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二战风云人物 >

第53章

二战风云人物-第53章

小说: 二战风云人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六部分伦德斯泰特 元帅(2)
德军攻入罗斯托夫    
  1941年6月22日清晨,德国不宣而战,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在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脉之间,齐头并进,向苏联发起全线进攻。伦德斯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辖第6集团军、第11集团军、第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群),由第4航空队协同,以第聂伯河和基辅为目标,向苏军在喀尔巴阡山脉附近的加利西亚的利沃夫突出阵地发动突击。与伦德斯泰特对阵的是由苏军西南方向总司令布琼尼元帅指挥的西南方面军(辖第5集团军、第6集团军、第12集团军和第26集团军)。
  
   伦德斯泰特充分利用其有限的兵力,以主力在左翼布格河一带发动主攻,这条进攻路线恰好位于苏军利沃夫突出阵地侧后方。在突然打击下,德军轻易突破苏军阵地,而苏军则无法展开反击,伦德斯泰特的部队只需向前不断推进,就能对喀尔巴阡山脉附近所有苏军的交通线形成威胁。但是,伦德斯泰特的部队虽然起步很快,仍然受到苏军不断的顽强阻击。7月19日,希特勒指派古德里安装甲集群掉头向南,帮助伦德斯泰特击败阻击他的苏军。8月21日,希特勒的指令称陆军在冬天到来之前,头等重要的大事不是攻克莫斯科,而是占领克里米亚半岛、顿涅茨河流域的工业和煤矿区,切断来自高加索油田的供应线。为扫清通往南方这些目标的道路,博克集团军群分派兵力,协助伦德斯泰特围歼在基辅抵抗的苏军。于是,在中央集团军群的协助下,伦德斯泰特围歼防守基辅的苏军,据称一举俘虏苏军60多万,取得了侵苏战争的空前胜利。
  基辅合围战役之后,伦德斯泰特又指挥占领了克里米亚半岛和顿涅茨河流域,但由于缺少坦克部队,他向高加索发动的夺取油田的战略进攻连连受挫。他的部队虽经反复争夺,占领了重镇罗斯托夫,但已成强弩之末。在苏军的反击下,只坚守了五天,又被迫退出罗斯托夫。罗斯托夫的撤退是苏德战场上德军遭受到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古德里安后来评论说那是危机迫近的预兆。11月底,俄罗斯严冬降临,气候恶劣,道路都成了泥潭,日益增加的困难使伦德斯泰特向希特勒提出停止南下进攻高加索,将部队后撤退到较为有利的米乌斯河畔冬季防线,被希特勒断然拒绝。此后,伦德斯泰特再次申诉必须后撤、保存实力的理由,得到的只是希特勒“留驻原地,勿再后撤”的一纸电令。伦德斯泰特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表示不能服从这种命令,再次复电希特勒请求收回成命,否则务请另派他人接替指挥。希特勒立刻同意所请,将南方集团军群的指挥权交给赖歇瑙,并把伦德斯泰特编入预备役。不久,德军的战线就被苏军攻破,被迫退守米乌斯河畔冬季防线,希特勒只得承认后撤到有利防线的必要。
第六部分伦德斯泰特 元帅(3)
西线德军的巨炮    
  1942年3月,希特勒又重新起用伦德斯泰特,任命他为西线德军总司令。伦德斯泰特上任后,突施了“安东计划”,占领了法国尚未被德国控制的地区。
  1943年以后,伦德斯泰特认为同盟国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由于缺乏来自英国的可靠情报,从传统的战略方针出发,伦德斯泰特判断英美军队可能从英伦海峡较狭窄的加来和第厄普之间发动登陆作战。他采取的战略是等盟军登陆后,再发动强大的反击加以歼灭。但实际负责指挥英伦海峡沿岸部队的隆美尔对他的判断不以为然。隆美尔认为盟军可能性最大的是在冈城和瑟堡之间登陆,由于盟军掌握了制空权,可以有效地推迟和瓦解德军为反击而进行的集中,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盟军上岸以前,在海滩上把他们击溃。
  就在德方忙于争论时,1944年6月6日,盟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诺曼底登陆作战。清晨2时,伦德斯泰特接到报告,但他认为这不是一场大规模行动,而是盟军声东击西的伎俩。4时,伦德斯泰特改变主意,向德国最高统帅部紧急要求调驻扎在巴黎附近的第1党卫装甲军反击登陆部队,但这一要求被拒绝。直至下午4时,希特勒才同意他调用后备部队的要求,但已丧失反击的最好战机。
  
