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

第29章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第29章

小说: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遍,后面这一种非常重要,“含容空有”,这是自性原本的心量,那个量多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现在心量变成这么小,两个人都不能包容,甚至于小到什么程度?自己对自己都不能包容。为什么?自杀的不就是这个事情吗?他为什么自杀?自己对自己都不能包容,真可怜!不知道自己的心量原本跟虚空法界一样。所以量大福大,这是一定的道理。学佛人要学把心量拓开,能包容一切,从哪里学起?从冤亲债主开始。这个人是我冤家对头,不要说看见,听到名字我都讨厌他,从包容他开始。我教过不少人,怎么下手?给他供个长生牌位,供在你家佛像面前,拜了佛之后,拜他一拜。有人告诉我,真做,拜了三年,法师,我见到他还是讨厌,怎么办?我说你还不够,你再拜三年,那个怨恨就自然化解。他对我不善,我对他善,时间久了就会回头,回头之后就是好朋友了。不给人树敌,不给一切众生树敌,你的心多平和,理得心安,道理明了之后,心就安了。

  这里结论告诉我们,“一切染净之法,皆摄于如来之性”,这就是真如,所以叫如来藏。这是佛学的名词,叫如来,叫藏,含藏在其中。“易言之”,我们现在话讲,换句话说,“则真如摄一切法,如来藏一切法”,这个藏就是收藏的意思,如来藏一切法。《楞伽经》第四卷有这么一段话,“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众生”,这句话说得好。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叫藏识,就是含藏一切善不善的种子。善的种子在六道里面就是三善道的业因,他为什么生到三善道,不善的种子就是生三恶道的业因,三恶道是饿鬼、畜生、地狱,三善道是人道、天道、阿修罗道。阿修罗也算是善道,阿修罗、罗刹可以说是天神,也可以说是大魔头、大鬼王,他的福报跟天人相当,福报非常大,住在天上。过去生中修福,跟诸天修福是一样的,不会比人差。他为什么不是天而属于阿修罗?修福他有好胜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有竞争的心。烧香,我听说现在过年的时候烧香,寺庙里有价钱的,第一炷香好像是多少万,第二支香减一等,有这样的。他一定要烧头一炷,好胜、争强,真修福报,果报是阿修罗,果报是罗刹,他的心不善,但是真修福。天人,天人修大福报,没有不善的心,就是没有跟人竞争的念头,没有傲慢,也没有愿求,那个福报纯,就是他并没有要求的,没有附带要求的。可是有一类人修福报他是有求,是附带有条件的,不是一个单纯的,所以虽然修同样的福报,感的果报不相同。

  这就是说,不但是六道如此,如来藏,如来藏还包括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为什么?因为他们所用的心是阿赖耶,就是用妄心,他不是用真心。用妄心,为什么会生到净土?这个道理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真正的佛子,佛弟子,依教奉行。佛教我们什么?教我们断恶修善,标准就是十善业道,真正依照十善业道的标准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个人生天。再提升,转迷为悟,了解这个世间的现象,《华严经》讲得最清楚,相有性无,事有理无。性相虽然不相到,它也不妨碍,真性不妨碍妄相发挥,妄相不妨碍真性如如不动,它不妨碍。能守住真性,观察幻相,不生烦恼,他生智慧,不生烦恼是自受用,生智慧是他受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为什么智慧不是自受用?自己没有问题,自己是清净平等觉,没有问题。可是六道十法界的众生有问题,六道有生死的问题、有苦乐的问题,四圣法界里面有不能见性的问题。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其中,帮助这些人解决问题,这要智慧。所以智慧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自受用是清净平等,他受用是觉。

  所以《楞伽经》上说得好,它是善的因,也是不善的因,善的因在六道里头,三善道的因,不善的因是三恶道的因。因,我们都有,善因也有,恶因也有,每个人都具足,但是因要变成果,当中要缘,没有缘它不能结果的。好像树的种子,我们以桃,桃的种子是因,单单有桃核,如果它没有土壤、没有水分、没有阳光、没有肥料,它长不好,长不出来。阳光、水分、土壤这些都是它的缘,缘具足,它就能生长,它就能结果。所以佛法强调缘生,不强调因生。没有因是决定不能成就的,为什么不强调因生?因是各个人都有。每个人有成佛的因,有成菩萨的因,换句话说,十法界的因统统具足,没有一个是有欠缺的,所以就不强调因,特别强调缘。缘是什么?缘是现前的念头。你本来有佛的因,你现在念佛,那你将来决定成佛,你缘接上了。所以念佛是个缘,学佛是缘,成佛是果,这是好的。不好的呢?鬼不好。你有没有鬼的因?有!鬼的因是什么?贪心,你见到财色名食睡都想贪,那你就接上鬼的缘,来生到哪里去?到鬼道去。地狱因有,地狱因是什么?瞋恚,嫉妒、傲慢都是属于瞋恚的因。这些行为要是常常发现,不是好事,跟地狱的因接上缘,那就到地狱道去了。所以,到哪一道去,没有主宰,佛菩萨不主宰这个事情,上帝、神仙也不管这个事情。阎罗王有没有?有,他也不管这个事情。谁在主宰?自己的念头在做主宰,善的念头决定感三善道,恶的念头决定感三恶道,这是真正的原因,我们不能不知道。

