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一行禅师文集 >

第4章

一行禅师文集-第4章

小说: 一行禅师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火把永远灿烂闪耀的使命。

    我们的悟见和使用的语言,与生活的时代密不可分。多年来,东方不断追随西方科技与物质文明发展的脚步,以至于盲目到忽视本身灵性的价值。在我们的世界里,科技是推动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主要动力,但科学界的先驱已经开始注意到某些近似远古东方人在灵修中所发现的真理。如果修行者能在自己的时代中屹立不摇,就能消弭科学与灵性间的鸿沟,而东方与四方也将会在发现真理的道路上遇合。已在内心播撒这灵性种子的人,可以开始进行这份重要的工作,运用每天正念的生活,致力于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汇流。

    写作这本小书的目的并非为了炫耀作者的学识(事实上,也没什么东西好炫耀的),更希望它成为你的朋友,而不只是一本书。你不妨像携带自己的外套或围巾般,在公车或地铁上随身带著这本书,让它随时为你带来喜悦的片刻。你可以读上一小段,然后阖上书本,把它放进口袋里,过些时间再读几行。若你觉得某些段落难以理解,就直接跳过去,往下读后面的文章。你可以过一阵子再回头读这跳过的地方,或许会发现它的道理其实一点都不艰深。本书末尾的第五章就非常简单易读,如果你喜欢的话,可以从那章读起。

    请依照自己的经验来理解这本书,切莫受其中任何话语或想法所困扰。唯有将自己化身为本书的作者,你才能在阅读时找到快乐和力量,支持自己从正念迈向真理的旅程。

 观照的奇迹 第一章 从静坐中觉醒

    第一章从静坐中觉醒

    在静坐中让心止息片刻,心会变得清明

    今天有两个女孩和一个小男孩从村子里来找谭苏一起玩。他们四个人跑到我家后面的小山坡上玩要,过了一个小时左右,他们回来要些东西喝。我拿出最后一瓶自制的苹果汁,给每个小孩倒满一杯,最后那杯倒给苏。由于她那杯是瓶底部分的果汁,所以里面有些果泥。当她看到杯里有小果粒,就噘著嘴不肯喝。不久,这四个小孩又跑回山坡上玩,但苏没有喝任何东西。

    半小时后,我正在房间里静坐,听见苏在叫唤。苏想要喝杯冷水,但她连踮著脚都构不到水龙头。我就提醒她,餐桌上还有杯苹果汁可以喝。她看著苹果汁,发现里面的果泥已经沉淀,果汁看来清澈又可口。她走到餐桌旁,两手捧起玻璃杯。喝了半杯后,放下杯子问道:「这是另外一杯果汁吗,和尚叔叔?」

    「不是,」我回答。「这就是刚才那杯。它静静地坐了一会儿,现在就变得清澈又美味了。」苏又看了一下杯子。「真的很好喝。它是不是像你一样在静坐呀,和尚叔叔?」我笑著拍拍她的头说:「应该说我在静坐时禅观著这杯苹果汁,才比较贴切。」

    每晚苏就寝时,我都在静坐。我让她和我睡在同一个房间,靠近我静坐的地方。我们讲好,当我静坐时,她就要乖乖去睡觉,不打扰我。在那种宁静的氛围中,她通常在五到十分钟内就会安然入睡。等我静坐完毕,就替她盖好被毯。

    谭苏是「船民」①的小孩,年纪不到四岁半,去年四月跟著父亲飘洋过海抵达马来西亚,她的母亲还留在越南。当她父亲辗转来到法国时,就托我们照顾苏几个月,他自己则到巴黎去找工作。我教她越南字母,还有一些越南的通俗民谣。苏非常聪明,两个星期后,就能够慢慢拼读托尔斯泰(LeoTolstoy)写的《傻子王国》(TheKingdomofFools),我将它从法文翻译成越南文。

