之欲,只喜坐禅入定,因此他根本不观察食物消失不见之原因,煮熟树叶并享用过后,他立即进入禅定状态。帝释天后来又把草叶树叶渐次隐匿,仙人则将剩余或陈旧枝叶捡来煮食。帝释天最终以婆罗门形象现身仙人面前,仙人欢喜接待,遂将辛苦所得叶子煮与他为食,自己依旧日夜坐禅、欢喜不辍。
  帝释天化现之婆罗门连续三日到仙人处,仙人始终以喜悦心态接待、供养、承侍,帝释天深感稀有,他想:此人苦行精神实在可嘉,如果他本人愿意,连三十三天天主之位仅凭思维忆念即可垂手而得。想到这,帝释天不由替自己处境担忧、恐怖起来。他现出天身来至仙人面前问道:“你苦行精进到底有何必要?你对苦行又有何想法?”
  仙人回答他:“我为解救感受生老病死之众生而苦行。”闻听仙人如是答话,帝释天不觉心开意解:他原来并不希求我所有之果位。高兴之余,他便对仙人允诺:“我欲赐你悉地,请尽管开口索要。”仙人急忙提要求道:“有善妙妻儿财产并不能令人满足,希望你能赐我断除贪欲之悉地。”帝释天正欲赐其悉地,闻言不禁深感满意且赞叹。而仙人则利用祈请悉地之方式趁机为帝释天说法道:“嗔恨心乃摧毁一切利乐因,请赐与我灭嗔恨心悉地。”帝释天又感满意且赞叹不已,正欲赐其悉地时,仙人又趁机传法说:“我不欲见凡夫愚者,亦不欲闻其言,或与其交往,因我不欲感受与此类众生交往之痛苦,我需你赐与此种悉地。”
  帝释天听罢顿感困惑,他问道:“此等凡夫愚者甚为可怜,你既具有大悲心,为何又不愿见到他们?”仙人解释说:“无论我如何行事都难以饶益此类众生,他们亲行非法又令别众亦为非作歹,此种作为让人怎能对其生起悲心?他们根本就非为堪受饶益之法器,故而我不欲与此类人众交往。”
  帝释天再次对他教言赞叹有加,于是就双手合掌如莲花花苞、正欲以恭敬心赐其悉地,仙人此刻又说道:“我愿会见智者,与他们交往,听闻或与之交谈,如此即能令我获得安乐,我欲获此种悉地。”帝释天又感疑惑,他不觉问道:“你喜欢智者,这又为何?”
  仙人回答说:“智者行为如理如法,不惟如此,他们还令众人亦行合理之道。这些智者从不说粗语;恒时得利益;既无狡诈心;身心又调柔、寂静,堪为饶益法器。”帝释天闻已又是一番赞叹,为报恩他又说道:“你还希求何种悉地?”仙人便继续提出请求:“我性喜布施故而需饮食充足,另外我尚欲所有乞讨者都具足清净戒律,能达成此种愿望之功德、悉地请赐与我。”
  帝释天感慨答言:“你今日所说教言皆非常珍贵,你所提要求我全部答应以作对你传法之报恩,我定会赐与你所求悉地。”仙人此刻却说出令人困惑之语:“你乃所有天人中最善妙之天尊,并欲赐我能带来利益之悉地,但希望你自此之后勿再前来!你为摧毁非天之大尊者,望能圆满我愿、赐我此种悉地。”
  帝释天闻言深觉羞愧,他因自己不被仙人邀请前来而发问道:“诸多苦行、念诵、坐禅之人都喜我前往他们那里,而我还答应赠与你悉地,你为何却说不欲再见我?”
  仙人诚恳解释说:“我绝非以不恭敬心或有意不善待你之方式不愿见你,只是你这善妙天人若经常前来,我心会因之而散乱。你本人虽心性清净、寂静,但我惟恐你常来会坏我禅定,因此我才不欲再见到你。”
  帝释天听后更对仙人敬佩不已,他在顶礼、绕转仙人后就隐身而去。
  第二日晨,帝释天将所做天人饮食送至仙人处,又将亲自迎请之数百缘觉带至仙人面前,并及供养神馐之天子也一并前来。众人在见到仙人后纷纷对他行各种供养。
  于森林中苦行者,能喜布施当然为一种善举。世尊因地时不贪执食物,亦不愿见天人,更何况其它非分之想。因此我等当知,真正欲成就禅定,必须远离一切散乱,非如此则不足以致成就。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种姓高贵、财富圆满之国王太子。国王以前所生太子尽皆夭折,为防止此位太子也横遭非人伤害,国王就将其置于以珍宝装饰之铁室中,并依吠陀论典中各种护身及吉祥仪轨对其加以保护,众人也因此而称其为铁室。
  铁室诞生之时,当地人皆心生欢乐,他们身色都比以前更美好、悦意,智慧、大悲心等功德也渐渐具足,众人各个欢喜无比。因铁室福德力感召,举国上下财富增盛,人们生活幸福美满。
  当时有一睡莲花节,当此节日到来之时,人们将马车以各种珍宝装饰,其上还竖立飞幡,并由骏马拉车迎送。而铁室太子则身着缤纷绸缎妙衣坐于马车之上,众多眷属杂然围绕,大家弹拨乐器一同奔赴庆典之地。当此之时,众人争相观瞻太子,以稀有心对其念诵赞叹、吉祥颂辞,大众皆欢喜充满。
  铁室目睹欢乐场面后,以其宿世善缘引生,他开始宣说偈颂道:“呜呼!世间烦恼众,不稳无喜乐,于此睡莲节,反觉乐稳固。此等凡夫众,无惧真稀有,死主遮生路,无虑享欢乐。老病死怨敌,时时横眼前,定赴来世道,智者谁欢喜。乌云起闪电,大海狂啸起,倾盆大雨降,暂聚必消散。”铁室即以此方式分析器世间、有情世界之无常规律,因此他对眼前种种狂欢场面无丝毫兴趣。
  返回王宫后,铁室即在父王前请求能得开许前往森林中苦行。国王对心爱太子此举非常不满,他满脸不悦问道:“我惟一之太子,你为何欲将我舍弃?是否我做下令你不满意之事?若如此,你讲明后我尽量不再如此行事。”太子则回答说:“你对我非常尽心尽意,无有任何不足之处,别人也未对我加以伤害,只是我自己因惧怕死亡才会有这种念头。死亡人人无法直面,因此我才做出出家抉择。”太子随即又将死亡过患详细说与父王。
  国王愈发不解:“你自己都云死亡恐怖无法避免,那你前往森林又有何用?难道死亡会因你躲在林中就不再近身相催吗?仙人是否能于林中修得长生不死之法?既然呆在林中亦难免一死,你舍俗出家、欲于森林中苦行即为无用。”
  太子解释说:‘呆在寂静地或家中行持正法或者非法都会死亡,这点可谓无有差别。但有一点却大为不同:于寂静森林中有行持佛法之机会,如此行持之人临终之时无有痛苦,死后也能转生安乐净土;而在家中则会遭遇违缘,很难修持正法。既如此,广行非法之人,死到临头之日必有大痛苦,死后亦难免堕落地狱。”
  太子随即又将有关情况广述一番,国王最后终于答应他出家请求。
  铁室将众人羡慕之国王境界、状况如丢弃杂草一般舍弃后,终至森林中一寂静地苦行修法。他不断修习四禅定与四无量心,并让世人也修持此等法门。铁室死后即转生梵天天界。
  由此可见,禅定境界以不贪世间妙欲之道而得成就,所以我们应不贪执世法,一人独自前往寂静地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