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一行禅师文集 >

第23章

一行禅师文集-第23章

小说: 一行禅师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莫道西方远

    西方在眼前

    水流归大海

    月落不离天

    刹时,我几乎忘了身在越南,心中油然生起莫名的亲切和感动。“不远、眼前、归属、不离……”大乘佛法容摄一切的慈悲和美丽,在浅明的字句里表达无遗。

    是啊!越南千年与中国历史文化牵连,就连佛教也与泰国、缅甸、寮国等邻近国家的南传佛教系统不同,所传承的是使用汉文经典的汉传佛教。禅宗与净土在越南始终盛行,一行禅师值十多岁少年时,便拜入临济宗禅师门下。而后,他传法流露出的圆融和慈悲,也与中国人理想中的大乘菩萨风范相当。

    以前读一行禅师的书,从文字表现出简明而具诗质的爱与美,令人难以想像他来自近代史上烽火连天的越南。当我旅行至天姥,翻译旅游资料,才知道上世纪六0年代在西贡市引为自焚以抗议压迫的好和尚广德法师,正是天姥寺的长驻僧人。彼时,火中跏趺的自焚姿影,立即随记者记载报导的新闻照传遍了世界。越南和尚自焚的照片如此著名,几乎成了越南战祸苦的象征,唤起无数人对越南时局的关切。

    六0年代的一行禅师,还是年轻的禅宗和尚,却已在时局考验下,必须在“清修/走入社会”中做抉择。无论如何,一行禅师“入世佛教”的历程是鲜明如画的。他奔走进行诸多护法、护生的活动中,包括组织上万名出家人及在家人,成立草根性质的“青年服务队”,尽力协助被轰炸的村落、建立学校和医护中心、安置无家可归的家庭和组织农耕队……

    是何等心肠,才能容纳如许伤痛和战火离乱,而不生嗔恨?一行禅师竟在命苦悬余的灾厄处境中,锲而不舍地倡导不抵抗主义与和平共存。他在身姿便也如同广德老和尚一般卷入火中,成就了当代传奇。

    越战过后,一行禅师楼身法国“梅村”,在教授禅修之余,创作了大量包括诗、散文、戏剧在内的文字,这些以契入佛法领悟为主旨的文字,成为畅销书,流行于西方世界。

    一行禅师的文字明朗轻妙,仿佛晴空白云。佛法至此,并无难事。他教导的禅修,往往反复在“呼吸、散步、微笑”间,善自照顾自己的心,并以柔软心善等他人。这样的简易明白,却也足以使人相信;个人的心灵能透过禅修的转化,而这正是转化人类世界处境的关键。

    探寻一行禅师教法渊源,除了承传大乘“菩萨行”,也可以看到南传佛教禅修方法的影响。南传佛法承接原始佛教,理性清晰,修行着重于“正念——四念处”,这应是一行禅师教授人们藉“呼吸、散步、微笑”汇集正念能量,自护、护他的基础。

    原始佛法本来纯朴。一行禅师在说法时,为阐明生命与世界“互即互入”圆融无间的关系,经常引用原始佛教的动人小故事。在这里,也让我们列举一则典出于《杂阿含经》中的“卖艺人师徒”寓言,相信这故事对一行禅师所说的“互即互入、共同圆成”有很好的启发。

    现将《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六一九全节经文,以白话浅译如下:

    这是我所听到的——

    当时,佛陀游行至拘萨罗国,在私迦陀村北的树林中,向聚集的比丘说了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对靠要特技表演维生的师徒。他们表演的方式是:师父肩上竖立很高的木杆,让徒弟搭肩爬上高杆,并在上面翻滚,做种种危险的表演动作,以取悦观众。

    那一天,在表演前,师父对徒弟说:‘要注意啊!等一下,你在杆上要好好注意并保护下方的我。而我,也会好好留心并保护你。这样,我们的表演便不至发生意外,安安稳稳地赚到看倌赏赐的钱。’

    ‘师父,你说错了!’小徒弟反驳道:‘我看,最要紧的是:等会表演时,我要在上面顾好自己,你也要在下面照顾好你自己。这样,我们各自爱护,才能合作无间,平安演出,赚许多钱。’

    师父闻言笑了:‘你说得对,我们应当各自爱护。但是,这也不代表我刚才说错了。你看,一个人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不也正是保护了他人吗?他人保护自身,实际也就是保护了我啊!建立这样的了解和合作的默契,经过反复的操作,便能证明自护护他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所谓的自护护他,不外是对自己慈悲者,对他人亦善加慈悲罢了!’

    佛陀对众比丘说完了这则“卖艺人师徒”小故事之后,又增添了几句提醒修行的话语:

    “比丘!这就是修行之道。如何修习‘自护’?修习‘四念处’就是‘自护’。又如何能修习‘护他’呢?还是同样地要不断修习‘四念处’啊!”

    听完佛陀这番教诲,众比丘欢喜奉行。

    了解自己为什么生气

    和这本书结下因缘,是从去年冬天开始的。那时在美国任教的我,突然接到一通父亲打来的电话,他问我愿不愿意释译一行禅师《你可以不生气》这本书。父亲说,这本书在九一一事件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回响。那时的美国,正弥漫着一股对中东国家的敌意,电视新闻不时报导着布希总统向恐怖主义宣战的口号,这些充满分恨的情绪,让整个美国社会充满了不安。那时听到父亲说有这么一本关于化解愤怒的书,心里非常地欣喜。当天晚上我就开车到书店把这本书买了回来。