    谭苏每天晚上都看著我静坐。我告诉她,我正在「静坐」,但没有解释其中的涵义,或是为何我这么做。每晚当她见到我洗脸,穿上僧袍,并点燃一柱香让满室馨香时,她就知道我马上要开始「静坐」了。她也明白,这是她刷牙洗脸,换好睡衣,然后安静上床睡觉的时间。我从来不必提醒她。

    毫无疑问,苏认为那杯苹果汁就像她的和尚叔叔一样,静静地坐了一会儿就清澈了。「它跟你一样在静坐吗?」我认为,不到四岁半的谭苏不需任何解释就能了解静坐的意义。苹果汁在静止片刻后就变得澄澈:同理,如果我们在静坐中让心止息片刻,心也会变得清明。这份心灵的澄明让我们身心轻安,带给我们力量和宁静。当我们自觉轻安舒畅,周遭环境也会变得清新。孩童喜爱亲近我们,并不只是为了拿到糖果或听故事,而是因为他们能感受到这股「清新」。

    今晚有位访客到临。我把剩下的苹果汁倒满一杯,放在静坐室的桌子上。这时苏已经熟睡,我邀请我的朋友非常安静地坐著,正如那杆苹果汁。

    愈急著让自己平静,就会变得愈加不安

    我们大约坐了四十分钟。我注意到朋友微笑地望著那杯果汁,它已经变得非常清澈了。

    「而你,我的朋友,你是否也像苹果汁一样?即使你不如苹果汁般沉淀得这么彻底,但你不觉得内心少了些焦虑、急躁和困扰吗?虽然你仍然面带微笑,但我想,你在怀疑自己能否变得像苹果汁般澄澈——即使我们再继续静坐好几个小时。

    「这杯果汁的基础非常平稳。而你呢?你的坐姿并不是这么自在安定。那些微小的屑粒只是依循自然的法则,静静地沉淀杯底,但你的思绪却不顺服这样的律则;相反地,它们像一窝蜜蜂,兴奋地到处乱窜,所以你认为自己无法像苹果汁般沉淀。

    「你告诉我,有思考和感觉能力的人不能拿来跟一杯果汁相提并论。我同意,伹我也知道,我们做得到像苹果汁那样,而且可以做得更好。我们不仅在端坐时能保持内心宁静,在行走和工作中也是一样。

    「或许你并不相信我的话,因为在你努力尝试了四十分钟后,还是无法得到你所企求的平静。苏此刻正睡得香甜,她的呼吸好轻盈。我们何不再点亮另一根蜡烛,好好地秉烛夜谈?

    「小谭苏毫不费力地就这样沉睡了。你明白那些夜不成眠的时刻是什么滋味,你愈努力尝试反而愈睡不著。你试著强迫自己内心平静,却感觉到内在有股抗拒力。许多人在静坐的初体验中,也都感受到这股抗拒力,他们愈急著让自己平静下来,就会变得愈加不安。

    禅修,就是去观照并且随顺所有的细微之处

    「越南人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受到恶魔或恶业的控制,事实上,生起这种抗拒正是由于我们获得内心的平静。这些努力本身变成了一种压迫。思惟与情绪犹如河水般奔流,若想拦阻一条河的涌动,就会遭遇流水的阻力。所以,较好的方式是随顺著流势,来引导它朝向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千万下要企图围堵它奔流。

    「请记住,河水必须流动,我们要顺著它,必须察觉沿途加入的每条小溪,察觉自己内心生起的所有思绪、情感和感受——看它们如何生起、伫留,然后消失。

    「你看见了吗?现在这些抗拒力开始消失了。这条念头之河仍然在流动,但不再隐身于幽黯之中。如今它在「觉知的阳光」之下奔流,要让这太阳在我们内心永远闪耀,清楚照见每一条细流、每块鹅卵石,以及河流的每个转弯处,这就是禅修。最重要的是,禅修就是去观照并且随顺所有的细微之处。

