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禅说庄子(四) >

第3章

禅说庄子(四)-第3章

小说: 禅说庄子(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挥蟹剩跃统げ黄鹄础!俺舾衿妫衿婊舾保馐且恢肿L乇鹗窃谙执蒙缁嶂小⒐俪≈校彩恰俺舾衿妗薄D承┤送ü恍┘坏萌说氖侄危俜⒉屏耍比唬斯俜⒘瞬凭褪恰吧衿妗薄5奶彀阜⒘恕⑺媪耍幌戮捅涑伞俺舾薄N颐且颜庑┫窒罂创⒖雌疲蟮乐械娜肺匏健俺舾薄⑽匏健吧衿妗薄!俺舾笔侨说母芯酰吧衿妗币彩侨说母芯酢N颐桥诺拇蟊悖匀死此党舨豢傻保圆杂⑹嚎抢衫此担词敲牢叮翘焯茫髯孕枨蟛灰谎砸欢ㄒ颜飧隹雌啤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境界,有没有这样的胸襟,能够有“通天下一气”这样的感觉,能够把富贵贫贱视之为“一”,处之如“一”,把生死是非化之为“一”,从而在遇上大麻烦时能显得气定神闲,自由自在,不至于张皇失措。

    “圣人故贵一”,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中,我们要把这个境界提起来,把价值观念纯化、优化。另一方面,“贵一”就是我们的“精气神”应该收摄为“一”,不能随便释放,问题想多了耗神,话说多了耗气,每天不“守子时”,肢体不得休息就是耗命。怎样使自己能够把神、神气,乃至自己的命都规范在“一”之中,这就是养生之道了。养生之道并没有什么秘诀,你只要能够“贵一”,能够“守一”,这就是养生之道的根本秘诀,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秘诀,这可是儒释道三家都宗奉的原则啊!

第一部分 6。不读书而悟道最舒服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我应。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知先生”终于有点明白了,对“黄帝”说:我向“无为谓先生”请教,“无为谓先生”不回答我,他并不是不回答我,是他不知道怎样回答我。

    “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我问“狂屈先生”,“狂屈先生”心里正想告诉我,却没有告诉我,不是不告诉我,是心里正想告诉我时,又忘掉该如何告诉我了。

    “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我今天来问你,你知道了,你既然知了,那么就不接近道了,你所说的、所表达的,未必就是道。

    “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黄帝”说:“无为谓先生”是真正的体道而行,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道,他才是真正的“是”。

    “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就“狂屈先生”而言,因为他接近,有点相似,有点感觉,但他却说不出来,不仅仅是说不出来,还忘记怎么说了。

    “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我们两个是永远与道不沾边,因为我们知道了这个“天机”,就永远不懂什么是道了。

    “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狂屈先生”听了“黄帝”的这番话,就赞美“黄帝”了不起,他居然懂这些,还说得这么好。“无为谓先生”有没有话说呢?他就没话可说,既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管你们说什么,他都听不到,所以他也不说。通过这一段,让我们来感觉“知”与“不知”、“智慧”与“愚昧”的这层关系。

    这里所说的“愚昧”就是“混沌”,如何料理这层关系?孔夫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怎样使“知”与“不知”达到一种平衡、一种和谐?有些人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心里就万分焦急,就感到很羞愧、感到很无能、感到很无力;有些人有了点知识、有了点能力就沾沾自喜,觉得自己了不得,这些都是病态心理在大道面前无病呻吟。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看破,通过对道家,特别是学习庄子的文章,把我们生命、精神的运行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这样我们就会感到很舒服。如果我们每天都在忙,特别是有些好学之士,生怕自己不懂,每天都要翻千卷书,这样学虽令人敬仰,但很累,可能也不会持久。怎样使自己在不读书的情况下而悟道?在不累的情况下能悟道?不读书而悟道最舒服。有人说我听不懂,这样最舒服,你就高明。就怕听懂了,因为听懂终归不“是”,听得稀里糊涂还有点接近,一点不懂、一点不听就是最好的。

第二部分 1。维摩居士如何演唱般若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豪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沈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缺问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

    言未卒,缺睡寐。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

    《知北游》是《庄子》内七篇之外,非常精彩的一篇文章,虽说《庄子》三十三篇是篇篇都精彩,但是《知北游》从认识论的角度,对人心和宇宙的关系,对道和精神的关系进行了很深刻的阐述。这种阐述非常集中,在其他篇章中还很难见到,其中很多精彩内容,后来禅宗都把它发挥到了极致。《知北游》这篇文章,研究“庄学”的人常常让它坐冷板凳,大家特别注意的是“内七篇”,但往往没有注意到“外篇”和“杂篇”。