  由于无法阻挡盟军桥头堡的扩大,伦德斯泰特很快明白,要防守战线很长的西部防线已经毫无希望。绝望之余,伦德斯泰特认为已经到了把真相告诉希特勒的时候,故而恳请希特勒到法国来面谈。6月17日,伦德斯泰特到苏瓦松面见希特勒,力图使他了解形势的真相,将军队撤至盟军舰炮射程之外,但遭到希特勒的坚决反对,只好勉强执行命令。6月29日,伦德斯泰特再次吁请希特勒面对东西两线作战的现实,趁还有相当部分军队存在,设法结束战争。此后,盟军的桥头堡不断扩大,希特勒的最高统帅部向他征询今后的行动计划,伦德斯泰特直截了当地说:“除了结束战争,还能做什么?”希特勒认为伦德斯泰特已经失去了获胜的自信,遂于7月初解除他的指挥权,并令其退休。
第六部分伦德斯泰特 元帅(4)
伦德斯泰特被盟军捕获    
  七二O事件(谋杀希特勒事件)失败后,希特勒又任命伦德斯泰特为军事荣誉法庭执行法官,把有参与七二事件嫌疑的军官全部革除军职,让他们成为平民移交给人民法庭处以极刑。
  1944年8月底,西线德军已损失50万人和几乎全部坦克、重炮、载重汽车,齐格菲防线实际已无人防守。9月4日,希特勒万般无奈,又重新起用伦德斯泰特为西线德军总司令。
  为了夺回西线德军主动权,希特勒提出发动阿登攻势,夺取艾森豪威尔主要供应基地,压迫英加军队沿比利时荷兰边界撤退,免除西部边界的威胁。伦德斯泰特认为要执行这个计划,现有的兵力兵器都实在太少了。于是他提出一个替代计划,一方面满足希特勒坚持进攻的愿望,同时缩小进攻规模,把攻势局限于除去美军在亚琛的突出地带,但他不能改变希特勒孤注一掷的决心。
  12月15日,西线德军在亚琛前70英里战线上的阿登地区发动突然进攻,使盟军局部地区陷入混乱。但到24日晚,德军的攻势就被有效地遏制住了。
  伦德斯泰特由于不同意这次反攻,因此只让他的部下尽力而为,而他的司令部只不过是传达希特勒指示的通讯站而已。攻势受阻之后,伦德斯泰特提出及时将德军从突出阵地撤出,被希特勒拒绝。不久,德军损兵折将12万人,被迫回到发动攻击的地点。
  1945年2月,盟军开始进逼莱茵河,伦德斯泰特为了保存实力,提出将军队撤退到江面辽阔、水流湍急、难以强渡的莱茵河右岸,被希特勒拒绝。在盟军的攻击下,德军莱茵河守军死伤及被俘共35万,使西线德军事实上失去了防卫能力。德军的一再失败,使希特勒大发雷霆。希特勒采取贯用手法,把责任全部推到伦德斯泰特身上。3月10日,希特勒第4次,也是最后一次将伦德斯泰特撤职。伦德斯泰特从此退役,回到巴特尔茨休养。
  纳粹德国投降后,伦德斯泰特在休养地被英国占领军抓获,继而遭到囚禁。1949年5月被释放后,进入养老院度过余生。1953年,伦德斯泰特因心脏病而死。
  (冀伯祥)
第六部分罗科索夫斯基 元帅(1)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Konstantin Konstantinovich Rokossovsky,1896—1968)在苏军将帅中素以勇猛善战和敢于冒险著称,被人们誉为“能征善战的将军”。
  1896年12月9日,罗科索夫斯基出生于大卢基市。像许多苏联元帅一样,罗科索夫斯基的军事生涯也是从士兵开始的。1914年入沙俄军队服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后,加入赤卫军,1919年加入苏联共产党。苏俄国内战争期间,罗科索夫斯基在骑兵部队,先后担任连长、营长、团长,作战勇猛顽强,多次受到嘉奖。后来,罗科索夫斯基先后进入骑兵指挥人员进修班、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首长进修班深造。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之后,1930年任第7骑兵师师长,后改任第15骑兵师师长。1936年出任第5骑兵军军长。