    平静的心,不等于没有思绪,不是感觉的漠然麻木

    「在觉知的当下,虽然那条河仍然奔流不息,我们却感到能够自主。我们觉得身心平静,但不是苹果汁的那种「平静」。处于平静中,并非意味著我们的思绪与情感是冰封僵固的,它跟麻木的情况不同。一颗平静的心不代表心中没有思绪、感觉或情感,平静的心不是麻木不仁,不是心不在焉。

    显然地,单凭思绪和情感无法单独构成我们生命存在的全部。愤怒、憎恨、羞惭、信心、怀疑、不耐、厌恶、渴欲、悲伤和哀痛,都是我们的心:希望、抑制、直觉、本能、潜意识和无意识,也是自我的一部分。

    「佛教唯识宗②对于八种心法和五十一心所有法③有详尽的讨论,你如果有时间,可以参阅相关著作,这些讨论几乎涵容了所有的心理现象。」

    静坐,不需强行压抑内心的念头和情感

    初学静坐的人常以为,为了创造能够进入专注(定)和理解(慧)的状态(即「真心」),必须压抑内心所有的念头和情感(即「妄心」)。他们采用种种方法,如把意念集中在某个对象或数念自己的呼吸,试图摒除纷扰的思绪和情感。专注于某一对象或数息④都是极佳的方法,但它们不是用来压制妄念的。

    我们知道,凡有压制必有反抗——压制必然伴随著反抗。真心与妄心实为一体,否定此就是否定彼,压制此就是压抑彼。我们的心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不能压抑它,而必须用一种恭敬、温柔,以及绝对非暴力的态度对待它。

    既然我们连「究竟什么是我」都不知道,又如何能分辨某一心念是妄是真,是否该压制及压制什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觉知之光照亮我们的「自我」,让「自我」觉悟,这样我们就能够直视本心。

    正如花朵和叶子只是植物的一部分,波浪也只是海洋的一部分,我们的知觉、感情和思绪也是自我的一部分而已。绽放的花与绿叶是植物外观自然的展现,而波浪是海洋呈现的自然现象,企图压抑或扼杀它们根本徒劳无益,而且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从旁观察,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就能找到它们的源头,而这个源头正是我们自己。

    阳光即是绿叶,绿叶即是阳光

    觉知的太阳源于自我最重要的部分,能让自我获得觉悟。它不仅照亮了所有的思绪和情感,也照亮了自身。

    让我们回到苹果汁,静静地厂坐著」。念头之河继续在流动,而今在觉知的阳光照耀下,平静地流动著,而我们也祥和平静。这条念头之河与觉知太阳之间的关系,跟真正的河流与太阳的关系并不相同。不论夜半或正午,不论浓云蔽日或金光万丈,密西西比河的水依然潺潺流动,一切都没改变:但是,当觉知的太阳照耀在我们的心念之河上,我们的心就会转化。这儿的心念之流与觉知的太阳本质是相同的。

    让我们思考一下叶子的颜色与阳光之间的关系,这两者的本质也别无二致。在午夜时分,星光和月光只能映照出绰绰树影:一旦阳光乍现,那叶子的绿色就会立刻显现。四月时,树叶之所以嫩绿欲滴,是因为阳光照射的缘故。某日,我独自在林中静坐,便仿拟《心经》⑤写下这首诗:

    阳光即是绿叶

    绿叶即是阳光

    阳光不异绿叶

    绿叶不异阳光

    一切形色亦复如是⑥

    静坐时出现的双重自我,哪一个才是真我?

    一旦觉知的太阳开始照耀,当下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静坐,让觉知的太阳更容易升起,我们得以看得更加清晰。当我们静坐时,似乎存在著双重自我,一个是思绪和情感的流动之河,另一个则是照耀著它们的觉知太阳。

    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我?到底孰真?执假?孰善?孰恶?请平静下来吧,我的朋友。先放下你那把概念思惟的利剑,别急著将你的「自我」砍为两半。这两者都是自我,它们既不真,也不假:它们既真又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