    通过“知先生”北游,通过“知先生”与“无为谓先生”和“狂屈先生”及“黄帝”的一番对答,我们感觉到了它的分量,这也可以说是对“道”进行了一番表述。接下来,尽管“道不可说”、“道不可言”、“道不可知”,庄子还是用他的语言给我们表述了一番。

    下面我们结合佛经《佛说维摩诘经》中的“入不二法门品”来看这一段。在《佛说维摩诘经》中,维摩居士病了,佛派文殊菩萨组织了一个菩萨慰问团去探望他,维摩居士就向菩萨慰问团提出了什么是“不二法门”这个问题。于是十多位菩萨一一作了精彩的回答,最后由七佛之师、智慧之王文殊菩萨作了总结性回答。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不二法门。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你看这里表现出的境界,与《知北游》中表现的有什么区别?而《庄子》这部书成书是在《佛说维摩诘经》翻译前五百多年啊!

第二部分 2。彻法源底,至简至易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看宇宙万物,事事变化,觉得宇宙内容丰富多彩、灿烂多姿,这是我们的感觉,老天爷并不说:“哎呀!我美得很!”天地并不说我很美。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春夏秋冬四时运行,这是铁的定律。尽管成都和全国很多地方这一段时间都很热,入秋以后还这么热,实际上年年都这么热,只不过现在把以前的热都给忘了。现在有的地方都热到四十几度了,作为有记录以来比较热的年份,当然这也和城市建设有关,与热岛效应有关。但是这个“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你说老天爷他议不议呢?他不议。他才不管人的感觉如何,我们冷天嫌冷了,热天嫌热了,天地运行就是这样,它不以你的喜恶而改变它的运行。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万物各住其位,《易经》里说“乾知大始,坤作成物”,“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等等,说的都是这些道理。用现在的话来说,它叫生态链,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泥鳅为什么在水里活得很好?鸟雀在天上飞,鱼在水里游,猴子在树上爬。狮子、老虎如何长?虫虫蚂蚁又如何过?它们各有各的“理”。大到哺乳动物,小到昆虫蚂蚁,乃至于微生物,它们都有各自的“理”,因此形成一个生态系统。但是这个生态系统到底是怎么回事?不说,无话可说。

    老天爷通过几十亿年自然演变,形成了这个生态系统,这个道理又怎么说得清楚。科学家们绞尽脑汁研究来、研究去,真能把这个事情研究得透吗?现在宇宙飞船能够飞到外太空,潜水艇可以潜到水下几千米的地方。但是,你给他们一千亿美元,他们也造不出个苍蝇、蚂蚁来。涉及到生命的东西,才是真正的“万物”,而不是我们人造的万物。这个你让老天爷怎么说?真正叫无话可说,所以在道家思想里就用“自然”两个字概括了。自然就非人为,人为的东西就是“人为”,自然的东西就按照它的规律在运行,人没法进行干预。

    “圣人者”,就是体道而行的人,就是领悟了大道运行的人,这些就包括了圣人、至人等等。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有人说“原”就是推论,推论出它原初的道理——天地的美是什么,当然,圣人要花一些心思去推敲。但严格来讲,这个“原”应作根据讲,天地之美还需要人们去推论吗?《易经》说:“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然示人简矣。”既然是这么简易,还需要去推论吗?而“达”就是知道,就是明白。所以圣人依据本然的“天地之美”而明达“万物之理”,这个“原”和“达”,我们要结合上下文看,这并不是说明白了、懂了,就可以铺天盖地说上一通,不是的。往往他是以“无知”来代表这个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圣人的这个“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顺应自然而已,并不是说他去研究、推论,他不会这样做。

第二部分 3。至人无为,大圣不作

    《易经》说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佛教说的“彻法源底”、得“根本智”,这些都是至简至易的。《易经》中的“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一阴一阳之谓道”,佛法说的“缘起性空”,也是至简至易啊!只有这个根本,才能“原天下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爱因斯坦致力未果的宇宙统一场,到谜底揭穿之时,一定是至简至易的,不信等着瞧。

    所以后面紧接着庄子说:“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一般人理解这一段时很容易理解错,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其实圣人“原”、“达”的结果就是“自然”两个字,就是一个“无为”,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认为圣人什么都搞懂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那反而不是圣人了。所以正因为如此,“至人无为”,什么叫“无为”?“大圣不作”,什么叫“不作”?我们人常常“有所为”,为什么会“有所为”?有动机、有目的驱使,让我们在社会环境中有种种作为。但是你把这些事情看透了以后,人生就是这一百年,一百年以前,你拿什么来做?你进了火葬场后,你还有什么可作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