    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写给佛教徒看的书,没想到书中的文字都是那么地浅显,例子也都很贴近我们的生活。的确,学习如何化解愤怒,应该是无关宗教的。虽然每个人都知道生气很难受,但我们总是忍不住会生气,会责怪别人,久而久之,我们生气的习气就养成了。一行禅师在这本书中,让我们了解到自己为什么生气,别人为什么生气。更重要的,当愤怒生起时,我们如何不去压抑它,反而能面对它,认识它,然后转化他。其实,我们之所以生气,常常是因为我们在乎。因为我们很在乎我们生气的人那个人、那件事,我们很自然地会把自己的价值判断放到这些人、事、物上。结果事情一不顺心,我们就生气了。此时,我们的在乎反而变成另外一个人的负担,变成完成一件事情的阻力。因此,这本书要教导我们如何将生气的怒火转化成慈悲的甘泉,如何以更有智慧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来面对人生的挫折与痛苦。

    当我开始著手翻译这本书之后,因为深怕自己的悟性不够,翻译的文字无法表达出原书的精髓,曾经几度停罢。幸亏有好友诗庭一字一句地为我校对,提供我她学佛的心得,这本书才能顺利地完成。此外,我还要感谢家人在我离乡时给我的爱与支持。因为他们,我才能如此无忧地完成这本书,他们一直是我最大的精神支柱。最后这本书能如期付梓,还要感谢橡树林出版社的支持,香光寺师父们的校对,没有这些因缘聚合,一切都还只是虚空。谢谢你们!

    游欣慈

    二00二年冬·台北

 你可以不生气 引言 快乐的修炼

    引言快乐的修炼

    快乐,就是减少痛苦

    对我而言,“快乐”就是减少痛苦。如果我们无法转化内在的痛苦,就不可能获得快乐。

    很多人向外寻求快乐,但真正的快乐一定是来自内心。我们的文化总是教导快乐来自拥有许多金钱、权势或社会地位,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并不快乐,有许多人甚至走上自杀一途。

    反观佛陀与弟子们,除了三衣一钵,别无所求,但是都是快乐,因为他们拥有最珍贵的东西——自由。

    佛陀教导我们,快乐最基本上的条件是“自由”——并非政治上的自由,而是一种避免内心负面心行(mentalformation)的自由。这些负面心行包括愤怒、绝望、嫉妒与妄想,佛陀称之为“毒”,只要这些“毒”还存在心中,我们想要追求快乐,便犹如缘木求鱼。

    无论基督徒、无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或犹太教徒,教需要学习如何避免愤怒所带来的痛苦。我们无法请求佛陀、基督、上帝或穆罕默德来替自己消除愤怒。但有些具体方法,可以帮助转化内心的贪、嗔、痴。如果我们按照这些方法好好地照顾痛苦,就能帮助身边其他的人。

    为了更好,改变吧!

    例如有对父子彼此不满对方,因完全无法沟通而深受其苦。他们都不想困在愤怒的情绪里,却不知该如何化解。

    好的教导能让我们实际应用于生活中,转化内心的痛苦。当生气时,所受的痛苦就如同被地狱之火焚烧;当绝望或嫉妒时,便如同身陷地狱之中。这时,就必须请教修行的朋友,要如何修行才能转化愤怒与绝望。

    慈悲地倾听,能化解别人的痛苦

    当他人的语气总是充满愤怒,那是因为他(她)的内心正满怀愤怒而饱受痛苦,所以老想把自己的问题怪罪他人。因此,我们难免会觉得听他说话是件很不愉快的事,而想逃避他。

    要真正了解与转化愤怒,我们必须学习慈悲地倾听与爱语。有位菩萨是个伟大的人、觉悟者,她能以慈悲心深深地倾听众生的痛苦,人们她为“观音”或“阿缚卢枳低湿伐罗”(Avalokiteshvara)——大慈大悲的菩萨。我们应该学习观音菩萨般谛听,才能给予想重建沟通之道的人们一些切实的指导。

    虽然慈悲地倾听可以帮助他人减轻痛苦,但除非你先以谛听的艺术自我训练,否则即使满怀善意,依旧难以达成。如果你可以静静地坐下来,以慈悲心倾听,只要一小时,就能帮助对方减轻许多痛苦。倾听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对方尽情地抒发内心的痛苦,且要以慈悲心倾听。

    当你倾听时,必须非常专注,全心全意的倾听,把整个自己——眼睛、耳朵、身体与心完全投入。如果你只是假装在听,或未以百分之百的心倾听,对方一定会有所感觉。而无法释放痛苦。如果你知道保持念念分明地呼吸,并能持续地将念头专注在想帮助对方解除痛苦上,倾听时自然就能保持慈悲心。

    慈悲地倾听是非常深妙的修行,倾听时没有评价与责怪,你只是为了让对方减轻痛苦。对方可能是我们的父亲、儿女或伴侣。学习倾听,确实可以帮助他人转化愤怒与痛苦。

    即将引爆的炸弹

    我认识一位住在北美洲的天主教女士,她因与先生关系恶劣而痛苦不堪。这是个高学历的家庭,夫妻双方都拥有博士学位,但先生一样痛苦万分。长久以来,他与妻子、儿女都处在冷战中,完全无法与家人沟通,全家人都在逃避他,因为他就像是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他是如此愤怒,以致无人想靠近,但他却认为家人都鄙视他。事实上,他们并未轻视他,只是非常恐惧而已。因为他暴躁、易怒,接近他变成是件很危险的事。

    有天,这位妻子受不了了,觉得自己再也无法如此生活下去,而想自杀。但在自杀前,她打电话给一位学佛的朋友,告诉她正准备自杀。这位朋友曾多次激她一起禅修以减轻痛苦,但是她都以身为天主教徒,不该修行佛法为由而拒绝。

    那天下午,当这位佛教徒朋友知道她正准备自杀,就在电话那端对她说:“你口口声声说是我的朋友,可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