  30年代后期,军事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以坦克进攻的作战样式得到重视。苏联为应付可能到来的战争而组建机械化军。1940年,罗科索夫斯基被任命为第9机械化军军长。
  战争既是对将帅的严峻考验,又是将帅施展才华的绝好时机。1941年6月22日,德军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军被迫仓促应战。战争伊始,罗科索夫斯基就表现出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过人胆略。罗科索夫斯基所部第9机械化军(属西方方面军)与德军的第一次交战是在卢茨克以南进行的。当时,罗科索夫斯基奉命组织强有力的进攻以抑制德军的攻势。命令是针对装备齐全且供应充足的机械化部队下达的。由于第9机械化军正处于筹建阶段,装备奇缺,总共只有200辆坦克,而且大多是旧式坦克。在德军的强劲攻势之下,罗科索夫斯基与方面军司令部及友邻部队失去了联络,很快陷入被包围的境地。但是罗科索夫斯基临危不乱,镇静自若,面对复杂的局势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交战对方是装备精良的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所属的第6集团军,在人员数量和武器装备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因而,第9机械化军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尽可能多地保存实力,将部队带出包围圈。罗科索夫斯基果断地做出决定,改变方面军司令部下达的计划,由进攻转为防御,以坚强的防御来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他利用部分部队牵制德军的大部分力量,并伺机将主力调出包围圈。罗科索夫斯基在卢茨克以南的作战行动,为苏军组织基辅防御战赢得了时间,因而获红旗勋章。
  1941年7月11日,罗科索夫斯基调任西方方 婢?6集团军司令,率部参加斯摩棱斯克交战(1941年7月10日至9月10日),再次显露出他的指挥才华。在这次交战中,罗科索夫斯基所进行的反坦克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罗科索夫斯基将火炮布置在德军坦克难以到达的地方,以强大的侧翼火力打击进攻中的敌人。同时,利用坦克和大炮构成防御据点,直接向突破前沿防御后进入纵深地区的德军坦克开火,这种多方位、多层次的防御形成了密集的火力网,德军坦克遭受惨重损失后被迫后退。罗科索夫斯基的这种反坦克防御战在莫斯科会战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在战后制定的战斗条令中得到了反映。
第六部分罗科索夫斯基 元帅(2)
罗科索夫斯基在指挥作战    
  1941年9月初,德军包围列宁格勒,并在基辅以东的西南战场上取得成功。在此情况下,德国最高统帅部制定“台风”计划,准备在10月初开始实施结束东线战役的作战行动。为达此目的,德军集结100多万人的部队,企图在强大的炮火支援下,完全消灭守卫莫斯科的苏军。莫斯科会战开始后,德军坦克集群在步兵部队的协同下突破苏军的防御,合围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地区的苏军主力,实现了“台风”计划的第一步。10月初,西方方面军司令朱可夫命令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在莫斯科河至鲁扎河一带组织防御。罗科索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