  都搞清楚了,理论上因搞清楚了,我们自己这一生当中,想到哪一道去就跟哪一道结缘,不想到那一道去,把那一道的缘统统断掉。贪瞋痴是三恶道的缘,我能够于一切法,总的来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面对着这些不贪、不瞋、不痴。不痴就是对于它的事实真相了解,佛说的,相有性无,事有理无,再给你讲得清楚一点,“当相即空,了不可得”,所以我们在现实环境里面不起贪瞋痴。不起贪瞋痴,反过来是起什么?起戒定慧。戒是什么?好德是戒,定是好清净,慧是通达明了。戒定慧跟贪瞋痴是相对的,贪瞋痴放下,戒定慧就现前。由此可知,任何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甚至于生生世世,一切染净苦乐自己负责任,不可以怨天尤人,怨天尤人那是很大的过失,那是错误的。为什么?天没有给你主宰,人也没有给你妨碍,完全是自作自受。所以,自己对自己要负责任,这是真正觉悟的人,真正聪明的人,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古德讲“自求多福”,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这是一句真话,不骗人,自求多福,不造罪业。杀生要偿命,欠债要还钱,因果通三世,不是这一世就完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学习到此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九集)  2009/2/9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12…47…0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本文第一段,我们先念几句:

  【一、显一体者。谓自性清净圆明体。然此即是如来藏中法性之体。从本已来性自满足。处染不垢。修治不净。故云自性清净。】

  我们在这一段里面看到一个佛法专有名词,那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大乘教里面有很多种讲法。藏,就是藏的意思,也是仓库的意思,像我们佛门里面称“大藏经”,那个藏就是收藏的意思,经典收藏在藏库之中,像仓库一样,仓库之中。到底是真如藏在烦恼之中,还是烦恼藏在真如之中?诸佛如来、祖师大德给我们说得很多,看从哪一方面来观察。我们学习这个名词,也算是一个科目。要知道,真如跟烦恼是一不是二,迷的时候,真如就变成烦恼,如来藏,如来就藏在烦恼里面;觉悟之后,烦恼就是真如。它的名词很多,前面我们读到过,真如在烦恼当中就叫如来藏,真如如果脱离烦恼,就是觉悟了,烦恼觉悟了,就叫做法身。佛用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名词术语,用意何在?我们一定要晓得,教我们不要执著名字相,执著名字相就错了。连中国的道家,《老子》,第一句话也是这样教给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教我们不要执着。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导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学佛?他给我们说了三句,学佛,一个是读经,一个是听讲,听教,读经、听教都要知道不着言说相,我们听讲的时候不要执着言语。经典的文字是言语的符号,也就是说不执着言语,你也就不要执着文字,执着文字错了,你要懂得它的意思。意思在哪里?意在言外,这是佛法的难处,你必须要懂得。所以弦外之音奇特,说不出来的,言语是一种善巧方便,把它烘托出来,你要有这个能力。第二,不能执著名字相,就是名词术语,这是假立、假设的。为什么要假设?这些名词术语,你懂得它的含义就省了很多事情。这就是现在学术里面都有专门术语,这里面含义很深很广,用简单的名词把它叙说出来。第三个,不能执着心缘相,心缘是你听了、你看了,你起心动念在那里想这是什么意思,这不能想,一想就错。为什么会错?因为佛说法、菩萨说法都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着?所以必须我们自己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听他的话就有味道,一听就懂。我们自己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人家讲经说法的人他不起心、不动念,他也没有分别、也没有执着,你说我们怎么能听得懂他的话?所以绝大多数学佛的人听经或者是读经,那是谁的意思?都是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开经偈里头讲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一句可不容易,你要是能解如来真实义,你就入了如来境界。没有入如来境界,你听,听懂了,有道理,看,看了不错,全是自己意思,不是如来真实义。这个道理要懂。当然我们明白了,一时做不到,一时还是得用自己意思去猜测,希望自己这个意思与如来真实义愈来愈接近就好,那就算不错了,可不能有偏差。如果我们是执着言语、执著名相,往往就走向偏差。

  所以佛在一桩事情说很多名相,用意很深,知道所有名相说的是一桩事情,就不会执着;如果他专门一个名词对一桩事情,我们很容易产生执着。所以佛法的教学,前面讲得很多,最要紧的是帮助我们开悟,不是帮助我们记得多。听得多或者是记得多,这背诵就是记,连中国古圣先贤都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记问之学是什么?我们现代的话说,常识,常识很丰富;用在学术上的名词,像现在所说的知识,博闻强记,知识很丰富。我们中国古圣先贤讲,知识再丰富,不足以为人师。要什么人才是好老师?智慧,智慧不是记的,智慧解决问题决定没有后遗症,为什么?它是正确的,知识靠不住。所以知识,你看看以科学家来说,前面科学家发明一个定律,认为是真理,过个几十年,后面又出一个科学家把他的定律推翻,这就是什么?这是知识。如果是智慧永远不会推翻。所以东方人着重求智慧,跟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学的全都是知识,这个要知道。知识里面有分别执着,智慧里头没有。

  要是没有分别执着,你才能够接近如来藏;到不起心、不动念,那你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